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琴
舊戲換新顏
——評晉劇《爛柯山下》
張艷琴
張艷琴,女,山西傳媒學院,助理研究員。
2017年8月22日,太原市實驗晉劇院在太原市南宮劇場演出了晉劇《爛柯山下》。該劇講述的是漢代名臣朱買臣的故事,但又在傳統(tǒng)故事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塑造出了全新的女主人公形象,傳達出新的主題思想。演出當晚,演員以精湛的演技博得場內陣陣掌聲,觀眾也被劇中人物的遭遇和命運所打動??梢钥隙?,演出是成功的。但這個新編的老故事也給我們以反思:傳統(tǒng)劇目在當代該如何改編?又該如何傳承?
朱買臣,歷史實有其人?!稘h書·列傳》第三十四卷記載:“朱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學,讀書不治產業(yè),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載相隨,數(shù)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揄E唬骸绻冉K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后,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故妻與夫家俱上,見買臣餓寒,呼飯飲之?!焙髞恚I臣成為卒吏,并等到同鄉(xiāng)嚴助的舉薦,最后做官到會稽太守。他返鄉(xiāng)后,“入?yún)墙?,見其故妻、妻夫治道。買臣駐車,呼令后車載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園中給食一月,妻自經(jīng)死,買臣乞其夫錢令葬,悉召見故人與飲食,諸嘗有恩者皆報復焉。”可見朱買臣出身貧寒,賣柴為生,被其妻棄,后發(fā)跡,榮歸故里,羞妻復仇的故事史有記載,這成為后世文人創(chuàng)作和民間故事流傳的藍本。但從記載中我們也看到了兩人分離后,落難偶遇,相互接濟的事實。由此看到無論是朱買臣還是其妻,也都并非無義之人,相反在這則故事中還能覺察到溫情的存在。然在男權社會,多是夫休妻,而非妻休夫,他們這種戲劇性的分離方式,就成為后世杜撰故事的基點,進而引申為對婚后不能與夫同甘共苦、半路尋富之婦女的道德批判。
唐李白《笑歌行》有詩句云:“笑矣乎,笑矣乎,寧武子,朱買臣,扣角行歌背負薪。今日逢君君不識,豈得不如佯狂人。”宋朱謙之在朱買臣廟上題《朱買臣齋二首》之一:“貧賤難堪俗眼低,區(qū)區(qū)何事便云泥。會稽乞得無他念,只為歸來詫故妻。”可見漢唐以后,他們的故事就成為文人借以抒懷的選取對象。
自宋,通俗文藝興起,朱買臣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宋元已佚戲文《朱買臣休妻記》、元雜劇庾吉甫《會稽山買臣負薪》、無名氏《朱太守風雪漁樵記》、明代傳奇顧錦《佩印記》、單本《露綬記》、無名氏《爛柯山》、清代戲曲《新編漁樵記》《夜夢冠帶》《馬前潑水》、昆曲《癡夢》等俱有演繹。
元雜劇《漁樵記》把朱買臣塑造成一個落魄的書生形象,在岳父和其妻的激將逼迫下,被休離家趕考,高中后還鄉(xiāng),岳父托第三者解釋原委,夫妻二人遂團聚。這一故事仍然基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最高理想追求,并且也以大團圓為結局,不存在道德批判的意義。明傳奇《爛柯山》全劇已佚,但在《綴白裘》中保存了其中七出,《綴白裘》中收錄的多為當時廣泛演出的戲曲選本。從中可以看到,傳奇《爛柯山》在保留《漁樵記》部分情節(jié)的基礎上,還寫了買臣中舉后,行報復之舉的事情,也寫了其妻悔恨當初不該拋棄買臣的心情和其遭遇馬前潑水的羞辱,劇本具有了道德批判的指向。其后的舞臺演繹,基本按照這個故事或繁或簡進行搬演,但概不出道德批判和對婚姻關系思索的主題。
至汪笑儂改編的《馬前潑水》,基本保留了朱買臣窮困讀書,屢試不第,其妻嫌貧愛富,休夫重嫁。后朱買臣高中歸鄉(xiāng),其妻悔恨遭辱,馬前潑水而投湖等情節(jié)。不同的是批判了朱買臣在已沒有口糧、沒有柴火的情況下,仍然不切實際地賣弄著詩文,為其妻在這種情況下逼買臣休自己找到了令人同情的借口。此劇在人物關系和戲劇情節(jié)方面較之前有些許改變,使之更加符合人性的邏輯,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編劇現(xiàn)代主義的思想,是傳統(tǒng)戲現(xiàn)代改編的一次有益探索。
