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玉婷,崔 琦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研究綜述
辛玉婷,崔 琦
(蘭州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20)
隨著國民素質與收入水平的提高,游客逐漸關注文化遺產地旅游,世界文化遺產地作為高層次的旅游景區(qū)也越來越受到各地學者的關注。以知網上發(fā)表的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對研究文獻的計量特征進行分析,分別從文化遺產價值、文化遺產開發(fā)與保護、文化遺產景區(qū)管理、地區(qū)經濟以及旅游者角度等方面對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進行評述,并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研究展望。
世界文化遺產;遺產地旅游;研究綜述
近年來以文化為底蘊的旅游活動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遺產旅游作為匯集文化財富的旅游形式也使得學術界對其加以重點關注。目前國內外對遺產旅游并未有統(tǒng)一的定論,Yale對遺產旅游的定義在早期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基于我們所繼承的一切能反映這種繼承的物質與現(xiàn)象,從歷史建筑、藝術作品到優(yōu)美的風景等的一種旅游活動”[1]。Yaniv等也從旅游動機的角度定義遺產旅游是一種旅游形式,其旅游者的主要動機是其目的地的遺產屬性[2]。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從旅游者角度定義在實際管理中很難界定,而且忽視了提供遺產旅游體驗者的觀點[3-4]。例如Brian等認為遺產旅游更應該關注其實踐的研究[5]。
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特指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是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其中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本文研究對象主要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World Cultural Heritage)主要包括——文物古跡(Monuments)、建筑群(Group of building)、遺址(Sites)[3]。截至2016年7月1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準列入《名錄》的中國世界遺產共有50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0項,是名副其實的文化遺產大國[6]。
目前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已經成為廣大游客的重要選擇,各類相關文獻也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闡述。本文以進入《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對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通過關鍵詞共現(xiàn)網絡圖對目前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的研究重點進行闡述,并對其研究趨勢進行分析,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議。
筆者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遺產地旅游”、“世界文化遺產”等文字信息及組合進行檢索,剔除非學術性文獻、非相關文獻等,共找到90篇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的相關文獻。在這90篇文獻中,包含期刊57篇,碩博論文共31篇,另外還有 2篇國際會議論文。相比于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知名度來說,文獻數(shù)量仍然較少。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我們試圖尋找近些年來世界文化遺產地的主要研究問題及研究熱點。本文運用關鍵詞共現(xiàn)網絡圖(圖1)對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相關文獻中的研究熱點進行直觀的展示,文獻計量學中的關鍵詞共詞法可以直觀的看出某一學科的研究熱點[7]。我們對其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除去一些專有地名等名詞及檢索關鍵字等,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遺產資源、遺產管理、旅游體驗、景區(qū)管理、社區(qū)參與、游客滿意度、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研究、感知研究、旅游解說等。從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研究熱點中可以看出文獻涉及經濟、管理、文化等幾大領域,也囊括了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圖1 關鍵詞共現(xiàn)網絡圖
對文獻主題及熱點進行歸納整理,將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的研究分為文化遺產價值、文化遺產開發(fā)與保護、文化遺產景區(qū)管理、地區(qū)經濟以及旅游者角度等幾個方面,以下對其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行述評。
(一)文化遺產價值的角度
