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再議哥窯與龍泉哥窯瓷器

      2018-01-03 01:24:34陸明華
      紫禁城 2017年12期
      關(guān)鍵詞:哥窯龍泉窯傳世

      陸明華

      再議哥窯與龍泉哥窯瓷器

      陸明華

      哥窯和龍泉窯,是歷史上兩個在產(chǎn)品風格上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的瓷窯。哥窯主要燒造米黃釉和青釉開片的瓷器,龍泉窯除大量燒造青瓷外,個別窯場也發(fā)現(xiàn)燒造與哥窯相似的米黃釉和青釉開片的瓷器。前者所燒產(chǎn)品過去稱為傳世哥窯瓷,后者徑直被稱為龍泉窯或龍泉哥窯瓷,也有當?shù)厝耸恐苯臃Q其為哥窯。但兩者之間實際上還是形似而神不似,亦即是說,兩者存在著不少共同點,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

      哥窯和龍泉窯,即過去有人說的哥窯和弟窯,這是一個看起來并不富于戲劇性的傳說故事:章生一、章生二在浙江處州各主一窯,燒造瓷器,章生一所燒之窯謂之哥窯,章生二所燒之窯謂之弟窯,亦即龍泉窯。此說紛紛揚揚傳播了數(shù)百年。近數(shù)十年來,隨著不少機構(gòu)和收藏家對處州窯場燒造產(chǎn)品明確以龍泉窯名之,弟窯之名很少有人沿用。而哥窯之名經(jīng)久不衰,留下了一定數(shù)量的瓷器產(chǎn)品,哥窯,將成為一個永恒的名稱。

      龍泉是否是哥窯瓷器的產(chǎn)地

      近幾十年來,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關(guān)注哥窯者很多,只是局限于窯址未發(fā)現(xiàn),對哥窯瓷器的研究很難有突破。但由于龍泉窯窯址發(fā)現(xiàn)了不少具有哥窯開片特征的瓷器標本,因此有的專家認為,歷史上眾說紛紜的的哥窯窯址就在龍泉。

      那么,這種判斷是不是正確?龍泉確實是哥窯瓷器的產(chǎn)地嗎?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客觀的一面,但不能認為是正確的。

      客觀的是,龍泉小梅瓦窯路、溪口瓦窯垟?shù)惹啻筛G址出土了具有開片特征青釉、米黃釉的黑胎、米黃胎瓷器標本和窯具,這些標本的出現(xiàn),表明龍泉窯確實燒造過這樣的產(chǎn)品。因此,過去所說的「龍泉哥窯」或許是存在的。從這一點上看,歷史上傳得紛紛揚揚的章生一、章生二在處州各主一窯的傳說,似乎不是空穴來風。當然,必須強調(diào),這種哥窯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哥窯。

      不正確的是,除了這種龍泉哥窯瓷器外,另有一批傳世品瓷器的產(chǎn)地不甚明確,但它們才是被世人稱為哥窯的產(chǎn)品。

      那么,可不可以說,龍泉哥窯風格產(chǎn)品被發(fā)現(xiàn),問題也就解決了,古人和今人津津樂道的哥窯瓷器產(chǎn)地就在龍泉了?

      實際上,情況并非如此簡單。

      南宋 官窯貫耳瓶高一二·八厘米 口徑三·二厘米 足徑五·二厘米一九五二年青浦區(qū)重固鎮(zhèn)高臺任仁發(fā)家族墓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此瓶原定名為“哥窯”,后經(jīng)研究比對改為“官窯”,可與第四一頁哥窯貫耳瓶相對比

      按照傳說,章姓兩兄弟在處州各主一窯的時間似乎較早。但實際情況是,龍泉窯在北宋時期就已大量燒造青瓷了。如果章生二就是在那時創(chuàng)燒的龍泉窯,那么,章生一創(chuàng)燒的哥窯必須是對應的,北宋時期也應該已經(jīng)有哥窯了。按照這種邏輯推理,哥窯和弟窯的傳說就只能是一種帶有穿越性質(zhì)的傳說了,因為哥窯不可能燒造于北宋時期。當然,從另一角度解釋,章姓二兄弟創(chuàng)業(yè)的時間被認定是南宋時期,其時,龍泉地區(qū)早已在如火如荼的燒造瓷器,兩人在當?shù)馗鹘?jīng)營一窯,分別被稱為哥窯和弟窯。這樣的解釋或許更說得通。但從時間上看,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創(chuàng)業(yè)的時間可以理解是南宋時期,也可以理解是元代。而且如果說成是元代,則可能更合理。

