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礦難新聞采訪的倫理規(guī)范研究

      2018-01-11 06:06:17丁艷艷林燕燕
      華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礦難受害者倫理

      丁艷艷,林燕燕

      (華北科技學院 文法學院,北京 東燕郊 065201)

      礦難新聞采訪的倫理規(guī)范研究

      丁艷艷,林燕燕

      (華北科技學院 文法學院,北京 東燕郊 065201)

      近年來,在礦難新聞采訪報道中倫理失范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論文從生命至上這一前提出發(fā),提出媒體及其從業(yè)者應堅守“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具體包括生命至上原則,避免二次傷害,注意采訪言行的禁忌,采訪時機適宜,恪守真實性,進行心理救援等礦難新聞采訪的倫理規(guī)范,以此促進媒體及其從業(yè)者在從事相關采訪時,更加尊重受害者的基本權利和尊嚴,遵守新聞職業(yè)道德,提高我國礦難報道的整體水平。

      礦難新聞;倫理規(guī)范;語言塔布;心理救援

      近年來,媒體對礦難事件尤為關注。礦難具有突發(fā)性、破壞性、不確定性、緊迫性和信息不充分等特點,這對新聞采訪及采訪倫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研究礦難新聞采訪倫理,探討該倫理所必須的行為規(guī)范是一個重要的基本前提。

      在《大眾傳播倫理案例教程》一書中,列舉了河南汝州有一群真假記者大發(fā)礦難財,揭露“狼狽為奸”的行為。呂少威在《記者的良知在礦難報道中的體現(xiàn)》提到:礦難具有自然性災難和事故性災難雙重屬性,報道起來比較困難,再加上某些地方官商勾結(jié),故意隱瞞事故,不報或少報,賄賂記者的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胺饪谫M”封住了記者的良知。陳宏波等在《礦難報道的限度與超越》一文中借由災難新聞報道應遵循人文關懷,反映弱勢群體的聲音,堅持真實報道等原則,提出在礦難報道中,作為社會公器的傳媒已違背了這些原則。

      論文結(jié)合王家?guī)X礦難、云南富源礦難以及山西洪洞礦難及最近礦難等事故采訪報道,發(fā)現(xiàn)假新聞,有償新聞,采訪者獵奇心理嚴重,記者角色失當,人文關懷缺失,職業(yè)道德失范等情況時有發(fā)生,采訪的倫理規(guī)范亟待明確,采訪者自律意識亟待加強。

      針對上述問題,結(jié)合大眾傳播倫理,提出如下礦難新聞采訪的倫理規(guī)范。

      1 生命至上

      生命至上原則適用于受害者,也包括記者本人。

      當接近礦難受害者時,他也許正處于震驚或是嚴重受傷狀態(tài),記者應先詢問他們是否需要醫(yī)療幫助。如果需要,立刻尋找醫(yī)療幫助。記者應和他在一起直到幫助到達。這雖然不是記者的角色,但如果受害者生命處于危險之中,記者應該擔當緊急救援人員的角色[1]。

      對于記者來說,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是職業(yè)對其提出的要求。如果這個現(xiàn)場是一個礦難的發(fā)生現(xiàn)場,那么,記者到達時可能危險的情形還沒有消除,或是潛在的威脅還存在。這時,記者要對現(xiàn)場的環(huán)境安全有一個自己的評估。媒體的從業(yè)者常會提到說“相機在我在”、“攝像機在我在”等等,這是出于對職業(yè)的一種熱愛。但是在危險的環(huán)境中,設備重要還是記者的生命重要?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到了現(xiàn)場之后,記者要對現(xiàn)場的情況有判斷,不光要保護要手中的采訪設備,更要保護好自已。這不是退縮,而是強調(diào)記者在現(xiàn)場不要盲目和沖動。

      2 避免“二次傷害”

      這里所涉及的對象主要是三個層面:傷者、逝者,家屬、親屬,未成年人。

      重大的礦難事故,往往伴隨著重大的人員傷亡,媒體在報道時會伴有大量的圖片、影像等內(nèi)容。很多影像會圍繞傷者和逝者進行取材,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內(nèi)容嚴重傷害了傷者和逝者的尊嚴。當事故發(fā)生時,發(fā)布大量血腥的照片或畫面以此來博得受眾的強烈關注,完全使用白描式手法對事故進行報道,對一些涉及個人隱私的細節(jié)進行描述,淡漠礦難給不幸者帶來的傷痛。對于在這類事件中受到傷害的人尤其是失去生命的人,媒體應帶著緬懷之心去報道,注意維護新聞當事人的權益,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關愛精神。

