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虛詞“之”“乎”“者”“也”的詞匯化

      2018-01-03 01:18:30儲一鳴
      關鍵詞:虛詞句法語義

      儲一鳴

      (安徽財經大學 文傳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古虛詞“之”“乎”“者”“也”的詞匯化

      儲一鳴

      (安徽財經大學 文傳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上古漢語分立的四個虛詞“之”“乎”“者”“也”在近古以后能固化成一個短語使用,詞匯化過程大體經歷了北宋時期的臨時組合、南宋到元明時期的約定俗成規(guī)約化、清代的完全詞匯化等階段;其詞匯化發(fā)生的原因在于上古時期“之”“乎”“者”“也”的高頻使用、功能近似、句位近距,促使人們心里上類推、語義上轉喻、語法上重新分析以致模塊化的結果;詞匯化后的“之乎者也”在語用上能發(fā)揮指稱、言說、標性狀等功能,具有諷刺性語用效果。

      “之乎者也”;詞匯化;類推;轉喻

      引 言

      在現代漢語里“之”“乎”“者”“也”除了借用文言表述時保留虛詞用法之外,在許多場合下能固化成一個固定的短語(相當于“詞”)使用,獨立充當句法成分,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句義承擔單位。如:(注:本文語料均出自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1)與“十里不同音”的方言和之乎者也的文言相比,普通話能為各地的人們所聽懂。(當代應用文自然科學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2)尤其是對北大才子徐德亮很崇敬,有不懂之事就去找耳釘請教,耳釘之乎者也一番,燒餅越是聽不明白,越覺得徐德亮道行高。(當代相聲小品郭德綱《相聲集》)

      (3)二少爺幼時讀過的那些似已忘卻的之乎者也,此刻竟云霧般在腦際彌漫開來,老先生拖長音調的吟唱也嗡嗡響起了。(當代文學廉聲《月色猙獰》)

      例(1)做形容詞,句中定語,標明古代文言文的文體特征;例(2)做動詞,句中謂語,其功能相當于動詞“說”“講”之類;例(3)做名詞,句中賓語,代替施事主語動作行為所作用的對象(書)。四個意義空靈的虛詞聯合起來能表達實在的意義,是漢語詞匯化中一個特殊的現象,其過程、條件、動因的解釋,不僅關涉詞匯史,也關涉語法史,具有一定的學術探討價值,利于人們認識漢語部分詞匯形成、演化的內部規(guī)律。

      當前,對“之乎者也”的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針對“之乎者也”內部個體詞語的研究。主要圍繞“之”“乎”“者”“也”的性質、功能及其句法語義的解釋,多見于各類文字、虛詞研究的專著或論文里。如元代盧以緯的《語助》、清代王引之的《經傳釋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近人楊樹達的《詞詮》、裴學海的《古書虛字集釋》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孟昭連先生關于“之”“乎”“者”“也”的性質提出了一個新觀點,他認為“之”“乎”“者”“也”不是語氣詞,而是古書面語里的標點符號。*孟昭連:《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謎》,《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3期。不過,這種說法遭到多方面的反駁,因反駁的觀點與本文討論的話題關系不大,在此,不展開論述;二是將“之”“乎”“者”“也”作為一個整體詞語進行研究。這方面的文章不多,主要有劉明的《由“之乎者也”想到的——深層隱含義對詞語解讀的價值》、夏桂生《趣解“之乎者也”》等文,該類文章多集中于對“之乎者也”詞義的解釋,學術深度有待提高。在此,我們利用詞匯化的相關理論,對“之乎者也”固化的問題作一個較深入、系統的研究。

      一 “之乎者也”詞匯化的過程

      詞匯化是一種語言詞庫(Lexicon)吸納新詞并以此為構詞形式存儲于詞庫中,可供提取或使用的語言現象*Bussmann,Hadumod.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trans.and eds.gregory Trauth and Kerstin Kazzaz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p.41.。它不僅涉及概念范疇的編碼*Talmy,Leonard.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In Shopen ,ed.,Vol.III,57-149.Talmy,Leonard.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Cambridge,MA:MIT Press,2000,p.2.、隱含意義到編碼意義的轉換*Sweetder,Eve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Cambridge studies in Linguistics,54.)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54.,而且還是一個新的語言實體在詞庫層面上規(guī)約化的過程*Blank,Andreas.Pathways of lexicalization.In Martin Haspelmath,Ekkehard Konig,Wulf Oesterreicher,and Wolfgang Raible,eds.,Lanhqage Typology and language Universals,Vol.II,2001,p.1596-1608.。其過程的路徑大體如下:

