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軍++趙鳳舞
摘 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食用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蔬菜,也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食用菌在栽種的過程當中往往容易發(fā)生病害,不僅會使得食用菌的營養(yǎng)價值受到一定的影響,嚴重的還會導致養(yǎng)殖戶的經濟收益受到較大的影響。因此,加強對食用菌栽種過程當中的病害預防策略的研究對于降低食用菌發(fā)生病害的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可以在食用菌發(fā)生病害之時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食用菌;病害;真菌;病毒
中圖分類號:S436.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1232004
引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用菌的營養(yǎng)相對較為豐富,口感也較為獨特,其中不僅富含大量的維生素與蛋白質,同時還含有大量的礦物元素,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此外,食用菌的栽種相對較為簡單,投資較少,可以在短時間內就完成收獲,因此,是許多農民賴以發(fā)家致富的重要途徑。在最近幾年當中,食用菌的栽種在農村地區(qū)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但是在食用菌的栽種過程當中往往容易受到病害的影響,從而導致食用菌的營養(yǎng)價值受到破壞,導致農戶的經濟利益受損。一直以來關于食用菌栽種過程中的病害研究都并不是很深入,許多農戶在栽種食用菌的過程當中不僅缺乏必要的病害預防意識,在病害發(fā)生之時往往也缺乏必要預防策略?;诖朔N情況,在本文當中,筆者對食用菌栽種過程中的病害預防策略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1 食用菌栽種過程中的病害防治特征分析
在食用菌栽種過程當中病害防治一直都是許多生產者重點關注的內容,其病害的發(fā)生以及主要的防治特點有一個或幾個特征:病菌的菌絲體蔓延速度相對較快,一旦發(fā)生病害現(xiàn)象,就會短時間內在整個群落當中迅速傳播,對防治工作的時效性要求相對較高,同時用藥也相對困難,無法在短時間內起到較好的作用;食用菌的子實體的生長周期一般只維持在10d左右,周期相對較短,一旦發(fā)生病害,即使在最短的時間內用藥,在子實體上也會留下病斑,再加上噴灑農藥所導致的殘留,食用菌的營養(yǎng)價值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其經濟利益也大打折扣,此外,由于勞動力以及農藥投入的增加也導致成本的再次增加,許多農戶在栽種食用菌的過程由于病害無法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對食用菌栽種過程當中常見的病害進行了分類,同時針對不同的病害種類總結了具體的預防與救治策略,從而有效提高食用菌的生產效率,提高食用菌種植農戶的經濟效益。
根據(jù)真菌栽種過程當中病害發(fā)生的不同時期,筆者將食用菌的病害分為菌絲體病害以及子實體病害2種不同的類型,此外,還根據(jù)病害發(fā)生的原因將食用菌的病害種類分為生理性與侵染性2種不同的類型。在下文當中筆者將逐一展開論述。
2 食用菌栽種過程中的菌絲體病害以及防治對策研究
食用菌的污染是指,栽種食用菌的栽種床或者栽種袋中出現(xiàn)了其他菌種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食用菌的生長受到一定的影響。在食用菌培養(yǎng)的過程當中常見的雜菌種類有細菌以及真菌2種不同的類型,而真菌侵入一般情況下被稱為霉菌污染,細菌侵入則被稱為細菌污染。
2.1 根霉菌以及毛霉菌導致的食用菌霉菌污染具有較為明顯的特征