文化遺產地作為歷史和文化的載體,又以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存在,這些已經成為遺產地旅游獨特的旅游吸引物促使大量游客游覽。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認為世界遺產是“全球最珍貴的地方”[3]。對文化遺產來說,其最重要的價值表現(xiàn)就是世界遺產的原真性(Authenticity)。《威尼斯憲章》(The Venice Charter)(1964)中最早提出原真性的概念,即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8]。Yvette將原真性概念分為客觀的真實性、象征的真實性、經歷的真實性 3個層次,并指出由于游客認知的不同,原真性的概念較難統(tǒng)一,其觀點受到普遍認可[9]。國內學者較少對遺產價值理論方面進行研究,對文化遺產價值的研究傾向于多視角研究[10],其中又多集中在文化方面,例如宋振春等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對于游客來說泰山的核心吸引力分別為文化、美食與宗教。他認為泰山文化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典型的中國原生文化,這對于正確認識文化遺產資源的價值,特別是山岳型遺產資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11]。
Deepak 認為文化遺產可感知的真實性是衡量游客滿意度的重要指標[12]。由于一些遺產的文化理解難度較高,導致接待游客量和游客滿意度都不高,因此對于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地來說,怎樣將遺產價值轉化為旅游價值是眾多學者研究的問題。“互聯(lián)網+”時代的來臨使得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等可以運用在對遺產價值的保護等方面,使旅游產品更加具有人性化同時尊重文化遺產資源的原真性[13]。目前已有一部分文化遺產旅游地開始引入高科技手段,如互聯(lián)網云計算、虛擬現(xiàn)實技術(Virtual Reality)等。例如敦煌莫高窟數(shù)字展館等,在尊重文化遺產原真性的同時還原生動的歷史場景,已經成為莫高窟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二)文化遺產開發(fā)與保護角度
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一直是旅游學中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尤其是遺產地大多具有不可再生性,并且較為脆弱,因此如何在開發(fā)過程中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至關重要?;诖耍覈鴮W者對遺產地的研究傾向于保護性開發(fā)。目前關于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開發(fā)與保護的文章較多,還有兩篇國際會議文獻也是與其可持續(xù)發(fā)展有關,可以看到各學者與相關部門對遺產地的開發(fā)和保護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其中 2006-2008年相關文獻較多,研究問題多集中在世界文化遺產的深度開發(fā)以及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等;14年至今也出現(xiàn)研究的小高峰期,研究問題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賦予了遺產地新的開發(fā)與保護的方向。
目前我國的遺產旅游大多還是較淺層面的開發(fā),即“符號旅游”的階段,并未將遺產資源的自然與文化的深層內涵融入到旅游活動中,仍然缺乏較深層次的研究與開發(fā)[10]。加之一些遺產的文化理解難度較高,導致旅游產品的開發(fā)難度也較大。周博認為應對世界文化遺產的內涵進行深入的挖掘,通過文旅結合對文化遺產進行深度開發(fā),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層次[14]??梢詫⑽幕z產的無形的文化價值進行深入開發(fā),對與其遺產地相關的歷史故事、文學史記、神話傳說等進行再創(chuàng)作,將其轉化為有形的旅游產品,讓游客在參與中理解文化遺產的內涵[10]。也可以利用專業(yè)的設計為遺產資源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和旅游魅力,通過對相關文化的傳播增添遺產資源對游客的旅游吸引力[15]。姚宏等以敦煌莫高窟為例,提出了遺產地旅游的差異化開發(fā)策略,為遺產資源的升級開發(fā)提供一定的指導思想[16]。
世界遺產名錄設立的初衷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能得以有效的保護[17],但目前很多遺產地在申遺成功后往往表現(xiàn)出殺雞取卵式的過度開發(fā),例如山岳型遺產地大肆修建索道、觀光電梯等,甚至一些遺產地在核心保護區(qū)建立旅游設施導致文物遭受破壞損毀[18]。都將遺產保護的原則“修舊如舊,以存其真”拋之腦后[19]。Garrod等通過調研得出對遺產地的保護是遺產旅游管理的最核心目標[20]。對于遺產資源的保護來說,歷史造成的破壞是難以挽回的,但是自然災害和人為影響帶來的破壞是可以預防和減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自2013年10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不僅完善了旅游的法律體系,同時也對旅游市場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對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世界文化遺產地來說,資源保護方面已有較大改觀。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在成功申遺后就做了一定的保護規(guī)劃,為保護其古村落建筑的原汁原味,對相應的房屋建筑只進行修復;同時引入一些高科技技術手段,如消防預警系統(tǒng)、油污處理系統(tǒng)等,對有可能產生的自然災害等進行有效的預防[21]。
1987年聯(lián)合國世界與環(huán)境發(fā)展委員會發(fā)表的報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概念,受到各國政府及組織的極大重視。對于世界文化遺產地來說,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貫穿整個遺產旅游的發(fā)展過程[13]。陶偉認為遺產旅游必須堅持“保護第一,開發(fā)第二”的原則,在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承載力下進行開發(fā),從而保證遺產旅游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22]。周博通過前人對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研究,以集安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作為具體案例,從系統(tǒng)的整體的角度對其可持續(xù)發(fā)展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分析,并通過政府、社區(qū)等層面提出世界文化遺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途徑[14]。蘇濤以國內外遺產旅游為基礎,結合我國遺產旅游的發(fā)展現(xiàn)狀,構建了遺產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型,并以世界文化遺產地十三陵景區(qū)為例進行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程度的綜合評價,對遺產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一定的對策建議[23]。關露以生態(tài)足跡理論為基礎,通過構建旅游生態(tài)足跡評價模型來判斷旅游景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狀態(tài)[24]。
