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巧燕
阮元的科舉人生經(jīng)歷
◎宋巧燕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號蕓臺,江蘇儀征人,歷仕乾、嘉、道三朝,是封建時代有良知、有責任感、能夠安邦定國的學者型官員,咸豐皇帝在御制祭文中稱贊他“為一代之完人”。阮元科舉發(fā)軔,26歲(虛歲,以下年齡都是虛歲)中進士,少年早達,學術淵博,為官后數(shù)任學政、巡撫、會試考官和閱卷官,和封建時代一般的文人士大夫相比,阮元一生和科舉的關系更為緊密,他的科舉人生在科舉時代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值得探索研究。本文嘗試從科舉的視角考察阮元的人生和功績。
阮元出生于武官世家。阮氏遷揚州始祖為明神宗時阮巖,人稱“小槐公”,由淮安遷揚州。二世祖阮國祥,武官出身,例贈明威將軍,官榆林衛(wèi)正兵千戶。三世祖阮文廣。四世祖阮秉謙,因?qū)O阮匡衡賜封武德將軍。阮元高祖為阮樞良,贈昭勇將軍,叔高祖阮樞忠為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武進士,阮元祖父阮玉堂是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武進士。阮元家族在康熙朝就有兩位武進士,另有至少6人為武舉人。阮元《揅經(jīng)室集》2集卷1描述祖父阮玉堂曰:“少能挽強馳射,矢無虛發(fā)。尤喜讀書,為古文詞詩歌,援筆立就?!笨梢娙钍霞易咫m是武官起家,但很有文化素養(yǎng)。
阮元成長為有所作為的學者型官員,對他影響至深的還是他的父母親。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培育了阮元的學養(yǎng)才智,更為重要的是孕育了阮元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和闊大的心胸格局。阮元父親阮承信,字得中,號湘圃,兼有文才武略,為人光明磊落,忠厚仁慈。阮元祖父阮玉堂一直外出做官,無法照顧母親,阮父便留在揚州,承擔起了侍奉祖母的責任,祖母周太夫人壽終時,阮父已經(jīng)三十多歲,于是絕意不求仕進,后補國子生。阮父絕意科舉,家道衰落,但他安貧樂道,倒有時間精力教導阮元讀書,如教授阮元讀《資治通鑒》,還教阮元騎馬和射箭。阮元后來雖然走的文舉道路,但是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顯然溯源于阮父的精心培養(yǎng),家庭為學環(huán)境的熏陶。
阮元中進士為官后,阮父依然對阮元教誨不倦。阮元為浙江巡撫,海寇侵擾東南海域,肆劫商船,擄掠子女,阮父跟隨阮元身邊,隨時教導,最終阮元重創(chuàng)???,??茉俨桓疫M入浙江海域。阮元成長為平亂靖邊、功勛卓越的封疆大吏,顯然有阮父的輔佐教導之功。
阮元捐俸賑災,捐俸辦學,整飭育嬰堂、募捐修繕貢院等等善舉,阮元于《揅經(jīng)室集》2集卷1中說“皆府君教也”。阮父還教導阮元說:“寬以惠商,嚴以御下,治榷之道也。”在中國封建時代,商人雖然富有,但是沒有政治地位,社會地位不高,但是阮父卻教導阮元善待商人,承認商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阮元在為官生涯中每次舉辦賑災辦學等公益事宜,總有多方來源的捐款,商人捐款就是其中重要一項。
