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o 郭鈺婷 吳穎雯 鄭雯馨
巷
直為街,曲為巷,城市里坊內(nèi)的狹窄小道稱之為“巷”。即使在如此狹窄的空間里,依然能從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一些零散的記憶中提煉出各種詞語,用來展現(xiàn)它們在實際巷弄生活中的意義與功能,本次收錄在小冊子里的“巷弄生活詞典”的詞條,曾經(jīng)都在一些巷弄里有過一定的流傳范圍,是那些在巷弄生活著的人之間的一種心照不宣的“密碼”,特定的生活總是能通過特定的詞條來表現(xiàn),希望當你在翻閱這些詞條時,能借此更加接近巷弄生活的真實面貌,即一種弱化壁壘之后的生活。
廣播
本義:利用無線電或電視信號進行大眾傳播。
巷義:從前在巷子里,總會住著一些嗓門大的人,他們自然而然就成了巷子里的“廣播員”。不管是停電了、電來了;還是放晴了,下雨了,只要他們恰好在家,總會吼一嗓子,順帶通知各位街坊鄰居。這些靠嗓子吼出來的“廣播”一播出,巷子總會在最短時間內(nèi)迅速活過來——因為一句“電來了”,原本昏暗的房間瞬間被電燈點亮,窗戶那頭又開始飄出電視劇里的肉麻對白,又或者是聽見“下雨了”之后,耳邊開始充斥著拖鞋在木樓梯上急速奔跑的聲音,一般在這種緊急時刻,媽媽們總能一邊利索地收衣服,一邊抽空念幾句在旁邊光看不幫忙的“死小孩”。
算命仙
本義:根據(jù)人的生辰八字,以陰陽五行為人卜算吉兇禍福的人。
巷義:古早時,廈門的不少小巷子里都有算命先生坐鎮(zhèn)。不管他們的小板凳擺在多深的巷子里都不愁沒有生意,想算命的人自然會通過各種方式找上門。這些各有所長的算命先生,有的被傳得神乎其神,有的不過是靠嘴混口飯吃。而那些猶如“天機”的算命結(jié)果,歷經(jīng)幾十年的考驗,如今都成了茶桌上的談資,偶爾長輩們在感慨人生跌宕時,就會不小心泄露一二,“難怪當年有個算命的說我……”。至于到底哪家最準,老人家說,其實還是要靠“緣分”,就跟找對象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投緣的那個算命先生。
聲音
本義: 物體振動或說話時所發(fā)出的聲響。
巷義:比起安靜的小區(qū)或喧鬧的馬路,巷子里的聲音要豐富得多,畢竟你不能指望老房子的隔音效果有多好。住在巷子里二十多年,我時常聽到的聲音包括但不限于:孩子的哭聲、夫妻的吵架聲、麻將桌上的洗牌聲、電視機里尷尬的對白、喝酒時劃酒拳的聲音、走街小販的叫賣聲,或是中秋博餅時骰子撞碗的清脆、空調(diào)外機轟隆作響、忘帶鑰匙的人用力敲門、半夜醉酒的人放聲歌唱……這些聲音,在大部分時候都讓人覺得煩躁,只有在極其偶爾的片刻,在那些你忍不住想要懷疑人生的深夜里,它們會讓你覺得生活其實很真實,也很熱鬧。
小賣部
本義: 相對于大商場而言,在公共場所中出售食品、雜貨等的小型販賣部。
巷義:長大后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生活的那條巷子里的那間小賣部,是巷子里所有孩子完成“人生第一次打醬油”儀式的地方,每當我們一手遞出皺巴巴的錢,一手接過沉甸甸的醬油,走出小賣部的時候,已經(jīng)和來時判若兩人,為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而由衷地感到驕傲。當然咯,除此之外小賣部也是所有孩子心中的“天堂”,里面總是堆滿了各式各樣讓人垂涎的零食冰棒。每次路過時,我們都在心里偷偷地物色自己的目標,雖然囊中羞澀,但大家都有“君子下手,十年不晚”的壯志。
