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 要:2016年11月,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委托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開展第二期對館藏23件定級毛澤東主席紡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項目,2017年12月12日通過專家驗收。經過充分的前期準備,實施中嚴格遵循文物安全第一的宗旨和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并且始終把文物檔案資料的收集和完善規(guī)范的整理放在重要位置,項目達到了預期目標,對今后該館乃至其他文博單位開展類似的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
199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將6000余件毛澤東同志在北京中南海的遺物移交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永久收藏。由于時間的推移和過去保護條件的限制,這批文物已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害和老化,如何保護好這批珍貴遺物是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文物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6000余件毛澤東同志遺物中,紡織品類遺物有1604件,既是數(shù)量較多的一類,也是病害較大的一類。韶山館非常重視毛澤東同志遺物的科技保護,近年來先后開展了兩期毛澤東同志紡織品遺物的保護修復項目。2012年6月15日,韶山館委托專業(yè)力量雄厚、施工經驗豐富的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開展了第一期100件毛澤東同志紡織品遺物(一般文物)的保護修復項目,同年11月13日該項目順利完成并通過專家驗收,取得了預期效果。這是首次對毛澤東同志遺物開展批量保護,是韶山館文保工作的新突破。
在取得第一期項目成功經驗的基礎上,2016年11月14日韶山館再次委托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開展了第二期對23件定級毛澤東同志紡織品遺物的保護修復項目。2017年12月5日,項目順利完成。12月12日,韶山館組織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湖北省博物館文保中心、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對第二期項目進行驗收。專家現(xiàn)場查看了保護修復后的23件紡織品文物,認真聽取了項目的結項報告,一致認為:該項目按照國家文物局批文《關于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館藏紡織品保護修復方案的批復》(文物博函【2015】1164號)要求完成了規(guī)定的任務,保護修復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并表示:第二期項目比第一期要求更高,難度更大,保護效果也更好。第二期項目是對定級的毛澤東同志遺物開展保護修復,意義非常重大,對韶山館和其他文博單位今后開展類似的文物保護項目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 充分的前期準備是項目得以圓滿完成的基礎
第二期項目是對我館館藏的一、二、三級共計23件珍貴定級文物開展保護修復,主要包括毛澤東同志穿過的上衣、褲子、毛衣、毛褲等,其質地按材料分主要是毛、棉、絲等,按布料類別分主要有舍味呢、毛料、絲綿、毛嗶嘰、派力司、開司米、喬其紗等。其中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14件,三級文物8件。一級文物為毛澤東同志穿過的打了73個補丁的木薯棉睡衣,二級、三級文物包括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穿過的羊毛衫、會見英國首相艾德禮時穿過的羅紋補丁褲、毛澤東同志臨終時穿的中山裝等。
在項目實施前,韶山館與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密切配合,做了認真細致的前期準備。前期準備即是在對紡織品文物在間接干預或直接干預以前進行充分調研,整體上對文物的歷史信息、保存環(huán)境、狀況以及劣變的原因進行把握,并采取相應的科技手段對纖維、污染物、附著物、材質、老化程度等進行檢測、分析,為科學合理地開展紡織品保護修復提供切實有效的參考及理論依據[1]。
2016年11月14日,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來到韶山,開始對23件紡織品文物進行前期調查和取樣,用于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為后續(xù)的保護工作做好準備。文物部是韶山館負責文物保管和保護的業(yè)務部門。在韶山館的文物修復室,文物部保管員與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進行了文物的清點移交。雙方密切合作,主要采取材質分析、污染物分析、紅外檢測、色差檢測、色度檢測等方法,首先對每件文物的正面、反面、內襯、每個有病害的部位進行細節(jié)拍照。再對織物進行結構和污染物檢測,采用超景深光學顯微鏡,分別對織物結構和污漬拍20倍、50倍、100倍、200倍顯微照片,通過顯微鏡對附著在衣物表面的顆粒狀污漬取樣,集中送文物結構及污染物專業(yè)檢測機構進行分析。再用色度儀、色差儀、織物含水率測量計等設備進行織物色度、色差、濕度及重量的測量,所有檢測都對照圖片進行標記和記錄。通過前期大量的病害調查和取樣得知,該批文物的主要病害為污染、皺褶、破裂,其中污染物主要是毛澤東同志生前學習、生活、工作過程中殘留在紡織品上的各類污漬,以及環(huán)境中的各類灰塵等污染物的沉積。同時,該批文物存放過程中發(fā)生了老化等變化過程,影響了文物的色澤和質感。這些認真細致的前期調研為科學地開展該項文物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
