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
眼下的中國,不守規(guī)矩、不講道德的現(xiàn)象并不罕見。要是批評多了,有人會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人現(xiàn)在還不富嘛!”
管仲的名言竟成了不講文明的擋箭牌。事實上,有很多例子證明,不一定“倉廩實”,人們就可以“知禮節(jié)”。比如,二戰(zhàn)后德國一片廢墟,國家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1945年冬天十分寒冷,又沒有暖氣。于是,大家上山砍柴用來燒火取暖做飯。有人提議保護小樹并做上記號,不要砍。結(jié)果,雖然沒有人監(jiān)督,做了記號的小樹卻都留了下來。
按道理,人都快凍死餓壞了,還管什么小樹大樹,砍下來燒了再說吧!可是德國人沒有。在德國街頭,有時也會發(fā)現(xiàn)乞討者,他們往往不是簡單伸手討要。筆者在德國曾見到這樣的乞討者,他們在面前的地上放著一張紙,上面寫著:“請留下您的生日日期和電話,我會在您過生日的時候送去祝福的?!边@些做法似乎都證明了,不一定“倉廩實”也可以“知禮節(jié)”吧?
當下中國,從整體看來,人均國民年收入也已超過一千美元,不少人的“倉廩”更是明顯超過殷實階段,但卻常常讓人看到“衣食足”而不“知榮辱”的行為。開著豪華的車,鳴著喇叭搶行人的先行權(quán);西裝革履衣著光鮮,闖紅燈無所顧忌;吃著山珍海味,對著服務(wù)員劈頭蓋臉大聲喝叫;出國旅行時常把隨地吐痰這樣的陋習(xí)帶出國門。這樣的情形,怕不在少數(shù)吧?管仲的話,放在眼下的中國,不知道會不會改成“倉廩實未必知禮節(jié),衣食足未必知榮辱”了?
可見,物質(zhì)基礎(chǔ)并不是國民修養(yǎng)提高的充分條件。德國人那種做法,當然有之前一定程度上倉廩實的基礎(chǔ),但根本還是來自長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培養(yǎng)。自律、秩序等優(yōu)良價值觀的教育,早在17世紀普魯士王朝時期就開始了。教育代代相傳,進入了國民的血脈之中,甚至形成了德國國民習(xí)慣的一部分。歌德當年說:“假如不是通過一種光輝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國各地,德國如何能偉大呢?遍布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和劇院,作為支持和促進民族文化教養(yǎng)提高的力量,是絕不應(yīng)被忽視的?!?/p>
筆者認為,管仲的話,應(yīng)該是在說一般的社會現(xiàn)象,并沒有說衣食不是很富足,人們就一定不可能懂一些禮節(jié)。還記得小時候,生活十分拮據(jù),就常聽到父母對后輩做出“人窮不能志短”這樣的教導(dǎo),但是這樣的話現(xiàn)在好像很難聽到了。
其實,中國的文化積淀中最不缺乏這樣的精神:無論身處何種情形,都能保持良好修養(yǎng)和品格操守??鬃又鲝垺熬訜o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顏回“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孟子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領(lǐng)美國救濟糧;還有人民解放軍當年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自己再冷再餓,也不會侵犯老百姓一絲一毫。如果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被拋棄的精神寶藏多一些“認領(lǐng)”,那么中國人“知禮節(jié)”的進程,恐怕要快很多吧!
(選自《環(huán)球時報》,有刪節(jié))
【賞析】
本文先樹敵論:“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然后進行有的放矢的反駁。首先,舉二戰(zhàn)后德國不砍做記號小樹的事例,抓住反駁的突破口,證明“不一定‘倉廩實也可以‘知禮節(jié)”。其次,作者又闡述了當下中國“衣食足”而不“知榮辱”的行為,駁倒敵論。然后明確自己的觀點:“倉廩實未必知禮節(jié),衣食足未必知榮辱?!比恼撟C嚴密,論據(jù)充足,有說服力。結(jié)尾一句,引人深思,這篇駁論文也是教育我們“知榮辱、樹新風”的典范篇章。
作文評點報·高中版2018年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