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流動人口規(guī)模不斷擴大,流動人口子女涌入城市的數量也急劇增加。本文在應用教育公平理論的基礎上,分析、梳理出我國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主要探討了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我國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現狀與問題
(一)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現狀
教育公平一般包括兩個方面的公平,即公平受教育的權利和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目前,問題主要表現在流動人口子女入學機會的不平等,其無法和城市兒童一樣享受優(yōu)質的公立學校教育資源。由此可以看出,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十分突出。
(二)流動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1.入學機會不平等
流動人口子女的入學機會不平等主要體現在入學門檻較高,造成隨遷子女的失學率升高。以青島市為例,隨遷子女要想進入公辦小學讀書,必須具有完整的手續(xù),即一年以上的勞動合同、暫住證、房產證或房屋租賃證以及學生的學籍證明。
2.學校質量不合格
2017年關于隨遷兒童的調查數據顯示,僅有一小部分隨遷兒童可以到公立中小學讀書,一半的隨遷子女到距離家較近的打工子弟學校讀書,約60%的流動人口子女都入讀過這兩種學校。打工子弟學校最主要的問題在于教學質量低,學校本身在師資配備和教學設施上投入少,使得學校聘請的教師素養(yǎng)不高,主要體現在學歷條件較低,教師專業(yè)化水平不高,教師各項考核不達標現象非常普遍。
3.教育費用負擔過重
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費用負擔過重主要表現在其子女在教育上的額外支出越來越高,除了最基本的書本費,大部分家長還得支付輔導費,因為其沒有時間在放學后輔導子女的作業(yè),只能將他們送到輔導班。所以,輔導班、興趣班等費用在教育支出中占的比重有所上升。
二、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成因
(一)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是導致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根本原因。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于在農村發(fā)展,他們更傾向于到大城市打工,而流動人口子女也由留守兒童轉為隨遷兒童。但隨遷兒童進入城市后,最先需要解決的便是義務教育問題,這個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二)教育投入制度不完善
近年來,城市中流動人口規(guī)模不斷擴大,但他們無法在城市落戶,導致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政策優(yōu)惠都無法享受。雖然在一些城市,政府會為流動人口子女提供一定的教育補貼,但國家并沒有制定成文的法律法規(guī)來明確撥款的數額,使得政府無法承擔如此大的投入壓力,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始終得不到有效解決。
(三)受教育的權利缺乏法律保障
流動人口多為外來務工人員,其文化程度不高、收入水平不穩(wěn)定,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政府和社會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得其權利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因此,國家必須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來保障流動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權利。
(四)輿論環(huán)境不健全
新媒體時代,大眾媒介對于隨遷兒童義務教育的傳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由于大多數流動人口處于社會邊緣,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其權益得不到保障時,社會群體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給予其及時的幫助和關心,而更多的是冷漠,很難掌握大眾傳媒的輿論趨勢;另一方面,國家和社會必須重視大眾傳媒的導向功能,不管是流入地政府還是流出地政府,都要認識到大眾傳媒的重要作用。
三、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
解決隨遷兒童在城市中公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根源是要實現城鄉(xiāng)經濟的統(tǒng)籌發(fā)展。從宏觀方面來看,國家應加大對農村落后地區(qū)的扶持,頒布具體的優(yōu)惠政策使更多的農民愿意留在農村發(fā)展,可以在教育、衛(wèi)生、福利和醫(yī)療保障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派遣更多的優(yōu)秀教師,使得農村有好的發(fā)展機會,農民能享受到國家的補貼政策,增加留在農村的吸引力。
(二)完善教育投入制度
教育投入制度的完善可以為隨遷兒童在城市中公平接受義務教育提供基礎的經濟保障。首先,根據學生的學籍制度,政府發(fā)放教育經費可以以學校具體的學籍人數為主,直接將補貼發(fā)放給學生個人,對于城市中的打工子弟,學校要尤其重視。其次,加大對打工子弟學校的投入,使得他們有足夠的教育經費去獲取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改善學校環(huán)境,提高教學質量,為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提供一個更有利的環(huán)境。
(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
國家必須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來提供一個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首先,對于之前頒布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要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在此基礎上可以制定新的政策。其次,政策的實施過程必須有法律的約束。最后,法律法規(guī)內容必須貼合隨遷兒童的現狀,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四)健全社會輿論環(huán)境
媒體在相關政策和信息的傳播與反饋上,要進行系統(tǒng)的、長期的報道和宣傳,不能只是零星地、片面地報道,還要站在流動人口的角度上,對于其子女不能公平接受義務教育的現象深入調查,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
當前,流動人口的規(guī)模仍在不斷擴大,這不僅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也影響流動人口本身的發(fā)展。因此,著眼于其子女的教育問題,特別是能否接受公平的義務教育問題,國家、社會和家庭都要付諸行動。國家要制定和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社會要加大對這些弱勢群體的關注力度,家庭要保障子女公平接受義務教育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
(青島大學)
作者簡介:孫晴晴(1992-),女,山東青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