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記憶我不敢輕易的去觸碰它,因為,掀開一次心就會痛一次。記憶中的他像一顆璀璨的行星,一不小心隕落在了天邊,留給我們的是刻骨銘心的記憶和永遠的懷念!
一
2008年1月的一個上午,隨著一陣敲門聲,一位來訪者輕輕推開了我辦公室的門。這時同屋的那斯圖主任向我介紹說:“這位是電視臺專題部主任布仁,是專門來找您談工作的。”接著布仁說:“我從你們單位出版的《鄂溫克研究》刊物蒙文版刊登的文章《我的故鄉(xiāng)》中了解到了您的故事,沒想到您從新疆來到鄂溫克族自治旗工作了近二十年。還是二百年前為戍邊遠赴新疆的那批索倫營鄂溫克人的后裔,我想采訪您做一個專題片。”他將寫好的初步大綱遞給了我。我對他建議說:“今年春節(jié)我正準備回家探親,你可以跟我一起回新疆?!彼犕昱d奮地立即決定和我們一同前往新疆塔城。
出發(fā)之前,我們又見了兩次面,就專題片的拍攝工作做了初步的規(guī)劃。由于鄂溫克電視臺上半年的拍攝計劃基本以旗慶活動為主,此前塔城之行并沒有在當年的拍攝計劃內,假如單位不承擔他的差旅費,他決定自費也得完成這部專題片的錄制工作。
二
2008年1月16日,我們一家三口還有布仁要啟程去新疆了。
我們一行四人坐上了開往首都北京的列車,雖然和布仁認識才幾天,但彼此之間并不覺得陌生,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列車上我們一直談論著1763年,索倫營官兵及其家眷們?yōu)榱说钟馇帧⑹刈o祖國邊疆而不遠萬里戍邊新疆,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的感人歷史。那時,先輩們騎馬、坐勒勒車和徒步,風餐露宿,那么的艱苦,他們的行為是何等的了不起,雖然我們這次探親是追尋先輩們的足跡,但如今我們能坐上火車、汽車,甚至是飛機,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何等的幸福!布仁說:“我早就有個愿望,要看看他們曾經(jīng)戰(zhàn)斗和生活過的地方,用我的鏡頭講述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索倫營鄂溫克人后裔現(xiàn)在的工作和生活。”在我們交談中布仁時不時地拿起攝像機拍攝著。
火車運行約三十小時抵達了北京站。第二天下午六點,我們踏上了北京開往新疆烏魯木齊的列車。列車穿過河北、甘肅等省市大約運行了三十二個小時終于抵達烏魯木齊車站,父親唯一的弟弟解爾德拜叔叔一家生活在這座城市,每次回來都是叔叔一家人接送站,叔叔在幾年前病逝,這次來接站的是嬸嬸和她親家母吉花姨姨,還有妹夫王長安。
上午預定的長途汽車因為發(fā)生一點故障等到下午兩點左右才到來,這樣我們又坐上了烏魯木齊開往塔城的汽車。
三
再過上幾個小時就要到達目的地塔城了。車上播放的各種新疆歌曲,其中一首新疆蒙古族民歌《兩只小山羊》是布仁最喜歡的,他時不時地唱上兩句,手中的攝像機也不停地錄制著路邊的風景。路邊的路牌昌吉、克拉瑪依、瑪依塔斯、托里、額敏一一被我們甩在后邊。天色漸漸地黑了下來,家里的哥哥姐姐們不停地來電話詢問我們走到什么地方了,并告訴我們在城外十五公里處鄂溫克村——別肯托和德村口以鄂溫克人最高的禮節(jié)迎接我們的到來。順著車燈我在前方看到了很醒目的兩個字——塔城。這時,特庚(三弟)打來電話說:“我們看到你們的車了,歡迎你們的到來?!辈欢鄷r我們就到了他們車旁停了下來,這時,早已等在路邊的兄弟姐妹們走過來,我們下車和親人們一一握手擁抱!為歡迎故鄉(xiāng)來的同胞,迎接尊貴客人的下馬酒第一杯敬給了布仁,他接過酒杯,把酒敬灑給曾經(jīng)為保衛(wèi)這片土地英勇犧牲的索倫營的將士們,第二杯酒他說一定要喝,這是遠離故鄉(xiāng)戍邊新疆塔城索倫營鄂溫克后裔們敬給他的酒,這杯酒是甘甜的,但也透著一種苦澀。