      南宋 哥窯青釉葵口盤高二·五厘米 口徑一四·二厘米 底徑七·七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附有木座,座底刻有“丙”字

      最主要的是,歷史上有一批傳世的文物精品,也就是所謂的傳世哥窯,這一批器物到底是哪里燒造的?這是一個此爐外底即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詩。詩云:“伊誰換夕薫,香訝至今聞。制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本來無火氣,卻似有云氳。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詩末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題”,鈐“古香”和“太璞”印。乾隆丙申年是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這首詩名為《詠哥窯爐》,收錄于《御制詩四集》卷三十八。

      南宋 哥窯青釉雙耳彝爐高九厘米 口徑一一·八厘米 底徑九·六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哥窯灰青釉罐高七·八厘米 口徑四·七厘米 底徑四·二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繞不開的話題,不管是承認龍泉是哥窯產(chǎn)地,還是反對這種觀點的,都必須面對。

      傳世哥窯瓷器是否是龍泉燒造

      「傳世哥窯」是一個現(xiàn)代新名詞,前輩專家把傳世的(主要是清宮收藏的)這一批有「金絲鐵線」和其他開細紋片的瓷器精品稱為傳世哥窯器,時代被定為宋代。這一批瓷器,與宋代的汝窯、官窯瓷器一樣,屬于珍稀物品,是一種十分高檔的藝術(shù)品。這一批器物的名貴,不局限于產(chǎn)品窯場的歸屬,而是取決于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和其在歷史上的名聲和地位。在以往所謂的汝、官、哥、定、鈞宋代五大名窯中,哥窯通常被排列在第三位,而且也是唯一沒有發(fā)現(xiàn)窯址的產(chǎn)品,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陶瓷考古角度看,龍泉小梅瓦窯路、溪口瓦窯垟?shù)雀G場發(fā)現(xiàn)的瓷器標本確實相當重要,假如這些器物與清宮保存和流散的傳世哥窯瓷器在燒造時代、胎釉和產(chǎn)品特征、成分分析等方面都可以保持基本一致的話,那么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龍泉窯就是歷史上的哥

      南宋 青釉瓶(殘)殘高一一·四厘米 口徑六·四厘米浙江省龍泉市小梅瓦窯路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宋 青釉折肩瓶(殘)高一三·六厘米 口徑四·二厘米 底徑五厘米浙江省龍泉市大窯岙底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窯,所謂的「傳世哥窯」也可以一筆勾銷,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一個正式的名稱。哥窯就是哥窯,不存在「傳世哥窯」的問題。這樣的話,五大名窯全部被發(fā)現(xiàn),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

      但是,客觀事實并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宋 青釉渣斗(殘)高八·五厘米 口徑約九·八厘米 足徑約七·二厘米浙江省龍泉市小梅瓦窯路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傳世哥窯瓷器與龍泉窯瓷器存在差異

      首先,如果要明確龍泉就是歷史上哥窯的產(chǎn)地,傳世的這一批哥窯瓷器究竟是否龍泉地區(qū)燒造至關(guān)重要,因為這是一批有代表性的瓷器。古人認定的哥窯器,就是這一類產(chǎn)品,它們主要被收藏于宮廷之中,也有的在明清時期被上層文人階層珍藏??梢哉f,哥窯瓷器的出名,主要是有這種傳世實物的存在,其次才是古代關(guān)于章生一章生二的傳說。如果拋開這一批器物,簡單地以沒有確切依據(jù)的文獻來肯定龍泉就是哥窯的產(chǎn)地,也是意義不大的。

      從目前的情況看,所謂這一批傳世哥窯瓷器,與龍泉窯窯址出土的瓷片進行對照,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從產(chǎn)品風格看,其胎質(zhì)、釉色、開片等特征也不十分相同。所以,這一批器物不能確定是龍泉窯燒造。類似溪口瓦窯垟燒造的黑胎青瓷,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都有收藏,其名稱通常被定為龍泉黑胎青瓷,也曾被稱為龍泉仿官窯瓷器。但這兩個窯場出土的米黃釉細開片瓷,幾乎沒有看到與其風格一致的傳世品。

