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蘭
大姨今年78歲了,家中有一臺上海產(chǎn)的蝴蝶牌縫紉機。媽媽說它的年紀比我的都還要大,我今年四十多歲了,而這臺縫紉機已經(jīng)有五十多年的歷史了。
媽媽家有姐妹三人,只有大姨的氣質最好。姨媽1960年參加工作,在百貨公司的辦公室里當打字員,那個時候,打字員是多么神氣的工作啊,單位領導的重要文件都要經(jīng)過她的手打印出來,媽媽和小姨媽十分羨慕。究其原因,那時候的大姨長得漂亮,1.6米的身高,白凈的膚色,一對大眼睛閃閃發(fā)亮,人又十分有靈氣,可以說她幾乎遺傳了外公外婆的所有優(yōu)點,不像媽媽和小姨,一個皮膚黑,一個個子不高。
當時大姨之所以被百貨公司看上,除了長得漂亮外,還寫得一手好字,是個初中畢業(yè)生。她告訴我,當時大家畢業(yè)多半都進了食品公司,漂亮一點的就進百貨公司,不少進了食品公司的,后來都成了“胖娃娃”。小姨后來進了市區(qū)的一家機械廠,媽媽因為能歌善舞,進了機關幼兒園當老師。
那個時候,買什么東西都要票,每人每年的數(shù)量有限,而買肥皂、布匹等生活用品都需要用票,否則就算有錢也買不了,更談不上縫紉機,不僅需要的票多,還得排號。
媽媽姐妹三人用兩年的時間省吃儉用,湊齊了需要的票,合伙買了一臺上海產(chǎn)的蝴蝶牌縫紉機。大姨家的條件好一些,票和錢都出了三分之二,縫紉機自然就放在了她家。縫紉機買回來后,大家都十分高興,當寶貝似的,這里摸摸,那里看看,覺得終于可以自己制作衣服了。大姨還專門用一條很好看的方巾蓋在縫紉機上。媽媽和小姨一有空就去大姨家練習踩縫紉機,學習穿針、上線……一個月過去了,她們能基本熟練使用縫紉機了,一年后,三姐妹又學會了裁剪衣服等。
縫紉機真是個寶,用得多了,大人小孩的衣服都能做得很順手。只要有空,媽媽和小姨都會抱著一口袋圖樣各色的布料去大姨家,有時要待上一天才回來,大姨不僅和她們討論,還會做好午飯,邀她們一起吃。媽媽還經(jīng)常買各種布料給我們姐妹倆做裙子,還用花線在衣服上做出各種花朵、小鳥、蝴蝶,我和妹妹穿著十分得意,班里和院子里的孩子們都十分羨慕。
后來我們長大了,相繼到了上高中和工作的年齡,姨媽也不用縫紉機了,干脆就將縫紉機搬到了我家。媽媽就幫鄰居補補、改改衣服,從不收費用。后來我到重慶工作,媽媽又將縫紉機托運到重慶。媽媽說已經(jīng)用了四十多年了,習慣了,舍不得扔掉。之后我調回成都,媽媽又將縫紉機運回成都。為了媽媽方便,我曾建議買一臺電動縫紉機,媽媽堅決不同意。她說舍不得,機器又沒有壞,還開玩笑說跟她南征北戰(zhàn)這么多年,怎么能夠嫌棄。
我調回成都半年后,縫紉機就不怎么轉動了,媽媽不懂技術,就老是往機器里上油,可加了油也不轉,媽媽急得不行,四處打聽哪里有修縫紉機的師傅。
有一天,媽媽去市場買菜,看見一個女同志拿著一個木牌,上面寫著“專修縫紉機”,媽媽喜出望外,詢問后,留下了自己的電話。第二天,家里來了一個六十多歲的師傅,自稱姓馬。媽媽把他請到縫紉機前,師傅左看右看,讓媽媽去燒一壺開水,用開水沖洗了十多分鐘,換下幾個零件。機器倒是修好了,卻收了媽媽400元,媽媽心疼得沒辦法,卻也只能讓師傅拿走了。
雖說心疼,媽媽卻不生氣。機器修好后,媽媽又重操舊業(yè),為鄰居們縫縫補補。她還為我們家的三個小孩每人做了一床被子, 不僅要設計圖案,還要裁剪,很是費工夫。
縫紉機還陪著媽媽戰(zhàn)斗著,媽媽也更加愛護它,這是她的老搭檔,可以隨心所欲地修改各種衣物穿在身上。媽媽的生活中多了不少樂趣,還鍛煉了自己的手腳。我們也覺得,只要老人開心,愿意忙活,就隨她的意,只要她覺得開心、幸福就好。
責編/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