在完成食用菌菌種的栽種之后,在較短的時間之內,栽種床或者栽種袋中就會出現(xiàn)明顯的霉層,一般情況下,這些霉層以灰白色居多,整體結構較為疏松,同時呈現(xiàn)出明顯地絮狀,生長也相對較為迅速,會在一個星期之內布滿整個栽種瓶或者栽種袋,菌絲的斷面也呈現(xiàn)出明顯地灰白色,同時菌絲也較為稀疏,此外,食用菌的培養(yǎng)液pH值也會迅速的下降,呈現(xiàn)出明顯地酸性特征,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根霉菌以及毛霉菌的快速生長,導致培養(yǎng)液的營養(yǎng)物質被快速吸收,從而導致其PH值的迅速下降,這就必然導致食用菌的生長受到較大的干擾。但是根霉菌與毛霉菌本身對于食用菌的菌絲并沒有破壞作用,因此,部分生命力較為頑強的菌種在后期依然可以獲得一定的生長,還可以長出菌朵,例如黑木耳以及平菇等食用菌就是如此。
食用菌發(fā)生根霉菌以及毛霉菌感染的原因與感染部位的不同而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是在栽種袋的袋口位置發(fā)生污染,則主要是由于在接種的過程當中嚴密性不足或者由于整體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溫度相對較高或者通風條件較差導致的。如果整個栽種袋都出現(xiàn)了感染則必然是由于滅菌的不徹底所導致的,從而導致整個培養(yǎng)帶當中都存在著根霉菌與毛霉菌。因此,為了避免食用菌受到根霉菌以及毛霉菌的污染,必須要在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具體來說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嚴密接種,徹底滅菌,同時需要保證接種以及滅菌過程當中的通風條件,還需要控制好環(huán)境的溫度,盡量在溫度相對較低的環(huán)境當中進行接種。
所謂嚴密接種主要是指需要在完全的無菌環(huán)境當中進行食用菌菌種的接種,從而為食用菌的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無菌環(huán)境,接種室的面積不宜過大,但也不能太小,一般以5m2左右為宜。同時接種室的密閉性也必須要得到一定的保障,接種室的天花板、地面以及墻壁必須要保持在相對較為整潔的狀態(tài)之下,以便于消毒工作的開展。如果農戶沒有條件,則可以通過搭建棚膜的方式進行搭建,只需要有效的保證其密閉性就可以了。在進行食用菌菌種的接種之前,必須要對接種室進行認真的消毒。具體的程序如下:對地面進行打掃,同時撒上少量清水保證地面的濕度,再用清水將接種臺進行擦洗處理。在完成擦洗工作之后,需要采用0.1%的新吉爾滅對室內進行擦洗處理,之后再使用蘇打水溶液對室內的每一個表面進行處理,蘇打水采用噴霧的方式進行噴灑,而在完成蘇打水的噴灑之后還需要進行熏蒸處理,在進行熏蒸操作的過程當中同時還需要使用紫外線進行殺菌處理,紫外線照射的時間不宜過短,一般需要維持在0.5h以上。在接種工作開始之前就需要將相關的設備轉移到接種室當中。在完成消毒工作之后,將一個大功率的電爐放置在一個鐵皮桶的下部,而在鐵皮桶的上部放置1個鐵絲網(wǎng),在鐵絲網(wǎng)上進行食用菌菌種的種植,在這個過程當中電爐所產生的高溫會形成一個特定的無菌環(huán)境,這種無菌環(huán)境的范圍相對較大,同時也相對較為穩(wěn)定,因此,滅菌效果相對較好。endprint
一般情況下,徹底滅菌往往采用高壓滅菌鍋或者蒸汽鍋,把裝袋的筐摞在一起,筐上罩2層塑料棚膜,下面用繩系牢再用沙袋壓緊四周,通入蒸汽,當溫度達到100℃左右之時,就可以停止加熱,但是需要保持這個溫度維持在10h之上,在完全?;鹬筮€需要繼續(xù)放置1h,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達到有效滅菌的效果。在滅菌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確保溫度必須要控制在100℃左右,這是影響滅菌效果的關鍵因素。
2.2 青霉菌污染
在食用菌栽種過程當中青霉菌污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尤其是在生長階段,青霉菌污染極為常見。一般情況下,青霉菌的污染也具有較為明顯地特征。一般情況下,食用菌接種過程當中如果出現(xiàn)青霉菌感染,則在一周之內會出現(xiàn)白色的菌絲,但是白色的菌絲會迅速的轉為青色。青霉菌對食用菌的生長競爭優(yōu)勢相對較為明顯,會導致食用菌的生長產生較為明顯的抑制。因此,一旦發(fā)生青霉菌感染的情況,除非極個別生命力極為完全的食用菌之外,一般情況下,大部分的食用菌的營養(yǎng)價值都會完全消失。對于此種情況,對于不合格的食用菌必須要及時的將其挑出來,否則,青霉菌會在短時間內迅速的傳染到整個食用菌菌落當中。
對于青霉菌感染,往往是采用消毒劑對其進行處理,例如可以使用甲醛、新吉爾滅等消毒劑進行處理,同時還可以通過注射殺菌劑的方式控制青霉菌的快速蔓延,但是這種方式在控制青霉菌生長的同時,往往也會導致食用菌的生長受到一定的限制,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一定的損失,但是出去農藥成本以及勞動力成本之外,經濟效益并不是非常的明顯,因此,一般情況下的種植戶也不愿意采用這種方式進行處理。一般情況下,當青霉菌的感染面積超過20%之時,大部分的種植戶都會選擇停止食用菌的繼續(xù)種植,最終完全放棄。