      臨時組合 > 約定俗成規(guī)約化 > 詞匯化*Ryder,Mary Ellen.Complex -er nominals:Where grammar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meet?In Ellen Contini-Morava and Yishai Tobin,eds.,between Grammar and Lexicon,1999,p.291-332.

      在這一過程中,語言會“將帶有特定形式和意義結合的詞項整合為單詞存入詞庫中作為廣泛接受和通行的詞位”*Lipka,Leonhard.English Lexicology:Lexical Structure,Word Semamtics and Word-Formation.(Narr Studienbucher.)Tu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3rd revised edn.of An Outline of English Lexicology,2002[1990].。依據歷史文獻的考察,“之”“乎”“者”“也”詞匯化的過程如下:

      (一)臨時組合:大致發(fā)生在北宋時期。文獻中例句不多見,僅發(fā)現如下幾個案例:

      (4)曰:“豈合吃杖,不合決他。”李曰:“公何會,‘豈’是助語,共之乎者也何別。”(出《盧氏雜說》)【北宋話本太平廣記】

      (5)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碧娲笮υ唬骸爸跽咭?,助得甚事?!薄颈彼卧挶鞠嫔揭颁洝?/p>

      例(4)、例(5)中的“之”“乎”“者”“也”是最早聚積到一起的例句。從語境上判斷,是表述者一次無意識的言語羅列。按詞匯化發(fā)生的程序,吻合最初階段的特征,即臨時的組合性;在認知心理上,是個體(人)言語創(chuàng)新的一次嘗試。這種嘗試,換個角度觀察,實質是長期集體意識行為的一種反應。在上古時期,“之”“乎”“者”“也”四個字,在各類文獻中長期保持高頻使用(數據可參考下文),說明這四字在集體意識中已成為人們習慣性的話語標記,又因它們功能近似(主要是斷句、助句之用),使得人們習慣性地將它們歸并為一類,這為它們的模塊化打下了基礎。

      從案例上觀察,北宋時期“之”“乎”“者”“也”模塊化的使用,只是單純地具備了成詞的表現形式,還沒有具備成詞必須的整體意義的內容,即新義,更談不上意義的隱喻或轉喻。實質上,只是四個虛詞在語境的觸發(fā)下偶爾的聯合。如果需要進一步詞匯化,必須從偶爾用之發(fā)展為經常用之,即進入約定俗成規(guī)約化階段。

      (二)約定俗成規(guī)約化:大體發(fā)生在南宋到元明時期。在這一時期用例開始增多,形式上進一步固定,意義上開始發(fā)生轉移。通過觀察語料,我們可以體會到這種變化:

      (6)公有辭世偈曰:“無一可戀,無一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南宋佛語錄五燈會元】

      (7)說妙談玄,衲僧面前,望梅林而止渴。際山今日去卻之乎者也,更不指東畫西,向三世諸佛命脈中,六代祖師骨髓里,盡情傾倒?!灸纤畏鹫Z錄五燈會元】

      例(6)、(7)是南宋《佛語錄·五燈會元》中的兩個案例。這兩例與北宋時期的兩例相比,不是簡單的虛詞羅列了,開始衍生出新的整體意義。從上下文語境上判斷,例(6)中“之乎者也”隱含“說不清、道不明”的意思;例(7)指“說話吞吞吐吐?!边@兩種意思與我們今天《現代漢語大辭典》(2010版)上所界定的義項:“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庇薪咏?,但還有很大差別,說明此時期“之乎者也”形式與意義的結合有了新的發(fā)展,詞匯化的進程有了一定的提高。

      到了元代,“之乎者也”的意思進一步擴大,并且出現了我們今天使用的意義,句法功能也開始多樣化。如下例:

