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傳 江
(江蘇師范大學(xué)連云港校區(qū) 地域文化研究所,江蘇 連云港 222006)
程晉芳《勉行堂詩集》刊印及其創(chuàng)作芻議
李 傳 江
(江蘇師范大學(xué)連云港校區(qū) 地域文化研究所,江蘇 連云港 222006)
出生于鹽商世家的程晉芳一生“愔愔好儒”,尤工詩文,早年家境優(yōu)越生活奢靡,中晚年漸至貧困客死他鄉(xiāng)。其青壯年時期所作詩歌輯入《勉行堂詩集》,由鄧廷楨首創(chuàng)多位友朋共同捐資刊刻。詩歌“善學(xué)古人,無體不備”,尤以律詩為多;詩風(fēng)“戛戛獨造”,不拘于時而自成一家;內(nèi)容駁雜“而不覺其肆”,或?qū)懢霸佄?,或抒發(fā)性靈,或感懷親朋,或慨嘆人生,為求仕宦也創(chuàng)作一些歌功頌德的進御詩,凡生活游歷皆為其創(chuàng)作源泉。
程晉芳;《勉行堂詩集》;刊刻;內(nèi)容;特色
程晉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病逝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其高祖業(yè)鹽揚州,祖父遷居淮安至父親程夢州再遷至江都。族中多善詩文者,祖父輩程文正及父輩程夢星都為康熙年間進士。程晉芳早年家庭生活奢靡,卻“愔愔好儒,磬其資購書五萬卷,招致方聞綴學(xué)之士,與共討論。海內(nèi)之略識字、能握筆者,俱走下風(fēng),如龍魚之趨大壑……君躭于學(xué),見長幾闊案輒心開,鋪書其上,百事不理”[1],常因詩文雅會而夜宴不輟。李斗曾記載:“揚州詩文之會,以馬氏小玲瓏山館、程氏筱園及鄭氏休園為最盛?!盵2]180-181晉芳兄弟三人皆樂善好施且豪奢靡費,并不擅長生意,“兄弟三人接屋而居,食口百人,延接賓客,燕集無虛日”[3]。幾代人的財富積累到了晉芳中年幾耗殆盡,以致生活困頓:“而君舟車、仆邀、覓學(xué)、溫卷之費頗不貲。家漸中落,年已四十余……又好周濟戚友,求者應(yīng),不求者或強施之。付會計于家奴,任盜侵,了不勘詰?!盵1]然就在困頓之時,程晉芳于乾隆南巡時獻詩且留給皇帝印象深刻,并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考中進士,開始了仕宦之途。后改授吏部主事,遷員外郎,又被舉薦參與《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半m有俸、有佽助,如沃雪填海,負券山積,勢不能支”[1],“君遇益隆,學(xué)益進,家益貧。然其豪氣真摯發(fā)于天性,嗜書籍若渴,視朋友如性命,救人之患、周人之急,猶不減其家全盛時也。君詩善言情,纏綿往復(fù)于家世盛衰,儕偶聚散,娓娓數(shù)百言,燃燭拈髭,俯仰今昔,而君亦垂老矣”[3]。晉芳中晚年生活家貧,乾隆四十四年(1775年)更是不得不出售自己收藏的石濤名畫《竹西歌吹圖卷》以糊口,1784年客死陜西之時,巡撫畢沅贈葬費并贍其遺孤,松太巡道章攀桂贈葬地,袁枚焚毀程晉芳所欠五千兩借據(jù),1785年自秦中遷葬于金陵馮家山。
程晉芳的豐富生活經(jīng)歷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頗大,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fēng)格。其著作《勉行堂詩集》二十五卷,受到清代許多文士的好評,袁枚云“魚門太史于學(xué)無所不窺,而一生以詩為最”[4]344;洪亮吉認為程晉芳的詩歌可以與袁枚、錢載等人相媲美:“游戲詩應(yīng)歸苦海,性靈句實逼香山。同時老輩猶難及,只許錢程伯仲間”[5];晚清考據(jù)學(xué)家劉聲木認為程魚門“詩亦戛戛獨造,風(fēng)格頗事生新,不規(guī)規(guī)于唐人”[6]139。