(三)文化遺產景區(qū)管理角度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地景區(qū)管理涵蓋導游服務、解說系統(tǒng)等方面,其中發(fā)表的論文中關于解說系統(tǒng)的研究較多,這也與文化遺產旅游的特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世界文化遺產地解說系統(tǒng)是將文化遺產地的相關信息傳達給游客的重要媒介,為游客對遺產地的相關文化進行深入解讀提供的一定的幫助,顯示其教育功能,同時也對緩解遺產地的客流壓力有一定的作用,從而有效的對遺產地進行管理,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25-26]。Freeman Tilden在1957年出版了《解說我們的遺產》(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使解說被學術界廣泛認可,他也被稱為解說之父。我國對于此類研究較國外要晚,最早是由吳必虎等開始關注并進行相應的研究[27]。研究的主要內容大概囊括其解說的基本含義、解說員與游客溝通交流過程、解說效果及存在的問題與建議等[25]。
郭凌等認為國內對解說系統(tǒng)的研究內容的主要關注點在自然遺產,對文化遺產地解說系統(tǒng)關注不足,并以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地為例總結了文化遺產地旅游解說系統(tǒng)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28]。羅穎認為各文化遺產地解說系統(tǒng)應當形成自己獨特的解說規(guī)劃系統(tǒng),而不應該盲目模仿或者彼此競爭,并以安陽殷墟作為案例地進行研究[25]。劉坤梅等通過IPA方法對世界文化遺產地羅布林卡的旅游解說系統(tǒng)進行研究,通過對游客感知重要性和滿意度差異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26]。彭順生認為現(xiàn)在對解說系統(tǒng)的管理功能仍認識不足,應當在政府支持和公眾關注的前提下進行解說系統(tǒng)管理功能的重構[29]。楊娟認為在構建解說系統(tǒng)時,應根據(jù)游客動機需求不同提供針對性的服務[30]。何喜剛等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突出文化遺產旅游的特點,構建由人員、非人員講解系統(tǒng)和支持體系組成的“三位一體”景區(qū)解說系統(tǒng)[31]。
(四)地區(qū)經濟角度來說
世界文化遺產地因其較高的文化價值,會給所在城市甚至區(qū)域帶來非??捎^的經濟效益,同時也使得其知名度提高。以高句麗王城為例,在申遺成功后的一年人流量和綜合收入都急速攀升,增長率分別達到 49.9%和 150%,給集安乃至整個東北地區(qū)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32]。
鄒統(tǒng)釬認為目前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屬地管理導致的沖突,一些較低級別的政府單位不能有效的承擔起遺產開發(fā)保護等全國性的責任,而僅僅重視地方經濟等局部利益的發(fā)展[33]。應當構建“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旅游開發(fā)與保護模式,將旅游融入地區(qū)發(fā)展,依靠政府、社會以及社區(qū)、居民等各方協(xié)作參與,使地區(qū)經濟、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以中國土司遺址為例,分布在我國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區(qū),三省在遺產地的管理工作時應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實行統(tǒng)一的評估標準,開展統(tǒng)一的開發(fā)策略等,通過三省協(xié)同合作,使遺產旅游為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13]。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是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共同申報的項目,在中國也涉及河南、陜西、甘肅、新疆各省、自治區(qū),在行政上有一定的跨度,管理就較難統(tǒng)一。對此閆靜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亞五國文化遺產旅游的合作實現(xiàn)路徑[34]。陳玲玲也認為世界文化遺產地應進行區(qū)域合作,共同打造區(qū)域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這也成為我國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趨勢[35]。
張曉燕等對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融資現(xiàn)狀進行分析,認為旅游融資對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提升和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36]。丁新軍等認為我國世界遺產已經成為推動城鎮(zhèn)化建設的重要驅動[37]。
(五)旅游者角度