      (8)未司社稷民人事,權作之乎者也師。【元話本元代話本選集】

      (9)秀才家須看讀書,識之乎者也,裹高桶頭巾,著皮靴,劈劈樸樸。你不會,卻做不得?!救獞蛭摹?/p>

      (10)你是讀書人,你說那為人的道理,我試聽咱。(旦兒云)誰聽你那“之乎者也”的?!救s劇】

      (11)你這般攀今覽古,分甚枝葉?我根前使不著你“之乎者也”、“詩云子曰”,早該豁口截舌!【全元曲——雜劇】

      (12)某乃楊太守是也。自幼讀了幾句兒書,之乎者也,哄得一舉及第。【全元曲——雜劇】

      (13)呀!怎生來翻悔了巫山窈窕娘,滿口兒之乎者也無攔當,用不著恭儉溫良.唬的那有情人恨無個地縫兒藏?!救s劇】

      (14)再休想不應親者強來親,則理會的說響鈔共精銀。恁那之乎者也都休淪,使不著調子曰弄詩云,待做惜花人。【全元曲——雜劇】

      (15)士蘇子瞻?改不了強文絍醋饑寒臉,斷不了許云子曰酸風欠,離不了之乎者也腌窮儉。想你也夢不到翔龍飛鳳五云樓,心則在鳴雞吠犬三家店。【全元曲——雜劇】

      (16)元來小娘子也曾有夫主來?(正旦唱)都是些之乎者也說全成。我道來可是者么娘七代先靈?!救s劇】

      例(8)作定語,代“有學問”;例(9)作賓語,代“文字或文章”;例(10)開始出現了諷刺意味;例(11)作謂語,出現動詞傾向;例(12)、(13)、(14)、(15)、(16)意義與今日相當。這一時期“之乎者也”進一步約定俗成規(guī)約化,其語義演變經歷了“并類列舉”、“代指”到“言說動作”的過程,由虛向實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不過語用案例很有限,還沒有達到完全高頻使用的狀態(tài)。

      (三)詞匯化完成:明清。在這一時期,“之乎者也”的意義和用法完全固定下來,與現代漢語成語“之乎者也”的語義和用法沒什么兩樣,并且使用頻率增高,在書面語和口語中得到廣泛運用。如:

      (17)不為怪。只是他筆下雖然不通,他卻自道是個通品,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的牽文掉宇,人家都不懂他說的什么?!厩逍≌f九尾龜(一)】

      (18)老爺定有幾句吃緊的話,問得住姑娘。不想安老爺不過和她鬧了會子之乎者也,倒背了有大半本《列女傳》,漸漸的話有些釘不住姑娘?!厩逍≌f俠女奇緣(上)】

      (19)不出話來。到晚牛浦回家,問著他,總歸不出一個清帳,口里只管“之乎者也”,胡支扯葉。牛老氣成一病,七十歲的人,元氣衰了,又沒有藥物補?!厩逍≌f儒林外史(上)】

      (20)愚兄這學問兒本就有限,萬一求人求得不的當,他再指東殺西之乎者也的奚落我一陣,我又看不激,那可不是我自尋的么?【清小說兒女英雄傳(下)】

      (21)向二人跳腳說道:“實在可惡,可殺,可惱,可恨!他到底不能離‘之乎者也’的,算了罷,算了罷!想情你是孔夫子的學生,我佛家管不了的。 ”【清小說續(xù)濟公傳(中)】

      例(17)(20)“之乎者也”在句中做狀語,語義為“半文不白的話”;例(18)賓語,語義與例(17)同;例(19)謂語,做動詞,語義為“講半文半白的話或難以理解的話”;例(21)定語,與“的”組成“的字結構”,代儒家文章。可見,清代“之乎者也”的使用與我們今天的常見用法大體相當,標明其詞匯化的程序已經走完。

      二 、“之乎者也”詞匯化的條件與動因

      從詞匯演化的角度觀察,任何一次詞匯化的發(fā)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總有它們客觀存在的條件和發(fā)展的動因。從古文獻語料的考察來看,“之”“乎”“者”“也”詞匯化的條件和動因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之”“乎”“者”“也”在古漢語表述中的高頻使用,使得人們在認知心理上容易將其類推模塊化。