《勉行堂詩集》由鄧廷楨刊刻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除首卷《進御詩》八十余首外,余有詩歌分為二十四卷,分別為《籬東集》《春帆集》《索米集》《刻楮集》《白門春雨集》《桂宧集》《小金臺集上》《小金臺集下》《拜書亭稿》《拜書亭后稿上》《拜書亭后稿下》《涉江前集》《涉江后集》《日下初集》《日下二集》《寄藤集》《得酒集》《照檻集》《曰艾集》《無眚集》《南船小草》《吳楚之間集》《楚豫之間集》《南曹暇稿》。[7]卷首有陳浩序及翁方綱、袁枚所作“墓志銘”。另有鄧廷楨序,敘述捐資刊刻的緣起,序云:
程魚門先生詩膾炙藝林久矣,顧全集未經(jīng)梓行,海內(nèi)誦詩者以為缺憾。嘉慶丁丑,楨移守西安,適先生嗣子瀚以貳尹需次關(guān)中相見,亟詢其遺稿。瀚泣然曰:“藏之篋笥,不敢示人,以別無副本,懼散佚也”。楨乃首創(chuàng)捐資,謀付剞劂,助佽者為費觀察濾吳大令鳴捷;??闭邽橥醮罅钣鄷x、程大令開泰、王大令履基、吳大令曾貫。十一月開雕,越歲而蕆事編詩二十四卷,始乾隆壬戌終壬辰,編年分卷悉仍先生手訂稿本惟進。
御詩別為首卷,又聯(lián)句詩已刻于朱笥河曹習(xí)庵諸先生,集中遂不重刻,擬別為二卷,仿李漢編昌黎詩例也。又續(xù)集五卷,皆瀚于斷縑殘素中鱗次搜輯,無作詩年月亦未編入,稍閑當再圖續(xù)刊。楨因之有感焉,方先生盛時,縞纻滿區(qū),宇敦盤推,壇坫宜可自壽梨棗,乃沖抑秘不問世。且先生為隨園先生之老友,笥河先生之高弟,其歿于秦中也,秋帆尚書以數(shù)千金經(jīng)紀其喪,恤其諸孤。之三先生者皆噓氣成虹,揮金若土,似無難謀梓其遺集者,乃遲至三十年而全集始刻行世,非文章顯晦,信有時歟?刻成為志,其緣起如此。館后學(xué)鄧廷楨謹敘。[8]
詩集能夠得以刊刻皆賴友朋資助,可見晉芳嗣子程瀚依然家貧無力為其父刻詩。而詩集刊刻的“編年分卷悉仍先生手訂稿本”,并未作改動,所刻詩集更是長期“藏之篋笥,不敢示人,以別無副本,懼散佚也”。
鄧廷楨序指出集中收詩“始乾隆壬戌終壬辰”,即乾隆七年(1742年)至乾隆三十七(1772年)共三十一年,也即程晉芳二十四歲至五十四歲年間所作詩歌。程晉芳1771年中進士走上仕途之后及二十四歲前的青年時期創(chuàng)作的詩歌此集都未收。究其原因,鄧廷楨指出一是“擬別為二卷”的聯(lián)句詩已經(jīng)“已刻于朱笥河曹習(xí)庵諸先生”,二是“瀚于斷縑殘素中鱗次搜輯”的續(xù)集五卷,因“無作詩年月”,所以“當再圖續(xù)刻”。
除此集外,目前所輯的程晉芳詩歌創(chuàng)作還有《蕺園詩集》十卷,共七百六十四首收乾隆七年(1742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詩,《蕺園近詩》二卷共一百四十五首收乾隆三十四年(1769)詩。從詩歌所作年月來看,這些詩與鄧廷楨刊刻《勉行堂詩集》有重復(fù)。而程晉芳一生所作詩歌絕非僅有《勉行堂詩集》所收的一千八百七十四首,據(jù)程晉芳好友沈大成所記,“吾友程魚門舍人自選定其詩曰《蕺園集》者二十二卷,總為古今體二千首,蓋自乾隆癸亥至今庚寅二十有八年之作”[9],也就是說程晉芳自己曾將1743-1770年間所作詩歌編輯準備刊刻,并請沈大成為序,但多半由于經(jīng)濟原因沒有問世。程晉芳離世后,其詩文稿留在好友畢沅府中,后佚。今所見《勉行堂詩集》是其嗣子程瀚于家中搜尋的舊稿刊印而成,也是目前所輯程晉芳詩歌最多的刊本。鄧廷楨序還交代了程晉芳與袁枚、朱筠、畢沅的關(guān)系,乃“隨園先生之老友,笥河先生之高弟”,“秋帆尚書以數(shù)千金經(jīng)紀其喪,恤其諸孤”,三者皆為清代著名文人學(xué)者,可窺程晉芳棄商從文并走上仕途后交友之廣泛、詩文地位之高。
《勉行堂詩集》體裁多樣,古今體皆備,歌行、樂府、雜言皆善,其中律詩最多,兼有九首詞。就詩歌內(nèi)容而言,凡程晉芳的經(jīng)歷皆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無論是游學(xué)見聞、友朋酬唱、生活境遇還是藝術(shù)品鑒等,內(nèi)容駁雜,特色鮮明,晉芳好友沈大成評價最高:
是故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而不覺其肆也,汪洋旁魄轇轕下上而不覺其荒也,窮幽極眇出奇入險而不覺其怪也,孤花小草時鳥候蟲而不覺其細也,是所謂天也鬼神也有行乎其間者也……其詩有不經(jīng)意而成者,有苦思冥搜而得者,有以長律大篇爭勝者,有以單辭片語擅場者,有澹遠高華者、蒼勁者,有紆馀為妍者,可謂善學(xué)古人無體不備。[9]
序雖為蕺園集所作,但蕺園集詩和勉行堂詩只是因創(chuàng)作年代差異而篇目數(shù)量不同,故也可作為程晉芳詩歌藝術(shù)特色的總體評價語,“不覺其肆也”“不覺其荒也”“不覺其怪也”“不覺其細也”,凡所萬物百態(tài)旁魄轇轕窮幽極眇花草鳥蟲天地鬼神皆“行乎其間者也”,并且詩歌創(chuàng)作或隨性或有心,尤其是其學(xué)習(xí)古人之詩“無體不備”。詩集原敘者陳浩對其詩也有評價,序云:
余游汴梁之七年,長子本忠攜程君魚門詩來,且述魚門之意,謂嘗見余之詩而必欲得。余文以為之序外,此不多請也。余讀其詩者累月,其出入上下于古,而不專為一家之學(xué),蓋所為篤嗜乎?此積久而以時獲之者。凡游歷所至輒有作,而于友朋辭誼尤深。余雖未得識其面,然四方知名之士識之者皆曰魚門古人也。故其文為古人之文,而其詩古人之詩也……[10]
陳浩雖未與程晉芳謀面,但通過所讀所聞贊其“不專為一家之學(xué)”,且“凡游歷所至皆有作,而于友朋辭誼尤深”,總體上認為程晉芳詩歌乃“古人之詩”。從題材內(nèi)容來看,其詩歌大致可以分為詠物寫景詩、詠史懷古詩、山水游記詩、親情友情詩、題畫詩、進御詩及雜言詩等。
程晉芳雖出身富商家庭,也曾為宦仕途,但因豐富生活閱歷常對身邊景物觀察入微,凡生活所見之物皆可入詩,隨景即情,任性賦詠。此類題材中以花草樹木為多,如卷1《楊柳詞四首》《秋柳》《邗江紅樹》《桐葉》,卷2《存園賞梅》《新柳》《柳絮》《紫薇花作》,卷7《白丁香花十二韻》,卷20《次韻璞庵童年唐花四首》(《蘭》《梅》《海棠》《牡丹》)、《橄欖》《柑》,卷21《梨》《柿》《黃葉》,卷22《訪芍藥四首》《看花雜詠十首》,卷24《法源寺乞菊》《憶梅十首》,等等。詩人不局限于詠物寫景,甚至還將植物的性能尤其是常用養(yǎng)身效果表現(xiàn)無遺,如卷3《消寒五詠》前四首(第五首為《酒娘》)等。
植物而外,動物尤其是禽鳥在程晉芳詠物詩中也是活潑可愛,卷1《早鶯》,卷10《蟋蟀詞》《黃雀行》《廚娘曲》,卷21《水禽四絕句》《詠鳴》《寒蝶》等等,舉凡鶯、雀、蟬、蝶、燕、魚、鴨等等日常所見小動物在詩人筆下賦予了獨特的個性。
程晉芳對生活的觀察入微還表現(xiàn)在其它一些對無生命物體的歌詠上,如卷5《春雨十韻》《江亭大雪用具星堂韻》《雨過隨園感賦》,卷7《五車詠》(《水車》《煤車》《冰車》《久車》《溷車》),卷21《晚霞》《浪花》《燭花》《聞鐘》,等等,詩中無論是常見社會自然現(xiàn)象如雨、雪、霞、月、燈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如車、燭、鐘等都是詩人隨性賦詩的對象,而諸如無鹽爵、太白樽、諸葛甑等文物用品卻是只有富商高官才能熟悉之物,這也是作為鹽商詩歌特有的生活情趣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程晉芳還能將下層百姓生活的“溷車”也作為詩歌吟誦對象,這是普通商官文學(xué)很難深入的題材,卻似下層人民力作。詩人展現(xiàn)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溷車過街圖。詩歌描寫夏日“臭夫”拉糞車過街時候的情形,群蠅跟隨競相飛逐,路人紛紛掩鼻躲閃,但正是這些污穢狼藉之物滋養(yǎng)了土地,澆灌了莊稼。程晉芳既有對下層人民生活的同情以及不畏艱辛工作的褒揚,又有作為士大夫階層對溷車過街臭氣熏天的討厭以及從不熏衣只顧賺些微薄小錢的“臭夫”們的鄙薄。