四
我們跟著迎接我們的車輛來到居住在塔城市的三姐家,這里是我們兄弟姐妹們到城里的落腳點,我們也不例外,剛進家里就看見有很多人在等候我們了。三姐和三姐夫忙碌著,擺了一大桌子好吃的各類糕點、飄香的奶茶,還有美味的手把肉。
第二天一早我們坐著光勇(小弟弟)的車又出發(fā)了,去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xiāng)上滿致巴克村看望年已八旬的父親亞西克老人,那里才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上滿致巴克村位于鄉(xiāng)政府五公里處,滿致巴克河上游。清朝末年由當?shù)剡_斡爾族群眾修建了一條灌溉渠,稱為滿致巴克,意為“滿州渠”,居住的村民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回族等,鄂溫克族于1962年由喀拉哈巴克鄉(xiāng)闊斯哈巴克村遷到此地居住生活。
這是一條小路,兩邊是高大而整齊的白楊樹和青楊樹。路上我給布仁介紹著這條從小不知道走過多少次的小路,從阿西爾鄉(xiāng)政府行駛,離我們家村莊的老宅越來越近了,我內心思緒萬千,這次是我在母親去世后第一次回家鄉(xiāng)。小時候母親總是站在門口等著我回家,想著想著,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這些都沒能逃過布仁的鏡頭。
終于到家了,大姐、二姐、弟弟們早已迎候在那里。年邁的阿爸也在房門口迎接我們,看到我們高興地流下了眼淚。進屋后我們一家按照當?shù)亓曀?,先給母親的遺像磕頭敬灑了酒,然后給阿爸敬酒。傍晚時分,我嫂子、弟妹們做好了晚飯,阿爸非常喜歡布仁,吃飯時讓布仁坐在他的身邊,親親他的額頭,像是遠方的兒子回家一樣。阿爸有兩次到過鄂溫克族自治旗,1988年作為新疆鄂溫克人代表應邀參加鄂溫克族自治旗成立三十周年慶典,1990年送我到鄂溫克旗參加工作。吃飯的時候老人家高興地打聽著鄂溫克旗老熟人以及同胞們的情況。布仁的到來,給我的回鄉(xiāng)之旅增添了一份不同的意義。布仁為了年前完成拍攝任務,攝像機始終都沒離開他的身邊,第二天他就和特庚(布仁非常喜歡他,叫他三哥)去了鄂溫克族村屯別肯托和德村,別肯托和德村位于喀拉哈巴克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以南七公里處。塔額公路南側十五公里處,是以哈薩克語音稱呼的鄂溫克地名,別肯應該是布庫,鄂溫克語,結實、摔跤手之意,托和德,鄂溫克語,停下、留住之意。傳說別肯托和德的父母年輕時生了兩個孩子都不幸夭折,別肯托和德出生后,父母視為掌上明珠,為了保住孩子,就起了這個名字。此地原為清朝皇工(種繳皇糧)之地,當時鑲黃旗的鄂溫克人別肯托和德任百戶長。民國后,他遷居此地,修建圍墻、莊園,并且種植了大片的榆樹林而致富出名,所以該村由人名命名。別肯托和德生有兩男兩女,小兒子布克圖(我的舅爺爺)于1985年實現(xiàn)了多年的愿望回到了故鄉(xiāng)——東北老家,又在1988年再次到鄂溫克旗、莫旗、阿榮旗走訪。他2001年去世,享年九十多歲,現(xiàn)在該村鄂溫克人都已遷出。
