•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陳攖寧解《莊》的特點與得失

      2018-01-01 01:56:05王德龍
      關(guān)鍵詞:南華道教老子

      王德龍,高 深

      (淮北師范大學(xué) 歷史與社會學(xué)院文學(xué)院,安徽 淮北235000)

      陳攖寧(1880-1969),原名元善、志祥,安徽懷寧人。因喜讀《莊子》,且好仙道,乃改名攖寧,道號圓頓子,是中國近代著名道教學(xué)者。陳攖寧對道家老莊之學(xué)有精深研究,胡遠濬受聘于安徽省城師范學(xué)堂,因欲解《老》《莊》書上玄奧,曾問及陳攖寧,陳攖寧乃約其精義,以語胡遠濬,胡嘆為空前之發(fā)明。其老莊學(xué)著述主要有《論〈四庫提要〉不識道家學(xué)術(shù)之全體》《〈史記〉老子傳問題考證》。

      《老子第五十章研究》《〈南華內(nèi)外篇〉分章標旨》《莊子聽息法》等,其中,《〈南華內(nèi)外篇〉分章標旨》便是他精研《莊子》之結(jié)晶,是其莊學(xué)研究的代表作。在筆者所見到的眾多解《莊》著作中,唯陳攖寧的《〈南華內(nèi)外篇〉分章標旨》足當“以《莊》解《莊》”之名。以現(xiàn)代科學(xué)解《莊》是陳攖寧解《莊》的另一重要特色。此外,陳攖寧在莊老關(guān)系、《莊子》的評價、《莊子》“南華”之名的來歷等方面的見解雖然有失偏頗,然亦新人耳目,頗富啟迪之功。學(xué)術(shù)界對陳攖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仙學(xué)的特色、成就等方面,其莊學(xué)研究僅見論文吳亞魁《陳攖寧的道家觀》[1],論及陳攖寧關(guān)于莊老學(xué)說的比較。

      一、陳攖寧的莊學(xué)思想

      作為道教學(xué)者,陳攖寧對老莊之學(xué)有精深的研究,但與其他道教學(xué)者不同,他別樹一幟,倡導(dǎo)仙學(xué),反映了他對道家和道教的批判繼承,對莊學(xué)的理解別具一格。陳攖寧的莊學(xué)思想主要見于《〈南華內(nèi)外篇〉分章標旨》的引論“部分”。在“引論”部分,作者首先從莊老關(guān)系的比較中評價莊子其人其學(xué),然后論證莊子哲學(xué)以“無用之為用”在歷史上發(fā)揮的影響,考證《莊子》“南華”稱號的來歷,并對“南華”命名的原因進行了推測。

      1.對莊、老關(guān)系的理解

      關(guān)于莊老學(xué)說的關(guān)系,一般認為莊子繼承并發(fā)揮老子,其思想宗旨大同小異,陳攖寧卻認為莊子之道與老子不同。在上個世紀40年代,陳攖寧在《覺有情半月刊》上公開發(fā)表了《覆某先生書》一文。在該文中,他對老子和莊子進行了比較:“莊子見道處自謂超過老子,然實際上老子利人處多,莊子利人處少,世間可以無莊子,而不可以無老子。老子玄言,又非孔子所能及,然老子為教則不若孔教之廣大。莊子可比祖師禪,老子可比如來禪,孔子則似凈土宗也?!盵2]在《〈南華內(nèi)外篇〉分章標旨》開頭,陳攖寧就明確地指出:“道家向來以‘老、莊’并稱,但莊子之道與老子不同。老子想用‘道’來救世,五千文中有許多地方都是為當世的侯王說教,《老子》第27章更明顯的說:‘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到了莊子時代,他認為世已無法可救,只能獨善其身,抱定宗旨不求有用于世,因此說,‘棄世則無累’(《達生篇》),這完全和老子意思相反。再看《老子》五千文中沒有‘忘’字,而《莊子》書中‘忘’字特別多,似乎是他獨得的秘訣,如所謂忘物、忘形、忘己、忘言、忘功利、忘機巧、忘仁義、忘禮樂、忘道術(shù)、忘天下等等(還有許多‘忘’字從簡未錄),這些理論都脫離實際,非但別人家做不到,就連他本人也難得做到?!盵3]