阮承信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稱職父親,重視關心阮元科舉教育,同時眼光超越了科舉本身。阮元體弱,不能繼承祖上的武功,只能勤勉讀書走文舉道路。雖然家貧,但阮父為阮元擇師卻敬禮備至。年幼體弱的阮元去參加考試,都是阮父親自陪伴。阮父教導阮元說:“讀書當明體達用,徒鉆時藝,無益也”(阮元《揅經(jīng)室集》2集卷1)。阮元科舉發(fā)軔,但是阮父教育理念并不以科舉為狹小目標,“明體達用”的教育觀為阮元所繼承發(fā)揚。阮元為浙江學政時,阮父依然諄諄教誨道:“取士當先器識,取文亦當無所不收。若以一隅之見為去取,必有棄材矣?!保ㄈ钤稉C經(jīng)室集》2集卷1)阮元“先器識后文藝”的人才選拔觀很明顯地受到阮父影響。阮元為學、為政、為人格局闊大,當受益于阮父的言傳身教。
阮元母親林氏,福建莆田人,出自書香門第,有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阮元五歲時母親就開始教識字,六歲入私塾讀書。阮母將阮元外祖父林文璉選編的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四家詩讓阮元誦讀,又手寫白居易詩為阮元講授,并教以四聲屬對之法。阮元八、九歲就能作詩,阮元認為這完全得力于母親的教導,而不是塾師之勞(阮元《揅經(jīng)室集》2集卷1)。阮元詩歌卓有所成,特別推崇白居易詩,詩風亦如白居易一樣平易近人,這和阮母早期的詩歌啟蒙教育當然很有關聯(lián)。清代科舉考試因為首重頭場八股文,所以詩歌學習并不受重視,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50中有曰:“舉業(yè)家多不習詩,生徒或私作韻語,則父師相詬病,以為妨于制義也。”而阮母能夠親自教授阮元學詩,自身水平和眼界當然不同一般。阮母喜歡讀書,治家有方,辨論事理,很有識見,阮元塾師胡廷森評價阮母曰:“真女中丈夫,且世之丈夫亦不及也?!保ㄈ钤稉C經(jīng)室集》2集卷1)
阮元父母非常重視阮元品行教育,對阮元言行交友皆有嚴格細密的教導。阮元十五六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漸有交游,每從外歸,阮母必定反復詢問所見何人何事,并一一指明所交之人言行之損益。所以,阮元雖有交游,但無損友。仔細考察阮元年少所交,皆是后來學有所成者,如凌廷堪、江藩、焦循等。揚州安定書院山長蔣士銓,奉養(yǎng)母親在書院安居,阮母和蔣母時相往來,交往密切。阮母對阮元說:“讀書做官,當為翰林,若蔣太夫人教子乃可矣?!保ㄈ钤稉C經(jīng)室集》2集卷1)蔣母教子讓世人艷羨的顯赫成果就是蔣士銓最終中了舉人,考上了進士。阮母對阮元的期望也是如此:通過讀書,走科舉道路,最終做官,為翰林。幸運的是,阮元的天賦、努力和好運氣讓他26歲就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了這個目標。
阮元科舉早達,為官勤勉,造福社會,成為咸豐皇帝眼中的一代完人,得益于阮氏家族文武兼治的家學傳統(tǒng),阮元父母所營造的良好家庭教育氛圍,以及重視科舉又超越科舉的教育理念指導。阮元祖父曾任廣東欽州營游擊,因足疾卒于任所。而六十年后,阮元督兩粵,臨近欽州,遙望欽州,自然是感慨萬分。阮元《由高州望欽州書示兒輩》中有曰:“家計百年自清白,國恩五世受栽培。后人有慶先人德,文武科名豈易哉?!比钤獙易逵煽婆e帶來的福澤充滿了感恩之情,科舉榮耀的不僅僅是自身,還有家族綿延的榮耀和福澤。文武科名的獲得,都不是舉子個人在孤軍奮戰(zhàn),是家族長期努力才能結(jié)出的碩果。
