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祥菲
一切都存在變數,不過即便合并,受益者也只是急于變現的投資人和部分股東。
去年夏天興起的共享單車行業(yè),經過一年半火拼,目前國內戰(zhàn)局已基本穩(wěn)定:摩拜與ofo兩強相爭,一鳴單車、酷騎單車、小藍單車等二三線共享單車品牌陣亡。
共享單車兩強相爭格局已定。
這個新興的共享出行產業(yè),不僅格局已定,國內市場也幾近飽和。摩拜、ofo雙雙把視線放到海外,爭相布局。
在此背景下,關于共享單車兩強是否合并的討論甚囂塵上。
互聯網行業(yè)并非沒有先例,在最具代表性的互聯網合并年——2015年,幾乎所有重磅合并案例,滴滴和快的、58同城和趕集網、大眾點評和美團、去哪兒和攜程、百合網和世紀佳緣……都面臨相似的行業(yè)背景。
不同的是,共享單車行業(yè)的資本面更特殊。
ofo的主要早期投資者是金沙江創(chuàng)投,去年又拿到滴滴的投資,此外ofo背后還站著經緯中國和阿里系的螞蟻金服等機構和投資方;摩拜單車的大股東是騰訊,騰訊之外,摩拜背后還站著淡馬錫、紅杉、高瓴資本等機構。
而兩強的投資方中,騰訊不僅是摩拜的股東,也是滴滴的股東,金沙江創(chuàng)投不僅是ofo的投資人,也是滴滴的投資人,間接成了兩強的共同股東。相互糾葛下,各方的利益顯得錯綜復雜。
有知情人士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目前,一場集結共享單車創(chuàng)始團隊、投資者、巨頭投資方等多方利益的談判正在進行,存在多種方案、多位參與者,但一切都存在變化,最終結果將取決于多方利益者尤其是巨頭的博弈結果。
截至發(fā)稿時,這場談判還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合并談判的敏感節(jié)骨眼下,盤根錯節(jié)的利益各方不斷放出聲音,公開表達態(tài)度,以便于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
最早發(fā)出“合并”聲音和愿望的是金沙江創(chuàng)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有意思的是,也正是朱嘯虎把ofo介紹給滴滴創(chuàng)始人程維。
早在今年9月,朱嘯虎就公開表示“合并才能盈利”,11月底,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再次表示“兩家合并才是最好的選擇”,至于誰合并誰,“并不重要”。
12月9日,朱嘯虎在2017中國企業(yè)家領袖年會上又一次表態(tài):在行業(yè)還沒有達到山窮水盡的時候就合并,需要一定的大智慧大格局,因為很多時候再去打消耗戰(zhàn)沒有意義。
朱的頻頻喊話被外界解讀為ofo投資人向摩拜單車主動拋出橄欖枝。
實際上,去年朱嘯虎還曾預測ofo三個月能干掉摩拜,未能如愿后,朱嘯虎多次呼吁雙方合并,可見求合并的心情最為急切,因為如今只有合并最符合這位早期投資者的最大利益。
作為已經投出滴滴和ofo兩只“獨角獸”的投資者,朱嘯虎和金沙江憑借此躋身中國頂級投資者之列。在他投資后兩家獨角獸又引入滴滴和螞蟻金服的投資,都證明了他作為獨角獸獵手的敏銳嗅覺。
然而,現在隨著阿里和騰訊兩大戰(zhàn)略投資者的入場,加劇了共享單車行業(yè)的競爭程度,倘若ofo被摩拜干倒,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這時極力說服促成合并,最能幫助朱嘯虎和金沙江這樣的財務投資者快速變現走人。
除了朱嘯虎,ofo另一位早期投資人王剛也在一個月前表示,從資本驅動的角度來看,ofo和摩拜合并肯定是最好的選擇。他還建議“摩拜就應該做國際市場,ofo做中國市場。”這一心聲背后的意思,和朱嘯虎一樣,不言而喻。
根據媒體報道,在合并一事上,除了朱嘯虎,滴滴也是主要推動者,“滴滴正在積極促成摩拜和ofo于年內合并。”
滴滴為何愿意主導此番合并?
