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刻在天空的軌跡

      2018-01-07 22:25趙金龍
      神劍 2017年6期
      關鍵詞:靶場大漠導彈

      趙金龍

      2013年1月27日,中國西北大漠。在這片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土地上,我國再次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并獲得成功。

      喜訊通過專線從大漠傳到了北京。

      消息通過國家通訊社從地球的一端傳遍了整個世界。

      歷史在一聲驚心動魄的巨響中,記住了這一天。

      共和國在一片氣壯山河的歡呼中,也記住了這一天。

      一聲點火天地驚,幾代雄心繪藍圖。

      1963年12月,毛澤東主席在聽取戰(zhàn)略武器問題匯報時說:“原子彈、導彈,無論如何也不會比別人搞得多,同時,我們又是防御戰(zhàn)略方針,因此除搞攻擊性武器外,還要搞些防御武器?!?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1/08/shja201706shja20170602-1-l.jpg" style="">

      1964年2月,毛澤東主席接見錢學森時,又專門談到了反導研究,“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總要搞出來的”。

      ……

      40多年后,“總要搞出來的”變成了轟天巨響,寄托幾代國人夙愿、經歷數次起落的“國之盾”終于鑄就。

      大漠無言,誓言鏗鏘。那一天,西北某基地研究員陳德明享受了這片刻的興奮后,又像往常一樣,靜靜佇立在大漠的一個房間里,舉目掃視懸掛在墻上的世界地圖,萬里之外的大洋和導彈在穹廬之頂刻下的道道軌跡,仿佛就在眼前……

      人多會遇到不幸,但不能丟了不屈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陳德明的童年,似乎在細致入微地詮釋著《孟子·告天下》中的這句名言。

      1967年7月15日,陳德明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一戶普通農家。或許是因為之前的兩個孩子都夭折了,陳德明的降生給這個農家小院帶來了久違的歡聲笑語。然而,幸福竟如此短暫,短暫得令人難以接受,甚至有些殘忍:1968年深秋的一天,正在田里干活的母親突然發(fā)病離世。15個月大就沒了娘,這讓陳德明在童年記憶里尋不到母親半點兒影子,唯有爺爺、奶奶、爸爸和叔叔。即便這樣,這些記憶也是少之又少:6歲那年,奶奶走了,剛滿7歲時爺爺突發(fā)腦溢血,只留下了句“我再也照顧不了你了”,就永遠閉上了眼睛。

      沒了媽,又沒了爺爺、奶奶,陳德明只剩下父親和叔叔兩個至親。這樣的日子過了不到千日,一位陌生女性走進了父親的生活。父親再婚后,去了離老家不遠的地方。剛滿10歲的陳德明比同齡孩子更懂事些,他明白,盡管父親是自己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但還是沒跟父親走,而是留了下來和叔叔一起生活。

      叔叔體弱多病,但有一雙靈巧的手,常用竹條編些菜籃、簸箕等生活用具貼補生活。嚴霜單打獨根草,陳德明上初二時,與他相依為命的叔叔也病倒了,而且再沒有起來……

      此時,嘗盡命運苦澀、品學兼優(yōu)的陳德明面臨輟學。老師們心疼了,向學校申請讓他住進空閑的教師宿舍,父親更是說:“砸鍋賣鐵我也供你?!钡?,父親最終沒能兌現自己的承諾。就在叔叔離世僅5個月,他就撒手人寰,只留給陳德明200元錢。

      父親的去世,幾近擊垮陳德明。放學后去哪里?吃什么?這些基本生活問題,極其殘酷地橫在了14歲的陳德明的人生路上。他再也無法繼續(xù)安心坐在課堂聽課,變得沉默、恍惚,甚至絕望。

      時日不久,陳德明輟學了,來到一個遠房伯父的家里。伯父家的堂兄是個木匠,靠手藝養(yǎng)家。陳德明聽從伯父的建議,把自己的未來暫時寄托在當木匠上。拉鋸、刨平……沒過多久,陳德明感覺自己不是做木匠的料,他想繼續(xù)讀書。