阮元父母非常重視阮元的啟蒙教育,先后聘請的蒙師就有5人。阮元6歲就開始在私塾讀書,從江振鷺、姑父賈天凝學,8歲受業(yè)于江都諸生栗溥,是年,還從胡廷森學《文選》。胡廷森,無科名,但是有真才實學。胡廷森在幕府長期供職,精熟吏事、刑律,幼小的阮元竟然對此很感興趣,而且能夠吸收感悟。阮元在《定香亭筆談》卷3中說:“先生且練習吏事,于政刑諸大端皆具精識。余自幼所習聞而默識者為尤多。”阮元能夠成為清代名臣,成長環(huán)境的熏陶和個人天賦同樣重要。后來阮元初任浙江巡撫,胡廷森幫他籌劃政務,一切妥當才返回揚州。清代科舉考試重點是考察《四書》《五經(jīng)》,考試文體是八股文、試帖詩,科舉教育所培養(yǎng)、所選拔的人才,在為官生涯中一般都會面臨著所學與所用嚴重脫節(jié)的現(xiàn)實問題,阮元能夠避免這樣的缺陷和短板,得益于他的教育經(jīng)歷。
阮元9歲,從喬椿齡學。喬椿齡,勤學,通諸經(jīng)義,涉獵百家子史,性剛直廉介,交游皆擇正士。喬椿齡未中舉,一生清貧。阮元任山東學政時,迎喬椿齡入幕衡文,卒于試院。阮元跟隨喬椿齡讀書,學習內(nèi)容應該主要是用于科舉應試的《四書》《五經(jīng)》和八股文。阮元5位蒙師,科名都不高,但都學有所長。
阮元15歲開始參加童子試,未中。17歲時,阮母為了使阮元在科舉考試中能夠取得好成績,遍訪名師,最終胡廷森推薦了自己的弟子李道南,于是阮元就住在李道南家從學。李道南是進士,中進士前設帳授徒謀生,考中進士后仍然設館授徒謀生。李道南的科舉道路崎嶇不平,60歲才中進士,殿試名列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例選知縣,不赴選,歸鄉(xiāng)仍授徒為生。清代科舉所選拔的進士,每三年才能招上一二百、兩三百人,有的年份甚至于不足百人,名額有限,能夠考上當然極其幸運,都是人中翹楚,但是選官的時候殿試排名和殿試后的各種考試名次非常重要,一般名次排前面進翰林,選官機會多,官位高,排后的話,所選派的一般都是知縣一類的小官。而且就是這個知縣職位也不是當年就能選派上,有的要等上好多年才行。如鄭板橋乾隆元年(1736)44歲中進士,等了六年,50歲才被外放到山東范縣做了縣令。李道南中進士時已60高齡,不赴選低職位的知縣,仍回鄉(xiāng)做塾師,也算是明智的選擇。
清代中了進士的士人再設帳授徒,很容易得到文化認同和追捧,畢竟有科舉成功的經(jīng)驗。李道南辭選知縣官職,回鄉(xiāng)授徒光景當然和以前不一樣,門生弟子數(shù)百人,不乏宿儒名士。進士不做官,往往也是書院山長的首選,李道南后來先后被聘為泰州、通州、淮安書院山長。清代私塾和書院教學主要圍繞著科舉的指揮棒運轉(zhuǎn)。阮元跟隨李道南求學,筆者認為科舉八股文應該是最重要學習內(nèi)容。據(jù)王開益《望湖隨筆》卷1記載,阮元所作八股文《不為酒困》的破題就得到李道南的賞識。李道南著有《四書集說》12卷,但他并不是一個惟科舉是從的塾師,他常說:“文以勵行,若視為科第之階,末矣?!保ㄈ钤稉C經(jīng)室集》2集卷2)“文以勵行”的為學觀和阮元父親的“明體達用”同出一轍,阮元深受影響。阮元特別推崇李道南的節(jié)操品行,稱贊道:“先生穎敏過人,而操行剛正,以古名儒自勵,對策愷切詳盡?!保ㄈ钤稉C經(jīng)室集》2集卷2)阮元對塾師李道南的對策非常推崇,在學業(yè)中應該受益很多。阮元后來在科舉考試中,除了八股文試帖詩達到很高水平外,經(jīng)解策問更受看重,后來他做了考官,也非常重視經(jīng)解策問的考核。
阮元18歲,阮母去世,19歲(乾隆四十七年),“在家持服,因屏去舊作詩詞時藝,始就究心于經(jīng)學?!保◤堣b等撰《阮元年譜》)是年,阮元求教于顧九苞、李惇、劉臺拱、任大椿、王念孫等揚州治經(jīng)之儒。揚州濃厚的治學環(huán)境使阮元耳濡目染,學問漸進。乾嘉考據(jù)學的興盛,揚州是一大重鎮(zhèn)??紦?jù)學的學術風氣逐漸滲透到科舉考試中,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時代的學風,雖然考據(jù)學并不能撼動科舉八股文的位置,但是八股文之外的經(jīng)解策問還是很明顯地反映了考據(jù)學的影響。