托兒所
本義: 學前兒童保育機構(gòu),旨在接受委托,代為照顧年幼子女。
巷義:記憶中新聞聯(lián)播開始時,也是一天中巷子最熱鬧的時候。原本散落在四處的街坊鄰居們,開始三三兩兩聚在巷子的長條木凳旁,左手端個飯碗,里面盛著滿當當?shù)娘埐?,右手拿雙筷子,在說話間隙扒幾口飯進嘴里。偶爾還能看到帶孫子的阿嫲,捧著飯碗追在孫子后頭,撒歡的娃在狹長巷子里東躲西藏哈哈大笑,阿嫲在后頭邊追邊哄,勺子里一口飯,總能恰好塞進孩子嘴里。記得有幾年時間,巷子里的孩子多,整條巷子就像是一個大型的托兒所,而經(jīng)驗豐富的阿嫲們也心甘情愿當“托管阿姨”,要是哪家孩子今天沒人照顧留守在家,大可以托她們幫忙照看,等孩子們回家時,八成手里還抱著吃不完的糖果零食呢。
擔子
本義: 扁擔和掛在兩端的東西,后亦指所挑的東西。
巷義:小時候生活在巷子里,小伙伴們都會“聽音辨味”,比如夏天時就會有挑著豆花擔子的小販走進巷子里叫賣,他們一般都會帶著一個金屬的小棍子,一邊走,一邊敲出清脆的聲響,有時還會吆喝兩聲“賣豆花咯”。一聽到從巷口傳來敲擊金屬的聲響,我們都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從爸媽手上接過錢和大碗,沖到豆花擔子前,看著賣豆花的大叔掀開桶蓋,用平勺刮出薄薄的一層豆花裝到大家的碗里,偶爾還會抓一把毛豆送我們。即使巷子遠離熱鬧的馬路,這些挑著擔子的人總能穿過彎彎曲曲的巷道,帶來各種好吃的或生活必需品,因而那時我們也總是對挑著扁擔,慢悠悠經(jīng)過家門的人充滿好奇,不知道擔子里都藏著什么好吃的東西呢?
門
本義: 房屋垣墻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處所設(shè)可開關(guān)轉(zhuǎn)動的裝置。
巷義:巷弄里的人家,家門通常都是敞開的,因為巷子狹窄,房屋之間的距離都很近,假如不開門的話,入門的客廳暗無天日。因此每天一大早,阿嫲就會打開大門,讓光進來,并舀一勺水清灑門口的地面,順便和對門的阿婆打個招呼。因此我們那時并不需要刻意“串門”,家家戶戶都敞著大門,朝著隔壁喊一聲,小伙伴就會帶著玩具跑過來。偶爾經(jīng)過巷子的人,從門口就能看見屋里的人:有時看見一個老奶奶帶著眼鏡,坐在藤椅上看報紙;有時是一個剛學走路的寶寶,正坐在小推車里滿屋子亂跑;有時還能看到一家子圍在一起吃午飯,一旁還有風扇在呼啦啦地吹。那一扇扇門就像是木偶戲的小戲臺,上演著巷弄生活的不同場景,不像如今的居民樓,層層大門緊閉,對身邊的一切一無所知。
水井
本義: 往地下打鑿用以取水的深洞。
巷義:水井處有人家,這句話對于大部分的巷弄其實也適用,以前我們生活的巷子里,在巷尾就有一口水井,是街坊們一起挖出來的。每一天,媽媽們會到水井邊洗衣服、洗菜,將水井邊系著麻繩的鐵桶“哐當”一聲拋下去,裝滿一桶后握住麻繩,慢慢地提上來,我小時候自己試過一次,裝滿井水的水桶沉甸甸,也不知道看起來柔弱的媽媽和奶奶都是怎么拎上來的。提上來的井水很清涼,夏天時長輩還會用井水來裝西瓜,吃起來有冰鎮(zhèn)的感覺。在小孩的眼中,這個水井深不可測,靠近一看,還能聞到潮濕的水汽和井壁上青苔散發(fā)的氣味,大一點的孩子就會編一些水井里的鬼故事來嚇唬年紀小的孩子,因此水井對很多小孩來說,是一個既可怕又神秘的存在。