      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甚至會遇到諸多不幸,但不能丟了不屈。父親離世近1年后,陳德明第一次冷靜下來籌劃自己的未來:先回學校念完初中,再到距離家2個小時路程的中學讀高中,這樣花銷就不會太大,就可以支撐到考上大學。于是,陳德明敲開了姑姑家的門,跟親戚商量自己的讀書計劃。20世紀80年代,考大學是名副其實的萬人過獨木橋。親戚們覺得,考大學幾乎是幻想,頂多初中畢業(yè)考個中專。到底該怎么辦?陳德明很糾結。無奈,他來到姥姥家,想聽聽姥姥的意見,也正好看看她。母親去世時,姥姥哭瞎了雙眼。

      在姥姥家,陳德明輟學以來第一次見到了小姨。這是他那段時間遇到的最好消息。小姨是一所學校的老師,聽說陳德明輟學就一直在找他,希望他繼續(xù)讀書。見到又黑又瘦的陳德明,小姨難以抑制自己的眼淚,把他緊緊摟在懷里,看了又看,親了又親。

      1年后,陳德明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當地最好的中學——常德一中,也是班里唯一一名考上這所中學的學生。在當地,能到常德一中就意味著離大學只有一步之遙。高中是考上了,學費和生活費從哪兒出?陳德明又一次犯了難。為了讓陳德明順利完成學業(yè),學校老師曾找過民政部門,希望能夠得到資助。也許是那時考大學太難,抑或是人們對貧困學生還不像今天這么重視,總之,這件事沒能成行。就在這時,陳德明做了一個連成年人都要思慮再三才能做的決定:變賣包括房子在內的所有家當。目的只有一個:供自己完成學業(yè)。

      1986年7月,當陳德明接到國防科技大學航天動力學與飛行試驗專業(yè)錄取通知書時,除了課本、幾件舊衣服和一床被褥,已別無他物。

      只有荒涼的大漠,不能荒蕪了人生

      杜之明,導彈專家。1990年年初,杜之明到國防科技大學參加一個高級學術研討班。當時,陳德明剛剛完成關于某導彈制導研究的畢業(yè)論文。導師建議陳德明把論文給杜之明,讓他把把關。

      一個是年近半百的科技專家,一個是胸懷壯志的青年學生。兩個人一見面,就如同久別的老友,從畢業(yè)論文聊到基地導彈武器試驗,從我國導彈武器事業(yè)現狀談到世界軍事變革趨勢,似乎有聊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

      就這樣,一篇論文,共同的追求,讓兩代導彈武器試驗人相識了。

      當年7月,陳德明大學畢業(yè)了。上海、長沙等大城市沒能留住他,他執(zhí)意選擇了攜筆從戎,奔赴茫茫大漠。

      就這樣,一列綠皮火車,載著陳德明和幾捆書、幾包行李,載著導彈騰飛的夢想,顛簸了幾天幾夜,一路向北,向北,再向北!

      20世紀90年代初,基地各項設施都比較落后,營房多建于40年前,幾十個人用一臺電腦,少之又少的文獻資料,兩條鐵軌架起了進出大漠的路。沙漠,是最消磨人的斗志和勇氣的地方,讓人放棄的往往不是干渴,而是絕望。面對長著倔強胡楊和零星駱駝刺的荒漠戈壁,以及時不時就要刮一場能把石子吹得漫天跑的大風,倔強的陳德明非要看一看,是大漠的風硬還是自己的意志堅。

      “大漠荒涼,但不能荒蕪了人生,選擇了,就要做個默默的行者”?;貞浧甬敵醯交貢r所面對的,陳德明說,是導彈武器試驗事業(yè)讓自己留下了,是一代代靶場人的精神讓自己留下了。

      樹要長高,先要扎根,扎深根、深扎根。然而,把根扎在大漠且深深地扎下去談何容易。

      陳德明第一次接受任務,是剛報到不久。杜之明把他叫到辦公室,扔下了句“你計算下最近這次任務的發(fā)射窗口”,便去開會了。這“一句話任務部署”讓不知何為發(fā)射窗口的陳德明有些發(fā)蒙:“這門兒還沒入呢,咋計算發(fā)射窗口?”