      按照實際情況,可以把小梅瓦窯路、溪口瓦窯垟窯址出土的器物稱為龍泉哥窯器,因為它們具備與哥窯瓷器相似的特征,但這只是龍泉地區(qū)燒造的哥窯瓷器,它們無法代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那一大批具有開片特征的器物,更不能代表明清時期皇家曾收藏過的那部分所謂傳世哥窯器。

      傳世哥窯瓷器或許不該再被稱為哥窯瓷

      從歷史文物定名的情況看,「傳世哥窯」這一名稱是與眾不同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在器物定名方面,似乎沒有一家機構(gòu)把一件具有這種特征的器物定為傳世哥窯,而通常是籠統(tǒng)地定為哥窯瓷,只是在廣義上把它們稱之為傳世哥窯,而且基本上只在研究論文和著作或展覽說明中予以泛指,因為傳世哥窯器沒有找到窯址,但這一整批器物也得有個總稱。這些傳世品,由于找不到歸宿,因而給予這樣的名稱,以此代表這些存世的重要瓷器。這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名稱,一旦找到確切的窯址,這一名稱就會自然終止而直接稱之為哥窯。

      當然,如果由于龍泉小梅、溪口窯場出了不少與傳世哥窯器風格近似的器物,因此就一定要正其名為歷史上的哥窯,那么把這一批傳世哥窯器更改其他名稱也無大礙,此名或許可以歸還龍泉,因為兩者是無法混同的??陀^地說,一種名品,不在于它怎么稱呼,而在于外底鐫刻乾隆皇帝御制詩。詩曰:“碗作葵花式,應存向日情。依然出宋代,卻可辨難兄。火色泯無跡,釉光注未平。器珍原以舊,新必致訾評。”句末鏨刻“乾隆己亥(一七七九年)新春御題”,鈐“古香”“太璞”印。其實質(zhì)。即使傳世哥窯瓷以后因為龍泉有哥窯而不能再冠以哥窯之名,而改稱其他名字,但它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品種,依然是人們喜愛和追逐的對象。不過,假如沒有這些所謂的傳世哥窯產(chǎn)品存在,哥窯還能成為哥窯嗎?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些在宮廷收藏(或收藏過的)重要名品存在,哥窯只剩下不見傳世精髓的一種傳說了,即使有龍泉窯相似風格產(chǎn)品存在,但這樣的哥窯,與歷代文人在精神層面追逐的那種哥窯并不是同樣的產(chǎn)品,因此其意義也大不相同了。

      南宋 哥窯灰青釉雙耳三足鬲式爐高五·二厘米 口徑七·九厘米 足距五·四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哥窯青釉葵口碗高七·三厘米 口徑一九·五厘米 足徑六·七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哥窯灰青釉葵口杯高三厘米 口徑七·八厘米 足徑二·八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以上是筆者對哥窯和龍泉哥窯瓷的一些淺顯議論,客觀地說,筆者是希望龍泉發(fā)現(xiàn)的窯場就是所謂的傳世哥窯,但客觀實際情況并不如此。

      南宋 哥窯灰青釉八方杯高四·四厘米 口徑八·七厘米 足徑三·二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傳世哥窯與龍泉窯的關(guān)系

      一九七九年,一件龍泉窯瓷器曾被認為是與傳世哥窯瓷器屬相似風格的品種,有專家據(jù)此懷疑傳世哥窯就是龍泉窯燒造的。

      龍泉道太鄉(xiāng)上嚴兒窯址出土了一件青釉開片盤,后來此盤被明確否定,它就是一件器身布滿開片紋的普通龍泉青瓷制品。幾年前,聽說龍泉小梅瓦窯路和溪口瓦窯垟窯場出土了米黃釉開片瓷器,這使得熱心哥窯研究的專業(yè)人員(包括筆者在內(nèi))感到興奮:難道這里就是傳世哥窯瓷器的產(chǎn)地?但經(jīng)過研究對照,這種興奮感沒能延續(xù)下去,因為兩者很難畫等號。

      那么,如何正確看待龍泉哥窯?又如何看待傳世哥窯?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應如何看待?