石頭
本義: 由礦物質(zhì)集合而成的堅硬塊狀物質(zhì)。
巷義:石頭是巷弄里最常見的東西。尤其是閩南的巷弄,常常能看見幾張用磚頭撐起來的石板,午睡或是晚飯之后,長輩們會帶著自家的茶盤或是點心,坐在石板上泡茶話仙,那張小小的石板就是巷弄的公共休息空間,一些家長里短的話題也是在這張石板上傳開的。對小孩而言,石頭則是他們的玩具,除了能拿來打水漂,還能比賽壘石堆,從前我們會挖墻角的紅磚碎屑,用來畫“跳房子”的格子,然后尋找合適的石頭來作為跳格子的道具。當然了,還有些石頭看起來充滿了神秘的力量,那就是巷子里的石敢當,有的是一塊寫著“石敢當”的石塊,有的則是雕成風獅爺?shù)哪樱⌒∫恢涣⒃谙镒拥慕徊婵?,用來?zhèn)住穿堂風。
吆喝
本義: 高聲呼喝。
巷義:小時候巷弄里最誘人的,是“余音繞梁”的叫賣聲。周末早上剛想睡個懶覺,巷子里頭的“綠豆粉糕耶”的吆喝聲卻一股勁地竄進耳朵。這位阿姨頭頂鋪滿小吃“綠豆粉糕”的簸箕,手腳利落,竟用獨特的腔調(diào)將這簡單的四字念得“起承轉(zhuǎn)合”。孩童邊學著她的叫賣聲,邊從自家里蜂擁而至,圍著她,揚著手中的紙幣,嘰嘰喳喳。夏天則有“賣甘蔗耶”的叫喚來“攻城略地”。小販蹬著自行車,后座兩旁各掛著一個插滿甘蔗的竹筐,悠悠地游走于巷弄中。小販的服務(wù)很是到位,買賣一成,特制的削刀則起,甘蔗皮刷刷掉落,剩下手掌大小的甘蔗皮供人把持,嘗起來既便捷又衛(wèi)生。而今甘蔗早已被削皮、切成手指大小地整盒售賣,小吃也能在店里尋得,消費越來越便捷的今日,卻少了一份市井與趣味。
拜拜
本義: 每逢節(jié)日、佛誕、婚壽葬祭等,都要供奉神明和宴請親朋,甚至演戲酬神的風俗活動。
巷義:巷弄里的媽媽們總是在拜拜的時候,會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尤其在神明巡城或是如中元節(jié)這種大型祭拜活動時。其中祭拜的時間,準備的祭品以及祭品擺放的位置,都在多年的交流中形成外人不可琢磨的默契,而形成的“戰(zhàn)線”甚至可能只局限于某一條巷弄。比如李家阿姨探出頭問:“ 隔壁街道已經(jīng)拜了,我們什么時候?”對門的張阿姨就隔空傳話:“沒事,不急,我們再一會?!贝氵€沒回過神,卻見一巷子的媽媽們,幾乎在同一時間合掌祈禱,插香添酒。拜拜的金銀紙也從各家各自焚化,變成了大家在街頭巷尾的某處“風水寶地”一起焚燒,隨之而來的是媽媽們相互問候與“你家孩子……”的“親切關(guān)懷”。
回收
本義: 從已用過的產(chǎn)品或廢品中對有用材料的收回行為。
巷義:回收廢品的小車是巷弄小娃的“流動銀行”。街頭晃過收廢品的小車,巷尾的小孩立刻就飛奔進屋,搗騰出一堆“寶貝”,捧出門外,翹首以盼。紙箱、酒瓶、飲料瓶,夾雜著“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分數(shù)的試卷,五花八門的東西在小販的清點下變現(xiàn),錢還沒捂熱,早已換成了手中的彈珠,嘴里的冰棒。至于回收的東西用來做什么,則不在孩子的考量中,比如有人回收頭發(fā),甚至回收拜拜燒的金銀紙的灰燼。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所收的廢品也在“與時俱進”,從昔日的酒瓶紙箱,變成了“回收冰箱、電腦、洗衣機......”,這下,孩子無計可施,畢竟不能拆了家里頭的電器。只是回收廢品的小車穿進小巷時,大伙兒被洗腦,念上“回收冰箱、電腦、洗衣機......”,而“酒干倘賣無”則恍若是上輩子的事。
