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利 平 譚 秋 梅
(1.華東師范大學 教育康復科學系,上海 200062; 2.重慶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3.廣東省東莞市康復實驗學校,廣東 523000)
仿說對提升自閉癥幼兒口語要求能力的成效研究
熊 利 平1,2譚 秋 梅3
(1.華東師范大學 教育康復科學系,上海 200062; 2.重慶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3.廣東省東莞市康復實驗學校,廣東 523000)
要求作為語言行為的一種,對自閉癥幼兒表達自我需要以及同外界溝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以一名自閉癥幼兒為個案,采用單一被試實驗法的A-B-A設計,旨在探究仿說對于提升自閉癥幼兒口語要求能力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仿說能較好提升自閉癥幼兒的口語要求能力。
自閉癥幼兒;仿說;口語要求;成效
自閉癥(autism)又被稱作孤獨癥或自閉癥譜系障礙,是一種發(fā)生在兒童早期的廣泛性發(fā)育障礙。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2013年發(fā)布最新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標準,將其核心癥狀概括為:(1)社交溝通方面存在持續(xù)性缺陷;(2)受限或重復的行為模式、興趣或活動。[1]7自閉癥兒童的社交溝通缺陷使其無法順利與外界溝通,甚至最基本的自我需求都無法表達,嚴重影響其生活和學習。
要求(mand),是心理學家斯金納根據(jù)語言功能劃分的6種語言操作行為(要求、命名、復誦、交互式語言、逐字讀和轉錄)中最基本的一種。斯金納將其定義為發(fā)生在動機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下,并以強化物得以滿足為目的的重要言語行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我想要 XXX”[2]。Sundberg和 Michael[3]認為,要求不需要社會強化,對兒童有著特別的價值,應該作為首先教給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行為。同時,家長和教師也深受自閉癥兒童要求這種最基本能力欠缺的困擾,因為大家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長此以往,導致自閉癥兒童以問題行為表達需求。因此,要求即需求表達訓練成為自閉癥兒童溝通訓練的關鍵領域之一。
針對無口語或口語非常有限的自閉癥兒童,國外大量的研究集中在運用擴大與替代溝通手段(AAC)訓練他們表達需求的能力。馮雅靜和胡曉毅[4]在一篇研究綜述中,僅選取國外2000年后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發(fā)表的運用AAC對自閉癥兒童需求表達能力進行單一被試干預研究的文獻就有21篇,其中15篇中的被試使用AAC表達需求的能力顯著提高。胡曉毅及其研究團隊[5] [6]也在此領域做了一些探索,結果顯示被試使用AAC表達需求的能力提高,甚至有的被試運用口語表達需求的次數(shù)也有所增加。
要求可以以口語或非口語的形式發(fā)出,但口語要求更便捷、精準,適用范圍更廣。即使對無口語或口語有限的自閉癥個案,運用AAC進行需求表達也只是階段性目標,在可能的情況下,研究者和家長都希望他們能發(fā)展出更便捷的口語溝通方式。有口語能力的自閉癥,也可能因溝通動機缺乏,或無法將語義與語音有效連接,而較少主動用恰當?shù)目谡Z表達需求。因此,通過增強物調(diào)查,找到自閉癥兒童喜歡的人、事物和活動,引發(fā)其溝通動機,并施以強化,滿足其溝通的功能尤其重要。同時,在語音與對應的事物間建立聯(lián)系也必不可少,而仿說增強物的名稱能很好達到上述目的。
模仿是兒童學習生活、學習語言的基礎,是幼兒獲得語言的最初方式,語言模仿是兒童模仿的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7]。通過模仿環(huán)境中的語言,幼兒很快習得母語。當然,這種模仿并不是如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所認為的那樣,僅是成人語言的機械模仿,而是有選擇性的,只要功能上相似即可。[8]
仿說即模仿他人所說的話,既是母語學習的重要形式,實踐中也被廣泛運用于自閉癥兒童的語言和溝通訓練。大量研究顯示,仿說有助于提升自閉癥兒童的互動性語言。[9] [10][11][12][13][14][15]其中部分研究比較了仿說和其它提示策略的效果,研究結論不一。陳志良[14]發(fā)現(xiàn)命名提示和仿說提示效果相當,牛瑞花[15]的研究結果表明,仿說和仿說結合命名的提示策略都能增進自閉癥兒童互動性語言,但仿說即時效果更佳。要求作為更基礎的語言行為,仿說應該也能提升其水平。Kodak等[16]的研究表明,要求結合仿說和命名結合仿說策略能引發(fā)單純的要求或命名訓練無法引出的自發(fā)要求和命名(unprompted mands and tacts)。開宜萍[17]提到通過模仿、仿說促進了自閉癥兒童的語言和溝通技能的發(fā)展,但未做嚴謹?shù)膶嵶C研究,也未具體針對要求這一語言行為。邵偉婷等[18]將PECS和語言行為訓練法(主要采用復誦即即時仿說帶要求的策略)結合訓練一名無口語低功能自閉癥兒童,一年的訓練后個案溝通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在要求方面,能用口語要求“好多魚”“陳皮”等幾種個案長期喜歡吃的東西。但大量研究證明,PECS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兒童的口語發(fā)展,所以個案能使用口語提出要求是PECS的功勞還是仿說的作用在該研究中并不能清楚界定。
