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平座 劉曉星 霍東旭中國人民銀行 北京 0600
2東南大學 南京 211189
智庫報告
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研究報告
■ 鄒平座1劉曉星2霍東旭11中國人民銀行 北京 061001
2東南大學 南京 211189
目的/意義在今天的開放經濟時代,貨幣競爭力已成為國家間競爭的關鍵。本報告研究并構建了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體系,旨在更好地把握當前國際貨幣競爭的格局變化趨勢,為提升人民幣貨幣競爭力提供路徑指引,把人民幣國際化推向新的高度。方法/過程本報告基于貨幣競爭力的形成機制,在深刻探究國際貨幣競爭力的理論基礎與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從各國(地區(qū))貨幣基礎競爭力、幣值競爭力、環(huán)境競爭力和持續(xù)競爭力4個方面構建了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體系。結果/結論本報告基于客觀數據量化分析與論證,評價結果表明,該指標體系能夠對各國貨幣競爭力水平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為國際金融戰(zhàn)略和政策的制定實施提供有力參考依據。
貨幣競爭力 貨幣指數 人民幣國際化 國際貨幣競爭格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fā)展,商品、技術、信息和資本在世界范圍內日益快速與自由地流動和配置,世界各國經濟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程度不斷加深。同時,世界經濟格局也在發(fā)生著重大的變化,各大經濟體之間的合作、競爭與博弈形成了當前以及未來較長時間的世界經濟發(fā)展特點和態(tài)勢。貨幣代表著主權國家的信用,是綜合國力的一種體現,隨著金融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顯,貨幣競爭力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依據世界史斷代法的方式來介紹和分析國際貨幣競爭格局的歷史演進及其特點。具體內容包括:古典金本位時期至二戰(zhàn)之前的貨幣競爭格局;二戰(zhàn)之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20世紀70~80年代牙買加體系和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貨幣體系等4方面內容。
1.1.1 古典金本位時期至二戰(zhàn)之前的貨幣國際競爭格局 近代國際貨幣的形成始于16世紀晚期,1800年左右,英國率先正式采用了金本位制,新的國際貨幣格局由此開啟。古典金本位時代英國的貨幣英鎊居于當時貨幣體系的絕對支配地位。英國是當時全球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的主要出口國。英鎊也自然成為了貿易結算的主要貨幣。美國的經濟總量在19世紀后期才逐漸趕超英國,但美國的金融體系發(fā)展相對滯后,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美聯儲于1913年才成立。1914年后,英國為了應付戰(zhàn)時物資的供應而不斷增加向美國的借款,美國對英國開始從凈債務國向凈債權國轉變。最終,戰(zhàn)爭使得1920年代只有美元和黃金保持固定兌換比率,美元逐漸成為主要的國際貨幣,其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領域的應用得到了廣泛拓寬和增強。
英鎊的衰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因英國極力恢復金本位制度,造成英鎊價值的高估,這不僅妨礙了英國戰(zhàn)后經濟的恢復,削弱了其國際競爭力,而且?guī)胖蹈吖缹е碌哪娌詈唾Y本流出使其黃金儲備大幅下降。此后,1931年英國實行匯兌管制,做出次優(yōu)選擇——金匯兌本位,這無疑使得英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下降。而此時的美國擁有英國、德國、法國三大強國經濟總量之和的經濟實力,并持有最大份額的黃金儲備。相較而言,英國因國際收支長期逆差、黃金大量流出、英鎊幣值的穩(wěn)定性受到質疑和貨幣信譽下降等原因,根本無力實行金本位制度。這使得英鎊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快速衰落,英鎊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基本上己經喪失。此時美元的國際競爭力己經基本與英鎊相當,而兩者在國際市場上可以相互替換的事實也進一步提升了美元的地位和強化了美元的競爭力。
1.1.2 二戰(zhàn)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貨幣國際競爭格局 黃金本位制的放棄、英鎊的衰落以及美元的崛起都是全球經濟貿易發(fā)展下歷史選擇的結果。貨幣化黃金逐步退出流通成為價值貯藏手段,少數以經濟實力為堅實后盾的經濟強國貨幣成為國際儲備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并隨著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各國貨幣制度、匯率制度的變更而成為世界主要流通的貨幣。從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開始,經濟危機進一步促成了儲備的多元化,而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美元逐步脫穎而出,進而超越和取代了英鎊、法郎、馬克等國際貨幣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具有“統(tǒng)治”地位的貨幣。美元的影響力和霸主地位因布雷頓森林體系而確立和加強。
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由金本位、金匯兌本位之后,步入黃金—美元本位制時期,也就是布雷頓森林時期。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美元與黃金具有同等的儲備貨幣地位,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的實質也是妥協的結果。這種黃金—美元本位制實際是以金匯兌本位制為基本貨幣制度的,與黃金相比,美元是“劣幣”,當貨幣體系中心國經濟遇到沖擊或為滿足其短期經濟目標而放棄合作時,中心國與外圍國進行非合作博弈的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黃金—美元本位制度設計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美元清償力和貨幣信譽間的兩難選擇,也就是“特里芬難題”。由于制度性硬傷本身不可調和,加之戰(zhàn)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的崛起,美國經濟競爭力相對減弱,美元相對過剩黃金大量流出,美元不得不大幅貶值。美國在犧牲美國經濟維持布雷頓森林體系運轉和保證國內經濟健康發(fā)展間出現兩難,而這樣的兩難情形又進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最終,黃金—美元體系崩潰,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瓦解。
1.1.3 20世紀70—80年代在牙買加體系下的貨幣國際競爭格局 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牙買加體系于1976年建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對黃金、匯率、儲備資產和國際收支調節(jié)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建議,為之后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奠定了基礎。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美元的國際地位并未發(fā)生根本性動搖。貨幣使用的慣性優(yōu)勢和國家利益的需求,使得美國處處竭力維護著美元的國際霸主地位不動搖。但隨著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經濟在戰(zhàn)后的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其主權貨幣不斷地猛烈沖擊著美元的霸主地位。1970年代初,各國出現大量拋售美元搶購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的局面,國際貨幣格局開始走向多樣化。
在20世紀70—80年代,美元雖然對其他主要國際貨幣的匯率產生了劇烈的波動,國際貨幣格局從單一向多樣化發(fā)展,但是基于歷史慣性,美元仍然在國際計價結算、國際清償支付和國際信貸中仍占有絕對優(yōu)勢,美國經濟的統(tǒng)治力和領先水平雖較之前稍有衰落,但仍是世界最大的經濟強國。該階段主要的國際貨幣競爭格局的變化是以國家經濟實力變化為基礎的,同時改變了之前由美元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世界各國貨幣逐漸轉向競爭與合作的階段。在貨幣與黃金脫鉤之后,牙買加體系下實行黃金非貨幣化,黃金不再是各國貨幣的平價基礎。這一時期與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的主要不同點在于沒有了制度束縛,市場供求關系是自發(fā)進行的,黃金淡出國際貨幣范疇。然而缺少制度束縛的牙買加體系下的國際貨幣競爭造成了國際金融的不穩(wěn)定性,各種負面影響突出,因而被普遍認為是過渡性不健全的體系。
1.1.4 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貨幣國際競爭格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日元的持續(xù)低迷,以及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實質性進展,國際貨幣格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1999年1月1日歐元的正式誕生,在當時被認為是可以同美元影響力抗衡的國際貨幣。與此同時,馬克、法郎等貨幣也退出了國際舞臺,歐元延續(xù)了馬克、法郎等的國際貨幣地位,從誕生那天起就被看作國際貨幣格局中的中堅力量。
歐元誕生之前,國際貨幣競爭力強弱發(fā)展趨勢已經比較明顯,綜合考慮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金融體系等各個影響國際貨幣競爭力的因素,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貨幣格局中美元仍然保持第1的地位,馬克和日元處于第2梯隊,而英鎊、法郎等老牌強勢貨幣則處于第3梯隊。總體來說,國際貨幣格局延續(xù)了上一時期的兩極分化,強勢貨幣中一強兩弱的特點,但是強弱差距被逐漸拉大。
歐元于1999年被區(qū)域性國際貨幣合作最高形式的歐洲貨幣聯盟推出,曾被認為是可以同長期居于國際貨幣中心地位的美元較量的貨幣?;跉v史慣性,在一段時間內國際貨幣競爭格局沒有太大的變化,統(tǒng)一的貨幣和統(tǒng)一的市場為歐元參與國際貨幣競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此后,國際貨幣競爭的焦點變?yōu)榱藲W元和美元的競爭。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美元逐漸走弱,而歐元、日元、英鎊等貨幣相對走強。但從2009年12月開始歐元區(qū)希臘、愛爾蘭等相繼出現債務危機后,歐元因此受到拖累,競爭力出現下降的趨勢,而美元卻再度走強。總的說來,當前國際貨幣競爭形成了以美元為核心,多種貨幣共同競爭的格局。盡管日元和歐元都對美元的核心地位產生過極大的挑戰(zhàn),但至今美元依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計價結算、外匯交易和價值儲備貨幣。當然,隨著中國經貿實力的提高和發(fā)展,人民幣也逐漸參與到世界貨幣的主流競爭當中,并有望逐漸步入到貨幣的核心競爭層面中去。
1.2.1 發(fā)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的貨幣競爭將會是未來的主旋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大多數發(fā)達經濟體陷入經濟增長低迷、債臺高筑的泥沼,飽受“二次衰退”風險的折磨。然而對于新興經濟體而言,這場危機似乎是一個寶貴的趕超機會。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多數新興經濟體財政狀況良好,債務水平大大低于部分發(fā)達國家,擁有較大規(guī)模的外匯儲備,國際貨幣地位也處于上升的態(tài)勢。新興經濟體憑借自身雄厚的外匯儲備逐漸在國際資本市場顯示出影響力。從競爭力上來看,新興經濟體中的貨幣將隨本國經濟規(guī)模的擴大、金融實力的增長而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外部性,國際化程度也將隨之提高。根據當前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格局推演,未來國際貨幣體系自然演化的結果將是多極化的出現,未來的國際貨幣競爭力將主要體現為發(fā)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競爭,這主要是由經濟的發(fā)展基礎決定的。
1.2.2 發(fā)達經濟體貨幣走勢強弱有別是必然趨勢,新興經濟體貨幣間發(fā)展不平衡將長期存在當世界經濟迎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的“七年之癢”之時,世界經濟逐漸從金融危機的泥沼中走出來,進入了一段較為平穩(wěn)的發(fā)展時期。但與此同時,全球經濟進入差異化增長的格局,主要經濟體之間經濟增速差異較大,分化明顯。發(fā)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以及發(fā)達經濟體內部、新興經濟體內部復蘇步伐不統(tǒng)一,使得全球貨幣政策和金融市場競爭和發(fā)展形勢更加復雜,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性。
