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效春
【摘要】我國的教育家、思想家,在很久以前就已十分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江澤民同志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倍鴦?chuàng)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維,從某種意義上講,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加強思維訓練,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關鍵。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chuàng)新 思維能力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基礎
良好的教學氛圍的創(chuàng)設,是教師高潮的教學藝術得體現(xiàn)。正如名人所說,語文課堂教學中,導思的過程,若起伏跌它,有張有弛的流動感,若清新別致,能充溢著靈動和詩意的光輝,則必將營造出朝氣蓬勃的課堂氛圍。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開發(fā)將大有裨益。
1.精心設計導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其實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端。精彩的導入往往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成為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動力。例如,在教學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的信》時,我首先采用播放歌曲《兩只蝴蝶》,優(yōu)美的旋律很容易就將學生帶入到思維活躍的境界。然后,利用古老的傳說《梁祝》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讓大家對人類美好的情感愛情有個正確的認識。并且對學生說:愛情,是人類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每每出現(xiàn)的精彩之處,無論是才子佳人抑或是生死相依,都令人唏噓不已,感嘆至深,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談談這個令大家憧憬的話題——愛情。其實學生在青春期,都對這個朦朧的詞語頗有興趣,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勢利導激活思維是創(chuàng)設良好課堂氛圍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思維不夠活躍,思路不夠開闊,學習質量不是很高,表現(xiàn)在學習上,懶于動腦,可是他們也時而閃爍出智慧的火花,教師應善于捕捉這一智慧的火花,點亮他們智慧的心燈,開啟他們思維之扉。例如,教學《狼》一文時,師生都在大談狼的狡猾,屠戶的勇敢機智。這是,平時成績較差的一位同學小聲道:“兩只狼有合作精神?!蔽冶憬兴饋恚埶炎约旱南敕ㄕf給大家聽,他膽怯的站了起來,低下頭,不敢說。我又進一步鼓勵道:“老師認為你的觀點很新穎,很有價值,你能說出來供大家借鑒嗎?”聽到這話,這位同學眼神中流露出了異樣的光芒,顫聲道:“老師,您不是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嗎,狼雖然失敗了,但他們配合默契,這種合作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甭犃诉@話,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而這位同學漲紅了臉兩眼熠熠閃光。此后,他經(jīng)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一問一答,不僅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且還打開了一扇封閉的智慧之門。
二、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學生思維能力訓練,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感知——體驗——理解——運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啟發(fā)誘導,使學生獲得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核心還是思維能力。如何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呢?筆者作了以下幾點探索:
第一,訓練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的速度快,對問題迅速做出反應。敏捷的思維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經(jīng)過長期訓練才能形成的。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持久的加以訓練。
第二,訓練學生思維的獨特性。思維的獨特性是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依賴、不盲從、不迷信,能有獨到見解的分析判斷。
教師還要善于設計問題,所設計問題,既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索的空間,又能提供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范例。使學生明白“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讓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歷程在教師這盞智慧之燈的指引下順利航行。例如,學習《故鄉(xiāng)》一文時,我提出,作者在文中描述了故鄉(xiāng)的破敗,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巨大差別,楊二嫂的巨大變化,究竟是想寫什么呢?學生的思維開始拓展,能力就漸漸形成了。教師善于問,學生善于思。在問答中授之設疑之法,于平淡中見疑,于無疑處生疑。這樣的思維成果才會有獨創(chuàng)性。
三、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鉆研和思考問題,對事物的認識不滿足表象,善于區(qū)分本質與非本質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無論是文章的主旨,還是結構安排,或是細節(jié)描寫只要抓住課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學習《孔已己》時,教師提出“孔已己既穿長衫為何站者喝酒?既窮為何穿長衫?”這一問挑起矛盾,學生思想產(chǎn)生碰撞,陷入了積極思考,經(jīng)過討論,學生明白“站著喝酒而穿長衫”這一筆,實乃用心良苦,濃縮了孔已己整個精神世界和社會處境。通過探究學生不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學會一種質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處生疑探疑,進而鍛煉思維的深刻性。
總之,“讀書學習貴在思索探究,教學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無疑的反復遞進,不斷深化的思維過程。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在這個探究過程中,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