作為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者無疑是旅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焦點。在遺產旅游持續(xù)升溫的情況下,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的研究更應當從游客角度出發(fā),以游客的需求為基礎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fā)及配置等問題[38]。例如李璽等從游客感知的視角對世界文化遺產地澳門的創(chuàng)新性開發(fā)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與策略[39]。游客的感知對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強弱也有著較大的影響。宋振春等以世界文化遺產地泰山為例,從游客感知的角度進行旅游吸引力系統(tǒng)的構建,同時指出在發(fā)展遺產旅游時應注意開發(fā)項目與旅游吸引力系統(tǒng)特性的一致性,為后續(xù)文化遺產價值的開發(fā)提供一定的指導[11]。旅游企業(yè)還通過游客感知來進行旅游市場定位、形象策劃策略制定等,龐兆玲等通過游客點評等網絡文本等資料,提取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形象高頻詞,以宏村為例對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提出一定意見和建議[40-41]。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游客感知作為重要研究方向,對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發(fā)展提出相應對策建議。劉昌雪運用Dann和Klenosky的旅游推力—引力動機模型[42-43],以世界文化遺產地皖南古村落為研究對象進行探索性研究,得出了影響游客出行的旅游動機,為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的開發(fā)提供一定的參考思路[44]。馮芷菁等以各旅游app的評論、游記等旅游數(shù)字足跡作為研究樣本,分析游客對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旅游感知,進而分析游客需求,對遺產旅游開發(f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途徑[45]。姚宏等通過對游客感知及其滿意度的調查,分析了不同社會屬性的游客對敦煌莫高窟的評價,發(fā)現(xiàn)不同游客對遺產旅游的需求具有差異化,從而提出差異化開發(fā)策略[16]。章尚正等以國外旅游者對黃山世界遺產地的感知進行問卷調查,對其旅游動機、心理需求等進行分析,從而做出對入境旅游者的針對性建議[46]。
(六)其他角度
由于還有一些研究文獻篇數(shù)較少,不適合單獨分為一類,因此在此進行總體論述。
近年來學者的研究也不單單局限于旅游者的角度,已經開始往利益相關者方面?zhèn)戎?。時少華等認為遺產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相關者存在的問題已經成為影響遺產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47]。黃玉理對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地居民的態(tài)度、行為等進行研究,并比較不同人口特征的居民之間的差異[48]。馬曉杰從社區(qū)參與的角度對文化遺產旅游進行分析,并建立了文化遺產旅游地社區(qū)參與度評估體系[49]。
即使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與名氣都很高,也不意味著其能被游客較好的理解[50]。因此陶長江等認為遺產地形象對文化遺產地旅游的開發(fā)非常重要,若形象策劃不到位會對遺產地造成較大負面影響[51]。在對文化遺產地形象測量研究上,大多學者較多都以游客感知為基礎進行測量,Hunter等基于游客認知對濟州島所在地的遺產地形象進行探討[52]。
張維亞提出了遺產地的服務質量評價模型,并以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為例進行研究分析[53]。鄧小艷等認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獨一無二的,具有一定的符號價值和象征作用,從而提出將世界文化遺產進行“符號化運作”,打造遺產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54]。姚宏等對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地成長生命周期的波動因素進行分析,認為目前創(chuàng)新是使旅游產品生命周期延長的重要刺激因素[55]。趙桅通過對中國麗江和法國里昂兩大世界文化遺產地比較,歸納了我國開發(fā)世界文化遺產時可借鑒的經驗[56]。唐承財提出我國遺產地旅游景氣指數(shù)的概念框架,并建立其測評體系,以期分析我國遺產旅游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57]。
通過對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相關文獻的梳理得出以下結論:總體相關文獻量仍然較少,這與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的現(xiàn)實熱度不相符合;研究內容上涉及文化、經濟、管理等多個層面,范圍較廣,其中研究重點在于遺產地的開發(fā)保護,但對較多的研究主題并未有深入的研究;近兩年出現(xiàn)一些以利益相關者為側重的研究,但研究視角還是以游客感知為主;研究方法上多使用選取案例地進行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定性與定量研究模式,但很多研究尤其是案例研究,大都僅停留在表面,并未進行深度挖掘。另外在研究中,普遍存在重實用輕理論的問題,學者們較少在研究中提煉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等。
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當在實踐研究中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使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的理論更加鮮活飽和。應當將世界文化遺產本質屬性的問題融入旅游活動中進行討論,突出遺產旅游的“特殊性”;還應當對一些“邊緣性群體”加以深度關注,例如少數(shù)民族社區(qū)以及社區(qū)中的群體差異等,從而更好的回答遺產本質的問題[58]。另外在案例研究時也應當借鑒國外研究案例的經驗,注重收集案例的第一手資料,加深對案例地的理解,更好的對世界文化遺產進行研究[59]。
[1]Yale,P.From Tourist Attractions to Heritage Tourism [M].Huntingdon:ELM Publications,1991.
