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亮 向雍 向勇
(湖北省巴東縣茶文化研究會)
老母葉茶及其歷史探討
向家亮 向雍 向勇
(湖北省巴東縣茶文化研究會)
自古以來,在川東鄂西的三峽一帶,傳承著一種制作方法簡單的茶葉——老母葉茶。
制作流程:采摘——清洗——水煮——曬干。
采摘時間:一般在進入伏天之后開始采摘,晴天采摘,雨天不采,上午采摘,下午不采。采摘標準:采摘當季嫩梢,莖已木質(zhì)化的不采。將采摘回來的鮮葉在簸箕內(nèi)或曬席上攤放備用,攤放地點在室內(nèi)通風陰涼處,堆放厚度在10厘米以內(nèi)。
將鮮葉放入盆中或水池里清洗干凈,洗好后的鮮葉裝在能過濾水的工具里,一般用篾制的筲箕。
將表面帶水的鮮葉放入鍋中,表面水不能太多,也不能沒有表面水,如果鮮葉表面完全沒有水,入鍋后,必須加少許水,將鍋蓋蓋嚴,燒大火煮茶,時間大約12分鐘,期間,將鮮葉翻煮1次。待葉色變暗,葉質(zhì)變軟時(當?shù)亟邪氧r葉“殺死”)即可起鍋。
將煮好的茶葉撈起放在簸箕或曬席上,于太陽下薄攤,曬干。期間要翻曬幾次,均勻曬干。茶葉必須當天曬干,否則,茶葉會有餿味,是不可飲用的,也就失去了商品價值。采摘到曬干,必須是1天內(nèi)完成,曬干以后,收貯于通風干燥處。
這種茶葉一般在夏天制作,也有清明前后制作的,春天溫度較低,如果當天曬不干,必須要在鍋中焙干。
老母葉茶干茶外形粗糙,淺黃帶綠,滋味醇和爽口,湯色黃中含綠。其飲用方法為:先將茶葉放入銅罐(全部銅制,上面有蓋,蓋為半蓋,前面有“嘴”),手持銅罐在“火籠里”(當?shù)厝藗內(nèi)∨玫牟駸?,家人圍坐四周)的明火上烤,邊烤邊抖,待香氣溢出,即加冷水入銅罐,將銅罐在“火籠里”加熱。待水煮沸,煮沸之后,還得熬上5~10分鐘,然后下火,倒入碗中或杯中,趁熱飲用。
夏秋季不需要烤火的時候其飲用方法為:先將鍋洗凈,加熱,火不可以太大,待鍋溫在七八十攝氏度,鍋邊水分全干后,將茶葉放入鍋中翻炒,待香氣顯露,即加水加火,將茶水煮沸,熬上5~10分鐘后起鍋,盛在預先準備好的銅盆或瓷盆里面。待冷卻,隨時飲用。如果是下田間勞作,上山砍柴,每家每戶都備有一個“茶葫蘆兒”(一個比較大的葫蘆,頂開小口,挖空,依葫蘆編制加一個底),待茶水冷卻后裝入帶著。
老母葉茶鮮葉
自古以來,老母葉茶在川東鄂西一帶的農(nóng)村比較盛行,當?shù)氐耐良野腿碎L期以來就是飲用這種茶葉。自從20世紀70年代普遍使用機械加工以后,這種制茶法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因為習慣的原因,很多當?shù)厝讼矏圻@種茶葉,直到現(xiàn)在還依然保留這種制茶法。據(jù)《巴東縣志·1949~1983》記載:“1950年,產(chǎn)茶50噸。1954年產(chǎn)茶93噸,分散由1304戶、2089人手工制作而成。1970年用機械揉茶,加工105噸……”可以看出,巴東縣在1970年的茶葉均為人工制作。據(jù)當?shù)乩险咧v,解放以前,每當老母葉茶生產(chǎn)的時候,茶商便用騾馬駝著臘肉或玉米來兌換茶葉,1公斤茶葉換2公斤玉米或1公斤臘肉。
老母葉茶制作方法究竟始于何時,史料沒有直接的文字記載。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唐·陸羽《茶經(jīng)》、清·顧炎武《日知錄》都記載了川東鄂西茶葉,還有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古籍的記載,都說明川東鄂西地區(qū)產(chǎn)茶歷史十分悠久。朱自振教授在《茶葉初探》里提出:“至少到夏末周初……還是以巴人為盛的局面”,朱世學的《三峽考古與巴文化研究·戍種第二號》說:“巴族所在的三峽地區(qū),植茶飲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淵源流長。