      從“不懂”到“懂”,學是唯一捷徑。陳德明試圖找些相關文獻參考下,可翻了半天只找到一篇缺了頁的論文,想找專家和有經驗的同事請教,見都忙得團團轉,就沒好意思張嘴。說實話,他也不想求人,打算自己試一試。

      從門外漢到拿出算法,天資聰明的陳德明并沒有費多大勁兒。有了計算方法還得有計算機,陳德明希望能用一臺自己熟悉些的計算機。逢人就問,東尋西借,杜之明好不容易從基地氣象室借來了一臺“386”電腦。1個月后,陳德明不僅獨立計算出了發(fā)射窗口,還根據試驗任務中發(fā)現的問題撰寫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當年被中國宇航學會評為優(yōu)秀獎。

      基地環(huán)境閉塞,書在大家眼中可是個寶貝,陳德明更是愛不釋手。為數不多的人物傳記、老一輩科技專家留下的筆記,成了他常讀細品的精神食糧。用陳德明的話說,“每看一次,內心都會受到極大震撼,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這些傳記和筆記的字里行間,寫的是故事、參試參研經歷,傳遞的卻是老一輩創(chuàng)業(yè)者‘一顆紅心兩只手,托舉導彈刺蒼穹的赤子之心和‘天當帳篷地當床,野菜鹽巴當干糧的豪情壯志”。

      心若不荒涼,處處皆風景。此時的陳德明,已拂去心頭的黃沙,盡情地享受著這片沉寂的大漠帶給他的無限生機。

      陳德明開始學習,近乎癡狂地學習,試圖有朝一日能夠站在大漠,眺望到波詭云譎的大洋,撕開籠罩在中華民族頭上的導彈武器試驗技術陰云,還世界、還人類一片和平。女友帶來的幾十本大學計算機專業(yè)書,他從頭到尾學了一遍;出差調研,進書店成了必需;到了晚上,常常是燈光伴他到凌晨……

      導彈武器試驗,能打出去、打得準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打完之后給出高置信度的評定結果。這就需要通過建模,對大量的測試數據進行反復計算。工作量大到難以想象,耗時費力不說,關鍵是很難保證計算過程和結果一次到位。

      陳德明迫切需要一臺電腦,而且配置越高越好。

      那個年代,計算機是奢侈品,奢侈到偌大的總體室就一臺,而且還是個“古董”。幾十號人,一臺老電腦,就算晝夜連軸轉,也很難滿足大家的需要。搶著上機、等著上機、到處蹭電腦,成了陳德明的常態(tài),有時甚至會等到半夜。

      “單位設備有限,咱自己買。”陳德明不僅拿出了自己所有積蓄,又東借西湊了1萬多塊錢,買了一臺當時配置較高的電腦。這1萬多塊錢,兩個人省吃儉用整整還了兩年。

      有了屬于自己的電腦,陳德明如獲至寶。下班回家,一屁股坐在電腦前就不愿意起來,甚至會忘記時光流轉,忘記自己要吃飯睡覺。因為,那里有他渴望的計算結果,有導彈各種狀態(tài)下的飛行模型和軌跡,更有他的人生樂趣和國家事業(yè)。

      苦心人,天不負,更不會負天。那一個個力透紙背的成果,見證了一名科技尖兵的大情懷、大志向。

      20世紀90年代初,基地組織對某型地地導彈進行鑒定和批抽檢試驗。傳統做法是,每做一次飛行試驗一般只能驗證一個目標,一個型號的導彈需要多批次試驗,周期長、投入大。為解決這個問題,基地也嘗試過用一次試驗考核多項目標的辦法,但都以失敗告終。