      一個語言成分發(fā)生詞匯化與其使用頻率是相關的。Nick Ellis認為“人們在處理與加工不同層面的語言現象時依賴于語言分布的頻率知識,語言表征是形式和功能相匹配的概率在大腦中的反映?!?Ellis,N.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Vol.24,lssue.2,2002,p.143-188.“之”“乎”“者”“也”在古漢語中的使用頻率足可以達到這個水平,據臺灣地區(qū)研究院平衡語料庫提供的“上古漢語語料庫詞頻統計排序”(Word freguency rank)顯示,四個字均屬高頻字。數據見下表(一):

      表一 上古漢語語“之”“乎”“者”“也”四字詞頻統計排序

      表中“之”“乎”“者”“也”在上古語料中都是高頻詞,“也”使用頻率排所在所有上古詞匯(共4935詞)的第二位;“之”第三位;“者”第十一位;“乎”第十八位,均處于前20位內。四字百分比、累積頻現率均高出平均水平50個百分點以上(平均Percent為0.004、Cumulation為89.549)。如此高的使用頻率,為“之”“乎”“者”“也”實現詞匯化準備了充分條件。一般意義上,在語言的使用中,高頻化的語符往往在形態(tài)和句法結構上容易發(fā)生固化。Bybee認為人們在使用語言時,體驗著語言使用中的語符,然后將它們以不同的抽象程度范疇化*Bybee,J.L.From usage to grammer:the mind’s response to repetition,language,2006,p.71-73.?!爸薄昂酢薄罢摺薄耙病钡母哳l使用,使得人們在認知上已經將其范疇化。語言體驗經過反復累積,在頻率效應的驅動下,容易在認知結構中進行記憶表征,相同或相類的語符“之”“乎”“者”“也”,產生了自治效應,使其與原構成單位脫離聯系,達到高度自治,從而成為獨立的語言單位。

      這一現象的發(fā)生,與人類的“類推”(analogy)心理相關。在思維世界中,人們習慣以事物的屬性、行為的狀態(tài)、事件的因果等的相同和類似性為基礎,利用聯想律或相關律,從甲類推知乙類、乙類推知丙類,并對其體驗和范疇化?!爸薄昂酢薄罢摺薄耙病痹诠艥h語言語表述中,作為經常性的構句要素,人們在使用語言又體驗語言的過程中,很容易將它們歸為一類并組塊化,一旦在語用需要的推動下,它們就可能一個、二個或多個集體出現代表這一類語符抽象的或未抽象的符號特征或細節(jié)呈現的內容,這非常吻合認知語言學們的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的原則。因此,在類推的作用下,分立的“之”“乎”“者”“也”就有可能發(fā)生合體使用的情況。

      (二)功能類似

      本文“功能”專指語言單位在句法結構中的作用,不指那些從社會學、心理學或語言純理角度區(qū)分的功能。如所指功能、詩意功能、情感功能、意圖功能、寒暄功能、元語言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等*王遠新:《語言理論與語言學方法論》,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00-336頁。。 “之”“乎”“者”“也”在古代漢語句法結構中存在大體相類似的功能:

      ⒈在句法位置上不獨立占位(“之”做代詞、偶爾做動詞等實用法除外,只聚焦它們的虛用法),常常依附于其他句法成分。如:

      (22)王曰:“嗚呼!父師,邦[之]安危,惟茲殷士,不剛不柔,厥德允修?!薄局芙裎纳袝?/p>

      (23)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局苤芤住?/p>

      (24)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局茉娊洝?/p>

      (25)辰曰:“昔吾驟諫王,王弗從,以及此難。若我不出,王其以我為懟[乎]!”乃以其屬死之。(《周語中》)【春秋國語】

      (26)陳氏方睦,使疾,而遺之潘沐,備酒肉焉,饗守囚[者],醉而殺之,而逃。子我盟諸陳於陳宗?!敬呵镒髠鳌?/p>

      (2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春秋老子】

      (28)故當若非攻之為說。而將不可不察者此[也]。【春秋墨子】

      (29)“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越語下》 【春秋國語】

      第(22)、(23)例“之”字作助詞,依附其前實體成分“邦”、“天地”,功能相當于今日之“的”;例(24)“乎”形容詞詞尾,例(25)“乎”依托整個句子表感嘆;例(26)、(27)“者”附著前面成分后,有所指;例(28)、(29)均助句,表判斷。

