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聰聰
摘 要:山西作為“面食之鄉(xiāng)”可以說將面文化發(fā)揮到了極致,花饃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x是以面作為主要原料,以棗、黑豆、顏料等輔料做出各種造型的民間藝術(shù),具有濃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地域特色。平陽花饃是山西花饃藝術(shù)的突出代表,2011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研究平陽地區(qū)民間文化的重要素材。
關(guān)鍵詞:花饃;文化;面食
1 伴隨終生的平陽花饃
平陽花饃伴隨平陽人從出生到去世的每一個人生歷程——誕生、周歲、十二歲、婚禮、葬禮,幾乎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有花饃的出現(xiàn),甚至去世之后仍與花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1.1 新生
儒家文化“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使得誕生尤為重要。為了慶祝新生并保佑新生兒能健康平安地長大,新生兒出生十二天時要貼紅榜告知鄉(xiāng)鄰,并請相熟的親朋好友來吃飯,和大家分享得子的喜悅。這一天姥姥還要蒸12個老虎、鴿子等造型花饃來探視,寓意孩子像老虎一樣茁壯成長。孩子滿月時,要宴請賓朋,舉行隆重的慶典。姥姥家來人時,會帶來比十二天時更大的12個花饃,宴席后由主家送給鄰里享用,意為“散喜”。孩子滿月后,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出滿月。在娘家住滿一個月返回婆家時,外婆要為外孫蒸“箍攔”(就是把面粉卷成長條,兩頭對接,再在上面點綴虎頭、花等作為裝飾)。以后每年的生日,外婆都會給孩子蒸“箍攔”,直至12歲,意為幫助孩子鎖住靈魂,渡過生命中最脆弱的時間,從而長大成人。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節(jié),外婆也會為外孫或者外孫女蒸制蛇饅頭和魚饅頭,期望獲得祖先的庇護。
1.2 婚禮
婚禮是一個人人生禮儀中最隆重的禮儀,花饃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在婚禮當天,姥姥、舅舅、姑姑、姨姨等親戚都要為新人準備花饃,花饃以“箍攔”為底座,上面插一些花、魚、石榴等造型的面花,主題以“龍鳳呈祥”為主,表達了人們祈福求祥的心理,寄托著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新郎出發(fā)迎親前,由姥姥拿起供桌上的花饃在新郎頭頂上頂三頂,寓意婚后生活節(jié)節(jié)高。而女方在新郎迎親前,也要將花饃擺放在供桌上祭告神靈。新郎到達女方家,會在主婚人的帶領(lǐng)下在供桌前給女方長輩依次行禮,之后才能迎親啟程。新娘出發(fā)前,也要由姥姥拿著花饃在頭上頂三頂,寓意多子多福、生活幸福。
婚后第一年的清明前和九月初九前,新娘娘家的親戚會為出嫁的女兒準備刺魚饃(魚形饃饃)和花糕,希望女兒婚后的生活如魚得水、節(jié)節(jié)高。
1.3 壽禮
敬老孝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臨汾地區(qū),出嫁的女兒每年要為年過六十的父母祝壽以表孝心,賀壽時花饃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特別是七十、八十大壽時一般會舉行隆重的祝壽儀式。壽禮中,最受大家關(guān)注和重視的就是花饃了,壽禮中的花饃多為壽桃和壽糕。期望益壽延年是人們共同的心理追求,而壽桃作為長壽的符號,自然成為壽禮的主角。壽桃形狀似桃,綠葉相襯,代表著晚輩對長輩所寄予的壽比南山之意,一般情況下會有10個壽桃代表長命百歲。壽桃的品種相對豐富,以糕(以面和棗做成的圓扁形的花饃,形似蛋糕底座)為底座,上面插上面花,色彩豐富、造型多樣,主要有“五女拜壽”“八仙慶壽”等,中間大多點綴小壽桃,也體現(xiàn)了祝愿長壽的寓意。
1.4 葬禮
葬禮作為人生的最后一個禮儀,程序十分復雜。晚輩通過葬禮,表達失去親人的哀思和悲痛,花饃也是必不可少的。臨汾地區(qū)葬禮中的花饃叫“祭”,有12個或16個老虎、獅子等威猛造型的花饃,寓意為逝者看家護院。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節(jié)祭祀祖先的時候都要蒸制蛇形、豬形饅頭,中間不能是實心,通常會包豆沙和雞蛋,寓意后代聰明、有心眼。在墳前祭祀祖先后,分給后代食用,希望獲得祖先保佑。
2 花饃所蘊含的儒家文化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儒家文化便一直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對我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了強大而深遠的影響,伴隨每個平陽人一生的平陽花饃也體現(xiàn)了濃厚的儒家文化。
2.1 敬宗重嗣