      文獻中提到的哥窯及其傳說

      歷史上的哥窯之名出現(xiàn)很晚,宋代無哥窯之名,文獻記載中均不見。元代有哥哥窯和哥哥洞窯之說,源出刊刻于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孔齊《靜齋至正直記》。明洪武二十一年曹昭的《格古要論》延續(xù)前人之說,謂之「哥哥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格古要論》中沒有提到哥窯的傳說。稍后,出現(xiàn)了永樂時期的皇太子(即后來的洪熙帝朱高熾)

      關(guān)于哥窯的說法,說的是太子問大臣楊士奇等「哥窯器可復否」之事。{(明)皇甫錄《皇明紀略》?;矢︿?,字世庸,號近峰,蘇州人。明弘治九年(一四九六年)進士,授都水主事。出知順慶府(一作重慶府)知府。約明武宗正德五年前后仍在世}但由于此文是引用他人所言,因此難以肯定這是否屬于歷史上首次出現(xiàn)的「哥窯」之名。以后,《宣德鼎彝譜》中也出現(xiàn)了哥窯之名(不論此書真?zhèn)危敲鞔蓵患伲?,其曰:「?nèi)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以后,延續(xù)說法漸次增多。因此,哥窯之名當出現(xiàn)于明代。這里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哥窯瓷是內(nèi)庫所藏的一批精美之作,即指所謂傳世哥窯,其與龍泉還扯不上關(guān)系。后來,出現(xiàn)了關(guān)于章生一、章生二在處州燒造哥窯和龍泉窯的傳說。此傳說出現(xiàn)的時間在明代中晚期,以陸深的《春風堂隨筆》為最早{陸深生于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年),卒于嘉靖二十三年},其次是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再次是嘉靖四十五年郎瑛的《七修續(xù)稿》,他們眾口一詞的提到了這一傳說。

      陸深《春風堂隨筆》曰:

      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硫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郎瑛《七修續(xù)稿》曰:

      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油水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破。

      這里要說明一下,郎瑛對龍泉窯和哥窯的敘述與前面文獻記載的并無多大區(qū)別。有意思的是,在此后面還有一句話:

      龍泉窯,至今溫處人稱為章窯,聞國初先正章溢,乃其裔云。

      經(jīng)查,明代史料中提到章溢者甚多,如《皇明人物要考》記載:

      御史中丞章溢,字三益,龍泉人。庚子歲與劉基、宋濂、葉琛并征。每勸帝,初,妄行殺戮。擢險營,田同事。廵行江東、兩淮。尋推浙江按察司僉事。{(明)焦竑《皇明人物要考》卷二,明萬歷三衢舒承溪刻本}

      明初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的章溢,居然是龍泉主窯燒瓷者章氏的后裔。以前我們了解的哥窯弟窯傳說,很少有人提到還有章溢與此有連帶關(guān)系,這是多么富有戲劇性的事!且郎瑛說的似乎有板有眼,章溢與燒窯的章氏兄弟同樣是章姓,都是龍泉人氏,前者為明太祖皇帝重臣,后者是哥窯弟窯的主窯者。筆者認為,假如章溢果真是他們的后裔,倒不失為一段佳話,也可進一步補證哥窯在龍泉的說法。但此說是否正確,難以進一步考證。不過,筆者認為,這可能又是一個捕風捉影的傳說,處州有章氏兄弟燒窯的傳說,處州章姓可稱為大姓,章溢與章生一、章生二相聯(lián)系毫不奇怪,重要的是這一切需要有證據(jù)支持。

      關(guān)于哥窯產(chǎn)地的新說法

      差不多與此同時,關(guān)于哥窯的新說法出現(xiàn)了。

      明人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記述:

      所謂官者,燒于宋修內(nèi)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云紫口鐵足。紫口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貴?惟尚鐵足,以他

      處之土咸不及此。哥窯燒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這一段史料,筆者認為是研究哥窯瓷器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其與上述文獻沒有共同之處。而且,在論述南宋官窯時提到了哥窯取土燒造均在杭州當?shù)?。雖然把官窯和哥窯區(qū)分為公、私兩窯,但道出了最具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

