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司馬相如:西漢邊疆開拓的杰出戰(zhàn)略家與實踐者

      2018-01-12 16:34:01李殿元
      文史雜志 2017年6期
      關鍵詞:司馬相如策略

      李殿元

      摘 要:司馬相如一生的作為不僅在文學上,亦不是與卓文君的風流故事。司馬相如在少年時就立志成為一個出色的外交家。他出使西南夷的實踐以及在《喻巴蜀檄》《難蜀父老》提出的“羈縻”策略,作為當時整個治國安邦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和平而非軍事的手段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加強了中央政權與邊疆和民族地區(qū)的聯(lián)系,推動了邊疆和民族地區(qū)的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對中國歷史的進步具有重要貢獻。

      關鍵詞: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羈縻”策略;邊疆開拓

      司馬相如對歷史的突出貢獻,并不是其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甚至也不是漢賦,而是他所提出的漢帝國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謀略。只是,因為文學及愛情故事影響太大,湮沒了他在外交上的成績。

      一、歷史對司馬相如有誤解

      西漢時期的成都人司馬相如在歷史上名氣很大,一是因為文學,一是因為與卓文君的千古風流故事。

      兩漢文學的正宗是漢賦,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的一朵奇葩;而司馬相如是漢代大賦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被譽為“賦圣”“辭宗”。

      《子虛》《上林》兩賦是司馬相如大賦的代表作。這兩賦以游獵為題材,極其夸張地描寫了豪華壯麗的宮苑以及諸侯、天子的游獵盛況;在歌頌大一統(tǒng)漢帝國的威勢、漢天子的尊嚴的同時,也以委婉的文字勸誡享樂之中的漢天子應該反躬自省,不要太奢侈了!這兩篇賦在漢賦發(fā)展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確立了漢賦的體制、特點、傳統(tǒng):一是鋪張揚厲——華麗的詞藻,夸飾的手法,韻散結合的語言和設為問答的形式;二是“勸百諷一”——在大肆鋪陳壯麗宮苑、豪華帝王生活的同時,委婉表達作者懲奢勸儉的用意。

      較之文學上的影響,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千古風流故事更可謂家喻戶曉。不過,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有褒有貶,分歧極大。

      褒者是主流,但多為民間大眾。他們認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之所以千古傳誦,是因為他們之間是兩情相悅的浪漫愛情,非常美好,表現(xiàn)的是對人性張揚、個性解放的追求,人人都向往和企盼。所以,后世的文學作品諸如《西廂記》《玉簪記》《墻頭馬上》等,均以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為榜樣?!段鲙洝分械膹埳趧≈芯瓦@樣唱:“昔日司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雖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p>

      貶者多為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例如揚雄、顏之推、司馬貞、蘇軾等。他們認為司馬相如是“竊貲”“竊妻”。北朝顏之推寫了20篇“家訓”,用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禮教思想教育其子孫,要他的女兒、媳婦、孫女不能學卓文君去私奔,要按封建禮教的規(guī)矩,找個媒婆,且門當戶對。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由于封建禮教遭到痛批,維護封建傳統(tǒng)禮教、對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事斥“貶”意者多已偃旗息鼓。

      說白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之事,風流也罷,羨慕也罷,反感也罷,也只是他倆的私事,與他人何干?不過,世上確有好事者,例如王立群先生在前幾年就曾拋出“琴挑文君:千年一騙局,劫色劫財”[1]之論,其實并沒有新意,也經不起推敲?!敖佟笔菗尳?、強奪。史載的事實是“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文君)馳歸成都”,是文君自愿,自己先跑到相如住處,再一起跑到成都的。相如沒有“劫色”,更沒有“劫財”。他與文君是兩情兩悅,私奔聯(lián)姻,而且相愛相守一輩子,也證明不是“劫”。