      陳攖寧對莊老關(guān)系的認識,雖然獨特,但亦顯示其理解的偏頗。老子多立足于帝王之治,莊子多立足于個人處世,此其不同。但若說老子想用“道”來救世,莊子則不求有用于世,這就錯了,其實老子、莊子都旨在救世,且都是用宣揚“遵道”、“無為”之學(xué)說來救世人?!独献印返诙哒拢骸笆ト顺I凭热耍薀o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逼渲械摹笆ト恕保翘刂傅兰业睦硐肴烁?,而不是儒家所謂“圣人”,儒家所謂“圣人”恰是老子“絕圣棄智”的對象。再者,莊子所謂“棄世則無累”一句中的“世”,并非指世人,而是指世上之物?!皸壥绖t無累”一句《達生》篇原文如下:“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此段是講人的形體與生命的關(guān)系,不是談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所以從莊子“棄世則無累”一句得不出“獨善其身”的結(jié)論。

      2.陳攖寧對《莊子》的評價

      陳攖寧對《莊子》一書評價很低,他說:“莊周的老朋友惠施在當時已經(jīng)說,‘子之言大而無用’,我們今日也認為惠施的批評是對的,可怪的是先秦古笈有用的書佚亡很多,這部無用的書反而流傳二千二百余年?!薄扒f子哲學(xué)是以‘無用之為用’(外物篇莊子答惠子之語)而見重于世,這當然有它的歷史背景。我們處于今日社會主義制度之下,那些原因早已不存在了,自應(yīng)該拋棄玄虛,樂觀現(xiàn)實,若再接受莊子的厭世思想,豈非無病而呻,所以我們研究《莊子》,是以批判的精神對待歷史遺產(chǎn),不是盲目地相信他的哲學(xué),讀者請勿誤會。”陳攖寧對《莊子》思想之評價主要有三點:“無用”、“玄虛”、“消極”。對于《莊子》之文學(xué)成就,陳攖寧則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已往文章家常喜歡讀《莊子》,并且稱它為仙才,上乘者襲取其精神,中乘者模仿其格調(diào),再次者搬運其詞藻,我們相信《莊子》給予古今文學(xué)界有很大幫助。世人所以愛好《莊子》,如果說是鉆研哲理,不如說是欣賞奇文,假使沒有那樣變幻莫測的文章,光靠它的理論,未必能夠使人如此傾倒?!?/p>

      3.對莊學(xué)存在原因的分析

      陳攖寧既認定《莊子》一書“無用”,而“這部無用的書反而流傳二千二百余年,歷代皆有人研究,未曾斷過”,究其原因,陳攖寧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魏晉六朝,社會極不安定,受玄談風氣影響,《莊子》成為貴族文人清談的好資料;二是唐宋帝王的崇信,上行下效,《莊子》身價抬高;三是《莊子》消極思想、厭世主義和一些傷時嫉俗之談成為舊社會失意文人的精神安慰;四是莊子隱而不仕的處世態(tài)度成為歷代遺民階層的人生選擇;五是《莊子》文學(xué)的魅力吸引大批讀者。陳攖寧從時代背景、統(tǒng)治階級的推崇和提倡以及《莊子》本身的文學(xué)價值三個方面解釋了莊學(xué)存在的原因。陳攖寧旨在分析“莊子哲學(xué)是以‘無用之為用’(《外物篇》莊子答惠子之語)而見重于世”,由此可見陳攖寧對《莊子》義理的否定。然而,《莊子》哲理之博大精深卻是其備受歷代文人墨客歡迎的根本原因。