      在很多情況下,只有采訪死難者的親友才能獲得必要的信息。面對公眾指責,媒體通常以“維護公眾知情權”為自己辯護。但事實上,知情權并不直接導致侵擾悲痛,侵擾悲痛通常是由不適當?shù)牟稍L手段和方式造成的,完成采訪任務與尊重保護不幸者并非決然對立[2]。

      云南富源礦難以及山西洪洞礦難,在礦難事故發(fā)生后的多家報紙版面上,那些事故場面的圖片大都血腥,讓人看了之后心有余悸。尤其是一些受難家屬抱著受難者的尸體泣不成聲,還有的受難家屬受了驚嚇表情呆滯的圖片更是讓人心寒。此類圖片的報道不僅是對受難家屬心靈的“二次創(chuàng)傷”,更是對廣大受眾精神承受的無視,背離了新聞報道的初衷。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在我們的受眾群中有大量的未成年人,一些不當?shù)膫鞑?nèi)容在被成人接收的同時,未成年人也有同樣的機會看到它們。而這些內(nèi)容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因此在當前這個影像時代,媒體對影像內(nèi)容的選擇要細致地考慮到其對未成年人的影響。

      3 注意采訪言行的禁忌

      3.1 語言塔布

      語言塔布(taboo),也被稱做語言禁忌,其實質(zhì)是言說的禁忌。如何提問如何敘事,既體現(xiàn)著報道者的語言能力,也體現(xiàn)著報道者的道德情操。

      客觀中立報道法則,歸根究底限制的是報道者的語言表述方式。

      礦難報道中的受害者,外部環(huán)境意外的刺激在其心理上留下的陰影,通常要存留相當一段時間。對那些剛從事故中逃生者來說,他們的心理較常人脆弱,對一些語詞比較敏感,這就要求報道者在采訪報道這個群體時,特別重視語言的塔布問題[3]。礦難報道的語言塔布是一種軟禁忌,要求采訪者選擇性使用語言,以免傷害被采訪對象。

      礦難采訪者的語言塔布,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受害者親屬遇難信息的回避;一是在被反問的情況下謊言的使用。有的受訪者追問報道者自己親屬的生死情況,如果報道者知道信息,并且是噩耗的信息,如何面對受害者同樣需要謹慎從事。在這種情境下,善意的謊言是一種善行,直言相告反而可能是一種行為惡。

      3.2 不影響和妨礙救援工作

      很多成功的礦難的現(xiàn)場報道為探討記者角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記者主動參與到新聞中,在追求新聞現(xiàn)場效果,展示新聞過程的同時,由新聞事件的觀察者和探索者轉(zhuǎn)變?yōu)樾侣勈录膮⑴c者,并且在新聞傳播的“前臺”與“后臺”間來回穿梭,承擔記者和救援者的多重角色。參與已經(jīng)成為一種職業(yè)慣例而被業(yè)界和受眾所接受。新聞記者臨場發(fā)揮參與新聞應該有一個基本的限度,這個限度就是新聞記者自身的職業(yè)角色定位以及事先準備好的應急方案[4]。礦難一發(fā)生,首要的就是救援工作的迅速展開,以挽救人的生命為第一要義。作為記者來說,在現(xiàn)場,就必須要考慮到這一點,記者的工作必須是在不影響和妨礙救援工作的前提下再去開展。

      人們不會忘記王家?guī)X礦難中醫(yī)院院內(nèi)多家媒體記者 “圍追堵截”救護車的情景:在院子里從現(xiàn)場來的救護車上往下抬傷員的時候,下面的一位女醫(yī)生要從醫(yī)院推送車的一側(cè)到另一側(cè)去,卻被記者群堵住通道無法通過,只好從記者的人堆里吃力地擠過去;在推送傷員的車行進時,記者不停地拍攝,有的還問醫(yī)護人員問題,使行進車速度放緩,讓醫(yī)護人員甚是惱怒[5]。記者在報道礦難時,不要在現(xiàn)場礙手礙腳,影響正常的救援工作。

      4 采訪時機適宜

      礦難新聞出現(xiàn)后,如果有現(xiàn)場,記者應該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采訪時要盡量靠近現(xiàn)場或者直接進入新聞現(xiàn)場的核心位置。因為,新聞采訪的本質(zhì)是抓住事實,新聞的本質(zhì)是公布真相,新聞價值隨著報道的深入全面會提高。

      除了速度外,還有個時機適宜問題。

      對于記者來說,采訪遇難當事人及家屬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一般情況下,礦難發(fā)生后,當事人及遇難者家屬在身體或精神上都會遭受到很大的傷害,不愿被人打擾。因此,記者在采訪之前對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要有所把握,要從尊重他們的感情、保護他們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出發(fā)來判斷。記者與采訪對象接近時,應該采取富有人情味的接近方式。比如,為當事人獻上一束鮮花、遞上一瓶水等等,讓記者與采訪對象的距離拉近,使溝通氣氛趨于融洽。

