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敏莉
2012年8月,易俗社迎來了百年華誕,在隆重而熱烈的慶祝大會上,習仲勛同志的夫人齊心女士親筆寫信并委托其子習遠平同志到會宣讀,表達了對這個百年劇社以往的輝煌成就的肯定和對其未來的期望。當時,我就有了一個夢想——將易俗社的百年歷程通過一部秦腔劇目予以展現!后來,我的這一想法得到了上級領導和易俗社新老員工的贊同和支持。歷時四年的籌劃,終于在2016年4月初推出了大型秦腔文獻劇《易俗社》,希望以一部為百年劇社樹碑立傳的作品來彰顯戲曲人的精神世界。
劇中的女主角林夢蕓是一位在易俗社新創(chuàng)劇目的感召下,在加入易俗社、演出新劇目來感召更多民眾的追夢路上苦苦求索三十年的平凡而又不凡的女子!初讀劇本,我就被這一人物深深吸引。在她的身上,既有秦腔藝術博大精深的魅力,又充分體現了易俗社“移風易俗、啟迪民智”的辦社宗旨的深遠影響。她在崎嶇的追夢路上的不懈努力和人生境遇,凸顯了一位三秦女子真誠、直率、爽朗、果敢的性格和精神。她是一個集易俗社百年歷程中數人特點于一身的藝術虛構人物,也是《易俗社》這部鴻篇巨制中不可或缺的“戲眼”。她的存在,引出了恪守社規(guī)、義薄云天的高社長,一諾千金、豪氣沖天的關震易,技藝精湛、不幸早逝的劉天俗,還有其他圍繞在易俗社周圍的人和事。所以說,林夢蕓這個人物在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她是擺在我面前的又一個生動而又富于挑戰(zhàn)性的,在我的藝術人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舞臺形象。我反復閱讀劇本,細心揣摩人物,力求從形、聲、神等多個方面塑造好這個角色。
在表演上,我緊緊把握人物敢愛敢恨的性格特點,以第一場為例,我以語氣、神態(tài)、動作等的細微不同,表現出她與場上幾個人之間不同的關系。對待從小一起長大的關震易,她毫不避諱,直訴心聲,語調明快,語氣直接,神情和身姿上還不時表現出些許的任性和撒嬌;面對劉天俗,崇敬、仰慕,內心有些急切地想訴說自己的追求,又覺得有些不便,羨慕的語氣往往是脫口而出,求學的心思我則有意用較輕的、略緩的語氣吐出,而當她學唱劉天俗的拿手唱段贏得對方稱贊時,我特意用充滿驚喜的、稍快的語氣表現出在她內心掀起的波瀾;面對滿腦子封建思想又身為一方豪強的父親,她敢于頂撞、據理力爭,以鮮明的態(tài)度表達了她內心深處對于新舊思想的認識和愛憎,而當她的父親準備毆打易俗社演職員時,我以迅速的腳步、焦急的語氣、憤怒的表情,表現出林夢蕓對于易俗社發(fā)自內心的熱愛,表達了她寧愿以死抗爭的決心。
如果說在前面幾場中,林夢蕓是以花旦、小旦行當特有的機警、伶俐、直爽又有些羞澀的表演示人,突出表現人物在特定年齡段的特點的話,那么在《登臺》一場,她則以刀馬旦應工,我在表演上有意以干凈利落、英姿颯爽的表演使其明顯有別于前面所呈現的神態(tài)。這時的林夢蕓,在易俗社陷入困境之際,雖然內心對于登臺救場有著諸多疑慮,但是對易俗社的熱愛,多年來受到易俗精神的感召和教化,使她毅然登臺救場。此時,臺上披掛整齊的她終于登上了夢寐以求的易俗社的舞臺。我體會她此時的心中并不會過多考慮個人得失,一心只想圓滿完成救場任務,“一副柔肩”擔起了劫難中名社的挽救重任,“一腔膽”既是人物性格的充分體現,更是她熱愛劇社、勇于擔當的精神的彰顯。矯健的臺步、多變的翎子、高昂的唱腔、自信的神情,無不體現著林夢蕓這位優(yōu)秀的三秦女兒的赤誠、果敢與擔當。觀眾報以的熱烈掌聲既是對我跨越多個行當的表現的鼓勵,更是對劇中這位優(yōu)秀的女子的擔當意識與精神的褒獎!
戲曲音樂、唱腔是人物心理、性格、思想和情感變化外化的有力手段,只有充分運用音樂、唱腔來為人物服務,才能在表現其音韻美的同時表達人物情感,從而令觀眾為之陶醉。比如在與劉天俗訣別時以及在關家養(yǎng)病時的唱段,我依照自己的理解,努力使唱腔哀中含恨、愁中帶怨,情為聲之依托,字與腔有機結合,時而磋嘆,時而幽咽,把人物內心生離死別之悲痛、之無奈以欲哭無淚的低徊纏綿充分傾訴給觀眾,不追求劇場山呼海嘯般的掌聲,追求的是深深觸動觀眾的內心以及觸動之后產生的共鳴。最后一場名為《圓夢》,是林夢蕓苦苦求索三十年最終得以圓夢的重點場次。對于其中那段長達二十句的唱段,我根據此時人物的年齡、心理,在運用花旦、小旦、刀馬旦等行當程式之后,又以青衣行特有的沉穩(wěn)、端莊、大氣來塑造這位歷經風雨、癡心不改的女子形象。開始時讓人物在空曠的舞臺上低聲吟唱,在寂靜無人之處傾訴自己的心聲:“天靜地靜舞臺靜,無聲無息好空靈!”此處雖然聲低腔緩,由于我沉郁的行腔、若有所思的表情、緩慢甚至有些沉重的步態(tài),依然把觀眾帶入到那個特定的戲劇情境當中。從“多年來”開始,聲音略有放大,以沉穩(wěn)、敬重的語氣和思緒不斷變化的表情,表現了人物對求索路上所見所聞的回憶,“三十年教人立品性”之后,行腔逐漸加快,把人物幾十年在這個劇社所受的教育以及因此產生的感悟似奔涌的潮水一般完全傾訴出來,聲音高亢嘹亮又力求圓潤,鏗鏘有力又富于激情,讓觀眾清晰地感受到人物此時內心的波瀾壯闊,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
作為一名“文華表演獎”“梅花獎”的獲得者,在我的從藝經歷中有幸獲得過很多人的幫扶,《易俗社》一劇的成功演出,林夢蕓這個角色的廣獲好評,都離不開各級領導的支持,離不開編劇劉桂成、總編導盧昂、配器指揮張森齡、舞美設計胡佐、燈光設計蒙秦老師、服裝造型設計王玲等老師的幫扶,特別是作曲姜云芳老師,不顧身患重病,堅持創(chuàng)作,卻遺憾地在該劇首演當日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正是他們以及各部門演職員的辛勞與智慧,才使此劇達到了今天的效果。這一次跨越花旦、小旦、刀馬旦、青衣等多個行當來塑造林夢蕓這個人物,既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也是一次極具難度的挑戰(zhàn),我還要再鉆研、再揣摩,以求更加精準地塑造好這個人物。
2011年第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我?guī)砹饲厍弧读訛车男履铩分械牧~一角,六年之后,第十九屆國際藝術節(jié)我又帶來了秦腔《易俗社》中為夢想執(zhí)著追求的林夢蕓。藝無止境,我將永不停止向藝術巔峰攀登的腳步!期待像林夢蕓一樣不斷尋夢、追夢、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