導致青霉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在于接種過程的不嚴密以及培養(yǎng)料在進行發(fā)酵的過程當中滅菌不徹底所導致的。此外,塑料袋的密閉性也會導致青霉菌感染。因此,對于青霉菌的預防必須要從這3個方面的內容入手,接種過程的嚴密性以及培養(yǎng)料的滅菌工作都是具體方法如上文中所述。此外,還需要注意培養(yǎng)料的發(fā)酵過程,具體方法如下:根據(jù)所培養(yǎng)的食用菌的種類正確進行培養(yǎng)料的配比,并將所有原料摻半均勻,當培養(yǎng)料的料面溫度達到60℃左右之時,需要將培養(yǎng)料翻開,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必須要注意不得將干料直接放入到料堆當中,在完成發(fā)酵之后及時進行裝袋處理。
2.3 木霉菌污染
木霉菌在生長過程當中對于碳源具有較高的需求,因此,一般情況下富含纖維素的培養(yǎng)基很容易受到木霉菌的污染。在培養(yǎng)料上菌落呈棉絮狀或致密絨狀、深綠、暗綠、墨綠色,上有同心輪紋,經常出現(xiàn)在培養(yǎng)基的表面、袋(瓶)口。一旦培養(yǎng)基在受到木霉菌的感染之后,食用菌就會出現(xiàn)快速的死亡。對于木霉菌污染,目前階段還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一旦發(fā)生木霉菌感染,農戶基本上就只能將食用菌淘汰。此外,在種植過程當中,農戶必須要嚴密關注食用菌是否發(fā)生木霉菌感染,做好相對的預防措施。
2.4 脈胞菌污染
脈胞菌是一種存在于玉米芯中的菌種。在突然以及空氣當中脈胞菌也可以生存。脈胞菌的菌落一般情況下呈現(xiàn)出明顯地粉紅色,同時其生長異常迅速,一旦感染了脈胞菌污染,其在種植袋當中就會迅速生長,嚴重的還會出現(xiàn)瘤狀突起,并將種植袋沖破。對于脈胞菌污染目前階段也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因此,一旦發(fā)生脈胞菌感染的狀況,種植戶就必須要迅速的將其焚毀,從而避免發(fā)生新的感染,在完成焚毀之后盡量還對其進行深埋處理。導致脈胞菌感染的主要原因處理滅菌不徹底以及接種不嚴密之外,還有以下幾點因素:接種季節(jié)溫度相對較高,適合脈胞菌的生長環(huán)境需求;周邊環(huán)境的清潔度不夠。
2.5 曲霉菌污染
曲霉菌污染也是食用菌種植過程當中較為常見的病害。食用菌在感染曲霉菌之后會迅速的出現(xiàn)圓形的絮狀原點,同時還會逐漸轉變?yōu)槠渌伾绾谏?、黃綠色等。整體的菌落表面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地粉末狀特征。曲霉菌的出現(xiàn)對于食用菌是一種完全毀滅性的打擊,食用菌的菌絲生長會受到極為嚴格的控制,栽種完全失敗。曲霉菌生長對于環(huán)境也具有特殊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溫度需要維持在30℃以上,含水量不得超過70%,此外曲霉菌最重要的生長因素在于不能有良好的通風。因此,在實際的栽種過程當中應該盡量控制環(huán)境不適合曲霉菌的生長。
2.6 細菌感染性病變
造成細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在于滅菌不徹底以及含水量相對較高。培養(yǎng)基在感染細菌之后,菌種依然可以繼續(xù)生長,但是由于營養(yǎng)物質并不是十分充足,所以生長相對較為緩慢,雖然食用菌依然可以形成子實體,但是整體的產量相對較低,且發(fā)病的概率相對較高。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培養(yǎng)基的腐敗,最終導致栽種完全失敗。解決細菌感染性病變的主要措施依然在于接種過程以及培養(yǎng)基的滅菌。
3 菌絲體生理性病變
菌絲體的生理性病變主要癥狀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發(fā)菌相對較為緩慢,菌絲相對較弱,出菇量相對較弱,產量受到較大的影響,嚴重時還會出現(xiàn)完全不出菇的現(xiàn)象。菌絲體生理性病變的主要原因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培養(yǎng)基的含水量不適合食用菌的生長,食用菌的生長過程對于含水量具有較高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最合適的含水量需要維持在60%左右,含水量相對較高或者較低對于食用菌的生長都沒有益處,如果含水量較低,則菌種的吃料相對較為困難,而如果含水量較高,則培養(yǎng)基中的空隙往往都充滿水分,從而形成厭氣環(huán)境,菌絲的生長很容易受到影響,雖然菌絲的發(fā)菌功能不會受到破壞,但是吃料較為困難。