而晉劇《爛柯山下》,再次將其改編再創(chuàng)造,可謂給傳統(tǒng)的朱買臣故事注入一股清流,無論在人物性格還是主旨立意方面均打破傳統(tǒng),在向現(xiàn)代性的審美范疇中邁進了一大步。這在傳統(tǒng)劇目的改編上,可謂是一次大的突破。該劇講述了漢代名臣朱買臣賣柴為生,貧寒讀書,在給人寫婚書之際,戲劇性地被婚書上的主人崔巧鳳看中,遂巧鳳違背父母之命(崔巧鳳之嫂)與朱買臣成婚,婚后二人吃苦耐勞,為實現(xiàn)共同夢想而努力。七年之后,崔氏終于難以忍受饑餓寒涼的生活,更難以接受朱買臣屢試不第的現(xiàn)實,灰心失望。理想破滅之際她說出氣話,提出被休。朱買臣極力挽留,但崔氏仍堅決要求朱買臣寫休書,朱買臣一怒之下,寫就休書,奪門而出,留下心情復雜的崔巧鳳獨守草房。后朱買臣終于高中回鄉(xiāng),崔氏歡喜迎夫。但朱買臣對崔氏的隱忍以“馬前潑水”回報之,而崔巧鳳無法接受自己苦等來的結局,投河自盡。買臣回家,觸景生情,意識到崔氏并無背叛自己,后悔不已,但結局已無法挽回,最終等來了崔巧鳳的一具尸體,故事以悲劇結尾。如此改編,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鮮明,故事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關系清晰順暢,是改編朱買臣故事的成功實踐,下文詳細分析。
于這個故事來講,無論是傳統(tǒng)還是新編,成就故事主題的關鍵性人物在于女主人公,即朱買臣之妻。她的性格特征與處事方法直接推進了故事情節(jié)的進展,促成了故事主旨立意的伸張。在舊的故事中,她是一個充滿哀怨、嫌貧愛富,甚至有些壞習慣(慣賭)的婦女,這些性格行為直接促成了馬前潑水的結局和觀眾對其的憎惡。但在晉劇《爛柯山下》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有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說她已然是一個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女性。其一,她大膽剛烈,也可以說具有反封建意識,面對不理想的婚配對象,她敢于與家長(嫂子)對抗,而毅然決然地和“窮酸”的朱買臣私奔。其二,她執(zhí)著地追求著自己的夢想———“鳳冠霞帔”夢,鳳冠霞帔不僅可以帶給她富貴,更重要的那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更具有一種精神層面的意義存在,這個夢想也成為她面對貧苦生活的精神支柱,更是推進這個新編故事高潮迭起的關鍵所在。其三,為愛而嫁,有情有義。是朱買臣激起了給予她富貴和身份的“鳳冠霞帔”夢,但一開始面對三個小丑和一個清逸俊朗的朱買臣來說,她選擇了后者。她愿意跟隨清貧的朱買臣,等到苦盡甘來。事實證明,婚后他們也曾相敬如賓,舉案齊眉。而且在逼休之后,買臣離家出走,她依然掛念買臣的安危。且三個小丑的利誘依然敵不過朱買臣在她心中的形象,她獨守草房,將買臣的書屋打掃得一塵不染,這些都表明了她對朱買臣的忠貞與愛。
凡此三點,將其塑造成了與傳統(tǒng)故事中大不相同的朱買臣之妻,她身上顯現(xiàn)著現(xiàn)代主義女性的光輝,她的大膽剛烈成就了她的婚姻;她對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使得困苦的生活有所寄托,使得朱買臣的夢想得以實現(xiàn);她的有情有義和對朱買臣的包容,讓人看到了貧賤夫妻幸福生活的可能。她全新的形象使得此劇的主題一改往日在封建男權意識下夫為婦綱、恪守婦德的倫理規(guī)勸,而成為激勵婚姻中男女在困難面前要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同舟共濟的相處之道,無疑這個主題已超越了時代、超越了空間。
劇中的朱買臣與以往的變化不大,他依然是一個封建文人的典型代表,刻苦讀書,屢試不第。在其男人的尊嚴被挑戰(zhàn)以后,決然休妻。榮貴之后,行報復之心,馬前潑水。不同的是,編劇在其休妻離家之后,讓其靠賣字賣文為生,解釋了又一次科考之后能中舉的直接原因,即關起門來死讀書和讀死書都是不行的,必須在實踐中了解民生疾苦,關心社會問題,方能成為棟梁之才。這是朱買臣后來悟到的,也是編劇的現(xiàn)代意識在劇中的體現(xiàn)。最后買臣的懺悔是傳統(tǒng)故事中沒有的劇情。這一情節(jié)使得朱買臣作為一個文人,他身上的勤、儉、溫、良、恭、讓等性格特征更加完滿,但悔恨終究換不來妻子的復活。筆者看來,他的懺悔給此劇增添了溫暖氣息,也更加劇了此劇的悲情氣氛!
