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必芬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云南 楚雄 675000)
針刺法與綜合康復鍛煉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效果對比
武必芬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云南 楚雄 675000)
目的 比較針刺法與綜合康復鍛煉對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診的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共90例,按進入醫(yī)院的編號分為三組,每組30例,即針刺組、綜合康復鍛煉組和混合組,對三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客觀的比較。結果 混合組的總有效率和生活質(zhì)量在三組之中最高,其次是針刺組,最后是綜合康復鍛煉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時,采用針刺聯(lián)合綜合康復鍛煉治療,有助于促進臨床治療效果的顯著增強,極大的提高生活質(zhì)量,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針刺法;綜合康復鍛煉;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效果對比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較針刺法與綜合康復鍛煉對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臨床治療效果,選取了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診的90例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以其作為分析對象,現(xiàn)隨機分為三組,其中混合組給予針刺和綜合康復鍛煉治療,在臨床上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現(xiàn)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90例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男女比例為52:38?,F(xiàn)根據(jù)入院編號將全部研究對象隨機分為三組,每組各有患者30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5.42±7.46)歲,病程10~79天,平均病程(30.6±2.5)天。全部患者的一般資料經(jīng)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針刺組:主穴和配穴分別采用顳三針和瘺三針,具體穴位有足三里、三陰交、合谷、曲池、尺澤、太溪[1],其他穴位的選擇需要以患者的具體情況,如針對失語患者可以將舌三針配合起來使用,具體穴位有左、右上廉泉;針對意識障礙患者可以配合智三針等,為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需要對全部的穴位將具體方法、深度、次數(shù)和角度等一一明確規(guī)定下來,每周5次。
康復組:綜合康復鍛煉主要包括站立、走路訓練、四肢活動、平衡感和肌肉恢復鍛煉、控制能力訓練等,實際治療時需針對患者的個人情況選擇恰當?shù)腻憻挿椒?,患者每天需要在專人的指導下進行[2],每次控制在45 min左右,每天1次,1周為1個療程。
混合組:即將針刺與綜合康復鍛煉結合起來治療,期間需要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壓和血糖,并進行常規(guī)治療。
為1個療程,三組患者共治療4個療程。
比較三組的臨床治療效果與生活質(zhì)量評分。其中利用ADL評分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價,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高[3]。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針刺組總有效率73.33%(痊愈:8例、進步14例、無變化:8例),康復組總有效率66.67%,(痊愈:7例、進步13例、無變化:10例)混合組總有效率93.33%(痊愈:11例、進步17例、無變化:2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三組患者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患者的評分均有所提高,但是患者的提高幅度明顯比其他兩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的比較s)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的比較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針刺組 30 49.25±22.61 70.14±25.21康復組 30 46.25±22.48 69.25±27.25混合組 30 47.32±24.25 73.45±20.41
痙攣性偏癱是一種嚴重的中風后遺癥,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退行性變性有很大的關系,具體表現(xiàn)為走路時剪刀步態(tài)和下肢肌張力增高等,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嚴重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若不及時有效的控制病情,則關節(jié)會出現(xiàn)永久性的萎縮 ,導致嚴重殘廢,因此臨床上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4]。在本次研究中,混合組的總有效率明顯比其他兩組高,且經(jīng)過治療后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針刺聯(lián)合綜合康復鍛煉對中風后痙攣性偏癱進行治療,能夠明顯臨床治療效果,促進生活質(zhì)量顯著提高,值得進行大力的推廣與應用。
[1] 王 艷,秦文廣.加味芍藥甘草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臨床效果分析[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5,31(01):338-339.
[2] 史洪亮.磁圓針結合梅花針治療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tài)的臨床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16,28(01):129-131.
[3] 李小玲,李水琴.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后偏癱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18(05):69-71.
[4] 黃丹鳳.調(diào)和陰陽經(jīng)刺法治療缺血性中風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A4):68.
R245
B
ISSN.2095-6681.2017.32.164.01
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