      ⒉不承載句法結構的實體意義,只承擔關系意義或情態(tài)語氣。請看下例:

      (30)啟與有扈戰(zhàn)于甘[之]野,作《甘誓》?!局芙裎纳袝?/p>

      (31)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周詩經】

      (32)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極,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敬呵飮Z】

      (33)圣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敬呵锬印?/p>

      例(30)“之”顯示“甘”、“野”之間是修飾和被修飾關系;例(31)“乎”表疑問語氣;例(32)前一“者”附著“王人”后組構為名詞短語,后一“者”和“也”合作表示判斷;例(33)兩“也”均表示判斷。

      以上分析,大體可以看出“之”“乎”“者”“也”的句法功能在宏觀面上是近似的。如果說高頻使用為其詞匯化提供了可能。那么,功能近似則為其詞匯化提供了現實的基礎。一般意義上,句法功能是句法詞類匯聚的最重要的依據,也是最可靠的依據。“之”“乎”“者”“也”的功能近似性,為其句法組塊提供了條件,也為其在語用推動下進行重新分析提供條件。重新分析作為語法化演變的重要機制,也是詞匯化演變的重要機制。如“的話”的跨層組合變成一個虛詞,就有力的證明二者存在共通之處*江藍生:《跨層非短語結構“的話”的詞匯化》,《中國語文》2004年第5期。。從詞匯化的重新分析來說,“最典型、最常見的重新分析是兩個成分的融合,使得原來的邊界消失,而典型的融合是復合詞化(compounding),原來兩個或者更多的詞凝固成了一個。”*Paul.Hopper,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 Univ Press,2003,p.155.“之”“乎”“者”“也”的融合正是這種力量的使然,致它們原來抽象的句法功屬性消失,而各自所處的語境的句子標志屬性凸顯,在此基礎上,得到進一步具象化。大體過程如下:

      句法功能屬性=>文言語句標志=>代文言=>動化言說=>譏諷

      “之”“乎”“者”“也”詞匯化的過程中,語義從抽象轉換到具象,詞性從虛詞變?yōu)閷嵲~,功能上從附著變?yōu)楠毩⒊袚浞ㄕZ義角色,這一切變化都基于語用需要而促使語言內部成分重新分析的結果。

      (三)句位近距

      “句位近距”是指某些句法成分在同一句中的重現和句位靠近。在上古漢語文獻案例中,經常發(fā)現“之”和“乎”,“者”和“也”兩兩比鄰出現的現象。例:

      (34)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問于內史過,曰:“是何故?固有之乎?!睂υ唬骸坝兄?。國之將興,其君齊明、衷正、精潔、惠和,其德足。【春秋國語】

      (35)范蠡對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jié)事者與地。”王曰:“與人奈何?”【春秋國語】

      (36)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齊。其及圖之乎!【春秋左傳】

      (37)六曰:失[之乎]數,求之乎信,疑;失[之乎]勢,求[之乎]國,危。吞舟之魚,陸處則不勝螻蟻。【戰(zhàn)國呂氏春秋】

      (38)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於仁而已。【戰(zhàn)國孟子】

      (39)“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局苤芤住?/p>

      (40)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蓋也。求蓋人,其抑下滋甚,故圣人貴讓?!敬呵飮Z】

      (41)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有間中也。間不及旁也。間虛也。盈莫不有也。廉作非也。【春秋墨子】