“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弊鹱婢醋谑侨寮椅幕闹匾M成部分,《禮記》有云:“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1]這大概是受西周時期分封制、宗法制的影響,而現(xiàn)今的平陽花饃依舊體現(xiàn)濃厚的尊祖敬宗思想。
平陽花饃出現(xiàn)的每一個時刻幾乎都要先祭祖,如在周歲、十二歲、婚禮這些大型的慶宴中,一定是先在祖先靈位前祭祀,然后再給當事人套脖或頂頭。這既是儒家文化中“孝道”的體現(xiàn),也是期望能夠“從祖靈當中尋求庇蔭,以獲得心靈的慰藉,增強安全感、確定感,增強生活和工作信心”[2]。儒家非常重視祭祀,祭祀可以說是先秦儒家“孝”的最重要表現(xiàn),祭祀能使我們回憶父母、感恩父母,是生前盡孝的延續(xù)。因此,家中每有大事發(fā)生——添丁、結(jié)婚等,都要告知祖先。
除了敬宗,平陽花饃對于儒家文化中“其下能養(yǎng)”的重嗣觀念也有體現(xiàn)。儒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生育觀,使繁衍成為頭等大事?!盎瑁ɑ椋┒Y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盵3]在平陽花饃中,龍鳳呈祥、石榴等造型以及用棗作為主要輔料,都是表達對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的祈求。孩子滿月、周歲、十二歲時,姥姥所蒸的有老虎裝飾的“箍攔”,也在于期盼孩子能夠免受鬼怪迫害健康成長,守護孩童生命之意顯而易見。其中代表女性的魚、鳳和代表男性的龍、蛇,也都是繁殖能力強、多子的體現(xiàn),蘊含著對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喜樂場面的美好向往。
2.2 重禮明倫
禮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除了重視禮儀,儒家的禮樂文化更強調(diào)的是一系列的禮儀中所體現(xiàn)的人倫,宋明時期甚至將人倫等同于天理來強調(diào)。儒家從注重血緣關(guān)系的“親親”禮制出發(fā),達到維護“尊尊”的目的。民間的禮儀也深受影響,平陽花饃在婚禮、壽禮、喪禮等活動中,花饃的大小、多少以及擺放的次序都是嚴格按照血緣親疏、宗族地位來進行的,這既是彼此之間遠近關(guān)系的體現(xiàn),也是強調(diào)尊卑序列的禮文化的體現(xiàn),對于人倫關(guān)系的和諧有很大的教化作用。
2.3 趨吉辟邪
在儒家文化和大多數(shù)人的傳統(tǒng)意識中,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有靈魂的,而且靈魂不會隨著肉體消亡,是永久存在的。當人們對于某些現(xiàn)象無法解釋時,便歸于神靈。特別是對于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和不可預見的未來,總希望可以借助于神靈的保護,趨吉辟邪。平陽花饃便是人們向神靈、祖先祈求庇佑的中介品。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記載:“畫虎于門,鬼不敢入?;⒄撸栁?,百獸之長也,能執(zhí)搏挫銳,噬食鬼魅。令人卒得病,燒悟虎皮飲之,系其爪,亦能辟惡,此其驗也?!盵4]可見,虎自古便是噬食鬼魅、趨吉辟禍的代表,民間對虎的崇拜也十分盛行。平陽花饃中,虎的造型幾乎用于人生禮儀的每一個場景。其寓意在于期望得到百獸之王的庇佑,能夠在人生的過程中一帆風順,包括每年清明祭祀之后的花饃分給后代食用,也體現(xiàn)了期盼獲得祖先庇佑之意。
2.4 事死如生
儒家文化認為人去世并不是消亡,只是靈魂脫離了肉體,是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的轉(zhuǎn)化而已,故儒家一直有事死如生的觀念。儒家五禮依次為吉、兇、軍、賓、嘉,兇禮排在第二位,孟子也說:“養(yǎng)不足以當大事,唯送死可以當大事?!盵5]可見儒家文化中對兇禮的重視程度。而平陽花饃中,喪禮、祭禮中所用的花饃,種類之多、要求之繁、持續(xù)之長,也正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中的重視兇禮、事死如生的特點。
平陽花饃作為平陽地區(qū)民間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質(zhì)樸、健康,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xiàn)了濃厚的儒家文化。
參考文獻
[1][3]胡平蘭,陳美蘭.禮記·孝經(jīng)[M]//劉勝利.中華經(jīng)典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朱維君.祖先崇拜的社會功能——基于湖南石村的實證分析[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0-56.
[4]吳樹平.風俗通義校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5](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八·離婁章句下[M].北京:中華書局,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