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展團
在我們身邊,常有一些父母羨慕別人的孩子、奚落自己的孩子:“真是笨死了!你看人家××多聰明、多厲害!”聽到這話,孩子是啥滋味?
世上的事物從來沒有絕對,只有相對。笨鳥是可以先飛的,有些“笨”并沒想象的那么可怕。反而是一些天生聰明的人,如果恃才傲物,從此不再努力,就會淪為平庸、碌碌無為,甚至誤入歧途、害人害己,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正反對比,對“笨”與“聰明”進行辯證分析。)
曾國藩被奉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最后的儒家”“大清圣哲”,但他小時候并不聰明,甚至比賊還笨:一天晚上,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復(fù)朗讀很多遍了,還是背不下來。這時候,家里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后撈點好處。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曾國藩去睡覺。賊人實在忍不住了,跳出來大聲說:“這種水平讀什么書?”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讓曾國藩目瞪口呆——只聽那賊人將文章很流暢地背誦了一遍,然后,輕蔑地看了曾國藩一眼,揚長而去。
故事中,曾國藩雖不聰明,但他留名千古;小偷記憶力好,卻做著偷雞摸狗的勾當(dāng)。究其原因,曾國藩盡管有些笨,但讀書勤奮,堅持不懈,靠著非凡毅力和超人付出成為人生贏家。而那個聰明過人的賊呢,空有天賦沒有勤奮,聰明用錯了地方,變得默默無聞,不知所終。(這部分舉曾國藩一例,論證“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尤其是故事中的曾國藩與小偷在天分上與終身成就上形成了鮮明對比,敘事之后兼之以精當(dāng)?shù)姆治?,增強了典型事例的論證力度。)
明朝的王陽明,也是憑借笨鳥先飛、刻苦勤奮,終獲成功。小時候,王陽明一點都不聰明,人們以為他是個啞巴。他的父親四處尋找名醫(yī)治療,直到6歲時,王明陽的病才治好。雖然治好了病,但王陽明的智力卻一般。平時讀書,別人讀一遍,他就讀兩遍、三遍甚至十遍。白天他認真聽先生的課,放學(xué)后,趁著還沒有吃飯或者吃飯后的時間,認真讀書,直到家人催促他吃飯、睡覺。年年如此,從不間斷。
百煉成鋼。與曾國藩一樣,王陽明長大后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立德、立功、立言”的幾位完人之一(另舉王陽明一例,論證“笨鳥”勤奮刻苦,終獲成功。王陽明和曾國藩兩個事例,極為典型,共同構(gòu)成文章的主體部分,支撐起文章的框架。)
王陽明、曾國藩如此,歷史上那些取得偉大成就,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而最初被稱為“笨人”的,比如愛因斯坦、愛迪生、達芬奇、陳景潤、童第周等,也是這樣。(此段簡要概述一些名人事例,作“面”上的拓展,與上面曾國藩、王陽明兩個“點”呼應(yīng),使得論證更加充分。)
誠然,聰慧早熟、天賦突出者,在做學(xué)問、建功業(yè)方面,肯定會捷足先登占大便宜。但事實上,許多過目成誦、博聞強記、聰明過人者卻不一定就能走多遠。傷仲永的故事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這一段,事理論證結(jié)合事例論證,事理正反對比,事例選取仲永一例,極為典型。雖然語言簡潔,但是論述切中肯綮,令人信服。)
錢穆說:“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勁?!焙m也說:“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shù)人。”
所以,千萬要謹記——你可以笨,卻絕不能懶?。ńY(jié)尾部分,引用多位名人言論,論證中心論點,照應(yīng)文章題目,收束全文。)
評點:
選例典型,論證充分,是文章的突出特點。無論是敘述詳細的曾國藩與王陽明事例,還是簡要概述的愛因斯坦、愛迪生、達芬奇、陳景潤、童第周等人事例,都極為典型,能夠充分證明文章觀點;不僅如此,在文章開頭第二段和倒數(shù)第二段,作者還進行了抽象說理,引用名言,正反對比,從事理上對論點進行充分闡釋,更增強了立論的可信度。文章觀點鮮明,論證充分,擺事實講道理,言之有物并言之有序,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編輯:關(guān)曉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