小吃
本義: 簡單、經(jīng)濟的菜肴和點心。
巷義:對于一個好吃的人來說,“吃”可能才是關(guān)于巷弄里的全部回憶??崾钌挝纾镒永锏娜藗兛倫墼跇湎鲁藳?,外婆會提井水澆透門前的水泥地,用濕布擦干凈竹藤椅。深井里吊著的水桶,藏著一只泡井水的冰西瓜,最過癮的是能半顆瓜挖著吃。三四點鐘,瞇著睡眼,乖坐著等待挑扁擔的阿婆路過巷口,“豆花——”拉長的聲調(diào)立馬讓人精神抖擻。記憶中似乎有專用的豆花碗,瓷實渾厚,盛著溫熱白嫩的豆花,澆上蜜水或糖漿。清甜細滑的黃豆香氣,大熱天里,解渴消暑。傍晚時候,“豆林、豆酥哦——”便是飯點報時聲。阿伯“鐵馬”后座的木桶里用紗布裹著棉粘沙糯的“侯林豆”,一種蒸熟的黃豆,再拌上外婆的肉糜汁就可以吸溜幾碗米粥?!俺载洝笨偸菍ο镒永锏倪汉嚷暆M心期待。
散步
本義: 隨意走走。
巷義:充滿生活氣息的老小區(qū)群里有不少驚喜。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陸續(xù)建起來大片居民樓,經(jīng)常是雖有小區(qū)之分,卻沒有圍墻隔離,樓與樓之間散布著無數(shù)的巷子、小路和窄道,可以說是沒有章法。每次散步其間都能搭配出不一樣的路線,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同時也探尋一路上隱藏的好玩的地方。在公共綠地上,還會出現(xiàn)農(nóng)村才有的場景:老阿婆帶齊了鋤頭、水桶、菜籽和肥料,正在耕種未來幾個月的蔬菜,同時她身上居然還用床單綁著一個嬰兒,在咿咿呀呀自言自語,阿姨時不時回應(yīng)兩句。
借道
本義: 借路經(jīng)過。
巷義:經(jīng)濟好一點的小鎮(zhèn),家家戶戶都蓋起幾層高的樓房,而且往往房子之間間隙很近,打開窗戶就能看到對方客廳。晚飯后的電視劇時間,能通過聲音判斷左鄰右舍誰家看的劇情節(jié)比較緊張。要是有個嗜賭成性的鄰居,說不定能在家里近距離欣賞一出“動作戲”:正吃著飯,突然就見鄰居就從開著的窗戶里跳進來,一臉淡定地打招呼:“借你家走一下咯!”然后飛快溜走,接著從窗戶里又跳進幾個陌生人來,招呼也不打就追著他去了,原來是來催債的。
捉迷藏
本義: 蒙目相捉或?qū)ふ叶悴卣叩挠螒颉?/p>
巷義:九十年代初的教育壓力比現(xiàn)在小太多,每天下午四點,孩子們就結(jié)束了一天的學習,也不用上什么補習班興趣班,一頭扎進房前屋后的巷子里邊捉迷藏,邊等大人回來。有時候玩得入迷,就算家長喊回家吃飯也很不情愿,實在受不了催促,就飛快地跑回各家飯桌,拿個大碗,把飯和菜一股腦兒全盛滿,端著碗又飛快地跑出來繼續(xù)捉迷藏,家人的叮囑落在身后根本趕不上孩子們玩游戲的開心。帶著碗筷在巷子里捉迷藏蠻講究技術(shù),一得格外注意安全,二得防止飯菜灑了,不然被路過的大人看見了都是會給家長打報告的?;蛘呔捅M快把飯吃完,找個地兒放下碗筷再專心玩,可結(jié)果就是,經(jīng)常玩得忘乎所以找不著碗了,回家挨一頓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