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風, 謝寅峰, 張往祥
(1.江蘇農林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句容 212400; 2.南京林業(yè)大學,江蘇南京 210037)
觀賞海棠(Malusspp.)具有觀花、觀果、觀葉等觀賞價值和較強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主要分布在北溫帶,橫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園林景觀中[1]。海棠是喜光耐寒植物,一般年平均氣溫7~14 ℃地區(qū)均有分布[2]。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各地相繼從國外引進優(yōu)良的觀賞海棠品種,并試圖將海棠進行南移推廣,這些引進的資源的抗逆性和適應性是栽培者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對高溫適應性的問題將影響其引種馴化、推廣栽培區(qū)的范圍。目前,國內外的主要研究集中在觀賞海棠品種調查和分類[3-5]、引種篩選和栽培育種、遺傳背景和親緣關系評價、形態(tài)和生理生化變化、觀賞和應用價值評價、花青素代謝途徑與產物、病蟲害研究等方面[3-17]。關于觀賞海棠對高溫適應性的研究尚未見報道。近年來,由于“溫室效應”的影響,全球氣溫持續(xù)升高,因此,筆者對歐美觀賞海棠部分品種的耐熱性進行了研究,以期為觀賞海棠南移推廣與栽培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地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傅家邊農業(yè)開發(fā)區(qū)(118°22′~119°14′E,31°14′~32°37′N),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5 ℃,年極端氣溫最高39.7 ℃,最低 -13.1 ℃,年平均日照2 146 h,年平均降水1 037 mm。土壤是黏質土,呈酸性。
供試材料來源于南京林業(yè)大學引進的觀賞海棠8個品種2年生的嫁接苗,8個品種分別為Malus‘Sentinel’、Malus‘Royalty’、Malus‘Abundance’、Malus‘Robinson’、Malus‘Pink Spire’、Malus‘Adams’、Malus‘Radiant’、Malus‘Strawberry’,編號依次為A2、A4、B4、B7、B9、B19、B5、B10。嫁接苗于2012年3月定植,采用完全隨機試驗設計,株行距為1 m×2 m,按常規(guī)生產管理。8個品種各選150株大小一致、生長健壯的嫁接苗進行測定。
本試驗在7月連續(xù)7 d的36~38 ℃高溫天氣后取材[18],對觀賞海棠不同品種的葉片進行生理生化測定。相對電導率用電導儀測定法測定[19];丙二醛(MDA)含量測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1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測定采用氮藍四唑(NBT)光化還原法[19];過氧化物酶(POD)活性測定采用比色法[19];可溶性蛋白含量測定采用考馬斯亮藍染色法[19];脯氨酸含量測定采用磺基水楊酸提取-酸性茚三酮顯色法[20];可溶性糖含量測定采用蒽酮比色法[20];過氧化氫(H2O2)含量測定采用硫酸鈦顯色法[19]。數(shù)據(jù)分析用SPSS 17.0軟件對生理生化測定指標進行方差分析、因子(主成分)分析及聚類分析,聚類分析時應用歐氏距離與可變法進行系統(tǒng)聚類。
持續(xù)高溫脅迫后,不同觀賞海棠品種間相對電導率的差異極顯著(P<0.01)。品種A4、B9、B19的相對電導率都超過了50%,表明持續(xù)高溫脅迫較大程度地破壞了品種A4、B9、B19葉片細胞膜,增加了細胞膜透性;品種A4葉片的相對電導率最高,達到68.57%,其次為品種B9(56.85%)、B19(50.00%),品種B5、B7、B10葉片的相對電導率較小,分別為43.50%、35.10%、33.10%,品種B4葉片的相對電導率最小,為31.90%。相對電導率最高的品種A4為最低品種B4的 2.15 倍。高溫脅迫后,不同觀賞海棠品種間MDA含量差異極顯著(P<0.01),品種A4、B9的MDA含量分別達到64.29、60.91 μmol/g,極顯著高于其他品種,品種B19、B5、A2的MDA含量在31~40 μmol/g,含量居中等,品種B10、B7、B4的MDA含量遠低于其他品種,其中最低為B4,僅為 5.93 μmol/g,其次為B7(6.50 μmol/g)。MDA含量較高的品種B9、A4為較低品種B4、B7的9.36~10.85倍。高溫脅迫后,不同觀賞海棠品種間SOD活性差異極顯著(P<0.01),品種A2的SOD活性最高,為 2 197.39 U/g,其次為品種A4、B9,分別為1 648.04、1 582.87 U/g,品種B19的SOD活性最低,為682.81 U/g,其次為品種B10(955.93 U/g),SOD活性最高的品種A2為SOD活性最低的B19的3.2倍。高溫脅迫后,不同觀賞海棠品種間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差異極顯著(P<0.01),品種B10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為 223.70 mg/g,其次為品種B4(182.88 mg/g),品種B7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為75.97 mg/g,其次為B19(78.23 mg/g),其余介于93.15~137.45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種B10為最低的品種B7的2.94倍。高溫脅迫后,不同觀賞海棠品種間的可溶性糖含量差異顯著(P<0.05),品種B19、B4的可溶性糖含量較高,分別為91.07、90.59 mg/g,品種A2的可溶性糖含量最低,為58.25 mg/g,其次為品種B10(65.58 mg/g)、B5(65.90 mg/g),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品種B19為可溶性糖含量最低的品種A2的1.56倍。高溫脅迫后,不同觀賞海棠品種間的脯氨酸含量差異顯著(P<0.05)。品種B5的脯氨酸含量最高,為22.53 μg/g,其次為品種A2、B4,分別為21.71、21.78 μg/g,品種B19的脯氨酸含量最低,為 17.09 μg/g。高溫脅迫后,不同觀賞海棠品種間的過氧化氫含量差異極顯著(P<0.01),品種B9的H2O2含量最高,為 15.45 μmol/g,其次為品種A4(11.52 μmol/g),品種B10的過氧化氫含量最低,為6.03 μmol/g,其次為品種A2、B5,分別為6.26、6.53 μmol/g,其余介于7.46~10.46 μmol/g,過氧化氫含量最高的品種B9為過氧化氫含量最低品種B10的 2.56 倍。