[2]YanivPoria,RichardButler,DavidAirey.The Core of Heritage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1):238-254.
[3]李燕琴.世界遺產與旅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程圩.文化遺產旅游價值認知的中西方差異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
[5]Brian,Garrod,Fyall,Alan.HeritageTourism:A question of definit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 rch,2001,28(4):1049-1052.
[6]張薇,方相林,張曉燕.世界文化遺產地殷墟旅游可持續(xù)吸引力提升研究——基于旅游產品原真性開發(fā)的新視角[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5):60-66.
[7]朱尖,柏松.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研究進展綜述[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15,31(1):121-125.
[8]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威尼斯憲章)(19 64) [EB/OL].http://www.sach.gov.cn/art/2012/9/3/art_127_4842.html.
[9]Yvette Reisinge. Reconceptualizing object authenticity[J].Tourism Research, 2006(1): 65-86.
[10]梁學成.對世界遺產的旅游價值分析與開發(fā)模式研究[J].旅游學刊,2006(6):16- 21.
[11]宋振春,陳方英,宋國惠.基于旅游者感知的世界文化遺產吸引力研究——以泰山為例[J].旅游科學,2006,(06):28-34.
[12] Deepak Chhabra.Staged authenticity and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 03(3): 702-719.
[13]馬斌斌,魯小波.基于扶貧視角的中國土司遺產可持續(xù)旅游開發(fā)與保護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6(3):166-172.
[14]周博.集安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15]申華平.設計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16]姚宏,李曉英.基于游客感知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差異化開發(fā)以敦煌莫高窟為例[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15,(10):1254-1258.
[17]Drost A.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 for World Heritage Sit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479-492.
[18]彭順生.世界遺產旅游概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5,27,310-311.
[19]張薇,王九位,張浩.中國山岳型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和諧環(huán)境構建探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278-282.
[20]GarrodBrian,FyallAlan.Managing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3).
[21]尹梁明,屠詩楠,安媛媛,曾玉珊.《旅游法》視域下遺產旅游資源保護模式探究——以世界文化遺產宏村為例[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5(10):169-171.
[22]陶偉.中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xù)旅游發(fā)展研究[J].旅游學刊,2000(5).
[23]蘇濤.遺產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評價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
[24]關露.基于生態(tài)足跡法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燕山大學,2010.
[25]羅穎.世界遺產地旅游解說系統(tǒng)規(guī)劃與構建研究——基于安陽殷墟的調查數(shù)據(jù)[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1(4):103-107+126.
[26]劉坤梅,王瑩.基于 IPA方法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解說系統(tǒng)的優(yōu)化研究——以西藏羅布林卡為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8):75-79.
[27]吳必虎,金華荏,張麗.旅游解說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管理[J].旅游學刊,1999(1):44-46.
[28]郭凌,王志章.基于扎根理論的文化遺產地旅游解說系統(tǒng)游客感知研究[J].學術論壇,2015(9):104-108.
[29]彭順生.中國遺產旅游環(huán)境解說系統(tǒng)管理功能的缺失與重構——以麗江古城為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42-47.
[30]楊娟.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解說系統(tǒng)研究—以開平自力村碉樓群為例[J].廣西輕工業(yè),2011(5):113-114.
[31]何喜剛,高亞芳.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型旅游景區(qū)解說系統(tǒng)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90-94.
[32]陳玲玲,于維墨,孫克勤.基于 SWOT 模型的吉林省集安市遺產旅游發(fā)展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1(S2):250-254.