接下來的時間,布仁一直都在訪問拍攝,他利用很多時間和阿爸聊天。有一次阿爸告訴布仁,記得小時候,爺爺常說我們是從太陽升起來的地方來到這里的,布仁聽完就來了靈感和阿爸商量到村外拍個日出,阿爸爽快地答應了。第二天,天還沒亮阿爸就穿戴整齊等著布仁拍外景。由于阿爸的全力配合,那天的日出拍攝非常順利,布仁風趣地說,阿爸您可以當演員了,說得阿爸很開心。
按照原定計劃是布仁年前趕回鄂溫克旗回家過年。因為是春運期間訂票緊張,托熟人為布仁買了回程的火車票。布仁就剩兩天的拍攝時間了,他變得沉默寡言。下午我們坐在一起正商量聯(lián)系去烏魯木齊的汽車,突然我收到和我面對面坐著的布仁的一條短信,說:“姐,我可以不回去嗎?我打算在這里過年,來一趟不容易,我想把新疆鄂溫克人的年俗也拍攝下來?!蔽一囟绦耪f讓他首先和家人商量一下,如果家里人支持,我們歡迎他留下來過年。他就出去打電話,大概過了二十多分鐘,我收到信息說:我要留下來和大家一起過年,姐,可以退票啦。
五
2008年2月7日是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春節(jié)。臨近節(jié)日,大家忙著準備年貨,布仁忙著拍攝新疆塔城鄂溫克人的節(jié)前準備,大姐最拿手的大火爐烤餅,三姐的烤餅干、炸果子,二姐夫的風干手把肉那仁(新疆手把肉),餃子等等。大年三十晚上,我們相聚在阿爸家,大家首先跪拜了母親的靈位,新疆鄂溫克族和達斡爾族的喪葬習俗是,家里老人去世后,要連續(xù)三年,從大年三十下午六點左右開始到大年初三,再從大年十四下午六點左右和十五上午在主屋炕的炕頭上擺放一個褥子,上邊放一個枕頭,下方靠炕沿處擺上小桌子,桌上供上老人的遺像,遺像前擺放各種供品來祭奠故去的親人,來拜年的親朋好友都會倒酒磕頭。接著八十高齡的阿爸身穿嬸嬸哈森其其格做的民族服裝坐在炕頭上,他老人家養(yǎng)育了十個子女,現(xiàn)在已是兒孫滿堂,子孫們三十多人向他磕頭拜年,儀式場面很是壯觀,從主屋一直到外屋拜年的子孫排成了一個長長的隊伍,布仁扛著攝像機忙碌著。吃年夜飯時,布仁向阿爸和大家敬酒的同時說:“從來到塔城,我沒有一天不被感動,我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新疆阿爸就像親阿爸,每次吃飯時坐在他身邊,是一種久違的幸福感和踏實感,還有,兄弟姐妹們都和自己的親姐妹親兄弟一樣,和大家相處是那么和諧和溫暖。二百多年來,是你們把鄂溫克人在新疆的存在事實一代一代地保留了下來,這是件多么了不起甚至是偉大的事情。你們就像不熄的火焰燃燒著,從你們身上我看到了一種頑強的精神還有使命感,讓我感動,讓我流淚!我再匯報一下我的工作,我拍攝的片子回去后就編輯整理,應該是三到四個紀錄片,第一個是《不熄的火焰》,第二個是記錄柳華姐的《回家》,第三個是特根哥哥與戍邊城墻的故事,片名暫時還沒定,我會盡力去多記錄新疆塔城鄂溫克人的生產生活。還有就是我有個請求,我想做阿爸的兒子,這要看阿爸和兄弟姐妹能否接納我,我說完了。”聽到這里大家都感動地熱烈鼓掌,并把布仁的意思用哈薩克語翻譯給阿爸,阿爸聽了非常高興地用哈薩克語說:“有這么好的事情啊,有這么好的孩子我能不要嗎,這個兒子我認了。”布仁非常聰明,通過幾天來的接觸他能聽懂一些哈薩克語了,阿爸說完他就明白了,趕緊起來行禮。他和阿爸合影留念,阿爸把這個和遠方兒子的合影始終放在身邊,見誰都給看,說是在內蒙古的兒子,所有這一切至今都不能忘懷,成為我們美好的回憶。
那些天阿爸每天都樂呵呵的,每次吃飯他老人家都會給身邊的布仁說一兩句鄂溫克語,記得有一次阿爸指著桌子上的魚、肉,用鄂溫克語說讓布仁吃魚吃肉,布仁激動地說:“阿爸說的是古老的鄂溫克語!”