培養(yǎng)基的透氣性能不高,培養(yǎng)基的原料堆積以及接種室的透氣性能都會對培養(yǎng)料的透氣性能造成較大的影響,雖然依然可以正常發(fā)菌,但是菌種的生長相對較為緩慢,一般情況下,只能維持正常生長速度的50%左右。因此,在進行培養(yǎng)料的搭配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粗細結合,松緊適宜,從而保證袋內的空氣可以有效流通。
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成分搭配不當 適宜的碳氮比(C/N)是菌絲正常生 長的物質基礎,若碳氮比太小,氮素 過量,碳素不足,菌絲生長看似茂盛 但原基分化困難,不能出菇(耳); 碳氮比太大,則為氮素不足,菌絲稀 疏無力,產量低。糞草腐生型食用菌(如雙孢蘑菇)以培養(yǎng)基質為主要氮源,因此,接菌前要對原料進行發(fā)酵處理,讓微生物大量生長,分解足夠 數(shù)量的菌體蛋白,否則,只發(fā)菌,不吃料或生長緩慢。endprint
pH值不合適。在食用菌的生長過程當中,對于pH值具有較高的要求,不同的pH值其生長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同時不同的pH值所生長出來的食用菌的營養(yǎng)價值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pH值過大或者過小都會導致食用菌的影響價值受到影響。
4 結語
在食用菌的生長過程當中,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往往會導致食用菌的生長受到不同的影響, 往往容易發(fā)生病變,從而導致食用菌的生長緩慢,并進一步導致侵入性感染。在本文當中筆者論述了常見的食用菌病變以及對應的預防策略,希望能對種植戶有所啟發(fā)。
參考文獻
[1]邊銀丙.食用菌病害鑒別與防控[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6.
[2]石延霞,金丹,孟姍姍,謝學文,陳璐,柴阿麗,李寶聚. 托拉斯假單胞桿菌弱毒菌株誘導平菇抗細菌性褐斑病的研究[J].園藝學報,2014(2):293-300.
[3]曹德賓,姚利,楊光,王艷芹,袁長波,王廣來,劉文明.平菇生產中的多發(fā)性病害問題及其處理措施[J].食用菌,2013(2):58-60.
[4]彭衛(wèi)紅,葉小金,王勇,謝麗源,唐杰,黃忠乾,甘炳成,楊志榮,孫群.毛木耳油疤病病原菌的生長條件研究[J]. 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161-164.
[5]努爾孜亞,郝敬喆,魏鵬,賈文捷,管建華,王玉華,蓋慶偉.北疆地區(qū)食用菌細菌性褐斑病診斷與防治藥劑篩選[J]. 新疆農業(yè)科學,2012(12):2234-2238.
[6]李進一,井印,雷琛琛.食用菌廢料(菌糠)木霉發(fā)酵物對黃瓜土傳病害防治及促生作用的初步研究[J].食用菌,2010(4):67-68.
[7]王廣來,曹德賓,楊億超,梁惠芬,陸曉光,鄭陽.百病傻對雙孢蘑菇病害的防治效果試驗[J].中國食用菌,2010(3):55-56.
[8]潘濤芬,平建芬,劉瓊娣,封谷強,梅貴華.營養(yǎng)素與營養(yǎng)液培育食用菌技術簡介[J].云南農業(yè),2009(12):13.
[9]王晶,李寶聚,孫軍德,石延霞.李寶聚博士診病手記(十九) 食用菌脈孢霉的發(fā)生與防治[J].中國蔬菜,2009(23):16-17.
[10]陳少珍,韋仕巖,周嘉運,王燦琴,吳圣進.草菇幾種病害的綜合防治技術—食用菌病害綜合防治之三[J].廣西農業(yè)科學,2008(4):490-492.
作者簡介:賈國軍(1986-),男甘肅天水市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食品微生物與食藥用菌領域的教學、科研及技術推廣工作;趙鳳舞(1973-),男,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生物醫(yī)藥的研究與開發(fā)和微生物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