美國自2012年起復蘇節(jié)奏不斷加快,盡管受到“財政懸崖”①“財政懸崖”一詞由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2012年2月7日的國會聽證會上首次提出,用以形容在2013年1月1日這一“時間節(jié)點”上,自動削減赤字機制的啟動,會使政府財政開支被迫突然減少,使支出曲線看上去狀如懸崖,故得名“財政懸崖”。、極寒天氣災害等因素影響,但由于其內生增長動力的逐漸增強,剔除干擾因素后的美國經濟增長數據仍呈持續(xù)改善態(tài)勢。特別是2013年以來至今,美國作為全球經濟主引擎的地位得到鞏固,美國經濟的復蘇繼續(xù)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當前歐元區(qū)經濟雖略有起色,但仍未從債務危機的沉重打擊中恢復元氣,而希臘債務危機的爆發(fā)更讓其增長前景不容樂觀。日本通過“安倍經濟學”方式對經濟進行刺激也沒有獲得明顯的成效,諸多制約其長期增長的結構性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以及其與相對發(fā)達國家科技水平差距的縮小甚至部分趕超,將導致日本這樣的資源缺乏型國家的貨幣競爭力相對下降??梢灶A見的是在新的國際貨幣秩序出現以前,美元仍然會十分強勢,而歐元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性將使歐元的競爭力在短期呈現下降的趨勢?;谛屡d經濟體近年的經濟發(fā)展態(tài)勢,新興經濟體的增長趨勢將會出現分化。金磚五國的貨幣競爭力都在不斷地提升,但各國貨幣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性。比如受到俄羅斯貨幣競爭力因國際制裁和主要收入之一的石油價格下跌的影響,發(fā)展前景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而印度則有望成為全球新的增長極,其經濟有較快的增長,貨幣競爭力也有望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競爭力的形成是中國經濟實力、金融市場規(guī)模和全球貨幣體系需求三者之間有機結合的產物,依托金融改革和“一帶一路”等重要發(fā)展戰(zhàn)略,人民幣的國際競爭力有望獲得持續(xù)和穩(wěn)定的提高。
1.2.3 新的國際貨幣秩序正在醞釀 從現階段看,從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到目前最終加息,美聯儲貨幣政策步步收緊,與歐洲和日本不斷采用寬松貨幣刺激經濟的政策背道而馳,發(fā)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的“分化”值得關注。就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來看,美國貨幣政策的變化仍可能是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美聯儲收縮貨幣政策、美元大幅走強,也給新興經濟體帶來種種挑戰(zhàn),包括金融風險的壓力和資本外逃的壓力。在此形勢下,新興經濟體如何通過增強自身的貨幣競爭力來抵御美國貨幣政策波動帶來的風險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以人民幣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貨幣已經向發(fā)達經濟體貨幣發(fā)起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推動人民幣區(qū)域化競爭力的形成和加入IMF特別提款權貨幣也為人民幣在國際貨幣舞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國際貨幣舊秩序正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新的國際貨幣新秩序正在醞釀,貨幣競爭的多元化、復雜化和政治經濟利益化將會成為未來國際貨幣競爭格局的顯著特征。
綜觀全球,當前美國的貨幣政策已正常化,加息后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非常顯著;日本和歐洲雖然還在進行著量化寬松政策卻難以收獲預期的效果;而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前景堪憂。在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走勢分化的影響下,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動加劇,當前國際貨幣格局顯現出了美元一家獨大的局面。從歷史來看,強勢美元曾兩次嚴重地沖擊了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的發(fā)展①經濟學家普遍認為1978至1985年期間的美元“牛市”造成拉丁美洲國家經濟發(fā)展停滯,此后1992至2001年期間美元走強也引致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亞洲新興經濟體高速增長的終結。。從短期來看,美元走強增加了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債務負擔,而伴隨美元走強的是美國經濟的強勁復蘇和美聯儲的加息,美元從新興市場回流現象十分顯著,從而引發(fā)新興市場國家流動性危機??梢灶A見的是短期內存在經常項目和財政“雙赤字”、低儲備的新興經濟體受到的沖擊更大;從中長期來看,貨幣格局的變化將會加劇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的差異化、貨幣競爭力的內部不平衡和經濟體間競爭力發(fā)展的分化。對于中國而言,當前的貨幣格局變化在帶來了挑戰(zhàn)的同時也提供了發(fā)展的機遇。
挑戰(zhàn)主要集中在資本和貿易兩個方面。美元的強勢在短期內會對中國造成資本流出的壓力,同時增加跨境資本管理和預測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國內流動性的緊縮。在當前我國“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美元的走強也使得拉動內需和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制定所面臨的背景和問題也更加復雜。同時,美元的升值和歐元的貶值對我國的進出口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主要加大了我國出口歐洲的企業(yè)和商品的匯率風險。當前人民幣已經加入SDR成為了國際貨幣,自2015年8月以來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和第四大支付貨幣,人民幣的匯率政策調整受到世界的高度關注,調整空間不斷縮小,因此當前的貨幣格局變化將會對我國出口的增長造成負面的影響。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性,當前強勢美元的貨幣格局也有利于降低人民幣升值壓力,而其導致的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走弱,也有利于降低未來中國的通脹壓力與風險;從中長期來看,這樣的貨幣格局也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人民幣競爭力的提升與發(fā)展。
除了強勢美元對我國的消極影響外,強勢美元也將人民幣推向了國際舞臺,有更多的歐美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認識到需要降低對美元的依賴度,從而對人民幣國際化表達出越來越濃烈的興趣。從吸引投資的角度來看,這一變化將使得對中國的投資增加,這將會部分刺激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增長,如促進金融市場的開放和現代服務業(yè)的發(fā)展等。從對外投資的角度來看,當前的貨幣格局變化也將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國企業(yè)依托于“一帶一路”走出去的進程,降低中國企業(yè)對新興經濟體國家和歐洲投資的成本。而人民幣國際化也意味著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融合的深度和質量的提升,伴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亞投行的建立和自貿區(qū)的開放,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和合作將會不斷地得到鞏固和加深,這有利于人民幣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此外,在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背景下,這也將推動中國更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從而使我國在全球貨幣格局和金融治理體系變革等方面采取更為建設性的措施,也有利于推動和鞏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和其作為國際主流貨幣的地位。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程度、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的逐漸深入,如何在推進貨幣國際化進程的同時,提升自身貨幣競爭力并且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已成為學術界一項重要課題,因此,一些學者對此問題進行了相關的研究。自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美國宏觀經濟狀況欠佳,美元的寡頭壟斷地位受到了歐元崛起的挑戰(zhàn),以此引出國際貨幣競爭力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在國內,陳亞溫和胡勇認為歐元啟動導致了國際貨幣格局發(fā)生變化,由于歐元區(qū)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尚未完全一體化、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有待進一步整合,以及受行為慣性和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歐元與美元的競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1]。陳雨露較早提出國際貨幣競爭力這個概念,他指出貨幣競爭力主要包括早期政府統(tǒng)一發(fā)行的主權貨幣和私人貨幣之間的競爭與各國政府接管貨幣發(fā)行權后不同國家之間主權貨幣競爭這兩個概念,最初的貨幣競爭局限于一個國家范圍之內,隨著政府對貨幣發(fā)行權的壟斷,貨幣競爭逐漸演變成國際上的競爭[2]。于學偉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闡述了國際貨幣競爭力內涵,廣義上的國際貨幣競爭力是由經濟、金融及多種非經濟因素(政治、地理、歷史、軍事)等合力作用下的貨幣輻射力,狹義國際貨幣競爭力的概念是指一國貨幣超出領土貨幣范疇在跨境結算、交易、貯藏方面的能力,并列舉出了決定國際貨幣競爭力的幾個主要因素,如產出總量和貿易額、金融市場發(fā)達程度、對幣值的信心和網絡外部性等[3]。邱兆祥和栗勤認為不論在國內還是國際經濟活動中,貨幣都發(fā)揮著交易媒介、價值尺度和貯藏手段的功能,國際貨幣競爭的基礎是經濟主體的理性選擇,影響貨幣競爭的因素是貨幣價值和貨幣使用成本,在貨幣使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貨幣競爭的本質是一國經濟實力與宏觀經濟政策的競爭,而競爭的最終結果就是貨幣替代[4]。李長春從匯率穩(wěn)定和在國際貿易中充當結算貨幣的比例等角度分析了美元與歐元的國際地位和競爭格局[5]。呂想和侯經川將國際貨幣競爭力定義為在某國或地區(qū)一定經濟與政治實力的支撐下,該國或地區(qū)貨幣在境外的流通能力、自由兌換能力和儲備能力的綜合表現,并給出了本幣貿易結算比例、資本賬戶開放度、他國儲備比例和匯率彈性這4個指標來衡量國際貨幣競爭力[6]。
可以看出,以往對國際貨幣競爭力的概念界定是基于國際貨幣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抑或是貨幣職能,這些對國際貨幣競爭力的概念詮釋忽略了對貨幣本質的思考,且考慮角度單一,并沒能全面地表達出國際貨幣競爭力的內涵。為此,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貨幣的本質以及國際貨幣競爭力的本質,從而重新詮釋國際貨幣競爭力:國際貨幣競爭力本質上是以一國信用為根本,由該國的經濟發(fā)展實力、貨幣幣值因素、貨幣金融環(huán)境、貨幣歷史慣性、貨幣發(fā)展前景等因素綜合決定的,是反映這一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貨幣職能表現的一種相對強弱指標。這種詮釋表明國際貨幣競爭力背后是一國整體實力、金融環(huán)境、貨幣發(fā)展?jié)摿Φ谋容^。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全球經濟、金融的競爭格局正發(fā)生著變革,貨幣及其信用基礎對金融的影響力日益加深。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直接推動了其貨幣影響力在全球范圍內擴散和增強。與此同時,以美國、歐洲、日本等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為代表的貨幣則受到了沖擊,其世界影響力也在產生著動搖。國家的競爭與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貨幣的競爭與合作,而貨幣的競爭與合作又是以國家的競爭與合作為基礎的。這種貨幣競爭力的強弱力量的增減變化既是全球貨幣競爭格局改變的反映,也是格局改變的結果。在人民幣國際化大背景下,這種格局的變化在近十幾年來表現得十分顯著,因此有必要對這一關系國家競爭格局的因素進行深入研究。準確地掌握各國貨幣競爭力的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能夠為國家制定對內、對外的金融貨幣戰(zhàn)略提供重要參考,能夠為企業(yè)對外投資戰(zhàn)略規(guī)劃提供重要依據,同時還能夠提升國家貨幣的存在感和歸屬感。