表1 高溫脅迫下8個觀賞海棠品種的生理生化指標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大寫字母分別表示品種間差異顯著(P<0.05)、極顯著(P<0.01)。
首先對8個海棠品種的7個指標數(shù)據(jù)進行標準化和正向化[21],然后進行主成分分析(表2至表4)。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已達91.768%,基本保留了7個耐熱相關性狀的全部信息(表4)。第1主成分貢獻率達49.837%,第2主成分貢獻率達23.933%,第3主成分貢獻率達9.202%,第4主成分貢獻率達8.795%。第1主成分中相對電導率、丙二醛含量、過氧化氫含量有較大的載荷系數(shù),相關分析表明,相對電導率與丙二醛含量、過氧化氫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952、0.719,丙二醛含量與過氧化氫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為 0.692,三者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第2主成分中載荷系數(shù)較大的為SOD活性。第3主成分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有較大的載荷系數(shù),相關分析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與脯氨酸含量的相關系數(shù)為0.370。第4主成分中載荷系數(shù)較大的為可溶性糖含量。因此,第1主成分可以看作由相對電導率、丙二醛含量、過氧化氫含量組成的細胞膜穩(wěn)定性因子,第2主成分可以看作SOD抗氧化因子,第3主成分可以看作由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組成的滲透調節(jié)因子,第4主成分可以看作為可溶性糖含量。
主成分表達式:Y1=0.478X1+0.437X2+0.020X3+0.389X4+0.287X5-0.327X6+0.489X7;Y2=0.236X1+0.330X2+0.677X3+0.025X4-0.457X5+0.408X6-0.032X7;Y3=-0.120X1-0.172X2+0.147X3+0.565X4+0.552X5+0.536X6-0.151X7;Y4=0.287X1+0.434X2-0.359X3-0.510X4+0.327X5+0.467X6-0.127X7。式中:X1為相對電導率,X2為丙二醛含量,X3為SOD活性,X4為可溶性蛋白含量,X5為脯氨酸含量,X6為可溶性糖含量,X7為H2O2含量。
表2 主成分特征值、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
表3 各單項指標的相關系數(shù)
注:“**”“*”分別表示極顯著(P<0.01)、顯著(P<0.05)相關。
表4 前4個主成分分析因子載荷
根據(jù)表5列出的觀賞海棠8個品種的4個因子得分值和表2中的主成分貢獻率,按照公式∑ni=1=AiBi(A為主成分貢獻率;B為不同品種的因子得分值;i=1,…,4;n=8)計算8個觀賞海棠品種的耐熱能力,結果(表5)表明,8個品種的耐熱能力由大到小的順序為B4>B10>B5>B7>A2>B19>B9>A4。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的4個因子得分值(表5),選歐氏距離與可變法進行聚類分析,將觀賞海棠8個品種分為4個等級,即耐熱性強、耐熱性較強、耐熱性中等、耐熱性弱。結果(圖1)表明,耐熱性強的品種為B4、B10;耐熱性較強的品種為A2、B5;耐熱性中等的品種為B7、B19;耐熱性弱的品種為A4、B9。
表5 8個觀賞海棠品種主成分分析因子得分及耐熱能力排序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種多元統(tǒng)計分析方法,可以將許多指標簡化濃縮為少數(shù)幾個甚至一個獨立的綜合評價指標,使簡化的指標既能基本包含全部指標具有的信息,又使指標之間相互無關。它是一種客觀實用評價方法,在經(jīng)濟、管理、環(huán)境、教育等評價領域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首先必須對數(shù)據(jù)進行標準化處理,此外,反向指標必須進行正向化處理后再做標準化,正向化處理以線性處理方式比反向指標取倒數(shù)的非線性處理方式要科學一些[21]。
本試驗在處理數(shù)據(jù)時,對反向指標采用了正向化處理后再做標準化處理,分析結果比較理想,利用經(jīng)主成分分析法簡化后的4個互相獨立的因子進行聚類后,得到的分類結果與試驗田間觀測的結果基本吻合[22]。將觀賞海棠8個品種分為4個等級,即耐熱性強、耐熱性較強、耐熱性中等、耐熱性弱。耐熱性強的品種為B4、B10;耐熱性較強的品種為A2、B5;耐熱性中等的品種為B7、B19;耐熱性弱的品種為A4、B9。耐熱能力由大到小的順序為:B4>B10>B5>B7>A2>B19>B9>A4。因此,本人認為持續(xù)7 d的36~38 ℃的高溫脅迫能夠有效區(qū)分不同觀賞海棠品種的耐熱性,利用生理生化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統(tǒng)聚類方法可以快速鑒定觀賞海棠的耐熱性,縮短田間試驗觀察期,為觀賞海棠向南方推廣栽培提供了1種較快速的鑒定方法。此方法在茶花品種耐熱性的鑒定及其他研究中也有應用[18,23-24]。
[1]楚愛香,湯庚國. 觀賞海棠品種分類研究進展[J]. 生物學通報,2008,43(7):15-17.
