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萍
一、過好審題關(guān)
欲寫好作文,幫助學生審好題很重要。因此,作文時,要求學生不要忙于動筆,而是要靜下心來,看一看題目是怎樣要求我們的,要表達什么樣的主題,用什么樣的材料來說明問題,這篇文章哪在前,哪在后,怎樣謀篇才合適,都要考慮進去。這些事情都想到了,才可以動筆。否則,想一句寫一句,最易跑題,甚至最后推倒重來也不鮮見,故而,審好題,做好動筆前的準備尤為重要。
比如,人教版十冊課本單元四中訓練項目有這樣的一個命題作文:我最敬佩的一個人。要求是:(1)要認真讀題,理解題目的意思,弄清題目的要求。(2)圍繞中心,選擇材料,注意運用具體事例來寫。(3)要把事情寫具體,語句寫通順。
題目是《我最敬佩的一個人》。這個敬佩不是一般的佩服,而是從心底里由衷地佩服。因而,前面冠以“最”字,也就是說,他這個人的所作所為確實讓你惑動,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但你所言這些事情還必須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和教育?!耙粋€人”不能寫兩個,只能寫一個。
再看要求,要求(1)實際在審題當中已經(jīng)涉及;要求(2)是說選材要圍繞中心,還必須有一個具體事例,若無,則顯得蒼白無力;要求(3)是把事情寫具體,即為寫這個事例一定要寫明前因后果。句子寫通順,要求語句通達順暢,不可有斷句現(xiàn)象等。
通過這樣的審題過程,學生寫出來的作文也就不至于空洞無物了。
二、搜尋素材,說素材
過了審題關(guān),下面的任務(wù)就是搜尋素材了,搜尋素材時告訴學生,要把你生活中存貯的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有積極社會意義的材料提取出來備用。找素材時不要找一個就完事,要找?guī)讉€事例,然后把它們放在一起作橫向比較,對照主題,看哪一個最能說明主題就用哪一個,切不可:夠不夠、數(shù)來湊,中不中,數(shù)來充。把真正能說明問題的東西寫到自己的文章當中去。
素材找好了,要及時采取“說素材”的辦法,讓學生的素材得到充分的交流,充分的比較,然后教師再加以點撥,這樣同學們很容易明白,哪個材料更符合要求,哪個還不符合要求,什么樣的事例最能說明主題。
這樣一來,每位學生都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材料,使他們很容易開拓思路,激發(fā)靈感,學生再寫起文章來那種無話可說的窘態(tài)便不復存在了。
搜尋素材,論素材的辦法需要大家長期堅持,若是淺嘗輒止,那將是收效甚微。
三、定位、斧正
搜尋素材,說素材之后,將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個個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個時候一定要抓住機會讓學生打草稿,并且要一氣呵成,不要顧及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流暢,只要把你自己的所感、所思及馳騁的思緒通過具體事例表現(xiàn)出來就行,我管這種辦法叫“定位”。
文章有了雛形,潤色調(diào)整也就好辦多了,這好比一座建筑,大致構(gòu)架已完畢,再去粉飾那不是太容易了嗎?骨架定形之后,要告訴學生這只是成功的一半,切不可一交完事,一定要認真地對自己的文章加工整理,魯迅先生曾說過:“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針對自己的文章一定要多讀幾遍,對文章作一個必要的調(diào)整,“字、詞、句、篇、點”哪些地方還不合適,一定要思之再三,盡力把自己的文章修改到自己滿意為止。有必要的話,要認真抄寫干凈后,作一下交流,同桌之間可以互相看一下,個別毛病便不難找到了。我管這種修改以完善的過程叫“斧正”。
定位、斧正之后,相信本次的作文效果一定不錯。
四、“石頭”與評改
在學生作文之前,別忘了在他們前面放塊石頭——寫好下水文章,這也是解決學生無話可說的最好途徑。初寫作文的學生好比趟水過河,能夠在他們前面放塊“石頭”,學生摸著石頭過河,無疑要大膽些,這樣一次一次地涉水,一次一次地摸著“石頭”過去了河,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了膽怯害怕的心理,最后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撲向大海,盡情地暢游,可以這么說,這就是“石頭”的功勞。
一言蔽之,通過下水文章,便于學生比較啟發(fā)靈感,便于衡量自己離老師的要求還有多遠,哪個地方是自己的不足之處等也就顯而易見了。
上好評改課,也是引導學生做好作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說到評改,方法很多,如老師評改、學生互改、學生自改等,但無論采取哪種形式,都不要蜻蜓點水,工作一定要扎實有序,方可奏效。
老師評改,一定要耐住寂寞,認真審閱,每一篇作文,批語一定要中肯,批語中既要表揚好的一面,又要指出其不足。有時間的話一定要面改,這樣既細致,學生接受又及時,但一定不要妄下斷語,挫傷學生的自尊和作文的積極性。
互改與自改能讓學生切身體驗到文章是改出來的道理,并且能夠理解老師批改作文的辛苦。
通過審題,搜尋素材、說素材,定位斧正,在作文之前放塊石頭與評改的過程,并且我們不斷地努力,學生再堅持長期礪練,相信學生的作文水平會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