匯率的變動是貨幣的競爭力變化的最直觀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際貨幣競爭力的相關理論其實就是匯率的決定理論。匯率的決定理論十分豐富,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理論主要有購買力平價理論、利率平價理論、生產力平價理論和資產組合理論。這幾種理論從不同的視角考察了匯率變化的主導因素。
2.2.1 生產力平價理論 一個國家貨幣的實力歸根結底是由該國生產力水平決定的。鄒平座(2003)在分析了貨幣的價值基礎和貨幣定價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并證明匯率決定的生產力平價理論[7]。
價值的自然基礎是自然資源,設r為自然資源,L表示勞動,l表示體力勞動,k表示知識,指一切屬于人的精神方面的對人有用的東西,包括經驗、技術、制度、管理等,且L=(l,k);r,l,k R。
設價值函數V=(l,k),則有:
這里V表示價值,價值由勞動和自然資源構成,勞動是體力勞動和知識的函數,公式的含義為價值是自然資源、體力勞動和知識的函數。
生產力由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勞動和管理這4個要素構成,這也表示著生產力的總成本??偝杀痉从车氖墙洕w的總投入,經過生產過程,即將價值函數轉化為生產力函數,就得到了總產出,也就是說,總產出是生產函數的積分而不是總投入之和的積分??偼度氲闹苻D次數與交易行為的周轉一致,因此就是交易之和的積分,這樣就得出了生產力截面等于貨幣余額這一結論。一個國家的貨幣最優(yōu)供應量理論上應該等于生產力分量的總和,如果貨幣供給量與生產力分量失衡,超過則會導致貨幣用于非生產領域,帶來通貨膨脹,少于分量則會導致經濟中的部分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可以將生產力投入量表示為:
那么作為生產力函數積分的總產出可以表示為:
設資金周轉速度為δ,則存在以下函數關系:
以上公式中,O是勞動對象,如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T是生產中的勞動工具,如機器設備等;L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這3個要素都是自然資源、勞動和知識的函數。假設貨幣的流通速度為vc,并且設vc=δ,貨幣存量M=C。
因此可以得到以下函數關系:
這樣就證明了一個國家的貨幣存量應該等于它的生產力截面,也由此確定了貨幣發(fā)行的數量和貨幣的定價。我們可以進一步推出生產力因素在決定該國貨幣價值與兩國匯率之間的關系。
設有A與B兩個國家,兩國的生產力存量可以分別表示為:
根據以上推論,設兩國的貨幣存量分別為:
顯然,兩國單位貨幣所含的統(tǒng)一的貨幣單位為:
顯然,一單位B國貨幣兌換A國貨幣的匯率ε為:
在信息完全充分的基礎上,價格無限逼近價值,貨幣需求量由商品交易的價值總量即一段時間內的GDP所決定,T為各類商品的交易量,是一段時間生產力的積分。存在以下函數關系:
可以進一步導出貨幣的價值基礎量:
設有A和B兩個國家,貨幣分別為CA和CB,A國的貨幣單位為uA,B國的貨幣單位為uB,設有一個共同的一般的貨幣單位u。根據以上分析,第一步:先設uA=uB=u,則各國實際的貨幣的價值基礎量為:
可以得出兩國的匯率q:
從以上的生產力平價理論可以看出,生產力基礎是決定匯率變動的根本條件。根據生產力平價理論,生產力是資源r、體力勞動l,知識(指一切屬于人的精神方面的對人有用的東西,包括經驗、技術、制度、管理)k的函數,因此,一國貨幣背后的資源、勞動力和知識是決定貨幣匯率和國際貨幣競爭力的主導因素。
2.2.2 購買力平價理論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建立在不同市場上可以套利以及一價定律的基礎上的。一價定律結論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如果不考慮可貿易商品的交易成本和關稅等因素,則同種可貿易品在各個地區(qū)的價格應該是一致的。這一結論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e表示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p為本國價格,p*為外國價格。一價定律有兩個前提條件:首先,不同地區(qū)的商品必須是同質的,不存在任何質量方面的差異;其次,商品的價格可以靈活調整,具有彈性且不存在滯后性。
購買力平價理論主要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兩種,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最基礎的購買力平價形式,是由一價定律直接推導而出的,絕對購買力平價的一般形式意味著匯率取決于用不同貨幣衡量的可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之比,也就是不同貨幣對可貿易商品的購買力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是最為經典的匯率決定理論,根據該理論,兩國物價水平相對強弱的變化會導致匯率的變化,而匯率的變化又是國際貨幣競爭力強弱的直接體現,因此,物價水平的相
對變化是國際貨幣競爭力變化的重要動因。
2.2.3 利率平價理論 凱恩斯首先建立了古典的利率平價理論,其基本觀點在他的《貨幣改革論》一書中得到闡述,其思想可以大體概括為: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之間的差價應該等于不同經濟體的利率差額,遠期匯率按照供求狀況圍繞利率平價上下波動,兩國之間的利差導致套利性資本在國際間流動,這種資本流動就決定了短期匯率。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西方學者在古典利率平價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現代利率平價理論,核心觀點為遠期匯率和即期匯率之間的差價是由兩個經濟體之間的利差決定的,高利率國家的貨幣在期匯市場上必定貼水,低利率國貨幣在期匯市場上必定升水。
根據匯率決定理論,匯率的變動是由經濟體的國家信用、生產力基礎、金融經濟環(huán)境、幣值因素和發(fā)展前景等因素決定的。貨幣匯率的變化是貨幣競爭力變化的最直觀表現,因此決定貨幣匯率的因素也同樣是決定貨幣競爭力的因素。在這些主要因素中,國家信用和生產力基礎是決定貨幣競爭力的根本條件。而作為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流通的國際貨幣,在其發(fā)行國內的發(fā)行、流通與交換必須得到充分開放的金融市場的支持,宏觀金融環(huán)境的完善與成熟會促進國際貨幣的發(fā)展,而國際貨幣的健全與發(fā)展也必然促進本國金融環(huán)境方向的優(yōu)化和完善。貨幣擁有價值尺度和貯藏手段的功能,因此貨幣幣值的穩(wěn)定與信用情況十分重要,作為國際貨幣,穩(wěn)定的幣值與良好的貨幣信用可以鞏固國際貨幣的地位,提高其競爭力。從時間維度來看,在世界貨幣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經歷了層層演變才建立了現有的紙幣本位制,而新的國際貨幣地位的確定,將伴隨著整個貨幣體系的變遷與更新,而相關各國的經濟發(fā)展都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國際貨幣穩(wěn)固地位和競爭力的持續(xù)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前文匯率決定理論和貨幣競爭力主要影響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本課題組將影響貨幣競爭力的因素總結為4類,分別為貨幣競爭力的基礎因素、貨幣競爭力的幣值因素、貨幣競爭力的環(huán)境因素和貨幣競爭力的持續(xù)發(fā)展因素。其中貨幣競爭力的基礎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稟賦、勞動力、知識、生產效率等因素;貨幣競爭力的幣值因素主要為影響貨幣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的因素和貨幣升值因素;貨幣競爭力的環(huán)境因素則是指一國貨幣所依附的國內金融市場和金融發(fā)展環(huán)境,包括金融穩(wěn)定狀況、金融發(fā)展水平、金融開放等因素;貨幣的持續(xù)競爭力因素主要包括貨幣的發(fā)展?jié)摿σ约柏泿诺挠绊懥蛧H化水平。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標體系構建與發(fā)布的思想和邏輯如圖1所示。
圖1 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體系Figure 1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mpetitiveness index system
影響貨幣競爭力的這4類因素之間既存在相互聯系,又各有所側重。為了使得測算的貨幣競爭力指數更準確、更具有合理性,本項目組參考已有相關研究,采用體系化的方式來構造貨幣競爭力指數(如上圖所示)。具體來說,這4個成分指數分別為貨幣基礎競爭力指數、貨幣幣值競爭力指數、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指數和貨幣持續(xù)競爭力指數。國際貨幣競爭力的總指數則是基于這4種成分指數的合成指數??紤]世界經濟與貨幣格局,兼顧數據的可獲得性等問題,本項目組選取和采集了包括G20國家或地區(qū)在內的23種貨幣相關數據,分別計算它們的貨幣競爭力成分指數和總指數,并根據計算得出的指數值進行了排名。同時,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前國際貨幣競爭的格局變化趨勢,還分別發(fā)布了發(fā)達經濟體貨幣競爭力指數、新興經濟體貨幣競爭力指數和金磚五國貨幣競爭力指數來比較各類經濟實體的貨幣競爭力,這種分類指數對我們比較各國貨幣競爭力的變化情況及分析其所處的階段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進行指數構建時需要對國際貨幣競爭力的4個成分指數(貨幣基礎競爭力、貨幣幣值競爭力、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和貨幣持續(xù)競爭力)進行二級指標的選取。根據前文分析的生產力平價理論和貨幣競爭力影響因素,本項目組分別選擇資源稟賦、勞動力水平、國民教育水平、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國家治理水平、生產效率和產出水平作為貨幣基礎競爭力的二級指標。同時選擇主權貨幣信用、幣值變動主要因素和幣值穩(wěn)定因素作為貨幣幣值競爭力的二級指標。針對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指數,選取金融穩(wěn)定狀況、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開放度作為其二級指標。對于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指數,選擇經濟增長、金融發(fā)展、貨幣國際化水平和貨幣影響力作為其二級指標。整個指標體系的構成如圖2所示。
圖2 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的指標體系Figure 2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mpetitiveness index
3.2.1 貨幣基礎競爭力的指標選取 由于資源的種類十分豐富,選擇什么樣的資源種類作為資源稟賦的反映指標就顯得十分關鍵,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以及資源稟賦的整體水平與國土面積的高度正相關性,本課題組選擇國土面積作為資源稟賦的代理變量。勞動力水平是由總人口、勞動參與率以及勞動力人口來衡量的。高等教育是一國教育水平的最突出表現,因此選擇高等教育入學率來反映國民教育水平??萍紕?chuàng)新能力則分別用居民專利申請數量、研發(fā)人員數量以及研發(fā)投入占GDP的比重來衡量。貨幣基礎競爭力指標中的國家治理水平指標分別由政府效率指數、管理質量指數、法治程度指數與政治和社會穩(wěn)定指數衡量。針對生產效率的衡量,本課題組借鑒世界經濟論壇每年發(fā)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選取人均GDP、人均GNI來衡量,同時還增加了城鎮(zhèn)化率這一指標。產出水平則是由GDP(購買力平價計算)和GNI指數來反映,如表1所示。
表1 貨幣基礎競爭力指標選取Table 1 The selection of the monetary basic competitiveness index
3.2.2 貨幣幣值競爭力的指標選取 對于貨幣幣值競爭力的度量,本課題組主要從主權貨幣信用、幣值變動主要因素和幣值穩(wěn)定因素來考慮。其中,對于主權貨幣信用,選擇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Fitch Ratings)發(fā)布的主權貨幣信用評級和各國的國際儲備水平來衡量,如表2所示。
3.2.3 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的指標選取 對于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指數的計算,主要從金融穩(wěn)定狀況、金融基礎設施、金融開放度3個方面展開,如表3所示。
表2 貨幣幣值競爭力指標選取Table 2 The selection of the monetary currency value competitiveness index
表3 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指標選取Table 3 The selection of the monetary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3.2.4 貨幣持續(xù)競爭力的指標選取 貨幣持續(xù)競爭力是影響貨幣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根據前文的分析,貨幣的發(fā)展?jié)摿σ约柏泿诺挠绊懥κ秦泿懦掷m(xù)競爭力的重要反映指標。因此,對于貨幣持續(xù)競爭力,本課題組選取經濟增長、金融發(fā)展、貨幣國際化率以及貨幣影響力進行評價,如表4所示。