程晉芳從小嗜書,積淀了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熟悉各個時代的歷史典故。青年以后又好游歷交友,去過許多歷史遺跡,每到一處皆有感而發(fā),留下許多詠史懷古詩。且常常以組詩的形式詠嘆,撫今追昔,表達歷史更替的感懷,如卷5《金陵懷古十首》,卷9《同許丈藕生分詠淮陰古跡三首》,卷10《采石懷古十首》《姑孰懷古四首》,卷22《江南懷古三十首》,卷23《汝南懷古六首》,等等。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著名歷史遺跡甚多,程晉芳多次來南京與好友吳敬梓、嚴東有等人聚首暢游,因而留下許多與金陵有關(guān)的詩歌并且各類題材都有,不僅表達對人文薈萃歷史文化名城的不舍與眷戀,也對紛繁變換的歷史更替表達自己的看法。
組詩而外,程晉芳單篇詠史懷古詩或以古跡為緣起,或直接以人物事件為主線表達對歷史事件的看法。如卷3《河間獻王墓》是一首五言長律,是作者游覽河北河間獻王墓古跡的時候有感而作。河間獻王對于古籍搜集保護對于學(xué)問的研究行為恰與程晉芳的嗜好略同,正因如此,詩人贊美他“美粹如瓊珉”。此外,卷1《淮陰行》兩首緬懷淮陰侯韓信的運籌帷幄與決勝千里,“憶昔兵通斜谷口,決機百勝古無有。區(qū)區(qū)楚漢豈足多,一存一亡在反手?!彪m有豐功偉績,但因功高蓋主,落得“千古奇冤竟誰雪”的悲慘下場;卷3《馬陵道懷古》追悼軍事家孫臏與龐涓,慨嘆“石契蘭交起戰(zhàn)爭,古來恩怨系功名”;卷5《陳后主》《南唐后主》等對南陳最后一個皇帝陳叔寶和南唐最后一個皇帝李煜的不為國事而致亡國的歷史表明了觀點,不同的是陳后主貪圖享樂以致“羽書江介饒風(fēng)浪,學(xué)士宮中斗綺羅”,而李后主是因為沉迷詩詞不通軍事以致“經(jīng)傳選佛詞偏愴,軍號陵波戰(zhàn)未堪”。
諸如此類詩歌,集中還有許多。與大多文人士大夫一樣,程晉芳將歷史興衰榮辱及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融入筆端,表達獨特歷史感悟,深邃、厚重的滄桑躍然紙上,這也是程晉芳詠史詩的最大特色。
詩人游歷山水間,賞“春波”“煙柳”,嘗“秋霜”“冷雨”,觀“寒草”“蒼巒”,聽“松聲”“鳴籟”。無論是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還是飛鳥游魚、煙霞小艇,都可以成為詩人歌詠的對象。詩中遠近結(jié)合,動靜相依,自然與人物融為一體,既表現(xiàn)對自然山水景物的熱愛,也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奇。詩人有時純寫景物,描述旅途見聞,有時又寄托個人思想,表達細微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詩中的景物在作者筆下多傷感基調(diào),少歡快之情,更多的是“細雨凋寒草”“颯颯山雨冷”“境僻人行少”“花滿夕陽山”等孤苦意象,即使小艇泛水詩人也不禁要問“來何急”?字字句句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恬淡甚至不滿。這些詩歌大多寫于中進士之前,程晉芳棄商從文,一直有傳統(tǒng)文士身上強烈的入仕情節(jié),袁枚云“君不能無用事心,屢試南闈不第,試京兆不第”[1],強烈的自尊心頗受打擊是很正常之事,這種時候文士們往往寄情自然山水,選擇暫時的逃避,程晉芳也不例外。
親情友情是古來文士大夫歌詠不舍的題材,程晉芳亦是如此。就其生活經(jīng)歷而言,程晉芳自小家庭殷實富裕,樂善好施,且性格豪爽,出手闊綽大方,即使中年以后家道中落,也“視朋友如性命,救人之患、周人之急,猶不減其家全盛之時也”[3]。其時頗有名聲的文人士大夫如劉大櫆、沈大成、汪士慎、蔣士銓、錢大昕、吳敬梓、杭世駿、商盤、袁枚、朱筠、戴震、畢沅、姚鼐、紀昀等等,都曾與他有過交往,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有重要影響,也成為他友情詩的重要組成部分,陳浩贊其詩曰“于友朋辭誼尤深”[10]。