總的來說,實踐中仿說常用于教導自閉癥兒童表達需求,但很少有系統(tǒng)的設計和實證本位的研究支持。因此,本研究采取單一被試實驗研究法,以一名自閉癥幼兒為被試,以仿說為干預手段,以提升被試運用口語表達要求為目的,調(diào)查兒童的強化物,系統(tǒng)設計干預計劃,嚴謹實施干預并搜集數(shù)據(jù),以考察仿說是否能有效提升自閉癥兒童口語要求能力。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一名在重醫(yī)附屬兒童醫(yī)院診斷為自閉癥的2歲2個月男孩小愛(化名),現(xiàn)就讀于重慶某自閉癥康復研究中心。自確診后,作為大學教師和中學教師的父母閱讀大量自閉癥相關書籍,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講座,共同承擔著照顧和康復小愛的責任。
根據(jù)《自閉癥綜合行為評估表》的測試結果并結合平時觀察和對家長的訪談發(fā)現(xiàn),小愛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發(fā)展達到同年齡兒童的水平??偟膩砜?,溝通方面非語言要求與反應發(fā)展較好,具有一定聽-接受性的能力,有部分說-回答問題的能力,有部分使用文法規(guī)則溝通的能力;具體到要求和口語表現(xiàn)來看,能夠用非口語(用手指)方式要求想要的物品,能發(fā)baba/mama/pian(薯片)/hai te(海苔)之類的音。而且個案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說明個案具有發(fā)音的能力和學習所需的模仿力,所以研究者將干預目標確定為通過干預能夠用口語要求喜歡的物品。
本研究采用單一被試實驗法中的A-B-A倒返設計,包括基線期、干預期和維持期三個階段。研究的自變量是仿說干預,因變量是自閉癥幼兒獨立口語要求的能力。因變量的操作性定義為: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獨立用口語要求想要的物品。整個研究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開展,干預人員和記錄者確定,以盡量減少無關變量的影響。
1.自閉癥綜合行為評估表
此表由臺灣彰化師大鳳華教授團隊參考斯金納的語言行為及夏福爾等的發(fā)展概念編制,可評估0-12歲兒童社會情緒、溝通、認知、適應行為及動作發(fā)展五大領域情況,評估結果可適用于課程設計。本研究主要用于評估被試的溝通情況。
2.增強物調(diào)查表
選用鳳華教授團隊所編的《增強物調(diào)查表》,以了解被試的偏好,以作為干預的內(nèi)容和干預的增強物。
3.自編獨立口語要求記錄表
記錄被試在基線期、干預期和維持期獨立運用口語要求喜歡的物品的次數(shù),為研究結果的呈現(xiàn)和分析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1.確定干預計劃
要求可分為簡單要求(要求喜歡的物品或事情,要求不見了的物品或去除厭惡的事情)和對信息的要求兩大類,本研究的被試為年齡尚小的幼兒,所以從要求喜歡的物品開始訓練。從前述的評估和觀察訪談結果可知,個案具有發(fā)音的能力和學習所需的模仿力,所以干預目標確定為:獨立運用口語要求自己想要的物品。
個案想要的物品既是干預中要求個案仿說的內(nèi)容,也是干預的增強物,所以必須是個案非常想得到的東西,這樣才能引發(fā)他的要求動機。通過《增強物調(diào)查表》了解個案喜歡的物品和活動,最喜歡的前7種為:棒棒糖、牛肉干、魚干、滑滑板,開小火車,躲貓貓和能發(fā)聲的玩具。在干預的過程中,個案的喜好物有所變化,為維持其溝通的動機,根據(jù)干預者的觀察和與家長交流,陸續(xù)增加了海苔、薯片、巧克力、小貓、警車、敲球臺等。
仿說可以是對語音、字、詞、句子的模仿,可以是即時的、完全的仿說,也可以是即時的不完全仿說甚至延時仿說或選擇性仿說。根據(jù)研究對象的特點,本研究中的仿說指對字、詞的即時仿說。至于口語的質(zhì)量,本研究并不要求很高的清晰度和精確度,只要個案能說出與增強物名稱接近的音,能被干預者和家人理解即可。如用“片”代替薯片,海苔發(fā)成“hǎite”都是可接受的。
確定干預目標和干預內(nèi)容后,先不進行仿說干預,在基線期,在確定的時間段每天(共8天)觀察記錄個案獨立用口語要求的情況;再對其進行為期兩個月的仿說干預(每周4次課,每次課15分鐘),觀察記錄個案在15分鐘內(nèi)獨立要求的次數(shù);之后撤除干預,進入三周的維持期,在確定的時間段每天(共12天)觀察記錄個案在自然情境中獨立用口語要求的情況。本研究中,只有個案在沒有協(xié)助的情況下自己說出想要物品的名稱才能算作獨立口語要求。
2.實施干預
(1)基線期
基線期為期兩周,每周4天(周一、二、三、四),共8天,每天15分鐘,時段固定。教師呈現(xiàn)多樣個案喜歡的物品,讓個案在有動機的情況下選擇。個案選擇后不能立即得到物品,需等待2S。教師觀察2S內(nèi)個案是否會說出想要物品的名稱,若個案2S后說出想要物品的名稱,則記為獨立口語要求;若個案2S后沒有說出想要物品的名稱,則讓個案完成一個簡單的任務(如拍手)后再給他,此種情況記為未獨立要求。
(2)干預期