      4.對《莊子》“南華”之名來歷的推測

      莊子被稱為“南華仙人”、《莊子》被稱為“南華真經(jīng)”,最早見于南朝?!端鍟そ?jīng)籍志》子部道家類已著錄梁曠所撰《南華論》和《南華論音》,梁曠是南朝梁代人。那么,《莊子》為什么有“南華”之名?陳攖寧否定了“莊子號南華”和“莊周隱于曹州之南華山”兩種說法,他說:“南華縣因莊子而得名”,“如果曹州確實有南華山,這個山名或許因莊子而起”。陳攖寧雖然沒有考證出“莊子”與“南華”關(guān)系的原因,但他的推測更堅定了“南華”源自道教一說。有人認為,南朝道教徒最先賦予了“南華”一詞特殊含義。北宋陳景元在《南華真經(jīng)章句音義》(卷一)中說:“南華者,義取離明英華,發(fā)揮道妙也?!标悢t寧說:“縣名既能改,難道山名不能改,未必是先有山名然后才有書名”,此種推測是比較可信的。

      二、陳攖寧解《莊》的特點

      《〈南華內(nèi)七篇〉分章標旨》對《莊子》內(nèi)七篇篇旨、章旨逐一做了簡潔的概括。他認為“研究莊子哲學(xué),應(yīng)從《南華內(nèi)篇》入門,讀者要先把每一篇大旨和篇中各章的重點弄清楚,再讀它的全篇,自可迎刃而解?!畠?nèi)七篇’都能夠了解以后,其余‘外篇’、‘雜篇’也就不難理會了。”《〈南華外篇〉分章標旨》只有章旨的概括而無篇旨的概括。除了體例上的創(chuàng)新之外,陳攖寧的解《莊》還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以《莊》解《莊》

      陳攖寧《〈南華內(nèi)外篇〉分章標旨》最突出的成就是“以《莊》解《莊》”,他對前人解《莊》的弊病有深刻的認識。他曾批評楊文會的以佛解《莊》說:“楊仁山居士……將《陰符》《道德》《沖虛》《南華》等書,一概拿佛家的義理去融會貫通,當然不免有牽強處,但大部分尚能折中于至當?!彪m然陳攖寧自己所抱持的理念與《莊子》不同,他將自己的學(xué)術(shù)名之“仙學(xué)”以與道家區(qū)別,但在解釋《莊子》篇旨之時,卻多能避免“以己解《莊》”的弊端。譬如他分析《在宥》篇時說:“其中廣成子告黃帝一段話,歷代研究長生之術(shù)者,都認為這是最上乘的方法,但作者引此一段話,卻是別有用意,宗旨并不在長生?!边@是純客觀的、莊子化的解釋。

      其次,陳攖寧在概括《莊子》章義時,盡量規(guī)避自己的語言,而是直接選用《莊子》中的原話,如此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己意的滲透。如他分析《山木》篇章旨說:

      第二十篇《山木》此篇共分九章,皆言遠害全身之道。首章,言“有用”、“無用”和“材與不材之間”都難以免患,最好是“道德之鄉(xiāng)”;“市南宜僚”章,言“去累、除憂、虛己游世”;“北宮奢”章,言“一之間無敢設(shè)”、“復(fù)歸于樸”;“孔子圍于陳蔡”章,言“削跡捐勢,不為功名,無責于人,人亦無責”;“孔子問子桑虖”章,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衣大布”章,言士不遭時,難逞其能,衣敝履穿,是貧非憊;“孔子窮于陳蔡”章,言“無受天損、無受人益、無始非卒、人與天一”;“莊子游乎雕陵”章,言螳螂“見得而忘其形”,異鵲“見利而忘其真”,莊周“守形而忘其身”,皆是自召其害;“陽子之宋”章,言“惡者貴而美者賤”,其故在己不在人。

      上文中,引號內(nèi)的文字都是《莊子·山木》篇原文詞句,不再是玄虛而難解的話,而是盡量用《莊子》文中的語言來概括,此種解《莊》是前所未有的。

      陳攖寧《〈南華內(nèi)外篇〉分章標旨》在前人《莊子》注本分段法之基礎(chǔ)上,有所改變,其分章大多較前人合理。如《應(yīng)帝王》篇,陳攖寧說:“本篇言帝王應(yīng)(讀去聲)世之道”。這就將“應(yīng)”的意思解釋得簡潔明了?!啊缥嵋娍窠虞洝痢x之無知’為第二章,言經(jīng)常法式和禮儀制度不足以治天下,必先治內(nèi)而后才能治外,先正己而后才能正人?!比绱烁爬ㄟh勝前人。胡遠濬《莊子詮詁》曰:“焦竑曰:鳥鼠避患,曾不待教,況民之有知,豈必作為經(jīng)式儀度,以拂亂其常性哉!遠濬按:此《天地》篇‘不推,誰其比憂’之意。馬其昶曰:‘治在因人,不在法度?!盵4]以上三種解釋都不如陳攖寧解釋得準確到位。

