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洺萩
前段時間,我受邀去了青海西寧,見面的一刻,“漫西游”的焦總遞上了一杯三泡臺。同行的友人問:“啥是三泡臺?這不就是蓋碗茶嗎?還有,這是哪里的綠茶呀?”打開一看,他們放的是隴南春尖綠茶、干烤過的兩顆紅棗、兩顆帶殼的小桂圓和8 粒紅枸杞,還有一塊老冰糖。
我輕輕刮去漂浮的茶葉,然后用嘴吸出茶湯,那一刻,茶香、果香滿口游走,絲絲甜甜,瞬間蕩滌身心,洗去了旅途的辛勞和大西北的干燥。我喝著三泡臺,聽著焦總,一位敦煌人,娓娓道來三泡臺和所有關(guān)于他家鄉(xiāng)食材文化的驕傲。
陸羽《茶經(jīng)》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闭l說上好的綠茶只出于江南?甘肅隴南的春尖在這方風土下也別具特色。地處大西北的甘肅,歷史上沒有種茶的記錄,但是上世紀50 年代,林業(yè)專家卻在隴南發(fā)現(xiàn)了野生茶樹并且開始引種,培植出了優(yōu)良茶樹,結(jié)束了甘肅不產(chǎn)茶的歷史。隴南地處秦巴山地與岷山山脈、黃土高原交匯地帶,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qū);東鄰陜西,南接四川,是甘肅省唯一全境屬長江流域的地區(qū);境內(nèi)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亞熱、暖溫、高寒氣候相互交錯,高山、河谷、丘陵、盆地錯落相間,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征。這樣的風土地貌造就了別具一格的茶滋味,帶著大西北的霸氣,苦澀、甘甜,滋味分明,經(jīng)久耐泡,像極了大西北個性鮮明的人。
蓋碗由茶蓋、茶碗、茶托三部分組成,故稱為“三泡臺”,源于盛唐時期,明清時期傳入西北,形成了獨樹一幟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茶品。三泡臺是用上等的菊花、福建桂圓、新疆葡萄干、甘肅棗子或荔枝干、優(yōu)質(zhì)冰糖為佐料配制而成,香而不清為一般,香而不甜為苦茶,甜而不活不算上等,只有鮮、爽、活才為茗中佳品。呷上一口,
茶的清甜、干果的香、冰糖的甜摻合著浸入絲絲神經(jīng)……讓人不由想起了南方曾經(jīng)流行一時的八寶茶。
蘭州三泡臺的配料并不拘泥于幾種,但每種配方都少不了優(yōu)質(zhì)綠茶、枸杞、桂圓和冰糖,其他的果脯類材料可以根據(jù)自己喜好使用杏脯、葡萄干等。當?shù)鼗刈逶诤热谂_的時候還會在茶中加入菊花或玫瑰花,讓茶香更富層次,也更具浪漫情調(diào)。但如果料太多,我會覺得這杯茶如同八寶茶,太紛雜。
所以我更喜歡焦總為我配制的這杯三泡臺,只有清晰的四樣:隴南春尖、在鍋里干炒過的紅棗、上好的枸杞和殼被敲破的福建小桂圓。干炒過后的紅棗和茶水交融在一起,帶著香甜的焦香味,十足一杯冬季喝的養(yǎng)生茶!
三泡臺在甘肅蘭州當?shù)匾步小肮瓮胱印?。說刮碗子,那就是休閑、聊天的引申義。夏天在黃河邊的茶園子、公園里的樹蔭下,一張小桌,三五知己,刮一下午的碗子,儼然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
回到魔都后,便是真正陰冷的冬天了。天下著小雨,天空陰沉,陽氣潛藏,陰氣漸盛。我在自己溫暖的小工作室也就試著“刮”了一杯三泡臺,用的是今春采摘的上好碧螺春做茶底,滋味也甚佳,是不同于大西北的調(diào)調(diào)。幾泡之后茶味便已淡去,讓我不禁想念起了西寧的那杯三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