      “成功距離失敗往往就差一步?!标惖旅饔米约旱男袆幼C明了這個理兒。他從機理上將不同目標之間的影響因素分割開來,大膽提出“用一次試驗同時驗證多個目標可行”,并拿出了方案。沒想到,方案一經提出,就遭到一片質疑聲:“那么多人搞了那多次,都沒成功,一個年輕人能搞出來嗎”“‘一箭雙雕可別變成‘雞飛蛋打啊”……沒有十足的把握,陳德明再年輕也不會如此冒失。從方法到論證過程,從原理到結果驗證,陳德明細致入微地陳述著自己的觀點。眉頭,從緊鎖到舒展;聲音,從高聲否定到點頭稱對,領導和專家們的變化,不僅讓陳德明信心倍增,更讓這個還扛著紅牌的科技干部感受到了濃濃的鼓勵創(chuàng)新氛圍。

      試驗證明,他們的鼓勵是正確的:方案從根本上解決了多任務聯合試驗中一發(fā)失敗是否影響其他任務等基本技術問題。歷史表明,他們的鼓勵是值得的:直到今天,試驗方法依然在用,不僅節(jié)約了大量經費,更重要的是加快了導彈武器裝備部隊的進程。

      肯朝著山那邊奔,再高也擋不住腳

      導彈武器試驗,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yè),攀山越嶺、涉險過灘是家常便飯。陳德明對此并不畏懼,他說,只要肯朝著山的那邊走,再高的山也擋不住腳。

      1995年年初,某型號導彈進入定型試驗階段,急需裝備部隊?;亟拥饺蝿眨河?枚導彈完成規(guī)定射程的定型試驗。這類導彈通常需要進行9次成功試驗才能定型,而且試驗靶場的射程只有導彈最大射程的三分之二。試驗次數少,靶場射程不夠,在常人眼里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負責人杜之明犯了難:射程不夠,需要用短距離飛行試驗來折算遠程射擊精度,基地雖有過類似的技術研究,但都是針對液體推進劑火箭的,而這一次是固體推進劑,與以往完全不同。套用以前的折算方法,肯定行不通。

      “誰能讓‘不可能變成‘可能?”思來想去,杜之明把任務壓到了陳德明的肩上。

      見有任務來,又是個“硬骨頭”,陳德明很興奮。興奮歸興奮,現實卻完全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試驗次數少,如果拿不到足夠的數據,無論怎么創(chuàng)新方法,都無法給出高置信度的估算結果。

      硬骨頭之所以稱之為硬,關鍵就是不容易啃。那段時間,不管白天晚上,陳德明都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分析研究各種不同射程的導彈飛行規(guī)律。他先是精心設計試驗方案,力求通過一次試驗拿到兩組獨立數據,4次試驗就可以拿到8組數據,這樣就離自己想要的9次數據不遠了。飛行試驗完成后,他如愿拿到了理想的8組數據。利用這些數據,陳德明窮盡腦汁,不斷改進不同射程之間導彈設計偏差的折算方法,終于拿出了一套完整的不同射程的導彈飛行性能評估體系和鑒定方案。

      10年后,滿足該型導彈最大射程的靶場竣工。該型導彈先后在這片戈壁大漠進行了數十次試驗、訓練和演習飛行,實際精度和陳德明當年的估算精度高度吻合。

      科學的本質,就是試驗,試驗往往面對的都是“硬骨頭”,陳德明把每一塊“硬骨頭”都啃得津津有味:牽頭完成的“反導靶場試驗技術”等10多個重大項目,獲得的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和授權國防專利證書,就有25本。

      不管導彈怎么飛,都飛不出他手心

      大海撈針,十人得說十聲“難”。大漠尋彈頭呢?估計也不會有人說容易。

      2013年春節(jié)前夕,某研究院在西北高原組織某型號導彈飛行試驗。彈雖打出去了,但預定落區(qū)的人壓根兒就沒看到導彈的影兒。打多遠?不知道!飛哪兒去了?不知道!落哪兒了?不知道!一班人馬在大高原干著急。幾經周折,研究院找到了陳德明,希望他幫忙計算下導彈殘骸落點區(qū)域。