表4 貨幣持續(xù)競爭力指標選取Table 4 The selection of the monetary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index
3.3.1 樣本選取 考慮到樣本貨幣應該滿足廣泛的代表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等條件,本課題組共選擇了23個國家或地區(qū)的23種貨幣,樣本國家包括G20國家或地區(qū)以及主要新興市場國家。這些貨幣為當前國際金融和貿易市場流通的重要貨幣,因此能較好地反映世界貨幣格局的變化趨勢。樣本國家及其貨幣名稱詳見表5。
3.3.2 指標方向與權重確定 在完成了貨幣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后,需要辨別和測度各指標對貨幣競爭力的貢獻方向與程度,從而為測度和發(fā)布貨幣競爭力指數提供可靠的基礎,其中對指標方向進行準確的判定尤為重要。結合前面的貨幣競爭力相關理論基礎及其影響因素分析,本項目組最終確定了三級指標的貢獻方向,具體如表6所示。
表5 樣本貨幣及其所屬國家或地區(qū)Table 5 Sample currencies and their nationalities or locations
在辨別各指標對貨幣競爭力貢獻方向的基礎上,本課題組進一步確定了各個層次指標體系的權重。由于影響貨幣競爭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觀方法很難準確地確定影響因素的排序,而一些客觀權重方法,如主成分分析要求變量具有高度相關性??紤]到評價體系需要公正性和統(tǒng)一性,在無法確定影響因素主次以及變量較多的情況下,等權重方法不失為有效的方法,因此本課題組參照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權重確定方法,選擇等權重方法構建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具體而言,4個一級指標的權重分別為1/4,貨幣基礎競爭力下的二級指標權重為1/7,占總指數的1/28,貨幣幣值競爭力下的二級指標權重為1/3,占總指數的1/12,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下的二級指標權重為1/3,占總指數的1/12,貨幣持續(xù)競爭力下的二級指標權重為1/4,占總指數的1/16。類似地,三級指標權重也是由其所屬二級指標的三級指標個數確定的。表6 三級指標的貢獻方向Table 6 The contribution direction of the third level index
指標 指標方向 指標 指標方向國土面積 + GDP平減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率 -總人口 + 債務率 -勞動參與率 + 股市波動性 -勞動力人口 + CPI計算的通貨膨脹率的波動率 -高等教育入學率 + PPI計算的通貨膨脹率的波動率 -居民專利申請數量 + GDP平減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率的波動率 -R&D研究人員數 + 互聯網用戶數(每100人) +R&D投入占GDP的比重 + 每10萬人擁有ATM數量 +政府效率指數 + 商業(yè)銀行分支機構數量/人口 +政治和社會穩(wěn)定指數 + 外匯市場規(guī)模/GDP +管理質量指數 + 資本賬戶開放度 +法治程度指數 + 貿易總額/GDP +城鎮(zhèn)化率 + FDI/GDP +人均GDP + OFDI/GDP +人均GNI + GDP增長率 +GDP (PPP) + GDP占世界總GDP的比例的增長率 +GNI + 廣義貨幣/GDP +主權貨幣信用評級 + 上市公司資本總額/GDP +國際儲備水平 + 銀行不良貸款占總貸款的比重 -BIS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動趨勢 + 主權貨幣在外匯交易中的比重 +BIS名義有效匯率的變動趨勢 + 外匯交易量在各國的分布 +相對利率水平 + IMF投票權比重 +相對通貨膨脹率 - 特別提款權貨幣攬子權重 +利率波動率 - 儲備貨幣占比 +BIS名義匯率的波動率 - 債務率 -BIS實際匯率的波動率 -
3.3.3 數據來源 根據國際貨幣競爭力的理論基礎和影響因素分析,本課題組將貨幣競爭力分解為4個成分競爭力指數,共選擇了17個二級指標,51個三級指標,對其進行測度。這些指標變量中,囿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每10萬人擁有ATM數量和商業(yè)銀行分支機構數量/人口的時間起點為2004年,資本賬戶開放度的起始時間為2005年,其余指標的起始時間均為1999年。
構建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所選取的指標來源為: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清算銀行(BIS)、OECD數據庫、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以及一些國家的中央銀行網站。
3.3.4 數據處理 原始數據通過人工檢查和交叉對比等方式進行整理和編輯。對于數據缺失值的處理方法主要包括:平均值插值法,移動平均差值法,回歸差值法等。對于個別國家缺失的且重要的指標,我們采用將相似國家的指標取平均值的變量作為其代理變量,以降低數據缺失導致的誤差,例如北歐國家、亞洲“四小龍”國家或地區(qū)、金磚五國等。
為消除原始數據的量綱,使得指標變量具有可比性,本課題組將每個指標采用統(tǒng)一的規(guī)格化方法處理。為避免一些國家的指標得分為0的情況出現,將一般的0~1規(guī)格化方法進行變形,對正向指標使用的計算公式為:
從而使得正向指標的觀察值處于1~9,而對于負向指標的規(guī)格化的關鍵在于將其正向化,計算公式變形為:
以上為三級指標的規(guī)格化方法,對于二級指標,我們參考《全球競爭力報告》的計算方法,將二級指標下的指數得分取平均值,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二級指標項下的三級指標越多,其信息反映就越充分。其計算公式為:
3.3.5 頻率與基期的選擇 如前文所述,影響貨幣競爭力的因素有很多,這些因素包含貨幣競爭力的基礎因素、幣值因素、金融環(huán)境因素和持續(xù)發(fā)展因素等。這些因素的代理變量一般為國家或地區(qū)宏觀層面數據,大多數的指標變量為年度變量。本課題組參考已有經驗和做法,同樣選擇年度數據作為構建貨幣競爭力指數的樣本數據。
為了使指數或指標得分具備直觀的可比性和可分析性,本項目組選擇一種幣種某一年的指標得分為基期,其余年份或其他貨幣均以該年份的指數得分為基期。這種基于基期的指數得分計算僅限于貨幣競爭力總指數和4個貨幣競爭力成分指數,而對于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得分使用初始計算的得分結果。分別選擇1999年人民幣的競爭力總指數、基礎競爭力指數、幣值競爭力指數、環(huán)境競爭力指數和持續(xù)競爭力指數為基期,基期得分為100,其余年份的指數得分在此基礎上進行換算,使得這種指數表示方法更具有可比性。
利用以上方法得到的數據和權重,本課題組計算得到了每一種貨幣在1999年至2014年的競爭力變化情況。根據測度結果,我們擬對樣本國家或地區(qū)貨幣競爭力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進行排名。為此本課題組選擇了折線圖、雷達圖、條形圖和表格的方式對得到的結論進行匯總、編輯、發(fā)布。在編輯指數的同時還分類測算了發(fā)達經濟體貨幣競爭力、新興經濟體貨幣競爭力和金磚五國貨幣競爭力指數得分與排名。
圖3和圖4分別為發(fā)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1999年至2014年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的變化趨勢圖??梢钥闯?,在發(fā)達經濟體貨幣中,美元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貨幣競爭中一直處于核心主導地位。在全球經濟溫和復蘇的大背景下,美元的競爭力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有短暫的下降,但2010年后再次逐漸增強。在新興經濟體貨幣中,人民幣的競爭力則呈現出穩(wěn)步提高的態(tài)勢,特別是在2008年之后,其競爭力的提升更加明顯。2011年之后,人民幣和韓元相對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的優(yōu)勢也在不斷地擴大。
圖3 發(fā)達經濟體的貨幣競爭力指數變化趨勢Figure 3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currency competitiveness index in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圖4 新興(發(fā)展中)經濟體的貨幣競爭力指數變化趨勢Figure 4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currency competitiveness index in the emerging (developing) economies
表7 1999—2014年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總覽(節(jié)選2011-2014年數據)Table 7 The list of the international currency competitiveness index from 1999 to 2014 (excerpt from data of 2011—2014)
表7顯示了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得分情況,總體看來,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在同人民幣競爭力相關的很多方面已經逐漸追趕上了美國,并且在一些評價指標上形成了反超,但在部分影響因素上的差距仍然是明顯的。后金融危機時代為人民幣國際化和競爭力的提升帶來了機遇,但要在短時期內突破美元的“一家獨大”仍然不容易。當前我國對內應當夯實構成人民幣競爭力的各方面基礎,實現均衡發(fā)展,突出優(yōu)勢;對外應當借力“一帶一路”,力推人民幣的國際化,借力加入SDR的契機,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4.1.1 人民幣競爭力指數變化趨勢 基于以上構建的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指標體系,運用等權重計算方法,本課題組獲取了人民幣自1999年至2014年的競爭力指數以及其各項分類指數,其變化趨勢如圖5所示。
圖5 人民幣競爭力指數及其成分指數的變化趨勢Figure 5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RMB competitiveness index and its component index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1999年至2014年,人民幣競爭力指數先抑后揚,指數在震蕩中逐漸升高。數據顯示人民幣競爭力指數在2002年至2004年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此后保持持續(xù)上行趨勢,并在2013年到達階段頂峰。雖然2014年人民幣的貨幣競爭力指數較2013年相比略有下降,但并沒有改變競爭力長期增長的趨勢。
總體看來,人民幣競爭力穩(wěn)步增強。各項細分指標也表明,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競爭力得到了較全面的提升。當然需要認識到貨幣競爭力的提升與人民幣國際化不是一條“平坦的路”。雖然人民幣在國際范圍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2014年競爭力指數較2013年小幅下降的情況表明,人民幣成為世界各國認可的主流貨幣仍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不斷培育和尋找優(yōu)勢的同時還要補足短板。需要強調的是,雖然2014年人民幣競爭力指數出現了小幅回調,但人民幣競爭力的上升趨勢并不會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
4.1.2 人民幣競爭力指數的結構變化趨勢 根據本課題組所構建的指數體系,利用分類指數中的各項指標得分,我們分別繪制了1999年、2007年與2014年的主要指標雷達圖。如圖6所示,資源稟賦、勞動力水平、國民教育水平、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等7個指標衡量了人民幣的基礎競爭力,在3個觀測年份中,各項指標值保持了較為一致的增長趨勢。例如,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產出水平在2014年的得分較1999年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而資源稟賦指數基本保持不變,維持在中等評級上。另一關鍵指標勞動力水平指數始終維持在高評分水平,反映出我國在人力資源上的優(yōu)勢。需要注意到的是,生產效率、國民教育與國家治理水平指標的評分較低,是我國基礎競爭力體系中的短板,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傮w而言,從1999年起至2014年,人民幣基礎競爭力的各項指標評分增長趨勢較為明顯,基礎競爭力各組成部分的發(fā)展為我國貨幣競爭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圖6 人民幣競爭力指數二級指標的變化趨勢圖Figure 6 The changing tendency chart of the second level index of RMB competitiveness