[2]陳恒新. 山東海棠品種分類與資源利用研究[D]. 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07.
[3]張 寧,沈紅香,高遐虹,等. 蘋果屬部分觀賞品種與中國野生種的親緣關系[J]. 園藝學報,2007,34(5):1227-1234.
[4]沈紅香,張 寧,姚允聰. 基于葉片特征的觀賞海棠分類研究[C]//張啟翔. 中國觀賞園藝研究進展.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6:45-51.
[5]沈紅香,高遐虹,沈 漫,等. 部分觀賞海棠品種植株形態(tài)比較[C]//張啟翔. 中國觀賞園藝研究進展.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7:655-658.
[6]Romer J P,Iles J K,Haynes C L. Selection preferences for crabapple cultivars and species[J]. HortTechnology,2003,13(3):522-526.
[7]王明榮. 引進33種歐洲海棠品種繁殖栽培研究及景觀應用價值評價[D]. 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05.
[8]郭 翎,周世良,張佐雙,等. 蘋果屬種、雜交種及品種之間關系的AFLP分析[J]. 林業(yè)科學,2009,45(4):33-40.
[9]Ranney T,Eaker T. Variation in ploidy levels and reproductive pathways among flowering crabapples[J]. HortScience,2004,39(4):773.
[10]李曉磊. 觀賞海棠(Malussp.)花粉特性及花果香氣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08.
[11]Lloyd J E,Herms D A,Rose M A,et al. Fertilization rate and irrigation scheduling in the nursery influence growth,insect performance,and stress tolerance of ‘Sutyzam’ crabapple in the landscape[J]. HortScience,2006,41(2):442-445.
[12]曲曉玲. 觀賞海棠基礎生物學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06.
[13]董建云. 現(xiàn)代海棠視覺特征及其城市景觀應用價值研究[D]. 保定:河北農業(yè)大學,2007.
[14]耿 健. 觀賞海棠花青素代謝途徑與產物的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1.
[15]劉軍麗,沈紅香,高遐紅,等.60Co γ輻射對蘋果屬觀賞海棠誘變效應的研究初報[J]. 中國農學通報,2009,25(8):223-226.
[16]郭 蕾,鄭大睿,仇蘭芬,等. 不同北美海棠品種抗螨性調查[J]. 廣東農業(yè)科學,2008(12):103-104.
[17]鄧麗娟,沈紅香,姚允聰. 觀賞海棠品種對土壤干旱脅迫的響應差異[J]. 林業(yè)科學,2011,47(3):25-32.
[18]李紀元,李辛雷,范妙華,等. 高溫脅迫下15個茶花品種的耐熱性[J]. 浙江林學院學報,2006,23(6):636-640.
[19]張治安,陳展宇. 植物生理學實驗技術[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20]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1]俞立平,潘云濤,武夷山. 學術期刊評價中主成分分析法應用悖論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32(9):84-87.
[22]劉春風,劉少軒,謝寅峰,等. 高溫脅迫對觀賞海棠形態(tài)和生長的影響[J]. 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3,27(3):42-45.
[23]袁 霞,何 斌. 八角林地土壤酶活性和養(yǎng)分的分布特點及其相關分析[J]. 經(jīng)濟林研究,2004,22(2):10-13.
[24]王玉娟,陳永忠,王湘南,等. 稻草覆蓋對油茶幼林林地土壤溫度及新梢的影響[J]. 經(jīng)濟林研究,2009,27(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