      “這又不是咱單位的事,能推就推吧!”幾個同事提醒著?!霸囼炗鲭y題,影響的是導彈裝備部隊進程。咱們能管卻不管,是對戰(zhàn)斗力不負責任?!标惖旅鞑粌H欣然應允,而且決心要管到底。

      計算落點的前提是得有測控數據。孰料,試驗人員提供的數據只有導彈發(fā)射時的一段光學視頻,唯一可參考的就是視頻下方顯示的方位角?!鞍凑宅F有的數據處理法,僅靠單臺光學景象設備記錄的低精度測角數據,根本無法對目標進行定位,更不要說估算殘骸落點區(qū)域?!睙o奈之下,陳德明打算從光學數據入手。他先讓試驗人員把光學視頻上僅有的方位角數據信息一幀一幀地抄下來,爾后對過去靶場單臺測角設備的彈道估算法進行認真研究,建立了特殊的數學模型,利用僅有的低精度測量數據和故障模式下導彈飛行的各種估算辦法,再綜合各種誤差因素,不久就估算出了導彈殘骸的分布區(qū)域。很快,試驗人員就找到了彈頭殘骸,距離陳德明劃定的中心坐標不到2公里。

      大漠尋彈頭,陳德明干了可不是一回。

      一年仲夏,某新型導彈飛行試驗失利,彈頭出現故障后解體,遠遠飛離預定目標區(qū)。這是我國戰(zhàn)略導彈的一次重要試驗,對裝備部隊起著決定性作用。倘若找不到彈頭,就無法分析故障原因,同時也會給保密工作帶來極大隱患。為此,計算落點、找到彈頭,成為當務之急。

      然而,由于故障特殊、飛行過程復雜,彈頭落點確定存在著很大的技術難題。一開始,相關單位給出了幾十個落點坐標,這些坐標之間的最大距離東西達130公里、南北達66公里。那時,正值炎熱夏季,最高地表溫度達60多度,彈頭落在風沙漫天的戈壁大漠,四處還遍布著紅柳叢、駱駝刺。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找彈頭,無異于大漠尋針!

      搜索部隊派出數百人深入“生命禁區(qū)”,展開陸地、空中拉網式搜索。許多官兵嘴上、腳上打滿了泡,有的還差點兒因中暑犧牲在戈壁大漠。兩個多月過去了,仍然一無所獲,搜索陷入僵局。這時,上級專門做出指示:“不管三個月還是五個月,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找到彈頭!”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心急如焚的當口,陳德明受命參加搜索工作研討會議。當他現場聽了相關單位的計算報告后猛然發(fā)現,這些計算并沒有充分考慮彈頭在未知故障情況下的飛行模態(tài)。忽然,沉默已久的陳德明語出驚人:“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前面的計算可能存在方向性問題!”

      “不可能吧?”“怎么可能?”面對眾人質疑,陳德明一字一頓地說:“給我一周時間,保證拿出結果。”“聞鼙鼓而思良將”。基地領導當即決定,由陳德明負責重新估算搜索區(qū)域。

      回到技術室,陳德明迅速抽調4名人員組成攻關小組,并進行了簡短動員:“導彈武器試驗高密級、高難度、高風險,充滿著艱難險阻。我們搞試驗技術工作,面對不期而遇的重大考驗,要敢于擔當負責,勇于啃下‘硬骨頭!”

      時間緊迫,說干就干。攻關小組一邊對前期搜索報告進行深入研究,試圖從中有所收獲,一邊在測量設備最后捕獲的數據中尋找著蛛絲馬跡。

      陳德明帶領大家經過7天7夜的反復建模驗證,發(fā)現了解體故障模式下彈頭的特殊運動規(guī)律,最終把落點定位在東西5公里、南北3公里的區(qū)域內。這一落點區(qū)域將搜索范圍縮小到百分之一。

      很快,搜索一線傳來消息:實際落點距離陳德明給出的區(qū)域中心點東西僅1.3公里、南北僅0.1公里!