綜合考察各項評價指標可以發(fā)現我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產出水平、主權貨幣信用、幣值變動主要因素、經濟增長與金融發(fā)展的評分在過去的10多年間取得了明顯的提高。回顧經濟和金融發(fā)展歷程,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我國實行了一系列社會改革與金融改革措施,不僅在經濟發(fā)展上實現了增加產出、促進經濟發(fā)展的目標,還通過匯率改革增強了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價值儲藏的職能,因此,上述指標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但從圖6中呈現出的齒輪狀走勢可以判定,人民幣競爭力的分類指標發(fā)展并不平衡,仍然存在一些得分低、提升不明顯的指標,例如金融開放度、貨幣國際化以及貨幣影響力等。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人民幣還未達到可稱為國際主流貨幣的程度,資本賬戶也并未完全對外開放。如周小川[8]所指出的那樣,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與之關聯的資本項目可兌換、資本市場開發(fā)和發(fā)展問題,將是一個在爭論中前行,逐步達成共識的過程。此外,面臨著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和貨幣競爭局面,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以及競爭力的提高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
4.2.1 人民幣與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競爭力比較“金磚五國”代表了當前主要的具有競爭力和發(fā)展?jié)摿Φ男屡d經濟體,本課題以另外金磚四國的貨幣作為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的代表,同人民幣進行對比分析(如圖7所示)。從貨幣競爭力綜合指數來看,人民幣競爭力在過去10年內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較俄羅斯盧布、南非蘭特、巴西雷亞爾和印度盧比有較明顯的優(yōu)勢。
圖7 金磚五國的貨幣競爭力指數變動趨勢Figure 7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currency competitiveness index in the BRICS
4.2.2 人民幣與發(fā)達經濟體貨幣競爭力比較 圖8對比了美元、日元、歐元、英鎊同人民幣的競爭力指數。從綜合指數來看,雖然近年來這4種貨幣的競爭力有所下降,但其在2009年之前較人民幣有明顯的優(yōu)勢。在2009年之后,人民幣競爭力指數不斷上升,同美元、英鎊和歐元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到2014年,人民幣競爭力指數已小幅領先于歐元,并進一步縮小同英鎊的差距,但和美元的競爭力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日元參與貨幣競爭和國際化較早,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據著比較重要的位置,但近20年來日元因受到國內持續(xù)通縮的影響,同時又由于美元匯率波動又十分頻繁,使得國際上對日元穩(wěn)定性失去信心,因此日元在幣值競爭力和持續(xù)競爭力等方面表現不佳,競爭力指數不斷下滑,已落后于人民幣。另外,歐元區(qū)和歐元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二大貨幣,一度擁有廣闊而光明的發(fā)展前景,但近年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發(fā)生使歐洲銀行業(yè)陷入困境,經濟增長速度衰退等負面影響使得歐元指數呈波動下降趨勢。英國依靠其完善且發(fā)達的金融市場,使得英鎊的環(huán)境競爭力排名仍然靠前,英鎊的競爭力總指數同歐元走勢相反,表現出了明顯的上升勢頭。
發(fā)達經濟體貨幣的平均競爭力水平要顯著強于新興經濟體貨幣競爭力水平;即使與新興經濟體中經濟實力領先的金磚五國相比,發(fā)達經濟體的貨幣平均競爭力仍然有較大的優(yōu)勢。從時間維度來看,發(fā)達經濟體貨幣和新興經濟體貨幣的平均競爭力差距在不斷縮小,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呈現出多元化的可能性增大。人民幣在其中的對比結果是非常樂觀的,人民幣的競爭力指數與和發(fā)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不相上下,這為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增強人民幣競爭力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國際貨幣競爭力是國家信用的體現,由一國的經濟發(fā)展實力、貨幣幣值因素、貨幣金融環(huán)境、貨幣歷史慣性、貨幣發(fā)展前景等因素綜合決定。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發(fā)展和演變,貨幣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也隨時間而變動,競爭優(yōu)勢的“此消彼長”造成了貨幣競爭力具有很強的時變特征。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本課題所構建貨幣競爭力指數的作用,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參考信息,本課題組將基于所構建的貨幣競爭力指數進行前向預測。由于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指數的預測值并不能代 表其真實值,但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
圖8 人民幣與世界主要貨幣競爭力指數及其成分指數變動趨勢Figure 8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competitiveness index and the component index of the RMB and world major currencies
圖9 發(fā)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貨幣競爭力指數變化情況Figure 9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the currency competitiveness index in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and emerging economies
4.4.1 預測方法 通過觀察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及其成分指數,我們發(fā)現它們大都具有非線性時間序列的特征,因而傳統(tǒng)的線性回歸預測方法將不適用??紤]到大多數指數序列具有自相關性,本課題組考慮采用非線性時間序列預測模型進行預測。本課題組在參考多種宏觀經濟指標預測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貨幣競爭力指數的特征,最終選擇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ARMA模型)作為貨幣競爭力指數的預測模型。ARMA模型是由Box和Jenkins(1970)[9]提出的一種時間序列建模方法。4.4.2 預測結果 圖10為人民幣2015—2016年貨幣競爭力指數及其成分指數的預測值??梢钥闯觯嗣駧诺母偁幜傊笖翟?015年出現了較為顯著的下降,并于2016年呈現出走穩(wěn)的態(tài)勢。從人民幣成分指數的預測值可以看出,人民幣的基礎競爭力和持續(xù)競爭力并沒有出現顯著下降,這表明維持我國貨幣競爭力的基本面因素并沒有發(fā)生改變,與此相反,人民幣的幣值競爭力和環(huán)境競爭力因素均出現了顯著的降低,這也是導致人民幣綜合競爭力降低的最主要原因,這兩種競爭力的下降反映了人民幣的貨幣金融環(huán)境出現了衰退的跡象。人民幣的競爭力指數及其成分指數在2016年開始走穩(wěn),這說明人民幣的貨幣競爭力下降只是暫時的,其在短暫調整之后將會重回上升的趨勢。
圖10 人民幣競爭力指數及其成分指數趨勢預測Figure 10 The tendency prediction of the RMB competitiveness index and its component index
圖11 發(fā)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貨幣競爭力指數趨勢預測Figure 11 The tendency prediction of the currency competitiveness index in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and the emerging economies
從圖11可以看出,發(fā)達經濟體貨幣的整體競爭力在美元、日元等主要貨幣的帶動下,也出現了下降的趨勢,而新興經濟體貨幣整體競爭力則出現了上升的趨勢。有意思的是,在金磚五國貨幣整體競爭力出現下降的背景下,新興經濟體的貨幣競爭力則出現了上升的態(tài)勢,這說明金磚五國之外的新興經濟體貨幣競爭力提升較為明顯,即在金磚五國貨幣競爭力提升放緩的情況下,其余新興經濟體貨幣的表現還是相對較好的。
本課題組認為無論是世界經濟組織還是中國的統(tǒng)計機構對中國貨幣基礎競爭力的硬實力、特別是產出水平均存在著嚴重的低估問題。這使得作為人民幣的基礎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水平可能存在著低估問題,因此在這一節(jié)我們對人民幣的競爭力指數的修正進行了探討。我們基于“賓州大學世界表”(the Penn World Table,PWT)估算的GDP數據和世界銀行提供的GDP數據對人民幣競爭力指數進行修正。PWT數據庫是經濟學中被采用最廣泛的數據庫之一。其使用率遠高于世界銀行的《世界發(fā)展指數》和IMF的《世界經濟展望》[10]。我們基于“硬實力”的低估水平來探討人民幣競爭力指數修正。
具體來說,本課題首先根據世界銀行的中國實際GDP(2005年美元標價)和PWT中的實際GDP(2005年美元標價)進行對比從而計算出中國實際GDP低估的程度;隨后選取人民幣基礎競爭力指標中的產出水平作為低估指標,根據計算得到的中國實際GDP低估程度對產出水平的權重進行加權。在保持人民幣環(huán)境競爭力、幣值競爭力和持續(xù)競爭力的權重不變的基礎上,相應調整基礎競爭力中的6項二級指標的計算權重,從而獲得修正的指數。為方便對比,我們仍以1999年人民幣競爭力為基準,對相關人民幣競爭力指數進行修正。修正后的人民幣競爭力指數如圖12所示。
圖12反映了人民幣競爭力指數與修正的人民幣競爭力指數??梢钥闯觯拚娜嗣駧鸥偁幜χ笖底?005年起要略高于之前計算的人民幣競爭力指數,特別是在2007年之后,這種修正的幅度不斷增大,而這段時間正是中國綜合國力快速增長的時期。圖13顯示了修正的人民幣競爭力指數和其他SDR貨幣競爭力指數的對比圖。從修正后的指數可以看出,人民幣競爭力指數自2011年起已經超過了日元,并接近英鎊和歐元的貨幣競爭力。此后,人民幣競爭力指數逐漸和英鎊與歐元的競爭力持平。伴隨著2014年歐元競爭力的走低,人民幣競爭力指數排在美元和英鎊之后,居于第3位。而且人民幣競爭力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長趨勢,同美元的競爭力差距也在逐步縮小。
綜上所述,本課題組認為因為“硬實力”的低估,人民幣的競爭力指數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低估,修正后的人民幣競爭力指數更能反映人民幣的真實競爭力。但因為“低估”是我國的特色,因此調整權重的做法并不符合其他國家的情況。為保證衡量的標準性和公正性,我們的競爭力指數仍以發(fā)布的為準,僅在本節(jié)對人民幣競爭力的低估提出想法和見解,并嘗試進行修正。
圖13 修正的人民幣競爭力指數與其他SDR貨幣競爭力指數對比圖Figure 13 The comparison chart of the revised RMB competitiveness index and other SDR currency competitiveness index
本項目基于客觀數據量化分析與論證,從各國(地區(qū))貨幣基礎競爭力、幣值競爭力、環(huán)境競爭力和持續(xù)競爭力4個方面構建了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體系,評價結果表明,該指標體系能夠對各國貨幣競爭力水平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為國際金融戰(zhàn)略和政策的制定實施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
國際貨幣競爭力指數計算結果分析表明,以美元為首的發(fā)達經濟體貨幣競爭力普遍高于新興經濟體。憑借生產力基礎、經濟實力和國際貿易規(guī)模等方面的優(yōu)勢,美元和英鎊近幾十年來一直保持了非常強勁的競爭力。在歐元誕生之初的幾年中,其競爭力表現僅次于美元,但近年來的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對歐元區(qū)的金融和經濟貿易產生了重大負面影響,使得歐元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大幅下降。與此類似,日元因其貨幣基礎競爭力的下降呈現同樣的變化趨勢。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元的競爭力水平一直居于前列,雖然新加坡在經濟和貿易規(guī)模上相對較弱,但新加坡在金融發(fā)展水平、金融開放度、生產效率和國家治理方面的優(yōu)勢使其達到了較高的貨幣競爭力水平。整體來看,發(fā)達經濟體的貨幣競爭力呈現出緩慢的下降趨勢,而新興經濟體貨幣競爭力則出現緩慢的上升態(tài)勢,兩者間的差距逐漸縮小。