乾隆四十九年(1784),阮元21歲,往儀征應童子試,入學補附生,歲試取入儀征縣學第四名。乾隆五十年(1785),22歲的阮元得到江蘇學政謝墉的賞識,科試一等第一名,解經(jīng)和詩文都是第一,補廩生。阮元對謝墉以真才實學取士,非常敬佩,他在《定香亭筆談》卷3中稱贊道:“少宰之取士也,其學識高深,足以涵蓋諸生,故諸生之所長,少宰皆能知之,知即拔之,無少遺?!比钤髞砣∈?,將謝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唯才是舉,嘉惠士林。后來恩遇朱珪,是阮元的幸運,也是乾嘉考據(jù)學的幸運。
乾隆五十一年(1786),阮元23歲,參加江南鄉(xiāng)試,受到主考官朱珪賞識,如愿中式,名列第八名。副考官為戴心亨,房考官為孫梅。朱珪崇尚漢學,很重視經(jīng)學人才的選拔,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14說他“每握文衡,必合觀經(jīng)策,以精博求士”。此科江南鄉(xiāng)試的首場首題八股文題為《論語·鄉(xiāng)黨》中“過位色勃”二節(jié),阮元用皖派經(jīng)學創(chuàng)始人江永《鄉(xiāng)黨圖考》的觀點作了一篇八股文,深受朱珪賞識。是科得人極盛,除阮元外,還有汪廷珍、張惠言、孫淵如等,皆以經(jīng)術受知。在朱珪、紀昀等崇尚實學、經(jīng)世致用理念主考官的引導下,漢學之風吹進了科舉考試森嚴的藩籬。
乾隆五十二年(1787),阮元24歲,隨謝墉北上參加會試,下第,留館京師,潛心學術。乾隆五十四年(1789)乙酉恩科,26歲,會試中式第二十八名,殿試二甲第三名,賜進士出身,朝考欽取第九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是科一甲三名為胡長齡、汪廷珍和劉鳳誥。
阮元于此、26歲就順利圓滿地完成了科舉道路的競走,榮耀而幸運,從15歲參加童子試,到26歲中進士,前后只用了12年的時間。而科舉時代舉子大部分都在底層蹉跎,能夠幸運躋身進士行列的鳳毛麟角,很多人在科舉的長途中承受著無數(shù)次失敗的煎熬。如蒲松齡在鄉(xiāng)試考場奮斗了40多年,最終還是一無所獲。清代年齡最大的進士是山東王服經(jīng),84歲,江蘇的王巖86歲通過會試,未能殿試就去世了。沈德潛自22歲參加鄉(xiāng)試,參加了17次,最終才在67歲時中進士,而姜宸英中進士時已經(jīng)70歲??婆e早達,才能早棄俗學,專心實學。歷史上學有所成的大家,諸如歐陽修、蘇軾、韓愈、柳宗元等,多是科舉早達,先得出身,擺脫科舉的影響,才有以后的建樹。當然,科舉早達也有弊端,容易狂放驕縱,目下無人,一事無成者也大有人在。阮元對此有諄諄告誡。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卷2記述了阮元之言:“少年科甲,往往目無今人,胸無古人,最是誤事?!瓰檎斫?jīng)胙史之功計,惟留意‘二通’……‘二通’者,《資治通鑒》《文獻通考》也?!比钤佌伕嬲]早登科甲的少年進士,科舉成功后一定要用心鉆研《資治通鑒》和《文獻通考》,認為有助于理清千百年來理亂之原,政事之跡,日后做官,可經(jīng)世致用。阮元幼時,父親阮承信親自教授他研讀《資治通鑒》,阮元后來為學、做官一定是從中受益很多。
阮元誕生于乾隆盛世,青少年時期生長在乾隆盛世,在揚州濃厚的學術文化環(huán)境影響下,蒙眾師友教導,自身刻苦好學,科舉早達,早棄俗學,最終功成名就。