這些詩歌多有“寄”“懷”“贈”“次”“韻”等作為詩題,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如卷2《懷人詩十八首》,卷5《贈永濟寺方丈師黙黙(兩首)》《贈朱草衣》《贈潘大南何(四首)》《有懷韓伯慧》《寄懷潘太史筠軒用正月十八日見贈原韻》《苗刀歌次商司馬寶意韻》《寄江松泉表丈》《寄懷嚴東有三首》《隨園四首呈袁存齋》《飛霞閣看梅呈莼江兄》,卷8《安德抒懷詩》(共19首),卷9《有懷莼江兄游吳》,卷10《寄上鹺使雅雨盧公四首》,卷13《途次懷人詩十二首》,卷20《寄懷慶侍郎樹齋三首》,等等。
袁枚曾記曰:“魚門太史于學(xué)無所不窺,而一生以詩為最。余寄懷云‘平生絕學(xué)都參遍,第一詩功海樣深’。寄未一月,而魚門自京師來信,亦云‘所學(xué),惟詩自信’,不謀而合,可謂知己有自知,心心相印矣”[4];而吳敬梓可以說是其忘年交,尤其是當吳敬梓陷入經(jīng)濟困境行囊如洗之時,程晉芳積極為他解決衣食之憂。程晉芳在其詩歌《寄懷嚴東有三首》(卷5)評價吳敬梓云:“敏軒生近世,而抱六代情。風(fēng)雅慕建安,齋栗懷昭明”,程晉芳還有《文木先生傳》一文,是研究吳敬梓的唯一傳記資料。吳敬梓去世后,程晉芳還有《哭吳敏軒》3首(卷9)存世,表達對朋友離去的無限哀思。
哭悼詩也成為程晉芳詩歌中最有特色的題材之一,這與其不幸的家庭生活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程晉芳早失怙恃,早先娶表妹蕭氏,夫妻恩愛相敬如賓,育有兩子一女但都先后夭折,蕭氏亦于悲傷中先他而去,后娶汪氏亦早亡。家庭生活的不幸接踵而至,詩人內(nèi)心郁結(jié)的愁苦與憤懣也只能通過詩歌表達,如卷1《哭子六首》,卷9《哭馨兒》4首(此卷還有《馨兒病愈后作》三首),卷11《哭女綴》3首,卷17《小婢生一女閱四月而殤詩以悼之》5首,卷23《哭丑兒》等。這種悲傷之痛在其他兄弟朋友等亡去時也很容易被引發(fā)出來,因此程晉芳還有一些哭悼兄弟、朋友的悼亡詩,如卷3《悼亡三首》、卷9《哭郭昆甫》《哭家汫江伯二首》,卷13《挽莼江兄四首》,卷16《哭董東亭四首》《哭龔鑒雪二首》,卷19《哭張少華》等,甚至還有一些自傷詩如卷19《五十初度自遣四首》,卷20《五十年過二》等。
程晉芳的哭悼詩歌總體來看情真意切,悲傷無望之痛讀之似令人涕泗橫流,時時透露出詩人的心靈磨難,尤其是多次經(jīng)歷的喪子之痛,以致于發(fā)出“再索何知再悼殤,十年襟抱又茫茫”(卷9《哭馨兒》其一)的感傷。希望一次次破滅,已至知天命之年程晉芳開始了對人生的自遣,但這時的他依然沒有子嗣以致于感嘆道“無兒歲聿暮”(卷19《五十初度自遣四首》其三)。飽經(jīng)滄桑的詩人受盡了命運的捉弄,然求子之心不輟,后嗣兄子程瀚,并娶汪氏,晚年得子程溧及女一人,溧五歲時晉芳病逝。
源于宋朝的文人題畫詩經(jīng)過元、明時期的發(fā)展,到清代已經(jīng)成為文士們生活情趣和藝術(shù)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而程晉芳交游的文士中本就有許多當時著名的畫家如羅聘、金農(nóng)、邊壽民等,因而其詩歌創(chuàng)作也留有許多題畫詩,且常常以“題……圖”為名,如卷2《雜題周牧山畫八首》,卷3《韓干神駿圖》,卷5《題汪研岑刲股圖》《題汪近人春深臥雨圖小影》,卷6《袁存齋以天女散花圖見示題三絕句》,卷9《題家筠榭弟春宵話別圖》《題關(guān)仝楓林蕭寺圖》《題孫養(yǎng)恬秋宵秉燭圖》《題陶柳村江南春曉圖》《題王谷原丁辛畫屋圖》《題韓熙載夜宴圖》《題李桐園長水歸耕圖》《題滄江漁夫圖》,卷11《題汪春浦平山泛雪圖》《題趙叟深柳讀書圖》《題花蕊夫人小像》4首,卷12《題汪對琴后談藝圖》,卷14《題王光祿禮堂西莊課耕圖四首》《題顧晴沙侍御春風(fēng)啜茗圖長卷三首》《題韋約軒前輩采石讀書圖》《題龔鑒雪秋水揚舲圖》《題龔鑒雪所藏柳娘圖》《題阮唐山秋雨停尊圖》,卷15《題梅花硯圖二首》《題家竹波弟吳江秋色圖三首》,卷16《題袁古雪前輩香影庵圖》《題曹劍亭前輩棗南書屋五首》《題汪耦漁別駕清江眺月圖》《題查丈儉堂榕巢圖》,卷18《題錢方壺先生歲寒圖小影》《題邵蔚田侍講收綸圖》《題王蘭泉前輩蒲褐庵圖》《題趙甌北前輩甌北雲(yún)松小影》,卷19《題入蜀圖送榕巢太守之任寧遠》,卷20《申南屏停車圖》《題畫》《題張曉巗前輩空山鼓琴圖》《題任幼植儀部雪屋箋經(jīng)圖》,卷23《題顧仙沂春草閑房圖》《題湯對松給諫就日圖》,等等。這些詩歌大多是為朋友或自己所藏的名畫而作,并能夠準確生動地表達出畫作體現(xiàn)的藝術(shù)美。