據(jù)地質(zhì)學家研究,早在中生代后期,巴族所在的三峽地區(qū)就有茶葉出現(xiàn),而且分布很廣,考古材料證明,至遲在新石器晚期或商初,巴蜀地區(qū)就出現(xiàn)人工栽培的茶葉”,《華陽國志·巴志》里記述表明,巴茶3000年前就已經(jīng)是貢品,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人工栽培。但是,也僅僅是記述巴茶已經(jīng)為貢品,而沒有說明是什么樣的茶類及制作方法。
最早記述茶葉制作方法的是《廣雅》:“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這里表明:三國魏晉時期,川東鄂西的餅茶已經(jīng)很普遍了。唐朝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蒸青餅茶,陸羽《茶經(jīng)》:“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但是,在茶葉被發(fā)現(xiàn)和利用開始后到餅茶出現(xiàn),這期間,茶葉是以什么樣的狀態(tài)存在的呢?
普遍認為,茶葉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也遵從事物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經(jīng)歷一個從原始到精細、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過程。最初利用是直接咀嚼茶樹的鮮葉,發(fā)展到生煮羹飲,再后來到曬干收儲,茶葉加工的萌芽是以餅茶的出現(xiàn)為標志的。茶葉加工的發(fā)展歷程是一個逐步改善茶葉色、香、味、形的過程。
在事物發(fā)展鏈上,越簡單的往往是一個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越原始越早期的。老母葉茶制作方法簡單,僅煮后曬干,比起餅茶的制作要簡單一點,又比曬干收儲要多一個“煮”的工序。餅茶的制作方法和品質(zhì)特征相對于老母葉茶更進步一些,因此,我們初步認為它的起始時期,是介于曬干收儲和餅茶兩個歷史時期之間的某個階段,也是茶葉制作發(fā)展過程中接近于原始早期的,是制茶方法上的一個“活化石”。當然,《廣雅》所記述的三國時代荊巴間主要是流行餅茶的,但沒有任何資料表明,這是當時唯一生產(chǎn)的茶類。陸羽《茶經(jīng)·六之飲》:“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這說明唐代有多種形式的茶類存在。這些茶葉類別多樣性,也應該是歷史逐步演化過程中沉積下來的。也就是說,在茶葉加工演變的歷史早期,存在著一個老母葉茶的這個茶類。
川東鄂西是土家巴人的發(fā)源地,山大谷深,坡陡路險,崇山峻嶺,古木參天,交通極為不便,地域十分偏僻,信息十分閉塞,他們自古過著刀耕火種、自給自足的生活,一切農(nóng)耕生產(chǎn)和生活都是原始的手工完成,承古傳今是他們生存的基礎,山里的人們極少和外界交往。每當制茶之時,每家每戶,男女老幼一起進行,因此,這種制茶方法人人都會,也就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了??滴醢妗栋蜄|縣志·卷二》云:“但甘簡樸,慣勞苦,深山野處,混沌未鑿,多有老死未見官府者……”當唐宋乃至于清明時期,江南茶葉技術在不斷更新和快速發(fā)展的時候,土家山人依然在制作和飲用他們最習慣最原始的老母葉茶,之所以能夠傳承和沿襲至今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