      高濂,活躍于明嘉靖至萬歷時期。他于萬歷十四年撰成《雅尚齋詩草二集》,萬歷十九年完成《遵生八箋》序

      元 青釉碗(修復)高六·四厘米 口徑一五·七厘米 足徑六·二厘米老虎洞窯遺址出土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因此,其中的《燕閑清賞箋》當完成于萬歷十九年以前。

      高濂是戲曲作家、養(yǎng)生家、藏書家兼鑒賞家,家中藏書無數(shù),他博覽群書,對古書版本頗有研究,且懂得古玩文物。他在《燕閑清賞箋》中論官哥窯器、論定窯、論諸品窯器、論饒器新窯古窯,概括了對古代瓷器的論述,而且觀點并不外行。其中「論官哥窯器」一節(jié)寫得頗有見地,他所見官窯、哥窯瓷器不少,把它們分為上中下三等,且能說出理由。另外,他還能比較宋代官、哥窯和元末新燒及近年諸窯所制之物的區(qū)別。這是一位居于杭州,熟悉地方歷史文獻和了解古瓷的學者兼鑒賞家的認識,因此當值得重視。

      元 青釉「官窯」銘碗(殘)殘高五·三厘米 足內(nèi)徑四·七厘米老虎洞窯遺址出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元 青釉葵口高足杯(修復)高八·二厘米 口徑一〇·九厘米 足徑四·一厘米老虎洞窯遺址出土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高濂之后,王士性的《廣志繹》、谷應泰的《博物要覽》對此也有記敘,盡管有的屬于抄錄,但他們沒有附和章生一、章生二的傳說,而是與高濂一樣,也認為哥窯在杭州。

      關(guān)于高濂敘述的「哥窯在鳳凰山下取土」之說究竟重要在哪里?其說法究竟是否正確?實際上,現(xiàn)代考古和科學測試工作已在不知不覺中印證了他的認識。

      一九九六年,杭州老虎洞窯的發(fā)現(xiàn)和以后的考古發(fā)掘,使湮沒于歷史塵埃中的一座南宋官窯重見天日??上驳氖牵蟮难芯咳〉昧诵碌倪M展,在確定南宋修內(nèi)司官窯窯場性質(zhì)的同時,發(fā)現(xiàn)了該窯還燒造類似傳世哥窯產(chǎn)品的標本。研究者把這種標本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哥窯標本和元大都出土的四塊哥窯型標本對照并進行科學測試,得出了傳世哥窯可能在老虎洞官窯燒造的推論。(李家治、張志剛、鄧澤群、陳士萍、杜正賢、郎旭峰《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出土瓷片的工藝研

      元 青釉葵口折腰盤(修復)高三·六厘米 口徑一三·四厘米 足徑五·九厘米 老虎洞窯遺址出土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究》,《建筑材料學報》二〇〇〇年第三卷第四期。李家治《簡論官哥二窯》,科學出版社,二〇〇七年)

      對于哥窯的研究方面,筆者本人也經(jīng)歷過從懷疑到進一步肯定的較長一個時間過程。一九九二年參與籌備上海博物館哥窯國際學術(shù)座談會期間,自己就已有一種朦朧感覺— 哥窯產(chǎn)地是否可能在杭州?一九九六年南宋老虎洞官窯發(fā)現(xiàn)以后,這樣的想法進一步增強。(陸明華《兩宋官窯有關(guān)問題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八期,上海書畫出版社,二〇〇〇年)

      幾年以后,得出了自己認為更成熟的想法。(陸明華《傳世哥窯問題研究— 元代老虎洞窯出土相關(guān)產(chǎn)品的思考》,《南宋官窯與哥窯— 杭州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址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二〇〇四年)

      二〇〇一年,筆者請上海博物館科學實驗室熊櫻菲研究員采用EDAX 公司 Eagle3型微束能量色散X熒光光譜儀,對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兩件傳世哥窯瓷盤進行了成分測試,同時測試的還有汝窯、老虎洞官窯、烏官山官窯、龍泉青瓷標本,通過測試,取得了進一步的認識。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上海博物館這兩件器物都有著「金絲鐵線」開片,