順利走完科舉道路的阮元,在他本人后科舉時代的選官考試中,成績越來越突出,到了散館和大考翰詹,都是一等第一名,為以后位居高官厚職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阮元身居每一任官位,特別是在有能力掌管到科舉的職位上,如學政、巡撫,一貫重視學術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竭力造福士子,振興文教,嘉惠士林。
乾隆五十四年(1789)阮元會試中式第二十八名,殿試二甲第三名,朝考第九名,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第二年庶常館散館,阮元被欽取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編修。對翰林院的進士來說,散館考試非常重要,考試成績好壞決定著能否留在翰林院,以及選派官職的大小。阮元后來升遷很快,和散館考試以及后來的大考翰詹都名列第一大有關系,也得力于乾隆皇帝的賞識。乾隆五十六年(1791),大考翰詹,初取為一等第二名,乾隆皇帝將他置為第一。乾隆皇帝諭阿桂說:“阮元人明白老實,像個有福的,不意朕八旬外又得一人?!?/p>
阮元仕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一生被概括為“九省疆吏,三朝閣老,一代名儒”,歷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云貴總督等職,兩任會試副總裁和閱卷官,73歲還做了經(jīng)筵講席官,殿試讀卷官,教習庶吉士。阮元所任官職,和科舉直接相關的有學政、巡撫,還有會試副總裁等職。阮元兩任學政,三任巡撫,在任兩廣總督時曾兼任廣東巡撫、廣東學政,兩任會試副總裁。在每任官職上都是竭力為舉子謀福,振興文教,嘉惠士林。
學政是管理一省教育、科舉事業(yè)的最高長官。學政,也叫提督學政,俗稱學臺,每省一人,三年一任。關于學政的職責,《清史稿》卷116《職官三》中有載:“提督學政,省各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進士出身人員內(nèi)簡用。各帶原銜品級。掌學校政令,歲、科兩試。巡歷所至,察師儒優(yōu)劣,生員勤惰,升其賢者能者,斥其不帥教者。凡有興革,會督、撫行之。”學政所主持的科舉考試,是童試中的院試,職責有二:一是主持歲考,巡回對所管轄省份各府、州、縣生員進行考試,三年全部試畢;二是主持科試,預試將應鄉(xiāng)試的生員。學政官職非常辛苦,歲試和科試處于科舉考試中的初級地位,人數(shù)眾多,工作量大,繁重而繁瑣。梁章鉅《退庵隨筆》卷4中有曰:“掌文柄者,以學政為最難。各項試官不過端坐較閱而已,而學政則兼有舟車奔走之瘁、夙興點名之苦、內(nèi)外防弊之勞,且所閱之卷較多,而揭曉之期尤迫,專恃一人之精力必不能周?!彼詫W政出京赴任多要聘任幕僚入幕輔佐衡文校士,阮元任山東學政時的幕僚有顧子明、阮鴻,還有塾師喬椿齡。
巡撫是總管一省地方政務的長官,職責很多,其中一項工作就是每三年鄉(xiāng)試,例由巡撫督試。武科鄉(xiāng)試則由巡撫主考。
阮元離京外放的第一個官職是山東學政。乾隆五十八年(1793),30歲的阮元簡放山東學政,三年任期滿,于乾隆六十年(1795)八月,調(diào)任浙江學政。阮元督學山東,除了衡文校士,還興利除弊,“山東新進文武生有陋規(guī),悉裁之?!保◤堣b等撰《阮元年譜》)阮元督學浙江,后來又兩任浙江巡撫,在浙江前后達10年之久,深受當?shù)厥考潗鄞鳌H握憬瓕W政期間,士子只要學有專長,必然加以眷顧,“自制藝、詩賦、經(jīng)解,兼及算學,寸長必錄,士論翕然?!保◤堣b等撰《阮元年譜》附錄三《阮公專祠錄事實》)任浙江巡撫期間,修建貢院,增加貢院號舍。為了方便海島士子讀書求學,阮元會同浙江學政,在遠離大陸的玉環(huán)廳島(浙江島嶼,今屬浙江臺州)上創(chuàng)立學宮,增加學額。而原來的玉環(huán)廳“孤懸海外,未有專學,赴郡不便,且額少人多”。清代浙江本就是人文淵藪,科甲鼎盛,阮元督學、督撫后,更加昌明發(fā)達,惠及各方。