如《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名作,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圖分五個部分,分別為:宴飲彈奏;舞蹈擊鼓;與伎休憩;聽伎奏樂;客伎調(diào)笑。程晉芳題畫詩開頭寫韓熙載乃后唐時期進士及第,因父親韓光嗣事逃至廣陵,后一直以北人身份侍奉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因猜忌心重鴆殺了許多北方大臣,韓熙載為躲避后主的猜忌而不愿出仕,且廣蓄女樂,縱情聲色,徹夜宴飲以排遣憂憤,為躲避拜相,常托疾不朝。程晉芳詩中對博學(xué)高才又兼善書畫音律的“奇才”韓熙載只能“俯首事小朝”“詩天酒陣聊逍遙”表示惋惜。
程晉芳不僅對圖畫觀察入微,娓娓道來,畫作所表達的史實,還能夠通過歷史深省人物,表達自己的獨特觀點。這也正說明程晉芳善于學(xué)習(xí),不僅熟悉歷史掌故知識,還擁有深厚高超的藝術(shù)鑒賞能力。
程晉芳受傳統(tǒng)讀書取仕觀念影響很大,無論是為了求取功名還是振興家族事業(yè),作為商人的他很會抓住機遇,在乾隆南巡期間寫了許多進御詩呈給皇帝,希冀得到皇帝的恩寵。這些詩多為長篇大作,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被收入《勉行堂詩集》卷首,也可把這些詩看作是程晉芳拍皇帝馬屁以圖功名的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詩,其總體思想價值不高。詩歌共七十八首,分別為《圣駕三幸江浙詩并序》一首,《圣駕南巡恭記五言詩一百二十韻謹序》一首,《圣駕巡幸天津恭記謹序》三十六首,《圣駕五巡江浙恭記謹序》四十首。
《圣駕三幸江浙詩并序》寫于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1762年)之時,這時候的晉芳已經(jīng)四十四歲。他從青年時期開始即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未果,內(nèi)心頗受打擊,然進取之心不變。機會來臨之時,程晉芳非常想留給皇帝一個深刻印象,因而在詩歌及前序中多一些對皇家的尊語,如皇上、圣母皇太后、慈輦、帝、圣、澤、慈寧、鳳闕、曼壽、指授、皇軯、皇帝、幸、天子、天祖、龍等。這些用語是決定詩歌能否上達天聽的重要因素之一,世家出身的程晉芳深知其中的奧妙所在。詩歌前序首先交代了乾隆皇帝此次南巡的原因是為了體察民情,勘視政績,“而王者猶慮遠近不同化,幽隱不自得,故巡狩以時舉焉”。全詩處處表達出對皇帝豐功偉績的敬仰之情,以投合皇帝唯我獨尊之心,“天錫皇帝,神武烈烈。昔歲疆圉,準夷殄滅。帝用再巡,慰我饑渴……皇帝之治,熙天曜日。冰谷無冰,雪山無雪?;实壑疂桑瑔沃绣ν?。為霖為靄,稌穱菀菀。皇帝之德,化文崇質(zhì)。肸肸太和,裨瀛囊括”。阿諛巴結(jié)奉承討好之心豈是用言語所能表達清楚的呢?所以詩歌最后詩人還想望御駕能夠“歲歲來茲,觀我寧謐。時補時助,匪遨匪逸。為萬世法,永永勿替”。