2 嚴格遵循文物安全第一的宗旨和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是項目取得預期目標的關鍵
經過充分的前期準備,2017年8月15日,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再次來到韶山館,開始正式實施對館藏23件紡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韶山館的館領導對此高度重視,再三強調要在確保文物絕對安全前提下,嚴格遵循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開展保護修復,并多次到現(xiàn)場督查指導。
為確保文物安全,實施中嚴格遵照最小干預的原則進行保護處理,清洗劑的溶度也是以最低限度為標準,根據污染物的類型以及材質種類區(qū)別進行,盡可能減少對文物的干預。為確保萬無一失,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在此前完成的前期調研的基礎上,重新提取23件紡織品文物進行了進一步的微生物和紅外線檢測,并嚴格按照保護修復實施方案,根據文物質地差異和污染物的特點,對文物針對性地進行清洗(干濕法)、整理、防蟲防霉等一系列保護處理。其中10件文物采用整體水洗,其余13件文物采用干洗除塵進行保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一級文物毛澤東同志穿過的打了73個補丁的木薯棉睡衣的保護修復更是慎之又慎。因為這件睡衣毛澤東同志穿了二十多年,面料顏色經過多次縫補已深淺不一,整件衣服縫縫補補之余還有很多小破洞無法縫補,加之有些部位已經糟朽,面料已特別脆弱。如何保護修復好這件珍貴的“國寶”,讓這件承載著毛澤東同志艱苦樸素偉大精神的歷史見證更好、更長久地保存下去,充分發(fā)揮傳承和教育后人的作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經過反復研究,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對這件睡衣進行了干洗除塵、無損物理熨燙整理、微生物防治、防蟲防霉等專業(yè)保護。
該批23件定級紡織品文物在保護修復后,文物整體形制清晰,文物病害得到了有效的清除,文物本身強度有所提高。該批紡織品文物在合適的保管條件下,可以長期保存,且滿足陳列展出的要求。經檢測,該項目所使用保護材料對紡織品文物沒有影響,并且在紡織品上的殘留處于安全的限度范圍內,項目達到了預期目標。
3 文物檔案資料完善、規(guī)范化的收集整理是項目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第二期項目在保護過程中利用多種科學分析手段,獲得了較為全面的文物信息,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撐,為以后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科學有效的依據。
在此次保護修復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文物檔案資料的收集放在重要位置,嚴格遵照紡織品保護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操作要求,深入挖掘文物所承載的信息,了解文物的現(xiàn)狀及其自身價值,并真實、完整地記錄文物保護修復過程中的信息及其變化情況。施工中,通過拍照、文字記錄和顯微觀察、紅外檢測儀以及色差儀等檢測方法對23件紡織品的材質、污染物和尺寸大小等進行了詳細的文字和圖片記錄,為項目實施進一步提供了真實詳細的依據,也能便于對清洗中、清洗后的效果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例如,在項目開始時,對紡織品文物的現(xiàn)狀進行了詳細記錄,在保護處理后,再次對相關信息進行提取,前后進行比較。通過查看拍攝的文物清洗前后的照片,包括紡織品的整體和局部照片的比較可以看出,部分紡織品局部有少量的淺色的黃跡,主要是黃色已與織物纖維化學結合。因此,在確保文物安全的情況下,通過專業(yè)保護方法對其中的污染物進行了清洗。紡織品整體清洗效果較好,特別是對于各種黃色污染物的清洗具有較好的效果。而且整理效果也較好,如毛澤東同志臨終時穿過的中山裝在清洗后皺褶較多,通過后期整理,具有較好的視覺效果。
在真實、完整地記錄保護修復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收集了大量的各類文字、圖片資料。經統(tǒng)計,文物照片約2000張,顯微圖片約1500張,色差數(shù)據2000余組,色度數(shù)據1000余組。通過整理、完善,形成了23份詳實規(guī)范的紡織品保護修復檔案和1份完整的紡織品保護修復報告。這些完善詳實的文物檔案資料是該項目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王純婧,楊策.前期準備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中的作用[J].文物春秋,2011(3):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