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輝志
屯溪老街與徽商
雷輝志
黃山市屯溪區(qū)的中心地段有一條很著名的街道叫“老街”,是目前中國最具古代建筑風格的步行商業(yè)街。該街位于新安江畔,長800多米,寬5至8米,由一條直街、三條橫街和18條小巷組成,在街口立一石牌坊,牌匾上書“老街”二字。
那日我們來到老街,正逢細雨連綿,街內游客不算很多,人人都披著雨衣或打著傘。街道狹窄幽深,路面是清一色的褐紅色麻石板,在雨水的沖涮下顯得格外干凈。兩旁店鋪鱗次櫛比,茶樓酒肆、書場墨莊,均是粉墻黛瓦,朱閣重檐,窗欞門楣有磚雕木刻,門前大多掛著串串的紅燈籠,屋與屋之間是高高的馬頭墻,呈現(xiàn)一種徽派建筑特色的群體美。
臨街的店鋪一般為上下兩層,均為磚木結構,以梁柱為骨架,伸出楹外的“飛來椅”或“美人靠”,既拓展了店內的有效空間,又為店鋪的外觀層次增色,顯得華麗精巧,一派江南城鎮(zhèn)古老的風姿。
這些建筑物大都為前店后坊、前店后倉或前店后住的格局,店面是可以靈活裝卸的朱漆木板大排門。店堂兩楹和貨架上多以字畫點綴,淡雅古樸,徽商亦儒亦商的高雅情調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整條老街店鋪約有300余家,歷史悠久的就有60多家?!巴氯省?、“茂槐”、“老福春”、“汲古軒”、“藝林閣”與“徽寶齋”等店,都掛著“老字號”的牌匾。老街的一些店家專門經營文房四寶,游客在這里可以欣賞以書畫、匾額、楹聯(lián)為代表的新安書畫文化,或購買徽墨、歙硯、徽漆等文化用品。老街還有以老徽館為代表的徽菜文化,許多酒樓飯館的外表古色古香,入內可品嘗各種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和糕點小吃。
沿街還有不少售賣工藝品和土特產品的店鋪,各式各樣的館藏器物和民間器物色彩斑斕,琳瑯滿目。
而在“三味茶館”等茶店,游客可試飲“祁紅”、“屯綠”、“黃山毛峰”和“太平猴魁”等享譽中外的名茶,領略一下徽州的茶文化。遇上節(jié)日盛典,游客還可以觀賞到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老街真可說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閑街區(qū)。
說起這條老街,也算得上歷史悠久。元末明初,有婺源、歙縣商人,為方便土特產和食鹽中轉,在率水、橫江和新安江聚匯的三江口附近,建立棧房屯聚貨物。明代永樂年間,休寧商人程維宗在此基礎上再建造新的店鋪,并在店鋪之間修建一些亭閣,供來往行人歇息,逐漸形成了有一定規(guī)模的屯溪街市。到了明清時期,屯溪已成為徽州四大古鎮(zhèn)之首,全徽商業(yè)的中心。
由于古徽州地處“吳頭楚尾”,山多田少且人口眾多,耕作三不贍一,百姓不得不“遠賈他鄉(xiāng),求食于四方”,于是出外經商成為一條出路。然而徽州與經濟發(fā)達的江浙地區(qū)毗鄰,有新安江可直通杭州,水路交通甚為方便,山貨土特產品又很豐富,有商品流通的物質基礎,因此商業(yè)逐漸興旺起來,徽商就此產生。
當時,經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業(yè)”,在成人男子中,經商者十占七成?;丈套钤缃洜I的是山貨、木材和名茶,他們把豐富的木材資源通過水路外運,用于房屋建筑與制墨造紙等。其出產的“祁門紅”、“婺源綠”等名茶,也深受外地茶客的喜愛。外出經商者,則主要經營鹽、棉(布)、糧食等貨物。
從明代中葉起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發(fā)展的黃金時代,無論營業(yè)人數(shù)、活動范圍、經營行業(yè)與資本銀兩,都高居中國各地商幫首位。
在當時,徽商能取得如此成就,自然有其獨特之處。首先,徽州以其深厚的人文歷史與文化氛圍,塑造了徽商的儒商品格,即以儒家文化來指導經商,充分展現(xiàn)了儒家的敬業(yè)、執(zhí)著、拚搏、進取、友愛、和諧等優(yōu)良品質。因此,他們大多具有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趨時度勢的競爭頭腦,以義制利的奉獻精神,惠而不費的勤儉作風。
其次,徽州人很重視教育,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之說。他們普遍具有一種濃厚的文化情結,“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經商致富后的徽商,大多追求儒家的文化精神生活,有的藉書抒懷,有的吟詩作文,有的浸淫音律,有的以畫繪意。因此在徽商大賈中,能詩善文、講求生活情趣的比比皆是,大鹽商鮑啟運所建的鮑家花園,包藏著豐富的徽文化內涵,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再者,徽州商人具有一種“徽駱駝”精神。在屯溪區(qū)一街心公園里,我們就看到有一大型的駱駝雕塑。我們都有點奇怪,這里并非茫茫大漠,為何立此塑像?導游告訴我們,這駱駝并非展示塞外風情,而是徽商的象征。
以駱駝來形容走出家鄉(xiāng)四處經商的徽州商人,一方面說明徽商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在地少人多、農耕環(huán)境惡劣的情況下,外出經商者不懼山高路遠或窮村僻壤,足跡踏遍中華大地,以至海外。
另一方面隱喻徽商具有忍辱負重、堅韌不拔的精神。在人們心目中,駱駝象徵著勤懇踏實與吃苦耐勞,正是這種精神,是徽商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把徽商比作“駱駝”,既是對其形象的概括,又傳神地反映出徽商的整體素質。
徽商興盛于明朝中葉以后,歷時400多年,到了清末民初,便漸趨衰落,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清代康乾時期,對典商查禁重利,后又加增典稅,到了道光年間,兩江總督陶澍革除淮鹽積弊,實行鹽政改革,這些都對徽商的經營業(yè)務打擊重大。
咸豐四年,又實行“厘金”制度,稅卡林立,這對向來以長途販運為長的徽商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舶來品在中國各地傾銷?;丈探洜I的手工業(yè)品,自然敵不過外商機器生產的商品,就連“獨此一家”的徽墨,也受到舶來品鋼筆、墨水的沖擊。同時,隨著洋商的出現(xiàn),中國的買辦階級勾結官紳,也成了徽商的勁敵。
而徽商此時也失去了往日勇于創(chuàng)新的銳氣,因循守舊不思進取,仍拘泥于封建落后的生產經營方式,在與外來的資本主義商人,及新興的閩、粵、江、浙商幫的競爭中,不斷處于下風,最終被徹底壓倒。
此外,咸豐同治年間,徽州戰(zhàn)亂延綿,開始是團練的輸捐搜刮,后是曾國藩督師祁門,與太平軍攻防爭奪,激戰(zhàn)不斷。殘酷的焚、燒、殺、擄,令此地百姓十室一空,徽州慘遭自古以來罕見的災難,使得徽商在人力、財力、物力上受到嚴重的摧殘,加速了衰落的過程。
總之,徽商是封建社會經濟的產物,歷史雖然悠長,但因未能與時俱進,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時期,終于擺脫不了衰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