[33]鄒統(tǒng)釬,金川,王曉梅.中國遺產旅游資源管理體制的歷史演變、問題及改革路徑研究[J].資源科學,2013,35(12):2325-2333.
[34]閆靜.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遺產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國和中亞五國為例[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6(4):23-27.
[35]陳玲玲,孫克勤.集安市世界遺產旅游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12(2):182-184.
[36]張曉燕,詹麗,鄭宇飛.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融資制約因素及實現(xiàn)途徑分析——以武當山為例[J].武漢金融,2013(4):48-49+54.
[37]丁新軍,田菲.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地生命周期與旅游驅動型城鎮(zhèn)化研究——基于山西平遙古城案例[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4(5):13-16+20.
[38]王文彬,鄒宏霞.文化遺產地游客消費行為特征研究—以曲阜為例[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24):136-137+135.
[39]李璽,毛蕾.澳門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的創(chuàng)新性開發(fā)策略研究—游客感知的視角[J].旅游學刊,2009(8):53-57.
[40]龐兆玲,仲明明,潘立新.基于網絡文本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宏村為例[J].大理大學學報,2017(3):25-30.
[41]龐兆玲,潘立新,金泉.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形象傳播與感知對比研究——以宏村為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1):54-61.
[42]Dann G MS 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4(4): 184- 194.
[43]Klenosky D B.The Pull of Tourism Desti nations: A Means-end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Tr avel Research,2002,40(4): 385-395.
[44]劉昌雪.世界遺產地旅游推力—引力因素研究—以西遞和宏村為例[J].旅游學刊,2005(5):15-20.
[45]馮芷菁,陳慧,顏嘉華,何佩儀,吳穎欣,黃曉欣.基于旅游數(shù)字足跡的遺產地旅游開發(fā)與保護問題分析——以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文化遺產地為例[J].價值工程,2016(32):76-79.
[46]章尚正,楊琪,阿拉斯泰爾·莫里森,嚴澄.世界文化遺產地——黃山、西遞、宏村國際旅游實證分析[J].黃山學院學報,2008(6):23-31.
[47]時少華,孫業(yè)紅.社會網絡分析視角下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發(fā)展中的利益協(xié)調研究——以云南元陽哈尼梯田為例[J].旅游學刊,2016(7):52-64.
[48]黃玉理.我國世界遺產地居民對旅游發(fā)展的態(tài)度與感知研究——以平遙古城為例[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124-128.
[49]馬曉杰.文化遺產旅游的社區(qū)參與度評估[D].大連海事大學,2011.
[50]Boniface P,FowlerP.Heritage and tourism in“the Global Village”[M].London:Routledge,1993.
[51]陶長江,程道品,王穎梅.文化遺產地旅游形象策劃及實證研究——基于形象感知偏差測量視角[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5):120-127.
[52]Hunter W C,Suh Y K.Multimethod resea rch on destination image perception:Jeju standing stones[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130-139.
[53]張維亞.HERITQUAL:遺產旅游地服務質量評價模型研究——以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1):17-22.
[54]鄧小艷,劉英.符號化運作: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路徑選擇——以湖北武當山為例[J].經濟地理,2012(9):156-160+171.
[55]姚宏,郭雪梅.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成長波動與驅動因素——以平遙、曲阜與承德為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94-101.
[56]趙桅.遺產地旅游商業(yè)化比較研究——以中國麗江古城和法國里昂老城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6):110-114.
[57]唐承財.中國遺產地旅游景氣指數(shù)測評及提升模式[J].資源科學,2013(12):2344-2351.
[58]張朝枝,李文靜.遺產旅游研究:從遺產地的旅游到遺產旅游[J].旅游科學,2016(1):37-47.
[59]董皓,張喜喜.近十年國外文化遺產旅游研究動態(tài)及趨勢—基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與《Tourism Management》相關文章的述評[J].人文地理,2012(5):157-160+97.
F590.75
A
1672-1047(2017)06-0090-07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6.28
2017-11-10
國家社科規(guī)劃項目“基于收入假說的我國國內旅游消費需求變化趨勢研究”( 14XJY027)。
辛玉婷,女,山東滕州人,旅游管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吳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