      是所謂傳世哥窯中最具典型性的器物。

      測試的基本結(jié)論是:

      兩件南宋哥窯瓷器與南方青瓷特征接近,釉為鈣堿釉。

      兩件哥窯瓷器不可能是景德鎮(zhèn)的產(chǎn)品,與龍泉黑胎青瓷也存在一些差異。

      兩件哥窯瓷器的特征微量元素比例與南宋官窯青瓷接近。

      基本判斷兩件哥窯瓷器產(chǎn)地在杭州。

      宋代早期青瓷釉大都為鈣釉,兩件哥窯瓷釉為鈣堿釉,有元代燒造的可能性。(相關(guān)報告附于陸明華《官窯相關(guān)問題再議》一文中,載于故宮博物院《宋代官窯及官窯制度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故宮出版社,二〇一二年)

      通過研究和測試,這兩件傳世哥窯瓷器的基本面貌已經(jīng)清楚。因此,筆者認為,老虎洞官窯可能燒造了這種傳世哥窯器。至少,那種被公認為是傳世哥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金絲鐵線產(chǎn)品,其燒造地是在杭州而不是龍泉。

      近期,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呂成龍主任告知筆者,他們已對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四十七件傳世哥窯和歷代仿哥窯瓷器進行了科學測定。經(jīng)過測試,傳世哥窯產(chǎn)品的胎釉特征接近于南宋老虎洞官窯,尤其是「金絲鐵線」的產(chǎn)品。因此,基本可以肯定傳世哥窯的產(chǎn)地在杭州。因此可以肯定,傳世哥窯產(chǎn)品為杭州窯場燒造。由于與南宋老虎洞官窯產(chǎn)品有著很大的共性,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細微差別,因此不能完全肯定傳世哥窯瓷器一定是南宋官窯燒造,不完全排除為當?shù)厮礁G燒造的可能性。

      當然,過去研究者所說的傳世哥窯是否全部燒造于南宋官窯窯場,還是值得研究的。因為傳世哥窯瓷器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不是所有夠得上年代的米黃釉和青釉瓷器都可以稱為傳世哥窯器。包括宮廷收藏的已包括在傳世哥窯器當中的一部分器物,是否是同一窯場、同一類型的瓷器,還有待研究。在這些瓷器里面,可能包含著非止一處窯場的產(chǎn)品。目前,由于窯址沒有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哥窯的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那些所謂傳世哥窯瓷器的產(chǎn)地還沒有完全確定,所以,接下來要對哥窯進行研究和探索的問題還很多,需要我們經(jīng)過持續(xù)不斷的努力,才可能最終找到真正的答案。

      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主任,

      上海古陶瓷科學技術(shù)研究會副理事長,著有《清代青花瓷器鑒定》、《清代瓷器賞鑒》等

      猜你喜歡
      哥窯龍泉窯傳世
      傳世書法
      老年教育(2023年8期)2023-08-23 03:05:32
      南宋官窯與龍泉哥窯瓷胎的對比分析
      陶瓷學報(2021年1期)2021-04-13 01:33:50
      哥窯青釉雙耳彝爐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3:34
      明刻《綠筠窩帖》及傳世拓本考
      哥窯“百圾碎”瓷器的研究與燒制探索
      傳世名畫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2:44
      傳世經(jīng)典——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安徽師范大學博物館藏佛道入物瓷塑
      文物春秋(2016年4期)2017-03-07 14:51:29
      哥窯瓷器攬勝
      紫禁城(2017年12期)2017-01-29 11:34:46
      工藝獨特的明代龍泉窯青瓷罐
      娱乐| 丰顺县| 奉贤区| 云南省| 壤塘县| 罗平县| 诸暨市| 绥滨县| 门源| 嘉兴市| 乐都县| 东安县| 河间市| 兴仁县| 修武县| 香河县| 贡嘎县| 分宜县| 土默特右旗| 汤阴县| 东丰县| 彝良县| 莲花县| 东乡县| 太保市| 杂多县| 石城县| 台前县| 龙山县| 吉木萨尔县| 喜德县| 曲麻莱县| 班玛县| 宁化县| 克什克腾旗| 宁远县| 长汀县| 北海市| 石河子市| 应城市| 板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