其它進御詩也多如此些許唯唯諾諾、阿諛奉承之言語,如《圣駕南巡恭記五言詩一百二十韻謹序》前序云:“皇上法祖勤民,四幸江浙,敦孝上農(nóng),翕河奠海,恩澤所暨,不可殫記,千古未之有也……”,等等。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是1765年,此時程晉芳已然四十七歲,對于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而言,家道的衰落以及功名的未舉時時刺痛著他的神經(jīng),怎樣才能避免屢屢失敗的落第命運并敲開仕途之門是他始終銘記于心之事。而這些進御詩給了他機會,讓他在乾隆皇帝的心里留下深刻印象,并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考中二甲第二十四名進士,“天子嘉之,拔第一,賜中書舍人”[1],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人生。
程晉芳一生從富家子弟到落魄文士、從商人到仕宦的轉(zhuǎn)變讓他經(jīng)歷了太多的人間百態(tài),原本較為細膩敏感的性情也時常融入筆端。詩集中常以組詩出現(xiàn)的“雜詩”顯得較為突出,如卷1《雜詩十三首》《秋居雜詠四首》《冬日雜詩四首》,卷3《山行雜詩五首》,卷4《消夏雜詩十首》《雜憶詩四首》,卷5《寓金陵雜詩六首》,卷6《九秋雜詠十首》,卷8《秋日燕臺雜興六首》,卷18《歲暮雜詩十六首》,卷22《看花雜詠十首》,卷23《霍山雜詩四首》《光州雜詩四首》,卷24《寒天雜詠十二首》,等等。
雜詩中又以春夏秋冬季節(jié)感懷的內(nèi)容較多,尤其是秋冬兩季?!毒徘镫s詠十首》每首皆以“秋”命名自然及動植物,《寒天雜詠十二首》還融入了生活文化的元素如炕、粥、葅、筆、硯等。從詩歌全集來看,秋天對于程晉芳的印象最深,除上述外還有卷1《秋夕偶成》《秋柳》《秋感》,卷6《效元微之解秋十首》[11],卷9《秋花著題四首》,卷21《秋懷十一首用昌黎韻》等。秋日的大雁南歸及萬物凋零等肅殺氛圍很容易讓游子們有所思、有所感,古今詩人也大都有悲秋意象的抒懷。
而組詩《冬日雜詩》寫肅殺季節(jié)詩人閑、懶獨坐爐旁的隨感。開篇寫傍晚寒風(fēng)烈烈中時而傳來寒鴉聲聲,皚皚白雪在月光下更似天明時分,此時天下有多少人像“我”一樣離群獨坐,想望著春日的桃花柳絮、溪水啼鶯?緊接著詩人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多年科舉終未有成,像這樣慵懶又怎能邁入艱難仕途呢?既然不能名留青史,倒不如茶酒微醉中夢尋洞庭與湘水,任其所如。但歲月消逝年復(fù)一年,容顏在年年的爆竹聲中逐漸衰老,曾經(jīng)的壯志如今都未能實現(xiàn),只留下“一燈空對北風(fēng)圖”。詩人青壯年時期沒能得中進士,詩歌中也流露出新的一年來臨之際的人生感慨,像做夢似的一年又一年。因此在卷18《四十九年行》中云:“四十九行年,豪情頓減前。難辭飲墨汁,終愛擁琳編。卻茗圖宵睡,焚香習(xí)古禪。生涯過半百,自問孰堪傳”;在卷19《五十初度自遣四首》(其一)曰:“五十異篤老,亦復(fù)非壯年。功名鲇上竿,歲月箭釋弦。攬鏡面皴皺,鬢鬚半蒼然……”。歲月易逝而一事無成,且家境的逐漸衰落讓程晉芳倍感無奈,但有時又能在自耕自足的生活中聊以自慰,發(fā)出“人生適所愿,褦襶足自豪”(卷19《五十初度自遣四首》其四)的感嘆。
[1] [清]袁枚.翰林院編修程君魚門墓志銘[O].(見程晉芳《勉行堂詩集》前序)嘉慶戊寅年鄧廷楨刻本。句讀由筆者后加,后文所引相關(guān)詩詞皆出此版本,不再贅釋.
[2] [清]揚州畫舫錄卷8[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 [清]翁方剛.誥授奉政大夫翰林院編修加四級蕺園程君墓志銘[O].(見程晉芳《勉行堂詩集》前序)嘉慶戊寅年鄧廷楨刻本.
[4] [清]袁枚.隨園詩話[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5] [清]洪亮吉.更生齋集詩集卷2之道中無事偶作論詩截句二十首[O].光緒三年洪氏授經(jīng)堂刻本.
[6] [清]劉聲木.桐城文學(xué)淵源考述[M].合肥:黃山書社,1989.
