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璞玉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心理學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掌握權(quán)力的人似乎更傲慢、更沖動,更容易忽視風險,也更難與人換位思考。
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面臨選擇,大到人生伴侶、職業(yè)生涯,小到買房買車、吃喝玩樂。大多數(shù)選擇困難癥患者的一天,都是在“喝牛奶?喝豆?jié){?喝果汁?還是薏仁水”的糾結(jié)中開始,浪費了時間不說,光是想想就夠人頭疼了。
事實上,這個問題從古代就困擾著我們。早在14世紀,法國哲學家布里丹(Buridan)就對他家的毛驢兒做過觀察。把兩堆品質(zhì)、數(shù)量和距離完全一樣的草料擺在毛驢面前讓它選擇,它左瞅瞅右看看,遲遲下不了口。最后,竟然被活活餓死了。心理學家也因此把這種在決策過程中猶豫不決的現(xiàn)象稱為“布里丹毛驢效應”,也就是所謂的“選擇困難癥”。
美國心理學家希娜·亞格爾(sheena Lyengar)做過一個經(jīng)典的實驗:在食品店貨架上分別擺放6種和24種口味的果醬讓人們試吃,來測試他們的品嘗數(shù)量和購買意愿。結(jié)果顯示,無論選項數(shù)量是6種還是24種,人們都只會品嘗其中的一、兩種。不僅如此,面對6種選擇,有30%的人最終購買了其中一種果醬;而面對24種選擇,只有3%的人掏錢購買。美國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也做過一項類似的調(diào)查,當公司為投資人提供5種可選基金時,參與人數(shù)為100人,而提供50種可選基金時,參與的人數(shù)卻減少到了90人。這兩項調(diào)查說明,選項越多,選擇越困難。
不僅如此,過多的選項還會推遲決策過程,降低決策質(zhì)量和對決策的滿意程度。換言之,選擇過多并不會給你帶來幸福感和決斷力。因為,面臨多個選項時,每個選項都有吸引我們的地方。選項越多,機會成本就越高,也越容易讓我們對做出的選擇產(chǎn)生懷疑和后悔。比如晚餐選擇了日本料理,就沒有辦法同時享用北京烤鴨和韓國烤肉了。正是對機會成本的“舍不得”,干擾了我們的決策過程和結(jié)果。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面對反復發(fā)作的“選擇困難癥”,“藥方”就是要學會“做減法”,主要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精簡選項。以購買洗發(fā)水為例,商場貨架上往往擺放著幾十種冼發(fā)水,如果你無法分辨垂墜質(zhì)感、修護水養(yǎng)、輕盈柔順之間的差別,就去掉它。放棄沒用的選項,才能重新燃起我們的決策欲望。事實也證明,當超市把貨架上的26種洗發(fā)水減少為15種后,銷售額會提升10%。
第二種,給選項分類。就算面對的只有15種洗發(fā)水,我們依然很難做出選擇,但把它們分為去屑、防脫和滋潤三類后,思路就會清晰很多。
第三種,由簡入繁。研究人員對購車者做過一個實驗,同樣面臨56種車身顏色,13種內(nèi)飾和4種變速檔的選項,從56種車身顏色開始選擇的人多半中途放棄了,而從4種變速檔入手的人大多堅持到最后。這是因為,由簡入繁做選擇,能讓人更輕松、更有動力和成就感。這三種方法,對根治“選擇困難癥”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