答案顯而易見,不僅其投資的ofo與摩拜打得不相上下,滴滴也感受到了來自摩拜單車的“跨界”威脅。
被稱為網約車新政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實施一年后,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被曝出日子不好過。程維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就透露,滴滴正在探索分時租賃和新能源充電等新業(yè)務。
不滿足于兩個輪子的摩拜,也在“覬覦”滴滴的業(yè)務領域。
早在6月,摩拜注冊成立了出行服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正是摩拜單車創(chuàng)始人胡瑋煒,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該公司相對摩拜單車“獨立主體、獨立業(yè)務、并獨立融資”。
今年9月,摩拜陸續(xù)與首汽約車、嘀嗒拼車達成合作,將后兩者的專車、拼車業(yè)務分別接入摩拜APP。
11月,和摩拜關系密切的蔚來資本,聯合百度資本等,以7億元投資首汽約車。蔚來資本還與首汽約車共同發(fā)起50億元出行基金,用以支持品質化網約車出行平臺。
這背后的關系是,摩拜董事長李斌正是蔚來汽車創(chuàng)始人,而蔚來資本則是由蔚來汽車、紅杉資本、高瓴資本共同發(fā)起的私募股權基金,目標規(guī)模100億人民幣。
有出行業(yè)內人士認為,共享單車從兩輪走到四輪是必然趨勢,背后邏輯是從高頻、低價且具備大流量的APP去切入頻率相對較低、利潤相對豐厚行業(yè)的高頻打低頻。
這就不難看出滴滴為何想促成ofo與摩拜的合并。如果促成合并,作為大股東的它,就可以讓摩拜“乖乖聽話”,不要隨便進入網約車行業(yè)與自己競爭了。
當然,前提是合并后滴滴有足夠的話語權。
和滴滴相比,“大股東”以及“股東的股東”騰訊對合并一事態(tài)度則比較模糊。
這種態(tài)度不難理解,對于騰訊而言,手里同時握有共享單車老大和老二,借共享單車推廣微信移動支付的使命也基本完成,心情確實不那么急切,合并與否都行。
合并的話,也不錯,能減少兩家競爭燒錢的內耗,不然最終都要找“干爹”騰訊要錢;不合呢,馬馬虎虎,至少老大老二都算握在手中,別的玩家也沒有太大的機會。
另一大巨頭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則是堅決的主分派。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表態(tài)稱,騰訊希望將共享單車企業(yè)合并,但他自己表示反對,“我們做任何的兼并、合作都要思考對行業(yè)的貢獻,不能為了壟斷、為了早點收錢而做?!?/p>
不僅不贊成合并,阿里方面還在ofo之外尋求更多的共享單車機會。
就在馬云接受采訪的前一天12月4日,哈羅單車宣布獲得總計3.5億美元的D1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螞蟻金服、成為資本、富士達、威馬汽車。此前的10月,阿里方面推動了哈羅單車和永安行的合并。
永安行公告顯示,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全資子公司上海云鑫將對永安行參股公司江蘇永安行低碳科技增資19.8億元,完成后上海云鑫持股32.0467%,阿里系為第一大外部股東。
由此看出,阿里方面遠未覺得共享單車已經玩完老大老二可以合并了,而是還有更多機會。雖然小藍單車、一鳴單車等倒下了,還有更多新品牌冒出頭的機會,反正這個市場不能讓騰訊系一家占了去。
有意思的是,此前一直未表態(tài)的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看到哈羅單車獲得螞蟻金服等領投的新一輪融資后,在朋友圈評論道:“(共享單車)被當作致富的推廣工具了,可憐了其余小股東被鎖死。”
這一表態(tài)不是針對共享單車合并風波本身,反而因為阿里系螞蟻金服的存在,更有指摘阿里系投資行為的味道。
在這場博弈中,比馬云更不想合并的是兩家共享單車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團隊。
摩拜總裁兼創(chuàng)始人胡瑋煒公開表示,摩拜和ofo不會走向合并。摩拜CEO王曉峰則強調,目前合并并無可能,“最終剩下的一個玩家必須在產品力或者品牌力兩者做出自己的差異化。”ofo的創(chuàng)始人兼CEO戴威也曾公開表示過,ofo不會與摩拜合并。
互聯網行業(yè)自興起至今,基本沒有聯席CEO制度,以往合并案例中,總是有一方團隊要離場。想必胡瑋煒、戴威及創(chuàng)始團隊一眾管理層心里也清楚這個定律。
如果兩家公司合并,總有一方要離開,且不說利益,就是感情層面,這無異于離開自己含辛茹苦養(yǎng)大的孩子,有誰會舍得?
經歷了2015年互聯網大合并,大多數共享單車用戶應該也不愿意看到行業(yè)的老大老二合并。滴滴快的優(yōu)步合并了,快的品牌沒有了,滴滴的價格更貴了,服務卻跟不上了。
但過往案例表明,無論哪一場互聯網老大老二的合并,都不由兩家企業(yè)創(chuàng)始者說了算,用戶意見也不會有多大作用,最終左右結果的,還是資本方,尤其是具有重大話語權的那兩家。
只是,與此前互聯網各領域老大老二合并還有所不同,摩拜與ofo除了有線上平臺,還有大量真金白銀投入的單車資產和線下運維人員,也有押金和租金的現金流入,合并后這些單車怎么辦?這就比單純的網上平臺合并要復雜得多。
如果兩個品牌都繼續(xù)保持獨立運營,兩個顏色的單車仍像今天一樣堆放街頭,那么合并又有什么意義?受益者恐怕就只是急于變現的投資人和部分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