      設法不要打擾私人的悲傷空間,闖入私宅,或在受害者明顯很悲痛時干擾他們。如果對方對你不客氣地回應,你不要針鋒相對。請說:“我為發(fā)生在您身上的事再次表示抱歉。”留下你的名片,并說如果他晚些和你聯(lián)系,你非常感謝。然后離去。

      5 恪守真實性

      有的媒體和記者在重大突發(fā)礦難事故到來時,屈服于政府或某些部門負責人的壓力,或者經(jīng)不起名利的誘惑,對事件采取避重就輕的態(tài)度,結(jié)果讓事態(tài)的真相不能公之于眾。如山西繁峙礦難事件中,一些媒體記者接受所謂的“封口費”,失守新聞倫理底線。

      礦難報道屬于新聞報道的一種,真實性原則依然是其基本的原則。但是,特殊的環(huán)境對報道的真實性帶來了更多的不利因素。

      不管是事故的受害者還是救援者和志愿者,險境所造成的恐懼感無法徹底根除,這些人在接受采訪時可能會夸大事實。如果媒體從業(yè)者將這些原生態(tài)的采訪材不經(jīng)核實寫下來或直接播出,事故報道的真實性將受到挑戰(zhàn)。

      捍衛(wèi)報道的真實性,對于傷亡和損失的信息,盡量多方采訪以相互佐證。2000 年 1 月 11 日,徐州礦物集團下屬大黃山煤礦發(fā)生重大漏水事故,在當?shù)刂笓]部門沒有發(fā)布遇難礦工人數(shù)的情況下,一些媒體根據(jù)礦區(qū)內(nèi)的小道消息做了猜測性的報道,對搶險工作造成了負面影響[6]。

      捍衛(wèi)報道的真實性,需要媒體從業(yè)者追求自己視閾內(nèi)見聞的精確性。向受害者或受害者代表核查,證實姓名的拼寫、事實和引用的情況。原因是當你首次同受害者交流時候,他(她)可能會困惑或心煩意亂。再次核查能夠確保準確。這還可能給你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可使用的引語。

      對于傷亡數(shù)字以及單位的經(jīng)濟損失數(shù)字,最好依據(jù)權威機構發(fā)布的數(shù)字,不宜直接轉(zhuǎn)述被采訪對象所介紹的數(shù)字。報道者避免直接采信具體的數(shù)字,是因為事故受害者及單位也有自己的欲求。

      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博客報料、媒體跟進成為新趨勢。網(wǎng)絡會急速擴散并放大新聞,一旦新聞造假,危害更加嚴重[7]。新媒體改變了信息采集、發(fā)布方式,這就客觀上要求新媒體的“公民記者”們尤其要重視新聞的真實性。在把關環(huán)節(jié)上,把人工把關(編輯把關)和技術把關結(jié)合起來,實現(xiàn)最佳的把關效果。

      6 進行心理救援

      一般情況下,人們這樣給精神創(chuàng)傷下定義:“超過個人通常體驗之外的,并可能對個人造成潛在的生理傷害的任何事件?!?/p>

      康復要點有哪些?

      強調(diào)情感反映對精神創(chuàng)傷性壓力的影響總是重要的。然而減壓也絕對是身體系統(tǒng)在受到傷害后試圖恢復健康狀態(tài)的正常行為。就像斷腿一樣,斷骨需要時間才能愈合,精神創(chuàng)傷也需要細心的呵護與支持。

      正確的理解、傾聽和支持可以調(diào)整正在經(jīng)歷精神創(chuàng)傷事件或面臨嚴重精神壓力的人的情感。幫助一個人了解他所經(jīng)歷的精神創(chuàng)傷的前因后果,并認識到受這種影響之后去尋求并接受幫助是正常的。

      關于心理救援對象方面,有幾類是要關注的:剛剛從礦難中重獲新生的人、在礦難中失去親人的人、現(xiàn)場救援人員、記者、醫(yī)生等。

      雖然記者不是專業(yè)的心理救援人員。但在采訪中,要以悲憫天下、關懷今生的胸懷,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和人道主義精神,積極做好或輔助心理干預和心理救援人員的工作,減少礦難受害者的痛苦,幫助他們克服創(chuàng)傷后的心理障礙,重塑起生活的信心。

      在具體采訪方面,中國心理學界危機及災難心理救援項目組給媒體的建議值得借鑒。

      表1 不同采訪對象采訪建議

      有大量的證據(jù)顯示,記者同其他首先到達現(xiàn)場的礦難救援者一樣,非常容易遭受精神錯亂的威脅。一旦新聞工作者要長時間報道精神創(chuàng)傷事件,他們得注意遭受次生精神創(chuàng)傷、因同情帶來的壓力、精神疲勞、間接的精神障礙等。

