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艷林
摘 要:課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fā)揚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并通過勤于動手、樂于探究的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主動收集和處理各種信息、主動獲取知識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培養(yǎng)一定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問題”往往具有啟發(fā)學生思維和引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教師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意味著學生有選擇地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因此,為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本文從課堂提問的作用入手,探討了教師在課堂提問設計中應把握的原則。
關鍵詞:地理教學;提問設計;作用;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20-042-1
在教學中,課堂有效提問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其主動投入到地理教學活動中去,從而激發(fā)出對地理學習的內(nèi)驅力。合理的提問還能產(chǎn)生信息反饋作用,教師可據(jù)此來診斷學生在課堂學習地理活動中的困難,以及評價學生對地理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進而靈活調(diào)整地理教學活動的結構;對學生能起思維橋梁作用或思維定向作用,當學生思維處于思維“交道口”,茫然無措時,教師恰當?shù)脑O問就可以使學生找到正確的思維方向。此外,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有利于學生心智技能的形成,有利于他們地理認知結構的進一步優(yōu)化。因此,課堂提問的良好設計應把握以下四點原則:
一、提問要有目的性
不要搞為提問而提問,一定要把握提問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檢查、鞏固已學的知識。學過的東西該記的是否記住了,理解是否正確,是否完整,通過提問,常常可以發(fā)現(xiàn)教和學兩方面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予以補救。二是引導學生接受新知識。為了便于學生接受新知識,通過提問喚起舊知識也是很重要的,教學的成敗,和師生的思維活動是否協(xié)調(diào)一致,關系極大。否則盡管都是言之諄諄,學生仍然聽之藐藐。每堂課的重點、難點,一般說教師是心中有數(shù)的,但在學生來說卻不一定。如果在關鍵處向學生提問,引起學生重視,是很必要的。問的結果,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答得來,這當然好;另是答不來,也有好處,便于引起學生注意,使他對接受新知識作好思想準備(當然不是每個新知識必須提問,也可設問,或用其它方法喚起注意)。
因此,提問一個問題之前,教師一定要明確: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估計學生的答案會出現(xiàn)那些情況,每種情況的問題在哪里。否則亂問一通,看起來好像課堂氣氛很活躍,但對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沒什么作用,還有可能問得學生暈頭轉向,給教學設下障礙。
二、提問要有啟發(fā)性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提出的問題具有啟發(fā)性,不是填空式問答,把一個完整的句子截成幾段,教師問上半句,學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斷式發(fā)問,學生無須做多少思考,憑猜測便能正確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問的方法去“灌”,直到學生鉆進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怎樣的提問才能啟發(fā)學生思維呢?
一是能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師應“慷慨”地提供思維加工的原料,通過回憶已有知識、演示實驗、敘述現(xiàn)象、出示練習題、閱讀資料、觀察掛圖、參觀或其他實踐活動等,用準確、清晰、簡明的語言提出問題,充分發(fā)揮和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目的。二是能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師要善于把教學內(nèi)容本身的矛盾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間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啟發(fā)學生去探究“為什么”,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三是能激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教學中教師適當選取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果的問題,引導學生縱橫聯(lián)想所學知識,尋找多種解答途徑,有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知識,準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知識。
三、提問要有層次性
系統(tǒng)而周密的課堂提問能引導學生去探索達到目標的途徑。提問的層次性原則要求教師緊扣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分析教材內(nèi)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邏輯順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提高。設計問題,在知識范圍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設問,后反問,再追問,最后得出概括的結論,使學生把握思維的正確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設問也可以從大入手,問題提得大,并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明確思維的方向及途徑。隨后,教師再提出一系列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課往往就是這樣的幾個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問題組合,構成一個指向明確、體現(xiàn)教學思路、具有適當思維容量的“問題鏈”,打通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有序地思考,獲得知識,建立知識系統(tǒng),掌握學習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遷移。
四、提問要有量力性
教學提問的設計應注意量力性,亦即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要兼顧學生的知識和智力水平,對地理學習較好的學生應提出信息量較大、頗有難度的問題,以滿足他們的思維活動量;而對學習較差的學生應多問一些稍有難度,信息量較小,清晰度高的問題,以鼓勵其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平時不僅應備好課,而且還要“備”學生,對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應了如指掌。
總之,只要切實把握好課堂提問中的每個細節(jié)并做到有效實施,定能達到師生互動的最大化,從而獲得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熊仁明,秦麗.淺談中學地理課堂提問藝術.地理教育,2013(s2).
[2]柳海虹.淺談中學地理課堂提問藝術.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06).
[3]賀穎列.淺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設計技巧.新西部(下半月),2007.
[4]趙慧.地理課堂的提問策略.新課程(教師),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