      “算得太準啦!”領導和專家們情不自禁地擊掌相慶,對陳德明表示由衷地佩服。陳德明卻平靜地說:“我做過無數次研究,心里有底。”

      “找陳德明”“叫陳德明來”,這是靶場試驗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大家常聽到的話。

      為啥?陳德明行,而且有些神!有些分析計算結果給陳德明一看,他便馬上能指出可能是計算軟件錯了;有時試驗出現故障陳德明不在現場,只要通過電話一說現象,他便馬上就能判斷出故障可能在哪里、是什么方法錯了;關系到導彈殘骸落區(qū)分布,他的出現更會成為大家的定心丸。前幾年的一次重大任務中,研制單位給出的彈體殘骸危險區(qū)內約有8萬人,這給靶場試驗安全管控帶來極大困難。

      試驗安全是靶場的一項重要工作。幾百人還好,該疏散的疏散,能躲避的躲避,但8萬多人實在是太困難了。基地領導把陳德明找來:“德明,你好好算一下,一定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由于彈體殘骸并不影響導彈的飛行性能,研制單位對此不太關注,更缺乏估算危險區(qū)域的基礎數據,這給準確估算危險區(qū)域帶來了極大困難。陳德明根據自己豐富的經驗,深入研究該型導彈關機后的彈體速度增量散布特性,并通過理論估算得到了一系列有效參數,然后建立殘骸的力學模型,最終估算出了準確的危險區(qū)域,不僅改變了此前研制方給出的估算方位,還使危險區(qū)域面積大幅縮小。

      試驗結果證明,彈體實際落點全部在陳德明估算的落點分布范圍內,成為導彈殘骸分布堪稱完美的經典估算。有人開玩笑地說:“不管導彈怎么飛,都飛不出陳德明的掌控。”

      走別人走過的路,就不會有自己方向

      在陳德明的辦公桌上,壓著這樣一張用鋼筆寫的字條:“目標高遠,想法簡單。堅持始終,生活自然。”自參加工作的那天起,陳德明追逐心中高遠目標的腳步就未曾停息,無數次站在地圖前,把目光投向祖國疆域之外的茫茫大洋:“那里是地球的搖籃,也是祖國的屏障,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在當今世界的對抗中決勝千里、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他想到了反導。

      10多年前年初的一天,陳德明第一次向團隊布置了一個他思考已久的課題——反導靶場試驗技術研究,并帶領團隊開始收集整理相關技術文獻,自主開展多項課題研究。那段時間,他經常勉勵團隊成員:“我們所干的工作事關打仗、牽系打贏,只要有想法,就大膽去做,只要做得好,就一定有用武之地。”果不其然。兩年后,國家正式啟動反導關鍵技術演示驗證試驗項目,靶場選址論證工作歷史性地落在了陳德明的肩上。

      肩上有千斤重擔,腳下須穩(wěn)步疾行。為了一個精確求解方法,陳德明會長時間坐在電腦前思索,即便家近在咫尺,有時也會徹夜不歸。同事勸他稍加休息時,他卻說:“數學推導過程要趁熱打鐵,稍一放松,思路就會被破壞?!?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1/08/shja201706shja20170602-7-l.jpg" style="">

      就是在這種“趁熱打鐵”的過程中,陳德明常常會靈光一現。如同“哥德巴赫猜想”一樣,對數學極為癡迷的他對“猜想”有著天生的某種靈性。同事們說,陳德明是個數學天才,推導公式從來不查資料,上千種數學公式,隨時隨地信手拈來。推導,計算,改進……千百次的“假設——證明”,鍥而不舍地研究,陳德明終于找到了突破口,成功解決了許多問題背后的基本規(guī)律,為研究高精度彈預報技術提供了理論支持。當他向專家組匯報此項研究成果時,中科院專家稱贊這項技術是“原始創(chuàng)新,國際領先”。