      2.以現(xiàn)代科學(xué)解《莊》

      以現(xiàn)代科學(xué)知識解釋《莊子》亦是陳攖寧釋《莊》解《莊》的一個顯著特點。如在《仙學(xué)必成》一文中,他解釋《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段時說:“流動而生物(電子游轉(zhuǎn)不停,原子化合化分,乃分子階級)”,“物成生理謂之形(植物性的細胞組成植物之形,動物性的細胞組成動物之形,各有各的生理)”[5]。括號內(nèi)的文字就是陳攖寧對《莊子》原文的解釋,這種解釋是前所未有的。以現(xiàn)代科學(xué)解《莊》是時代賦予陳攖寧的一大特色。據(jù)說,陳攖寧早在安徽高等政法學(xué)堂讀書時,曾師事翻譯《天演論》、提倡西方科學(xué)的嚴復(fù),懂得了一些近代西方科學(xué)知識,遂力圖用西方科學(xué)知識來解釋仙道養(yǎng)生學(xué)。

      陳攖寧對“仙學(xué)”本身特點的認識,是他選擇吸納西方科學(xué)知識的主要原因。陳攖寧倡導(dǎo)“仙學(xué)”,以與傳統(tǒng)道教相區(qū)別。他認為,“神仙之術(shù),首貴長生”,因貴長生,故重實證;因重實證,故重科學(xué)。他說:“神仙之術(shù),首貴長生,惟講現(xiàn)實,極與科學(xué)相接近。有科學(xué)思想、科學(xué)知識之人,學(xué)仙最易入門?!盵6]“我國古代所遺傳之神仙學(xué)術(shù),本與宗教性質(zhì)不同。各種宗教,皆言死后靈魂如何如何,獨有仙學(xué),只講生前,不說死后。又凡宗教首重信仰,信仰者,仰賴他力也;仙學(xué)貴在實證,實證者,全賴自力也。所以神仙學(xué)術(shù),可說是科學(xué)而非宗教?!盵7]況且,“現(xiàn)在與將來,是科學(xué)實驗時代,空談的哲學(xué)與玄學(xué),已經(jīng)感覺根本動搖,何況夾雜許多神話!如何能令人心悅誠服呢?”[8]因此,他的仙學(xué)比較重視科學(xué)精神。他曾說:“神仙要有憑有據(jù),萬目共睹,并且還要能經(jīng)過科學(xué)家的實驗,成功就說成功,不成功就說不成功,其中界限,儼如銅墻鐵壁,沒有絲毫躲閃的余地?!盵9]他比較重視吸取當時的科學(xué)知識來建立他的仙學(xué)。

      對于陳攖寧仙學(xué)對科學(xué)的吸納,劉延剛《論陳攖寧對道教與科學(xué)之關(guān)系的調(diào)適》中已有論述:“其仙學(xué)思想中一個明顯的現(xiàn)代性特點就是應(yīng)對西方文明的挑戰(zhàn),將道教中神仙養(yǎng)生之術(shù)獨立出來成為神仙學(xué)體系,力圖協(xié)調(diào)道教文化與科學(xué)的關(guān)系,引入近代科學(xué)精神,將仙學(xué)與人體探秘及中醫(yī)結(jié)合起來,以迂回戰(zhàn)術(shù)挽救衰敗的道教,以圖復(fù)興道家文化?!盵10]牟鐘鑒《道教生命學(xué)淺議》中亦指出陳攖寧之仙學(xué)有厚重的科學(xué)積蘊——中醫(yī)學(xué)術(shù),他說:“陳攖寧是我國民國年間著名的中醫(yī)家,醫(yī)德醫(yī)術(shù)皆名重一時,為世人敬仰,故其仙學(xué)有厚重的科學(xué)積蘊為之支持,他的努力在于使仙學(xué)基于科學(xué),又超出科學(xué),從而成就生命學(xué)的完整體系?!盵11]以上論述皆極中肯。