干預期為兩個月,每周4天,共32天。干預過程中,教師呈現(xiàn)多樣個案喜歡的物品,讓個案在有動機的情況下選擇,個案選擇后不能立即得到物品,需等待2S。若個案在2S內(nèi)說出該物品的名稱,則給予個案該物品,并記作獨立口語要求;若個案在2S后沒有說出該物品的名稱,則教師說出該物品的名稱“XX”,個案仿說后可以得到該物品,此種情況記作未獨立要求。干預時間為每周一、二、三、四的上午9:30-9:45。干預的初期,增強物近距離呈現(xiàn)給個案,隨著干預的進行,逐步增加學生和增強物之間的距離,直到個案視線內(nèi)看不到增強物時也能說出該物品的名稱。
(3)維持期
維持期為三周,每周4天,一共12天。此階段不再提供仿說干預,每天在固定時段在自然情境中觀察15分鐘,記錄個案獨立要求的次數(shù),以考察干預的維持效果。
本次干預研究從2016年10月中旬持續(xù)到2017年1月下旬,收集了52天的數(shù)據(jù),其中基線期8天,干預期32天,維持期12天。
表1 研究對象各階段獨立口語要求平均次數(shù)
從表1和圖1可以看出,個案在基線期獨立用口語要求物品的次數(shù)非常少,保持在2-4次,平均僅2.88次。說明個案有一定意識用口語表達自己的要求,但還處于極低的水平。
隨著仿說策略的介入,個案獨立用口語要求物品的次數(shù)隨之有波動,但整體呈上升趨勢,整個干預階段平均達10.59次,與基線期相比有了明顯的增加。從干預期的不同階段看,剛開始介入仿說時個案獨立要求次數(shù)一般為4-6次,到第二周最后一天達13次,前兩周平均7.25次。3-6周穩(wěn)步增長,平均達9.44次。最后兩周增加迅速,平均16.25次,最高22次。說明仿說策略能有效地促進自閉癥幼兒獨立用口語要求物品。干預后期的增長速度較干預前期明顯加快,可能是因為干預到一定時間,個案的要求能力有了一定的積累,為后期的干預提供了基礎。干預后期有兩個明顯的下降點,第一次明顯下降可能與個案生病,動機和情緒都不在狀態(tài)有關。第二次可能是因為增加了增強物和個案之間的距離,甚至是增強物不在個案的視線內(nèi),個案需要時間適應。
維持階段,個案獨立口語要求次數(shù)最初有個明顯的下降,最低值為6,和剛開始干預時的水平相當。這樣的結果可能與突然撤除干預,個案還未適應過來有關。之后迅速上升,保持在10次以上的水平,平均13.33次。雖然低于干預后期的水平,但與整個干預期相比有了較大的提升。維持期的數(shù)據(jù)是在自然情境中獲得的,說明運用仿說策略提升自閉癥幼兒口語要求能力具有一定的維持和遷移效果。
研究結果表明,仿說能有效提升本研究中的自閉癥幼兒獨立用口語要求喜好物品的能力,并具有即時和維持效果。但本研究僅一名研究對象,個案仿說的物品名稱也有限,且因研究時間限制,并沒有做跨情境的實驗研究,所以結果要審慎推廣。以下為本研究總結的一些值得類似研究借鑒和后續(xù)研究探索之處。
自閉癥兒童溝通上最大的問題在于溝通動機缺乏,通過增強物調(diào)查所選擇的增強物應該是他們最喜歡的物品或活動,能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溝通動機。本研究的干預之所以獲得較好的效果,干預內(nèi)容為能引發(fā)兒童強烈溝通動機的增強物,此物功不可沒。另外,兒童喜歡的東西會隨時間變化,干預者和父母要敏于發(fā)現(xiàn),即時做出調(diào)整。
自閉癥幼兒的干預應是高強度,他們可能終身都需要干預。本研究干預時間非常有限,也未做多情境的泛化干預,可能導致個案已具有的能力因得不到繼續(xù)干預而退化。因此,可以教給家長干預方法,在教師干預時家長可以協(xié)助,其它時間家長作為主力對孩子實施干預,以保證個案干預的強度,加速個案習得新技能。家長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干預,這種跨情境、生活化的干預更能起到泛化的作用。
本研究只做了一名自閉癥幼兒的仿說介入,效果不錯。首先,這一方法是否適合其他特征類似的自閉癥幼兒?后續(xù)可選擇更多個案,做跨被試的單一被試實驗研究。其次,干預所學能力用于實際生活中更為重要,研究還可拓展為跨情境,尤其是自然生活情境中的干預研究。再次,因為個案的特點和時間的限制,本研究僅要求個案仿說增強物的名稱,且未要求語音的精準。后續(xù)研究可以將要求和語音矯正結合,逐步提升兒童語言的清晰度。也可以考慮口語能力較高的個案,從語言維度深入下去,從字詞到簡單句甚至復雜句。第四,探索仿說和其它策略結合提升自閉癥兒童要求能力的效果。前文提到有仿說和要求或命名結合能引發(fā)單純要求或命名訓練無法誘導出的自發(fā)要求和命名,但該研究并未探索單獨的仿說策略是否也有此效果。牛瑞花比較仿說和仿說加命名策略對自閉癥兒童互動性語言的效果,結論是都有效,只是仿說即時效果更佳。那么,在要求這一語言行為上不同的策略效果如何,有必要做更多的比較研究。
[1] 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編,張道龍譯.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SM-5[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 Skinner B.F.Verbal Behavior[M].MA: Copley Publishing Group,1992.
[3] Sundberg M.L.,Michael J. The Benefits of Skinner’s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Behavior Modification,2001.10.
[4] 馮雅靜,胡曉毅.國外擴大替代性溝通系統(tǒng)對自閉癥兒童需求表達技能干預的研究綜述[J].中國特殊教育,2014,(6).
[5] 胡曉毅,范文靜.運用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改善自閉癥兒童需求表達及攻擊行為的個案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4,(10).