      當兩個句法成分經常性靠近,認知語言學認為心理的組塊過程就會把這兩個分立的單位組織在一個組塊中,可能逐漸變?yōu)橐粋€不可再分的單位。董秀芳指出“這一心理過程要以語言的成分高的使用頻率為基礎,隱喻和轉喻可以是使語言形式的透明性和組合性減弱,這為詞匯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2頁。在傳統修辭修辭學中,隱喻、轉喻都是一種修辭方式。是概念A與B之間的近似性聯想或替代關系,停留在語言表達層面。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轉喻不僅是修辭方式,更是一種心理機制,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手段之一。Groft(1993:347)基于Langacker(1987:147)“認知矩陣”(domain matrix)*“認知矩陣”是指一個概念的形成通常涉及的不是單一的認知域,而是一個復雜相關的認知域,它們組構成一個矩陣。的概念認為,轉喻映射發(fā)生在單一認知域矩陣中,不涉及跨域現象,在域凸顯(domain highlighting)的作用下,次認知域(secondary domain)強化,主認知域弱化的結果。*Groft,William.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Cognitive Lingusistics,Vol.4,lssuoe 4,1993.“之”“乎”“者”“也”屬于古漢語“言域”內的“句法功能矩陣”中的成員,其次域中的語句標志特征得到凸顯,在語用需要的作用下,出現替代句子實體的現象,經不斷強化,逐步由虛變實,最終,凝固成了今天的結構樣式。

      詞匯化發(fā)生的條件和動因常常是多方面的。董秀芳認為重新分析、語義弱化或脫落、隱喻或轉喻引申、轉類等都可能造成詞匯化的發(fā)生;劉云指出頻率因素、句法環(huán)境、語義變化、韻律機制也是導致詞匯化的因素;*劉云:《“之X”的詞匯化及其動因》,《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3期,第64-69頁。就“之”“乎”“者”“也”的詞匯化來看,引起的主要因素在于上古時期“之”“乎”“者”“也”的高頻使用、功能近似、句位近距,促使人們心里上類推、語義上轉喻、語法上重新分析的結果。

      四、詞匯化后的語用功能

      在詞匯化前,“之”“乎”“者”“也”是四個分立的虛詞。其語用功能《古代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分別記錄為:“之”①代詞。如“聞之死,請往”(《禮記·檀弓下》);②助詞。如“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③介詞。如“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大學》);④連詞。如“皇父之二子死焉”(《左傳·文公十一年》);⑤作語助,無義。如“其之翟也”(《詩·鄘風·君子偕老》)。“乎”①表疑問、反詰或感嘆語氣。如“管仲儉乎”(《論語·八侑》);②同“于”。如“出乎意外”(《楚辭·九章·涉江》);③形容詞或副詞詞尾。如“幾乎;確乎”(《論語·八侑》)。“者”①指事之詞。指事、指物、指時,亦指人。如“來者;往者;大者;小者;乃者;昔者”(《韓非子·五蠹》);②作語助,表提示、假設等。如“數者,臣主之術而國之要也”(《商君書·算地》);③表肯定、祈使語氣等。如“公將如棠觀漁者”(《左傳·隱公五年》);④猶“這”。如“者漢大癡”(《無名氏·燕子賦》)?!耙病雹侏q“亦”。表同樣。如“不能片時藏匣里,暫出園中也自隨”(《庾信·鏡賦》);②表判斷、肯定、疑問、反詰或感嘆等語氣。如“突舊于鄭。曰突,賤之也;曰舊,異辭也?!?《禮記·禮運》)。詞匯化后,這些功能均不再起作用,重新產生了新的功能,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指稱。

      (42)就是挑蔥賣菜的,他也會演個之乎者也 。(《醒世姻緣》明)

      (43)更可厭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紅樓夢(上)》清)

      從語境上判斷,該兩例均有所指。例(42)指稱“戲劇中某種角色”;例(43)指稱“某種言語”。語料例句多為句外指,攜帶不喜歡、厭惡情緒,含貶義、譏諷傾向。

      (二)言說

      (44)到晚,牛浦回家,問著他,總歸不出一個清賬,口里只管“之乎者也”,胡支扯葉。(《儒林外史 (上)》清)

      (45)際山今日去卻之乎者也,更不指東畫西,向三世諸佛命脈中,六代祖師骨髓里,盡情傾倒,為諸人說破?!?《五燈會元》宋)