近年來,新興經濟體貨幣競爭力普遍呈現出提升態(tài)勢,其中韓元與人民幣的競爭力水平處于前列,人民幣的競爭力水平在2008年超越韓元在新興經濟體中排名第1。相較發(fā)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在環(huán)境競爭力和持續(xù)競爭力方面普遍偏弱。值得注意的是,新興經濟體貨幣競爭力指數在2014年開始呈現出提升放緩的跡象,特別是在貨幣持續(xù)競爭力方面。在新興經濟體中,金磚五國貨幣競爭力整體表現較為平穩(wěn),其中人民幣競爭力的提升幅度最為顯著。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和經濟體量的日益擴大,近年來人民幣的基礎競爭力已超越日元和英鎊;人民幣的幣值競爭力和持續(xù)競爭力已經超過發(fā)達經濟體貨幣的平均水平;在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方面,隨著金融環(huán)境的改善,人民幣的環(huán)境競爭力有所提升,但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不僅和美元、歐元和英鎊等發(fā)達經濟體貨幣存在明顯差距,甚至相較于新興經濟體的各國貨幣環(huán)境也沒有表現出顯著優(yōu)勢。整體來看,人民幣的綜合競爭力已經超越發(fā)達經濟體貨幣的平均水平。但隨著美元的不斷走強,以及國際政治經濟環(huán)境的瞬息萬變,進一步提高人民幣競爭力和擴大人民幣國際影響力的過程絕非一片坦途。
需要我們密切關注的是,人民幣的基礎競爭力結束了連續(xù)3年的增長態(tài)勢,甚至在2014年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同時,幣值競爭力、環(huán)境競爭力和持續(xù)競爭力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中國經濟在經歷了高速發(fā)展的階段后,以投資和要素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中國經濟發(fā)展已經進入轉型提質時期。人民幣競爭力的鋸齒狀雷達圖分析表明,人民幣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發(fā)展并不均衡,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雖然一些反應“量”的指標已經排名世界前列,但諸多反應“質”的指標則相對落后,這與中國當前經濟發(fā)展質量亟需提升的客觀要求相一致。提升“質”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升級,就當前形勢看來,我國需要更強有力的頂層設計和協調來推進進一步的改革,將產業(yè)政策集中在教育、科研、知識產權保護、金融體系改革等基礎性的方面,筑造穩(wěn)定的人民幣競爭力基礎。
“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明確提出今后中國將擴大金融業(yè)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推動人民幣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幣,并且也將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改進并逐步取消境內外投資額度限制。與此同時,我國政府正在針對國際形勢變化,布局中國發(fā)展的全球戰(zhàn)略。人民幣競爭力的提升,不僅在于人民幣本身價值的提高,還涉及到生產力、資本、外匯、市場與國際合作等多方面改進和加強的系統(tǒng)工程,人民幣競爭力的提升是一種手段,其蘊含了實現全球貨幣格局治理的目標。為配合中國的對外經濟戰(zhàn)略布局,提升人民幣競爭力的政策建議如下。
5.2.1 充分認識貨幣競爭力的內在規(guī)律,制定提升人民幣競爭力的有效戰(zhàn)略 貨幣競爭力具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提升人民幣國際競爭力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到人民幣競爭力的提升是一個風險與機遇并存的長期過程。美國在20世紀初便超越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直到20世紀40年代美元才真正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霸主,由此可見,主權貨幣競爭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過程。貨幣基礎競爭力、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幣值競爭力和貨幣持續(xù)競爭力等構成了貨幣競爭力的基礎,貨幣競爭力的提升和超越并不是一個“按圖索驥”的過程。對于人民幣而言,在競爭力提升的過程中,充滿了機遇與挑戰(zhàn),充分認識貨幣競爭力的內在規(guī)律尤為重要。從歷史維度來看,英國借助全球貿易的迅速擴張實現了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美國借助二戰(zhàn)的契機,通過“雙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實現了美元的全球霸權。任何新興儲備貨幣都要與現存主權儲備貨幣競爭,因此,對于人民幣而言,需要結合我國國情,形成自身的核心貨幣競爭力,穩(wěn)步推進和實現人民幣綜合實力的提升,并借助人民幣競爭力的提升參與全球貨幣格局的調整與治理。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制定有效戰(zhàn)略,拓展人民幣競爭力提升路徑,從經濟基礎、生產效率、金融市場、匯率與利率、貨幣合作與競爭等多方面實現整體提升和突破。
5.2.2 深刻領會貨幣競爭力的內涵,多維度拓展提升人民幣競爭力的路徑選擇 從競爭的角度來看,經濟基礎、幣值穩(wěn)定性、金融環(huán)境和貨幣影響力等因素決定了一個主權貨幣的綜合競爭實力。雖然國際外匯市場上多種主流貨幣可以并存,非競爭性貨幣合作理論和歐元的實踐也顯示出貨幣合作的可能性,但貨幣競爭仍然是國際貨幣發(fā)展的最主要趨勢。提升一國或地區(qū)貨幣競爭力是一個系統(tǒng)性和多維度的工程,拓展提升路徑實現人民幣競爭力的提高對于我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本課題組認為,可以著重從貨幣基礎競爭力、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貨幣幣值競爭力和貨幣持續(xù)競爭力4個方面來探尋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民幣國際競爭力提升路徑。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我國全要素生產效率水平,從生產端提升人民幣競爭力。
中國經濟正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敏感期,支撐中國過去幾十年經濟高速發(fā)展的要素——投資驅動型發(fā)展模式亟需轉型。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水平能促進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而貨幣競爭力指數研究表明,提高我國全要素生產效率水平可以直接和間接地提升人民幣的基礎競爭力、環(huán)境競爭力和持續(xù)競爭力,從生產端提升人民幣的國際競爭力。首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可以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的增長。科技的發(fā)展和資源向更高效率產業(yè)的重新配置被普遍認為是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主要原因,這其中的關鍵在于科技創(chuàng)新。除了加大教育和研發(fā)投入等傳統(tǒng)措施之外,還應特別重視中小微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美國曾在20世紀80年代成功實施“小企業(yè)創(chuàng)新研究計劃(SBIR)”以應對美國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下滑,我國宜積極借鑒,目前可通過財政和金融措施加大支持中小微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研究,著力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其次,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有助于中國去杠桿化。因為我國加杠桿的政策源于產出增長的放緩,在結構性改革的幫助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速度很有可能超過債務累計的速度,從而降低債務與GDP的比率。第三,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能夠促進制度的結構性調整,提高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潛在的有效渠道包括降低國企和地方政府融資的優(yōu)惠待遇,提升信貸資源配置效率,放松服務行業(yè)管制和引入更多競爭,進一步創(chuàng)造條件簡政放權和增加政府的透明機制建設等措施。
(2)穩(wěn)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從貨幣端提升人民幣競爭力。
人民幣國際競爭力更多體現為依托人民幣為載體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匯率的基本穩(wěn)定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匯率問題同貨幣的幣值競爭力和基礎競爭力緊密相關,而當前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尚不完善,人民幣匯率仍然缺乏彈性。本課題組認為,應該在鞏固幣值穩(wěn)定優(yōu)勢的基礎上,適時穩(wěn)步加快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增強人民幣的匯率彈性,從貨幣端提升人民幣的國際競爭力。具體措施包括增強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通過實現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浮動,降低市場對人民幣單邊變化的預期,增強人民幣的匯率彈性,從而讓市場主體增強對人民幣資產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信心;擴大外匯市場交易規(guī)模,通過推進外匯參與主體多元化、交易方式市場化和匯率交易品種多樣化來對沖匯率風險;加快投融資體制和利率市場化改革,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提供良好的內部環(huán)境;結合我國面臨的經濟“新常態(tài)”,通過匯率雙向波動的增加,加快人民幣匯率的結構調整,同時控制好資本項目市場化的節(jié)奏,穩(wěn)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從而實現在貨幣端提升人民幣的競爭力。
(3)以“互聯網+金融”為突破口,從金融服務端提升人民幣競爭力。
在傳統(tǒng)金融業(yè)態(tài)模式下,普遍存在中小微企業(yè)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捌栈萁鹑凇钡睦砟钍鞘蛊髽I(yè)和家庭可以用合理的價格獲得各種金融服務。因此,如何有效引導金融高效服務實體經濟,通過提升貨幣基礎競爭力達到提升人民幣競爭力的目的是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2015年的“兩會”報告中,“互聯網+”行動計劃作為保增長的重要舉措上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高度?;ヂ摼W超越時空限制的共享性將人類社會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交流平臺,互聯網與金融的深入結合將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實現,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fā)展的水平,提高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在“互聯網+金融”的實施過程中,應以金融服務為本、以客戶體驗為中心、以大數據為基礎、以風險控制為保障,實現從形式到實質的融合,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用互聯網精神、方法、理念、技術工具改造傳統(tǒng)借貸市場,創(chuàng)新發(fā)展資本市場,通過提高互聯網金融服務水平和能力為傳統(tǒng)產業(yè)升級、新興產業(yè)發(fā)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依托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fā)展增強人民幣基礎競爭力。
(4)合理引導我國“資本走出去”,從資本端提升人民幣競爭力。