無疑,此劇的高潮在買臣富貴還鄉(xiāng)一場。看到此處,我內心有很多疑問,崔巧鳳已然與《朱買臣休妻》等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不同,那么此處,該如何化解矛盾?是否還有“馬前潑水”的情節(jié)?崔巧鳳的結局該如何處置?然而接下來的劇情,有“馬前潑水”,也有崔巧鳳含羞投湖。劇情發(fā)展至此,朱買臣懺悔不懺悔似乎都無法改變結局了,兩人終歸不能團圓。懺悔可能會給觀眾些許安慰,但這種安慰似乎也不能讓觀眾減少對崔氏的同情。懺悔是要給朱買臣一個機會,想讓其得到觀眾的原諒?如果說懺悔能讓劇情更加圓滿,更或者說用其來為這個悲劇埋單的話,那這種懺悔似乎又顯得力量小了些,其改變不了結局,更無法加強這出悲劇的力量。我久久思索,欣喜于編劇在改編中的現(xiàn)代意識,同時感到,這一悲劇結局如同給人吃了一顆棗,酸酸甜甜地嚼著嚼著被棗核支了一下牙齒,有些讓人不爽。悲劇在釀成的一剎那,已經(jīng)震撼了觀眾,留給了他們思索的空間。懺悔,無異于一個尾巴,分散了悲劇的力量,削弱了觀眾的想像。當然,瑕不掩瑜,千年來流傳的朱買臣故事今天能有這樣的創(chuàng)編,已經(jīng)實屬不易了。
如果說這部戲成功地塑造了人物,明確了主題立意,這被稱為“立主腦”的話,那么,在“密針線”的講究上也是到位的?!懊茚樉€”是戲劇家李漁的戲劇創(chuàng)作主張,指的是劇作除了中心人物和中心思想以外,還應有次要人物和次要情節(jié),而這些次要人物和情節(jié)均應為中心人物和情節(jié)服務,使得整部劇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猶如縫制衣服,緊密針線,才能使衣服結實。晉劇《爛柯山下》中,充分體現(xiàn)了“密針線”的運用,三個丑角的爭婚和幾個報子的串場即是。丑角的出場突出了崔巧鳳不貪圖富貴,而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美好品質,也襯托出朱買臣的清逸俊朗、貧困努力及其更高的精神追求,同時也活躍了劇場氣氛,使得劇情在緊張嚴肅之時,給觀眾帶來些許的放松,使得演出張弛有度。
報子的串場,提示時間,連接劇情,完全是一種“針線”作用,即整合了劇情,也起到了留給觀眾思考休息的空間,足見編導的功力匠心。
整個舞臺空間亦干凈空靈,而又充滿寫意,一幅畫即是爛柯山,一桌二椅即是朱買臣的家,兩條紅綢,如夢如幻,在現(xiàn)實和回憶中切換,寫意特質明顯。
總之,在一個大舞臺上,不足十位演員精彩地詮釋出一個新編的老戲,在當前諸多的新編劇目中是難能可貴的,而晉劇《爛柯山下》成功地做到了。
(責編:于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