      該兩例“之乎者也”均含言說動作,可以用“亂講、亂說”、“吞吞吐吐”或“支支吾吾”等一類“言說”類動詞或短語替代,句法上做謂語,句義上也含貶義、譏諷傾向。

      (三)標性狀

      (46)姜天享道:“那時不過是之乎者也回答他?!?《五美緣》清)

      (47)初時卜家也還覺得新色,后來見來的回數多了,一個生意人家,只見這些“之乎者也”的人來講呆話,覺得可厭,非止一日。(《儒林外史 (上)》清)

      例(46)標示動作狀態(tài);例(47)標示人物或事件之類的性質。無論是標示狀態(tài)還是性質,“之乎者也”的定性描狀都帶貶義,有較強的諷刺意味。

      結 語

      “之”“乎”“者”“也”的詞匯化是近古漢語中發(fā)生的一起虛詞融合作實詞的案例,它的發(fā)生偶然中亦有必然?!爸?、“乎”、“者”、“也”四個虛詞的高頻率使用,使得語用者在體驗語符特征的過程中將其類推范疇化,在心理組塊認知的驅動下其句法功能發(fā)生重新分析,從而實現了其語義由抽象向具象的回歸,在轉喻、隱喻等機制的作用下,進一步完成了代言語到代言說的語義轉換。

      “之”“乎”“者”“也”詞匯化的實現大致以南宋、元代為節(jié)點。南宋前期的臨時組合僅僅實現的四詞融合為單詞的形式,沒有產生新義,是“之”“乎”“者”“也”詞匯化的開始;南宋到元代是四詞詞匯化的過渡期,出現了代言語和代言說并存的語義內容;明清及其后詞匯化完成,語形和語義固化,出現了代言說加諷刺的主要語義取向,這一取向至今沿用?!爸薄昂酢薄罢摺薄耙病钡脑~匯化,為揭示漢語詞匯生成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提供了可資參考的資料。

      OntheLexicalizationofAncientFunctionWords
      —“Zhi”, “Hu”, “Zhe”and“Ye”

      CHU Yi-ming

      (SchoolofLanguagesandMedia,Anhu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Bengbu233030,China;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The four discrete function words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Zhi”, “Hu”, “Zhe” and “Ye”—can be solidified into a phrase in ancient time nearest to the present, and their lexicalization process has roughly undergone the stage of temporary combinatio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f conventionalization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and of complete lexicaliza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lexicalization occurs simply because of the high-frequency use, function approximation and proximate syntactic positions of the four function words, thus leading to their modularization caused by mental analogy, semantic metonymy and grammatical reanalysis. The four function words can, after their lexicalization, boast functions of reference, discourse and marking, and enjoy the ironic pragmatic effect.

      “Zhi”,“Hu”, “Zhe” and “Ye”; lexicalization; analogy; metonymy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2016年重點項目“基于大數據庫的現代漢語多功能副詞的研究”(項目編號:SK2016A0003);安徽省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一般項目“清代皖籍語文學家的語言學貢獻研究”(項目編號:AHSKY2016D110)

      2017-02-07

      儲一鳴(1969-),男,安徽岳西人,安徽財經大學副教授,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漢語史和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H042

      A

      1674-5310(2017)06-0132-07

      袁宇)

      猜你喜歡
      虛詞句法語義
      句法與句意(外一篇)
      中華詩詞(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語言與語義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虛詞識別方法
      句法二題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詩詞聯句句法梳理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現代語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虛詞在詩歌鑒賞中的作用
      马关县| 大渡口区| 南昌县| 黎城县| 新绛县| 宿松县| 郯城县| 枣庄市| 巫山县| 长泰县| 娄烦县| 芮城县| 大悟县| 武宣县| 双柏县| 理塘县| 安顺市| 祁阳县| 德清县| 白银市| 安平县| 江孜县| 赫章县| 清徐县| 大姚县| 商丘市| 夏津县| 策勒县| 邯郸市| 郑州市| 绵竹市| 永顺县| 河源市| 顺昌县| 泉州市| 新津县| 仁寿县| 奎屯市| 龙州县| 肥西县| 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