以后的幾天里布仁跟著我們去兄弟姐妹家拜年。跟拍了新疆鄂溫克人的年俗,22日我們準備返回鄂溫克旗了,20日全家族相聚在一起為我們送行,那天的布仁特別開心,他告訴阿爸他還會來塔城,會帶著他心愛的妻子娜仁來看望阿爸和新疆的兄弟姐妹,他還為我們獻上了他最喜歡的新疆蒙古族民歌《兩只小山羊》。
21日,我們回到上滿致巴克村向阿爸道別,22日在兄弟姐妹們的陪同下,又在別肯托和德村口喝了上馬酒,揮淚離開了塔城。在烏魯木齊開往北京和海拉爾的列車上布仁告訴我,他非常喜歡他的工作,他拍攝制作了各地鄂溫克族的專題節(jié)目,包括俄羅斯鄂溫克人的,接下來準備要做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他就是這樣熱愛著他的事業(yè),每做完一期節(jié)目,他就計劃著下一期的電視節(jié)目,他對工作的認真態(tài)度令人感動。
六
我們結束新疆之行,于2月29日回到鄂溫克旗。
三月的第一個周末,布仁帶著我們全家與他的家人相識相聚,有他的母親還有哥哥、姐姐和妻子娜仁,他們家和我們家一樣是個幸福溫馨的大家族,讓我有種回家的感覺。
接下來的日子大家都忙于鄂溫克族自治旗成立五十周年慶典的籌備工作,六月中旬的一天,布仁來電話告訴我專題片制作完成,要我過去看看,布仁幽默地對我說:“姐姐,這專題片一播出,要你簽名的人就多了吧,還要小心小報記者和狗仔隊哦!”說得我們哈哈大笑,很是開心。他還說:“還能編輯整理一到兩部專題,要忙完旗慶活動后再編輯整理了?!?/p>
六月下旬和七月,由布仁拍攝、編輯、制作完成的新疆鄂溫克人的專題紀錄片《不熄的火焰》和《回家》上、下集如期播出,收視率很高,記得我走到哪里都會有人告訴我,在電視節(jié)目里看到了我以及我的家人,說看了后很感動,有的人還說看完流淚了,這足以說明布仁的付出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認可。
7月25日,應鄂溫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旗慶辦公室的邀請,我的大姐、三姐、大嫂及特庚一行四人代表新疆鄂溫克族到鄂溫克旗參加自治旗成立五十周年慶典活動。內蒙古自治區(qū)鄂溫克族研究會辦公室、鄂溫克旗鄂溫克族研究會、布仁和他的同事一起在安達廣場舉行了迎賓儀式,歡迎新疆鄂溫克族同胞回到故鄉(xiāng)。利用休息日布仁陪同大家去輝河拜見了他的老母親,參觀旗慶活動場地,大家一起拍照留影(這些照片成為布仁和我們大家最后的合影),我們還一起參觀了鄂溫克博物館。這幾天的所有相聚大家都沉浸在開心和幸福中,一切活動行程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但是到了7月28日,時間仿佛凝固在了這一天,布仁上班后,去試穿“中華情”大型晚會節(jié)目主持的服裝,后去二校(現(xiàn)在的一小)拍攝旗慶三百人方隊的訓練情況,拍攝完成準備回單位時,在二校門口被兩名騎摩托車的醉漢撞出數(shù)米,甩到了另外一輛車上,真是禍從天降,他住進了呼倫貝爾市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這個噩耗瞬間震驚了所有人!
大家都期盼著他能轉危為安、早日康復。后來的幾天里,他的傷勢雖然很重,但是時不時地給我們傳遞著希望,偶爾血壓平穩(wěn),似乎有醒來的意思,每聽到這個消息我們都非常高興。
2008年8月6日,大家都不希望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生了,年僅三十四歲的布仁因醫(y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時刻牽掛他的母親,離開了呵護他的兄弟姐妹,離開了深愛他的妻子,離開了與他一起并肩工作的同事們,離開了遠方掛念他的新疆阿爸和愛他的兄弟姐妹們,他把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都獻給了他熱愛的電視新聞事業(yè)。記得追悼會那天,本來是晴空萬里卻突然下起了一陣太陽雨。一定是老天都在為布仁的英年早逝惋惜而落淚吧。
布仁自1994年11月參加工作以來愛崗敬業(yè)、勤于鉆研,對工作勤勤懇懇、精益求精,2005年擔任廣播電視專題部副主任,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家、自治區(qū)級獎。他是鄂溫克廣播電視臺第一位鄂溫克語男播音員,是大家公認的金牌播音員,他還多次承擔重大節(jié)慶活動的鄂溫克語主持,是文體廣電戰(zhàn)線多年培養(yǎng)的具有很高發(fā)展?jié)撡|的優(yōu)秀專業(yè)人才,而這一切卻永遠定格在了他三十四歲的青春年華中。
責任編輯 王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