      近千個日日夜夜,數不清的模擬計算,多個波次的攻關,陳德明帶領團隊終于突破了反導靶場建設的一系列關鍵技術,擬制了上百種試驗文書,加速了靶場試驗能力生成,闖出了一條屬于我們自己的反導靶場建設之路。

      創(chuàng)新沒有休止符。首次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成功后,陳德明榮立一等功。面對榮譽和掌聲,他沒有沾沾自喜,更沒有裹足不前,又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戰(zhàn)場。

      要用一生的倔強,構筑和平的天空

      靶場試驗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技術問題,這就需要成體系的知識儲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要探索更深層次的隱秘規(guī)律,就需要更多的綜合知識。多年來,陳德明處理過各種各樣的技術問題。當這些問題被陳德明一一解決時,大家都覺得他“神”了。這種“神”一般的能力,正是源于他的苦心積淀。

      “作為從事科研試驗的軍人,關鍵時候一定要頂得上去?!标惖旅鞒S眠@樣的話鞭策自己的科研團隊。長期從事武器試驗研究,陳德明比任何人都明白祖國的和平需要什么。

      當今的世界,和平是一種較量,是頂尖技術的對決。一個沒有國防實力的國家,在強權面前就只能任人宰割。正因為意識到這些,陳德明對待每次試驗都會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尋求最圓滿的解決方式。如果設備的硬件精度不夠,就靠軟件彌補;如果試驗資金不足,就研發(fā)更優(yōu)的試驗方案。

      基地屬于試驗鑒定方,很多試驗只要根據鑒定方案給出結論就可以了。陳德明卻不這樣認為,總想把工作做得更完美。哪怕試驗非常成功,哪怕跟靶場沒有關系,他也覺得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問題。

      一次,靶場對某型導彈戰(zhàn)斗射表進行評估。戰(zhàn)斗射表是導彈的核心軟件,十分復雜。陳德明在做仿真驗證時,發(fā)現該導彈戰(zhàn)斗射表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射表誤差達到了允許誤差的7.5倍。如果簡單地給出戰(zhàn)斗射表“不滿足指標要求”的結論,將意味著研制方要重新研制戰(zhàn)斗射表,勢必延誤導彈裝備部隊進程。為不影響導彈武器裝備部隊,陳德明對數百萬個計算結果進行了系統分析,終于找到了影響戰(zhàn)斗射表程序中的深層次因素,并從原理上修正了模型的缺陷。

      人們都說,科研人員的眼睛里不揉沙子。陳德明更是,不管什么工作,都力求精益求精。在研究導彈實時精密定軌預報技術時,他一遍一遍地改進設計,力求達到更高精度。當大家都覺得非常好時,他卻說:“對精度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p>

      每天晚上11點半,是鬧鐘提醒陳德明“下班”的時間。如今,年近五旬的他依舊如此,依舊保持著年輕時的激情。若問為什么,答案或許很簡單:當大漠把我摟進胸膛,我就有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在這一望無際的沙海里,要用一生的倔強眺望大洋,在天空刻下人生的軌跡……

      猜你喜歡
      靶場大漠導彈
      網絡靶場的建設現狀、基本特點與發(fā)展思路
      神奇的紙飛機(四)
      正在發(fā)射的岸艦導彈
      貴陽建首個“大數據安全綜合靶場”
      萬里陽光映大漠
      大漠落日
      發(fā)射導彈
      大漠追兇
      夏威夷靶場
      台中市| 拉萨市| 阿拉尔市| 阳朔县| 长春市| 珠海市| 大新县| 尤溪县| 浦东新区| 奉贤区| 阳信县| 星座| 桐乡市| 色达县| 遂溪县| 永新县| 云林县| 偃师市| 华池县| 镇赉县| 墨江| 淮阳县| 扎鲁特旗| 大姚县| 布尔津县| 获嘉县| 师宗县| 岢岚县| 会泽县| 新晃| 青海省| 莆田市| 通化县| 清徐县| 四平市| 门源| 文山县| 获嘉县| 贡嘎县| 田东县|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