阮元在江西巡撫任上,自己捐俸同時發(fā)動江西士紳捐款改建江西貢院,《江西改建貢院號舍碑記》一文記述了嘉慶二十年(1815)阮元巡撫江西修建貢院情況。江西貢院常年失修,房屋簡陋,環(huán)境非常惡劣,貢院修成后,“四顧煥然,氣象聿新”,阮元希望“今而后,文學道誼科名之盛,當更有翊乎圣運者?!保ㄈ钤稉C經(jīng)室集》3集卷2)
阮元數(shù)任總督,以振興文教為己任。阮元移節(jié)一方,必先勵精圖治,政通人和之后,即興文重教。阮元總督兩廣,對廣東學風影響最大。嘉慶二十二年(1817)十月二十二日阮元出任兩廣總督,道光六年(1826)六月離任奉調(diào)云貴總督,前后督粵10年,期間曾兼任廣東巡撫、廣東學政之職。阮元督粵任上,重修《廣東通志》,建三水行臺書院;也如在浙江、廣西一樣,率官紳士商捐款修建了廣東貢院,募捐銀兩共4萬多兩,對廣東貢院進行了全方位整修;另外,阮元創(chuàng)建學海堂書院,對廣東文教事業(yè)貢獻尤大。
阮元對應試士子的愛護眷顧,從浙江、江西、廣東貢院修建上可窺一斑。根據(jù)阮元記述,可知他應試時的江南貢院條件非常好,士子在里面應試非常舒適。而廣東貢院闈舍太小,他在《改建廣東鄉(xiāng)試闈舍碑記》一文說:“經(jīng)營者度非文人,不知士子苦,以致宇舍太小,烈日涷雨,殊難耐之?!保ㄈ钤稉C經(jīng)室集》3集卷2)阮元與文人舉子同心,當然才能夠體諒舉子們的艱難困苦。其他對舉子的愛護體恤,如兩廣總督任上:“道光二年二月,請撥存庫馬甲銀一萬兩生息,為駐防八旗文武舉人會試之用?!睘閰⒓訒嚨呐e子提供路費資助。在云貴總督任上,“添設安順府屬郎岱廳學,增定學額”。(《清史列傳》卷36〈阮元傳〉)阮元創(chuàng)建詁經(jīng)精舍、學海堂等書院,考課的膏火和獎勵,是對奮斗在科途上的莘莘學子有尊嚴的資助和扶持。
阮元對地方文教事業(yè)的影響,在廣東表現(xiàn)最為突出明顯。自阮元督粵后,廣東才從落后的文化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文教事業(yè)蒸蒸日上,科舉也呈現(xiàn)出超出以往的突出成就??婆e本身就是文教事業(yè)起伏的晴雨表和顯示器。道光癸未年(道光三年1823)會試狀元是廣東林召棠(1786-1872),在與癸未臨近的幾科中,廣西產(chǎn)生了清代最后一位“三元”及第者陳繼昌,廣東產(chǎn)生了探花張岳松、羅文俊,會元呂龍光。廣東廣西兩省科名興盛,是大家津津樂道的盛事和佳話。
阮元兩任會試副總裁,特別是第一次,得人很盛,可謂空前絕后?!肚迨犯濉肪?64《阮元傳》中曰:“嘉慶四年,偕大學士朱珪典會試,一時樸學高才搜羅殆盡?!笔强迫∈?09人,多積學之士,如張惠言、郝懿行、陳壽祺、王引之、姚文田等均為是科中式。
誰的一生都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阮元也是如此。阮元在官場栽過的唯一的大跟斗就是劉鳳誥科場案。劉、阮為同科進士,劉鳳誥是一甲三名的探花,才華橫溢,同在浙江任職,一個學政,一個巡撫,關系親密,也是人之常情。巡撫阮元讓學政劉鳳誥代為監(jiān)臨浙江鄉(xiāng)試,最終卻釀成了科場案。阮元的處罰只是停職回京,兩年后即復出再起,而劉鳳誥被流放黑龍江齊齊哈爾,仕途戛然而止,讓人惋惜嘆息。
劉鳳誥科場案,阮元當然也是受害者,但縱觀阮元一生,筆者認為科場案在最適當?shù)臅r候給了阮元最好的警醒和教育,阮元后來仕途謹慎順達,從中應該吸取了足夠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