[6] 胡曉毅,劉艷虹,范文靜等.運用語音輸出應用軟件塑造孤獨癥兒童溝通行為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6,(7).
[7] 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0.
[8] 陳琦,劉懦德.當代教育的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
[9] Watkins et al.Teaching Intraverbal Behavior to Severely Retarded Children[J].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1989,7:69.
[10] Finkel et al.A Comparison of Textual and Echoic Prompts on the Acquisition of Intraverbal Behavior in a Six-Year-Old with Autism[J].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2001,18:61-70.
[11] Vedora et al.Teaching Intraverbal Behavior to Children with Autism[J].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2009,25:79-86.
[12] Ingvarsson et al.A Comparison of Prompting Tactics to Establish Intraverbal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1,44(3):659-664.
[13] Valentino et al.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Echoic Prompts and Echoic Prompts Modeled Prompts on Intraverbal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2,45(2):431-435.
[14] 陳志良.命名提示和仿說提示對學齡前泛自閉癥障礙兒童互動式語言行為教學成效之比較[D].臺北市立大學,2015.
[15] 牛瑞花.自閉癥兒童互動式語言教學干預的個案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
[16] Kodak et al.Acquisition of Mands and Tacts with Concurrent Echoic Traiing .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09,42(4):839-843
[17] 開宜萍.向無語世界說“再見”:孤獨癥兒童早期語言康復的個案研究.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2006.
[18] 邵偉婷,徐勝,張敏.低功能自閉癥兒童溝通能力訓練的個案研究報告.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5).
ResearchonEchoicInterventionEffectonVerbalDemandofInfantwithAutism
Xiong Liping Tan Qiume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62;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China)
As one kind of verbal behaviors, demand is important for infants with autism to express their needs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Using a single subject reversal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tudy is aim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choic intervention on the verbal demand ability of infants with autism. The finding shows that echoic intervention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ability of verbal demand of infants with autism.
infant with autism; echoic; verbal demand; effect
朱丕智]
2017-10-14
熊利平(1975—),女,重慶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系,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特殊兒童語言學習與康復。
G76
A
1673—0429(2017)06—00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