      3.以道教解《莊》

      陳攖寧雖以“仙學(xué)”標榜自己的學(xué)術(shù)主張,其實質(zhì)還屬于道家修煉一派。所以,后世一直視其為道教學(xué)者。如有人評價他:“在中國近現(xiàn)代道教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位十分重要的道教人物,他就是名揚教內(nèi)外的一代仙學(xué)大師陳攖寧先生。”(《序一》[12])“在陳攖寧的一生中,他畢生從事的道教和道教文化研究一直沒有得到時代應(yīng)有的重視。”(《序二》[13])他在對道家經(jīng)典《老子》《莊子》的吸納即主要在修煉這個方面。他在《辨〈楞嚴經(jīng)〉十種仙》中說:“吾國仙道,始于黃帝,乃是一種獨立的專門學(xué)術(shù),對于儒教無甚關(guān)系,而比較老莊之道,亦有不同。后來仙學(xué)書籍,固不免有附會老莊之處,但只采取老莊一部分修養(yǎng)方法,而非全部接受他們的教義?!盵14]因此,他對《莊子·刻意》篇所反對的“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伸”之“為壽”之術(shù)非常感興趣,他對《莊子》的解釋就主要體現(xiàn)在這些方面。這些方面的《莊子》解釋典型地體現(xiàn)了道教學(xué)者的旨趣。

      《莊子·大宗師》有“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逼渲小罢嫒酥⒁怎唷币痍悢t寧的高度關(guān)注。他解釋說:“踵即是后跟也?;蛞扇松砗粑諝庵豢梢缘椒尾?,若到下丹田已覺不易,到兩腿可謂‘絕無’。若再要到兩踵,豈非夢話。莊子慣作寓言,如何能認為實事?雖然莊子明明說真人之息與眾人之息不同,若是眾人,其息固以喉而不以踵也。再者莊子所謂真人之息,是指呼吸而言,不是兩鼻孔的呼吸。若用鼻孔呼吸,依舊是個凡夫,不足稱為真人?!盵15]可見“莊子之真人息以踵”對于陳攖寧而言,是個難處。后來他繼續(xù)探討這一問題,其結(jié)論是:“常人用肺呼吸,至多氣達丹田,決不能至踵??芍皇侵竿庀?,而是指內(nèi)息,或稱胎息?!盵16]陳攖寧《莊子修養(yǎng)法內(nèi)篇注釋》《莊子修養(yǎng)法外雜篇注釋》就是以道教解《莊》成果的集結(jié)。

      三、陳攖寧解《莊》的得失

      除了前述“以《莊》解《莊》”的方法之外,陳攖寧解《莊》的成就還在于實事求是的精神。陳攖寧對于《莊子》中有些問題不輕下斷語,而是持闕疑的態(tài)度,這些問題的提出本身已可見其非凡的眼力。

      對于《齊物論》篇,他說:“‘故昔者堯問于舜’至‘德之進于日者乎’為第三章,此章不過六十三個字,完全是寓言,究竟與齊物論的本旨有什么關(guān)系,各家看法不同,暫時難以肯定?!边@一段的確與前后文不合,與全文主旨無關(guān),其是非分明的態(tài)度也與全文不同。對此段,前人的處理要么分出一段,牽強解釋;要么附于后段,忽略問題的存在。陳攖寧雖不能給出合理的解釋,但提出問題,實事求是,已難能可貴。又如《在宥》篇,“‘賤而不可不任’至篇末‘不可不察也’為第六章,前五章都是講‘無為’,惟獨這一章是講‘有為’,作者恐人不懂他立言之意,自己又加以解釋云,‘無為者天道,有為者人道;主者天道,臣者人道’。意思是說二者各有所宜,此與《天道篇》首章大旨相同,但不知是否契合莊子的本意。”對此,胡遠濬的解釋也可備一解,胡遠濬說:“臣,從主者也。此謂無為為體,而有為因應(yīng)相去遠,證明人道宜聽命天道耳。此就有為申無為與之有天人之別,明道以無為為宗。”(《莊子詮詁》[17])此外,莊子原文之意,是強調(diào)“無為”的本質(zhì)在“因應(yīng)”,而不是什么都不為,正如“物”,“雖賤”而“不可不任”,同樣,“仁”、“義”、“禮”、“事”并非皆一概棄絕,這是莊子關(guān)于“仁”、“義”、“禮”、“法”等事物的辯證觀點,與其強調(diào)“無為”不矛盾。陳攖寧提出的問題,的確能啟人深思,勝過勉為其難的強解。