中國倡導的亞投行、絲路基金等一系列舉措,已傳遞出政策鼓勵“資本走出去”的信號。追求進一步的“資本走出去”,不僅有利于輸出貨幣存量和實現外匯儲備投資多元化,也有利于提升人民幣幣值競爭力和持續(xù)競爭力,從資本端提升人民幣競爭力。這一戰(zhàn)略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而且具有中國大國外交和國際地緣政治所需的重大戰(zhàn)略意義?;仡櫲毡竞晚n國,它們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允許境內資本投資海外,我國已經遠超了它們當時的經濟總量和外匯儲備總量,我國資本也已經有能力和有必要“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與治理。在實施資本輸出戰(zhàn)略中,人民幣的境外投放可以通過國際貿易、貨幣互換、對外援助、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等4個渠道展開。在適度運用國家資金的基礎上(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fā)銀行、絲路基金等),充分發(fā)揮市場力量,鼓勵民間資金參與;加快培育國內企業(yè)的國際競爭能力,在鼓勵企業(yè)“走出去”的同時,更要鼓勵人民幣走出去。具體可采用的政策引導包括:鼓勵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企業(yè)和居民持人民幣到境外貸款與投資,逐步形成和提高中國財政和貨幣政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財富再分配的能力;通過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擴大人民幣國際結算中的在途資金規(guī)模,在全球形成多個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在資本賬戶的逐步開放過程中,政策制定應優(yōu)先選擇和支持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主要載體的通道,加快通道建設(如自貿區(qū)、深港通等),逐步增大通道的容量和規(guī)模。
(5)依托“一帶一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從貿易端提升人民幣競爭力。
由于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比較優(yōu)勢轉變、資源約束加劇和外部需求減弱,中國對外貿易達到一定規(guī)模后,貿易總量增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國內過剩產能無法釋放,貿易增長放緩直接影響人民幣的幣值競爭力和持續(xù)競爭力。“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涉及近60多個國家,市場空間巨大,是國內經濟增速放緩新常態(tài)下我國產品與資本走出去的戰(zhàn)略選擇。依托“一帶一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進一步推動國際貿易發(fā)展是提升人民幣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通過激活亞非拉潛在市場,優(yōu)化貿易結構和資本輸出,強化對全球產業(yè)鏈上下游的擴張,推動國內企業(yè)國際化,進一步推動人民幣跨境交易和境外使用,如推動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支持跨國并購、設立境外產業(yè)園區(qū)等領域,推動境外人民幣貸款,支持能源資源合作、優(yōu)勢產能輸出以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以及推動貨幣互換和跨境人民幣結算等。通過這些措施使人民幣在國外形成存量,進而推動和擴大可自由兌換范圍,為人民幣的全球可自由兌換作準備。
5.2.3 增強人民幣的貨幣供給彈性,增加對實體經濟和有效供給的貨幣投入 目前我國面臨貨幣供給不能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問題,這和我國當前的金融生態(tài)有很大的關系,也受到當前的金融結構所形成的負面影響。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調整和改善金融結構對于提升人民幣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實體經濟貨幣信貸普遍“需求”不足,而貨幣信貸供給則有“過?!钡内厔?,提高貨幣的供給彈性,增加對實體經濟的有效供給投入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提升人民幣競爭力。提高貨幣供給彈性的措施具體包括:營造公平、有效、結構合理的金融生態(tài),通過優(yōu)化金融結構提升金融效率和社會信用對稱水平,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基礎競爭力;引導社會資本集聚,拓寬資產使用權和收益權的信用化和證券化渠道,提高社會整體融資能力和融資效率,提升人民幣的持續(xù)競爭力;借助互聯網金融構建普惠金融體系,加大對具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小微企業(yè)支持,增強人民幣的環(huán)境競爭力。
5.2.4 提高人民幣的貨幣生產力彈性,增強我國實體經濟硬實力 提高人民幣的貨幣生產力彈性,不但可以增強我國的實體經濟硬實力,也能提高我國經濟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為未來人民幣的國際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分析前兩輪強勢美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可以發(fā)現美元走強時期往往是新興經濟體的風險高發(fā)期,如1982至1985年拉美地區(qū)爆發(fā)債務危機,以及1994年至2001年間墨西哥、東南亞、韓國、俄羅斯以及拉美地區(qū)的金融危機等,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和新興經濟體貨幣生產力彈性較低有很大關系。隨著美國經濟基本面走好和強烈加息預期,美元競爭力在近兩年呈現出上升趨勢。對于人民幣而言,強勢美元的影響則集中在4個方面:一是加強了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壓力;二是加劇資本外流風險;三是加重企業(yè)美元債務成本;四是加大我國海外投資風險。目前來看,人民幣和美元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博弈關系,對于人民幣而言,美元是潛在的不穩(wěn)定因素,而生產力是貨幣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因此只有夯實生產力基礎才是抵御這一外部沖擊的重要保障。加大貨幣的生產力彈性,可以有效抵御以美元變動為主的外部沖擊影響。生產力彈性的提升不僅體現在貿易產品上,也體現在非貿易產品上,其在增強我國貿易競爭力的同時可以提升我國經濟穩(wěn)定性,降低外部沖擊對人民幣競爭力的負面影響??傮w看來,貨幣生產力彈性的提高可為我國在中長期實現“強勢人民幣”打下堅實的基礎。
5.2.5 主動融入全球金融體系參與國際規(guī)則制定,提升人民幣國際話語權 由于國際貨幣的使用存在歷史慣性,具有國際貨幣先發(fā)優(yōu)勢的貨幣必將阻礙一些新興經濟體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從貨幣競爭的歷史進程中可以發(fā)現,美國借助于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擊敗英鎊,成為世界超強貨幣。20世紀日本依托經濟高速發(fā)展,日元對美元形成了一定挑戰(zhàn),但被美國施以“廣場協議”而前功盡棄,經濟因此陷入長期低迷。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由于其強大的“網絡外部性”,市場主體對其形成的固有偏好是短期難以改變的。人民幣國際化不能單純地應用市場自發(fā)演進這種按部就班的模式,中國政府應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高度重視人民幣國際化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并采取激勵措施對市場主體偏好加以引導。首先,利用人民幣加入IMF特別提款權貨幣(SDR)的契機,擴大人民幣影響力,從而使人民幣在IMF框架下發(fā)揮與其他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相近的功能,為人民幣競爭力的持續(xù)增強提供平臺;其次,可通過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等區(qū)域性或國際性的金融機構重構國際貨幣新秩序和新格局,從而全面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第三,進一步推動雙邊和多邊貨幣清算安排,分散單一美元計價體系風險,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當前已有的措施包括與美元、澳元、新西蘭元、英鎊和日元等多國貨幣建立清算安排,以及在中韓自貿區(qū)實現韓元和人民幣自由兌換等;第四,推進“石油人民幣”的形成,同中東國家簽訂本幣互換協定,向“石油美元”的核心地帶滲透,由此推動人民幣向全球貿易體系中的更高地位邁進。
5.2.6 確保我國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的整體穩(wěn)定,增強人民幣的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 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的整體穩(wěn)定形成了增強人民幣貨幣環(huán)境競爭力的基礎,然而當前在世界經濟形勢不樂觀和中國經濟“三期疊加”轉型挑戰(zhàn)的影響下,實現兩個市場的穩(wěn)定并不容易。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和股市將可能對整個資本市場的穩(wěn)定性造成沖擊。2017年年初至今,雖然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了近兩年的平穩(wěn)期后逐漸恢復上漲趨勢,但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消失,未來前景充滿風險。2015年7月發(fā)生的股災更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當價格嚴重偏離其基本面因素時會回歸其理性價值。因此,需要有成體系的預案與對策來保證資本市場的穩(wěn)定。雖然制度是長期的、穩(wěn)定的,但預案和對策一般是短期的、可變的,可以采取長期制度性安排和短期政策調整相結合的方式來保持資本和外匯市場的穩(wěn)定。隨著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對外開放,資本的自由流動將對貨幣政策的制定構成一定的挑戰(zhàn),保持外匯市場穩(wěn)定是保證金融市場和整個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兩度出現明顯下跌,引發(fā)市場關注。2015年8月人民幣對美元再度下跌,也引起了市場的相當震動。隨著匯率改革的穩(wěn)步推行,人民幣匯率波動區(qū)間可能會繼續(xù)擴大,需要衡量可接受的波動范圍并制定相關政策來應對;此外,央行逐步退出外匯干預,央行如何通過創(chuàng)新和采取更靈活的政策工具來保持外匯市場穩(wěn)定,以什么方式填補通過外匯占款注入流動性需要進行深入考量。
5.2.7 加強與各國的貨幣合作,逐漸形成以人民幣為主導的區(qū)域貨幣框架 基于政策協調加強與各國的貨幣合作,可增強區(qū)域經濟的穩(wěn)定性,增強主權貨幣的影響力,實現“多贏”的區(qū)域經濟格局。因此,貨幣的區(qū)域合作與發(fā)展和人民幣競爭力的提升是相輔相成的。加強貨幣合作,以協同包容的方式推動與周邊國家貿易的人民幣結算是實現人民幣區(qū)域化的突破口。例如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的建立使貿易往來與投資活動更加頻繁,中國與東盟有必要加強區(qū)域內本幣計價結算,以維護區(qū)內各國的共同利益,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從而降低各國的交易成本和匯率波動對各國收支的影響。加強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例如可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設新加坡人民幣離岸中心,借助中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促使新加坡成為人民幣資本的集散地,促進人民幣在東南亞國家、印度和亞太其他市場的影響力。在全球貨幣競爭格局中,美元和歐元依然是最具競爭力的貨幣,而在東亞,日元與人民幣最具競爭力。使人民幣成為東盟地區(qū)的主導貿易貨幣,需要加強與各國的政策協調,拓寬合作領域,加強政治互信,拓寬雙邊合作的層次。東亞貨幣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取得區(qū)域合作中的主導地位意味著我們需要承擔必要的責任和成本,但從長遠看是利大于弊。人民幣國際化應當以區(qū)域合作為依托,積極推動東亞貨幣合作進程,以集體行動來降低挑戰(zhàn)美元霸權的成本,減輕人民幣國際化的阻力。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將會增加人民幣與世界主要貨幣競爭的資本,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