      對于記者來說,保護好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感受強烈或是感覺十分糟糕時,要及時向?qū)I(yè)人員尋求心理咨詢和心理干預。對于管理人員來說,特別是在一個重大悲劇或災難的報道中,你的職員將需要友好的、親切的和清晰的管理和團隊支持。

      7 結(jié)論

      關于礦難報道倫理規(guī)范,媒體及其從業(yè)者應遵守“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準則?!坝兴鶠椤?,對于事故現(xiàn)場中的緊急情況,媒體從業(yè)者既是媒體的代言人也是救援預備人員,關鍵時刻暫時放棄自己的采訪報道身份,以挽救生命為最高使命。礦難采訪中的媒體從業(yè)者和被采訪對象,他們之間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采訪與被采訪、報道與被報道的關系,首先是尊重與被尊重的關系,這種關系也是人類交往中最為基礎性的關系。即便是記者第一個發(fā)現(xiàn)受害者的,只要受害者生命存在危險,此時此刻的記者應首先盡做人的義務,幫著受害者脫離生命危險。其實,救助的過程,同樣可以成為報道的內(nèi)容?!坝兴粸椤睆娬{(diào)的是媒體從業(yè)者在事故現(xiàn)場的活動要有所禁忌,不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傷害、妨礙他人的行為,寧等一分絕不搶一秒。所有的報道活動,不能影響正常的救援工作,不觸及國家安全這根紅線。要做到這些,必須加強自律,使上述倫理規(guī)范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素養(yǎng),注重發(fā)揮專業(yè)傳播隊伍的作用,同時要構建倫理規(guī)范體系:建立健康的傳播環(huán)境,強化業(yè)內(nèi)監(jiān)督等。

      [1] 李梓新.災難如何報道[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

      [2] 肖偉.新聞報道怎樣避免侵擾悲痛[J].新聞記者,2007(2):33-34.

      [3] 劉海明,王歡妮.災難報道倫理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 張松.淺談新聞記者社會角色意識[J].吉林畫報,2013(4):43.

      [5] 宋萬林,徐婧瑤.電視直播災難現(xiàn)場新聞的倫理問題及其控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4):29.

      [6] 王信廷,張艷楠.突發(fā)事件采訪的四要素[J].記者搖籃,2013(3):15.

      [7] 陳絢.大眾傳播倫理案例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31.

      [8] 趙金.讓災難報道更專業(yè)更規(guī)范[J].青年記者,2013(13):36.

      ResearchonEthicalNormsofJournalismInterview

      DING Yan-yan,LIN Yan-yan

      (SchoolofLiteratureandLaw,NorthChina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Yanjiao,065201,China)

      In recent years,in the report of the mining accident,the ethics of the misconduct of the case occurred. The situation of ethical anomie happens occasionally. Starting from the premise of life supremacy,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media and its practitioners should stick to what they have done and what they can't do. Including life is supreme principle,to avoid the secondary damage,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view taboo words and deeds,interview time is appropriate,authenticity,abide by the psychological aid for mine disaster news ethic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edia and its practitioners in an interview is engaged in the related,more respect the basic rights and dignity of the victim,abide by professional ethics,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mine accident reports.

      mine accident news;ethical norm;verbal taboo;psychological relief

      2017-08-01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3142017082);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SZ17211);廊坊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fā)展計劃項目(2016023199)

      丁艷艷(1980-),女,吉林松原人,碩士,華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安全新聞傳播。E-mail:10466466@qq.com

      G212.1

      A

      1672-7169(2017)05-0108-04

      猜你喜歡
      礦難受害者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顯未成年人保護精細化
      公民與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3:40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受害者敏感性與報復、寬恕的關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兒童霧霾的長期受害者
      母子健康(2015年1期)2015-02-28 11:21:37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關注恐怖主義受害者
      礦難
      讀者(2012年24期)2012-09-22 20:27:46
      王家?guī)X礦難
      新民周刊(2010年50期)2010-05-30 10:48:04
      宜章县| 鄂伦春自治旗| 阿合奇县| 山西省| 郓城县| 措勤县| 观塘区| 莱阳市| 六安市| 平阴县| 尉氏县| 闽清县| 来安县| 哈尔滨市| 苏尼特右旗| 东港市| 乌拉特后旗| 六安市| 金昌市| 高清| 屯门区| 曲阜市| 古丈县| 南平市| 浮山县| 西畴县| 成都市| 五指山市| 上饶市| 怀来县| 贵阳市| 邵阳县| 邢台县| 临高县| 黑山县| 长岛县| 醴陵市| 鲜城| 凤凰县| 庆城县| 临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