      陳攖寧雖然能“以《莊》解《莊》”,但他對《莊子》的理解也不無商榷之處,如《逍遙游》一文,他說:“全篇要領(lǐng)在‘至人無己’一句”。“既然‘無己’,也就‘無功’;既然‘無功’,也就‘無名’,因此就能夠達到‘無所可用,安所困苦’(本篇結(jié)尾二句)這樣逍遙自在的境界?!笔聦嵣希跺羞b游》首先標舉的是一種最高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天地之正”,即“正天地者”,“六氣之辯”即“變六氣者”,實質(zhì)上是指莊子所說的“覆載天地、刻雕眾形”(《大宗師》)的“道”?!俺颂斓刂?,而御六氣之辯”就是所謂的得“道”。莊子標舉的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得“道”?!盁o己”是得“道”的表現(xiàn),是達到最高境界的結(jié)果,它本身不是目的?!俺颂斓刂?,而御六氣之辯”才是《逍遙游》所論之核心,是全篇要領(lǐng)。陳攖寧又說:“本篇(《逍遙游》)共分四章。從‘北冥有魚’至‘圣人無名’為第一章,極言‘逍遙游’海闊天空之氣象?!比绱死斫庖埠懿磺‘?,若單言“海闊天空之氣象”,只要“從‘北冥有魚’至‘而后乃今將圖南’”就夠了,沒有必要后面的“小大之辨”了。且大鵬寓言的用意也不在“極言‘逍遙游’海闊天空之氣象”,乃在于闡發(fā)“小不負大”之道理,為下面的得“道”乃大得作鋪墊。

      又如他分析《齊物論》篇章旨意說:“‘嚙缺問于王倪’至‘而況利害之端乎’為第四章,言居處、食味、色欲,人與動物沒有共同的標準,可見人類所謂利害、是非,彼此之間也無共同的標準?!边@種概括也是有問題的。莊子在此段中一連提出三個問題:“三者孰知正處?”“四者孰知正味?”“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意思是對獨斷論之否定,而不是否定有共同的標準。莊子此段意在說明,各人不自以為是,就能不以己之所是而非人之所非,達到“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就能“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如此才能齊“物論”。

      陳攖寧取名“攖寧”的含義亦顯示了他對《莊子·大宗師》篇“攖寧”一詞的錯誤理解。《莊子·大宗師》有一段話說:“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悔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后成者也?!焙沃^“攖寧?”郭嵩燾曰:“物我生死之見迫于中,將迎成毀之機迫于外,而一無所動其心,乃謂之攖寧,置身紛紜蕃變、交爭互融之地,而心固寧焉,則幾于成矣,故曰‘攖而后成’?!保ā肚f子集解》[18])由此可知,“攖寧”不是對現(xiàn)實的逃避,乃是得“道”之人對外物之超越。陳攖寧在《覆某先生書》中對自己取名“攖寧”的解釋是:“尊函謂《淮南子》‘形神俱沒’之說,近于涅槃,然則賤名攖寧二字,亦可謂莊子之涅槃。當年取此名字,原認為自己究竟歸宿處,但此是未來劫中事,目下尚不欲疾趣寂滅?!盵19]莊子之“攖寧”是“成”,佛教之涅槃是“亡”。他用佛教的“涅槃”之“寂滅”來解釋莊子的“攖寧”,顯然不妥。