5.2.8 不斷強化和發(fā)揮人民幣競爭優(yōu)勢,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經濟基礎 中國在經濟規(guī)模和全球貿易份額上的表現賦予了人民幣極大的競爭優(yōu)勢,人民幣已經逐步確立了世界新興強勢貨幣的地位。強勢人民幣的形成有助于提高我國在國際的影響力,從而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從歷史上來看,英鎊、美元、日元、歐元國際地位的建立都和經濟規(guī)模的擴張和貿易的發(fā)展直接相關,經濟規(guī)模和貿易發(fā)展是決定貨幣競爭力的主要基礎性條件。近30多年來,中國的GDP一直保持較高增速,雖然自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后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與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相比,無論增速還是總量都具有相當優(yōu)勢。如何創(chuàng)新并科學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產業(yè)政策以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和持續(xù)的貿易發(fā)展對于強化和發(fā)揮人民幣的競爭優(yōu)勢至關重要。但同時我們也應客觀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面臨著許多難題,就宏觀形勢而言,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新常態(tài)”,呈現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yè)亟需轉型升級等問題,給人民幣持續(xù)競爭力提升帶來挑戰(zhàn),而金融體制還不夠完善和高效、金融基礎設施仍顯薄弱和金融開放度不高等情況也構成了人民幣的競爭劣勢。特別是在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競爭與博弈加劇的條件下,盡快消除人民幣競爭劣勢、爭取變劣勢為優(yōu)勢尤為重要。我國當前應加快產業(yè)轉型升級,向工業(yè)4.0邁進,走新型工業(yè)化道路;在保持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方面,應逐步將實際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過渡到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安排;穩(wěn)步快速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擴大金融業(yè)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在加強監(jiān)管的同時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和跨國公司資金境外運作限制,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在境內市場融資,彌補和改善人民幣競爭劣勢,為人民幣參與全球貨幣競爭打下基礎。
5.2.9 加快國際化金融中心平臺建設,提升我國金融軟實力 擁有國際化金融中心對于發(fā)展國家的金融軟實力和提升貨幣競爭力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建設有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不僅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對提升貨幣影響力有積極意義;而且對我國抓住現階段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機遇期,實現國民經濟轉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并且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增強貨幣的競爭力。近些年中國在這些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加強國際化金融中心平臺建設,一方面是加強已有的國內主要金融中心建設;另一方面是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虛擬互聯網平臺的金融中心建設。中國的上海和深圳作為國內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其資本市場規(guī)模已經可以排進世界前列,但與之相反的是其國際影響力依然十分有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金融軟實力水平還比較低。加強以上海和深圳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規(guī)劃將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有助于推動中國整體金融環(huán)境發(fā)展。可以考慮將上海和深圳建設成為包含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等各個金融領域,同時涵蓋在岸交易、國際交易和離岸交易在內的綜合性人民幣資產交易中心。除了現實中的金融中心建設之外,我國還可以依托當前發(fā)展迅速的互聯網金融,建立國際化虛擬金融中心平臺,形成對未來金融市場的網控力和影響力。國際化金融中心平臺建設與金融中心建設可互為補充,相互促進,以進一步發(fā)展我國金融軟實力,從而實現提高人民幣競爭力的目標。
5.2.10 加快供給側結構改革,增強人民幣中長期的持續(xù)競爭力 相較于通常用于解決短期穩(wěn)定經濟增長問題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供給側結構改革則是著眼于解決中長期經濟可持續(xù)性增長的問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大多著力于需求側,即人們熟知的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但這種需求總量的變動往往是短期的,或者周期性的,從當前經濟發(fā)展趨勢來看,“需求側”已較難拉動經濟實現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脫離經濟面和產業(yè)面支持的人民幣競爭力是一個“空中樓閣”。以美國為例來看,美國使用的“強勢美元政策”是以其強大經濟基本面作為支持和后盾的。由此可見只有經濟穩(wěn)才能貨幣穩(wěn),只有強有力的經濟才能支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貨幣,而經濟的穩(wěn)定持續(xù)增長能夠保證貨幣競爭的持續(xù)提升,因此實施供給側結構改革,解決我國目前生產當中存在的低效率、資源配置不當、技術進步比較緩慢、企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等問題,著力于制度安排和創(chuàng)新,形成新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yè),才能保證我國經濟長期穩(wěn)定的增長,從而增強人民幣中長期的持續(xù)競爭力。
5.2.11 構建與時俱進的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為貨幣競爭力提供安全保障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競爭力提升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到風險,需要提前加以防范。例如常見的外匯風險,當前我國企業(yè)應對外匯風險的手段有限,銀行提供的遠期結售匯的避險手段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可以適當進行一些金融的創(chuàng)新,如大力發(fā)展外匯期貨市場,既有利于風險的防范,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人民幣匯率的定價權。在防范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方面,需要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一行三會”的統(tǒng)籌協調,搭建系統(tǒng)性風險監(jiān)測分析框架。2015年年中的股災給投資者造成了重大的損失,而國內不法分子勾結外部的做空勢力是股災的重要影響因素和推手,這也暴露出了我國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不足。我國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將伴隨著利率與匯率市場化、資本項目的開放和金融市場業(yè)的創(chuàng)新;市場開放和國際化的同時更容易受到外部的沖擊,因此亟需改善當前的金融監(jiān)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標準的監(jiān)管規(guī)則,實現金融風險監(jiān)管的實時、準確和全覆蓋,從而為人民幣競爭力的穩(wěn)步和有效提升提供堅實的保障。
[1] 陳亞溫, 胡勇. 論歐元與美元的國際貨幣競爭[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5): 86-93.
[2] 陳雨露. 國際貨幣競爭中的美元貶值[J]. 中國金融,2004(10): 30-33.
[3] 于學偉. 人民幣同周邊國家(地區(qū))貨幣競爭力的比較研究[J]. 中國經濟問題, 2010(6): 57-63.
[4] 邱兆祥, 粟勤. 貨幣競爭、貨幣替代與人民幣區(qū)域化[J].金融理論與實踐, 2008(2): 6-10.
[5] 李長春. 貨幣競爭下美元與歐元國際貨幣地位的比較分析[J]. 現代經濟探討, 2011(10): 52-56.
[6] 呂想, 侯經川. 基于APEC組織的人民幣區(qū)域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 2012(1): 102-108.
[7] 鄒平座. 價值的計量模型和經濟增長理論[J]. 生產力研究 , 2003(5): 45-48.
[8] 周小川. 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前景和路徑[J]. 金融研究 , 2012(1): 1-19.
[9] BOX G E P, JENKINS G M, REINSEL G C, et al.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ecasting and control[M]. John Wiley &Sons, 2015.
[10] JOHNSON S, LARSON W, PAPAGEORGIOU C, et al. Is newer better? Penn World Table revis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growth estimate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13, 60(2): 255-274.
Research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mpetitiveness Index
Zou Pingzuo1Liu Xiaoxing2Huo Dongxu11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Beijing 061001
2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Purpose/significanceIn today’s open economic era, monetary competitiveness has become the key for the competition among countries. This report builds up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system to better grasp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mpetitive landscape, providing the route guidance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MB and push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RMB to a new height.Method/processBased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urrency competitiveness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influences, this report built up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the countries (regions) in the monetary base, the currency competitiveness, the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Result/conclusionThis report is based on the objective data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argumen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ex system can scienti fi cally and reasonably evaluate the national currency competitiveness, and provide a positive reference for making international fi nancial strategies and polices.
currency competitiveness currency index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mpetition pattern
2017-11-17
2017-11-30 本文責任編輯:呂青
F821.6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7.06.16
鄒平座(ORCID:0000-0002-0118-4652),中國人民銀行首席研究員,經濟學博士,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學研究會金融戰(zhàn)略專業(yè)委員會,E-mail: zpingzuo@163.com; 劉曉星(ORCID:0000-0001-8881-6829),東南大學金融系主任,博士生導師,E-mail: starsunmoon198@163.com;霍東旭(ORCID:0000-0001-8531-2756),中國人民銀行助理研究員,E-mail: 15210537782@163.com
作者貢獻說明:
鄒平座:論文選題,內容框架結構設計,論文撰寫;劉曉星:設計研究方向,觀點提煉與總結,論文撰寫;霍東旭:數據收集,論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