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坤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期,也是藝術發(fā)展的關鍵期。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進入初中以后的學生反而畫不好了、不敢動筆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一現(xiàn)象?如何評價學生學習情況?如何幫助青少年完成轉型呢?
一、困境——青少年藝術發(fā)展轉型期
在兒童期(幼兒園小學階段),只要提供一些材料,孩子們就會興高采烈地按自己的直覺毫無拘束地創(chuàng)作。進入青少年時期后,孩子們變成少年,其中一打部分對藝術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更多的畏懼、重復、退化,失去靈性與創(chuàng)造力。
加拿大美術教育家鮑伯?斯蒂爾指出原因:“當孩子到達一定年齡,自我意識和情感中自然流露出的圖形、圖像與理性思維表達之間出現(xiàn)了沖突?!彪S著青少年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他們對空間關系、色彩關系具備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開始尋求客觀再現(xiàn)真實的辦法,以“寫實”為美,同時,由于美術專業(yè)技巧、技法不能及時跟進,在“我想要這樣表現(xiàn)”與“我只能這樣表現(xiàn)”之間出現(xiàn)斷裂。他們的自信飽受打擊,擔心、焦慮、自我確認消失,因此很多中學生不敢畫、不想畫、別人怎么畫我就怎么畫、直到再也不畫了,進入了藝術創(chuàng)造的休眠期。
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幫助青少年重塑自信,才使他們走出轉型期困境,彌合從直覺表現(xiàn)到理性表現(xiàn)的鴻溝。
二、探索——用“有色眼鏡”看中學生作品
1. 欣賞式評價——以賞識的眼光觀察作品背后的人
教師應該帶著欣賞的眼光,觀察、考量作品背后一個個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揣摩這些人通過作品傳達了些什么?這些作品有哪些獨特性?思考我應該如何鼓勵、幫助他們?
教師帶上了尋找美的眼鏡重新審視學生作品時,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不完美作業(yè)中的亮點,比如輕松地色調、獨特的視角、別具一格的觀察力以及巧妙的創(chuàng)意,同時給予適當?shù)馁澝?、鼓勵和建議。讓學生通過教師鼓勵性評價找到了自我認可的通道,舒緩轉型期焦慮,重塑信心。
2. 發(fā)展性評價——評價指向未來
教師以學生未來發(fā)展為目標,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同時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及經過努力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
教師在評價時真誠、大膽、夸張、熱情地表達,使學生感受到評價背后老師的熱切關注。學生說:“雖然有些評語寫得太夸張了,但我還是很開心。特別是老師能提出中肯的意見,而且做得好的地方確實被認可的時候,我就變得更愿意畫了?!?/p>
3. 多角色評價——從學習者、同伴、家長的角度見證成長
教育從來都是不單邊關系,教師、學習者、同伴、家長都在學習中起到影響作用。教師要聽一聽孩子們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自己評價作品。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使文字語言和圖形語言、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交織融合,另一方面也使學習者對作品的過程、細節(jié)加以回顧、梳理、分析。學生自我評價與同學互相評價,可以兩者交叉評價,采用抽簽或匿名評價的方式增加趣味性。
學生寫道:“畫面中紛亂的色彩是飛揚的青春在焦躁的暗夜里等待,我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但我知道,我不希望自己的青春白費。也許我畫的不完美,但我非常輕松、快樂?!倍瑢W的評價是:“她畫的真好!從她的畫里我看到了她的性格—狂亂的色彩和線條在黑色的背景下噴發(fā),好像她寧靜中的力量就要爆發(fā)了,贊一個。”
家長評價一般缺少專業(yè)角度,但貴在促使父母了解孩子的美術發(fā)展,讓孩子得到關注和鼓勵。
4. 創(chuàng)意型評價——嘗試美術學科特有的評價方式
美術教學有其獨特的學科特點,重視視覺性、人文性、創(chuàng)造性,作品與欣賞者之間,需要二次解讀,形成不同個體的差異感受。我認為對作品判斷的差異性反饋對正在處于轉型期的青少年形成理性思維與成熟表現(xiàn)能力會產生一些正向作用,并幫助他們理解和思考他們的創(chuàng)作過程。
結合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嘗試采用了美術學科特有的評價手段,通過美術室小畫展、課堂拍賣會、收藏作品、微信和QQ展示等形式構建起一個簡單、易操作的綜合性評價體系,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自身、同伴之間、其他學科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其他陌生人之間的綜合性、發(fā)展性、交互性的評價生態(tài),評價的呈現(xiàn)方式有時候是文字、有時候是語言、有時候是貨幣、有時候是榮譽、有時候是各種表情,有時候又只是內心的感受和判斷。
這些評價的意義在于,在不同背景下得到評論可以開拓我們的思維,幫助青少年學會傾聽、判斷,逐漸在各種聲音里找到理性判斷,不迷失、不慌亂,進而形成獨立的、個性化的自我評價。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