      陳攖寧刻意追求長生的做法也是對莊子無為原則的違背?!肚f子·刻意》篇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dǎo)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不導(dǎo)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倍悢t寧認為有價值且值得追求一生的事業(yè)就是追求肉體長生不死,也就是他所謂的“成仙”。陳攖寧在其《仙學(xué)必成》一文中說:“我于光緒三十三(1907)年,在安徽省懷遠縣親自遇著,彼此相聚兩旬之久,許我實地試驗,證明仙家之說非虛,并改正道書上各種錯誤,然后我方下決心拋棄家庭,淡薄名利,費四十載光陰,閱千百部秘籍,打起全副精神,專求這一件事”[20]。陳攖寧顯然不能接受莊子的觀點,而是抱定“仙學(xué)必成”之信念,孜孜以求,然而最終還是失敗了。1969年5月25日,陳攖寧因肺癌病逝于北京醫(yī)院,享年89歲。他曾告誡他的弟子們說,倘若自己今后“仍不免老病而死,又無絲毫神通,你們切切不要烘云托月,制造謠言,說我已經(jīng)得道,免得欺騙后人。”他本人不想得人過高的、不實的崇拜,而事實上,他死之后,道教界譽其為“當代的太上老君”,這不能不說是陳攖寧消極影響的表現(xiàn)。他跟莊子的較量終究以失敗而告終。

      綜上所述,陳攖寧的莊子學(xué)有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個性,他對《莊子》學(xué)說的接受雖然有所偏頗,但他解莊的方法卻盡可能地避免己意的滲透。他的《〈南華內(nèi)外篇〉分章標旨》所體現(xiàn)出來的“以《莊》解《莊》”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陳攖寧采擷《莊子》中的養(yǎng)生思想來實踐其“仙學(xué)”的實驗,顯然有悖于《莊子》無為的宗旨。陳攖寧莊學(xué)研究的成就與得失值得我們分析、總結(jié)、批判繼承。

      [參 考 文 獻]

      [1]陳鼓應(yīng).道家文化研究:第20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2]陳攖寧.復(fù)某先生書[J].覺有情半月刊,1947(195-196).

      [3]陳攖寧.道教與養(yǎng)生[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31.

      [4]胡遠濬.莊子詮詁[M].合肥:黃山書社,1996:75.

      [5]武國忠.中華仙學(xué)養(yǎng)生全書(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375.

      [6]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xiàn)代中國道教[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98.

      [7]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xiàn)代中國道教[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90.

      [8]洪建林.仙學(xué)解秘——道家養(yǎng)生秘庫[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1:462.

      [9]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xiàn)代中國道教[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99.

      [10]劉延剛.論陳攖寧對道教與科學(xué)之關(guān)系的調(diào)適[J].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2009(2):51-57.

      [11]牟鐘鑒.道教生命學(xué)淺議——從陳攖寧的仙學(xué)談起[J].文史哲.2005(2):40-44.

      [12]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xiàn)代中國道教[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2.

      [13]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xiàn)代中國道教[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0.

      [14]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xiàn)代中國道教[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91.

      [15]洪建林.仙學(xué)解秘——道家養(yǎng)生秘庫[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1:362.

      [16]吳亞魁.生命的追求——陳攖寧與近現(xiàn)代中國道教[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8.

      [17]胡遠濬.莊子詮詁[M].合肥:黃山書社,1996:101-102.

      [18]王先謙.莊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9]陳攖寧.覆某先生書[J].覺有情半月刊,1947(195-196).

      [20]陳攖寧.中華仙學(xué)養(yǎng)生全書(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368.

      猜你喜歡
      南華道教老子
      南華新書架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南華新書架
      南華新書架
      南華新書架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西夏道教補議
      西夏學(xué)(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智者老子
      近現(xiàn)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呈贡县| 玉山县| 清河县| 湄潭县| 大余县| 改则县| 龙江县| 恭城| 兴和县| 改则县| 环江| 石林| 芜湖市| 凉山| 东港市| 大新县| 康马县| 襄汾县| 临湘市| 平果县| 绵阳市| 仲巴县| 曲水县| 绿春县| 五峰| 乌兰浩特市| 宁蒗| 汉阴县| 大荔县| 乌鲁木齐县| 赤城县| 鸡泽县| 建昌县| 逊克县| 古丈县| 津市市| 遂昌县| 宾阳县| 太仆寺旗| 晋城| 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