[7] 王勇博士曾考證過《勉行堂詩集》著錄有嘉慶刻本和道光刻本兩種,可參看其《程晉芳著述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3期.
[8] [清]程晉芳.勉行堂詩集“鄧廷楨序”[O].嘉慶戊寅年鄧廷楨刻本.
[9] [清]沈大成.學(xué)福齋集卷4“程舍人蕺園集序”[O].見續(xù)修四庫全書本“集部之別集類”,據(jù)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影印.
[10] [清]陳浩原序,見程晉芳勉行堂詩文集卷首[O].嘉慶戊寅年鄧廷楨刻本.
[11] 詩人對唐代元稹的詩應(yīng)有特別的深愛,程晉芳效仿詩除“解秋”十首外,還有卷10《效元微之表夏詩十首》、卷24《效元微之遣春十首》。筆者推測應(yīng)還有冬季相關(guān)詩歌十首,但詩集未收,限于資料也未見于它處.
OnthePublicationofMianXingtang’sPoemsandItsCreationofChengJinfang
Li Chuanjiang
(Institute of Regional Cultur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6, China)
Cheng Jinfang, born in a salt business family, was fond of literature for his whole life, and especially good at writing poems. He lived an extravagant life in his early life, but gradually became poor after middle age and died abroad in the end. Mian Xingtang’s Poems, including many poems written by Cheng Jinfang in his youth, was published by Deng Tingzhen and some other friends. His poems, most of which were regulated verses, were so well written that they became the models of other poems. His writing style was very unique with his own characteristic. He wrote many things in his poem, but not in disorder, including describing objects, expressing the spirit, recollecting friends and sighing life. Sometimes he also sang merits and praised virtues for the sake of official career. Everything in his life journey was the source of his creation.
Cheng Jinfang; Mian Xingtang’s Poems; publishing; content; characteristic
朱丕智]
2017-09-24
李傳江(1976—),男,江蘇東海人,文學(xué)博士(后),碩士生導(dǎo)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xué)與文化。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說唱文學(xué)史”(13BZW084);江蘇省教育廳“青藍工程”骨干教師資助項目蘇教師﹝2014﹞23號。
I206.2
A
1673—0429(2017)06—0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