      不可否認的是,因為對司馬相如持批評者多為有影響的“大人物”,猶如王立群先生,所以他們對司馬相如的批評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司馬相如的評價,甚至包括對他文學成就的評價,造成了認識上的混亂與誤解。四川最近評選“十大歷史名人”,居然沒有司馬相如。這之中王立群等先生對其形成的負向輿論是否起了作用,不得而知。

      司馬相如一生的作為不僅在文學上,亦不是與卓文君的風流故事。他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還有更重要的貢獻,即是他對漢帝國邊疆開拓的設計與實踐。被譽為“良史”的司馬遷撰有《史記·司馬相如列傳》[2],全文11054字,其中寫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風流故事者僅640余字,寫與漢賦有關事5500余字;另有2380字專寫司馬相如在漢帝國處理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關系問題上的積極貢獻。司馬遷對司馬相如的記載是全方位的、立體的、有血有肉和可信的。

      二、少年司馬相如的志向是外交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開篇即說:“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边@段記載清楚地表明:少時的司馬相如有兩大愛好——讀書,擊劍。這也就是說:少時的司馬相如能文能武。

      而少時司馬相如的志向絕卻不僅僅在于文學上的發(fā)展,否則他就沒有必要去學擊劍,沒有必要在景帝時去擔任武騎常侍之職。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開篇還說:“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

      司馬相如所羨慕的藺相如是戰(zhàn)國時的趙國上卿,著名的外交家。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劉向《說苑》卷八《尊賢》等古代典籍對他的生平事跡有詳細記載。戰(zhàn)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惠文王,表示愿以15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趙國不敢得罪強秦,藺相如帶“和氏璧”來到秦國。他識破強秦欲霸占“和氏璧”企圖,機智周旋,據(jù)理力爭,終于完璧歸趙。公元前279年,秦趙兩國在澠池會盟,藺相如在宴會上與秦國君臣進行了有理有節(jié)、針鋒相對的斗爭。他當面斥責強秦,維護了趙國以及作為趙國國家代表的趙王的尊嚴。經過艱苦談判,秦趙兩國最終停止了戰(zhàn)爭。因澠池之功,藺相如任上卿,官職在趙國老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恃,恥居藺相如之下,揚言要羞辱他。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始終回避忍讓,感動了廉頗。后者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由藺相如主導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少年司馬相如因為對藺相如特別仰慕,便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相如”。這就表明:少年司馬相如是要以藺相如為榜樣,渴望像藺相如那樣,成為一個出色的外交家。endprint

      毋庸多言,外交家并不同于文學家,除了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定的政治立場外,還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素質,例如知識面要廣,思維要敏捷,邏輯性要強,表達要清晰準確,善于從多方面思考問題,有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沉穩(wěn),能隨時保有迎接失敗的心態(tài),等等。在這些方面,司馬相如在入仕之前都已準備好了。

      三、出使西南夷與提出“羈縻”策略

      眾所周知,沒有戰(zhàn)爭,就不可能產生軍事家,“一將功成萬骨枯”。同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產生的,需要時機。在司馬相如前半生所處的漢文帝、漢景帝時代,已沒有春秋戰(zhàn)國時群雄割據(jù)(“吳楚七國之亂”不能同日而語)的現(xiàn)象;大一統(tǒng)的國家形態(tài),使藺相如折沖樽俎的業(yè)績自然難以重演。所以,當時機并不存在的時候,司馬相如就只能把他的聰明才智轉向文學,去充分顯示他的文學之才。

      文景之后的漢武帝具有雄才大略。他在位半個多世紀,正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國日益鞏固和發(fā)展的時代。他依靠文、景兩朝積累的財富,派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使北部邊郡得以安定;派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西北邊疆。衛(wèi)青、霍去病成為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軍事家,張騫成為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外交家。

      機會稍縱即逝,從來就只給有準備的人。就是在漢武帝時代,從小就有外交家夢想的司馬相如獲得了他的機會。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太皇太后竇氏去世了,漢武帝正式親政。這時,南方發(fā)生了東越王“郢”攻打南越王趙胡的事,南越向漢朝求救。一心想大展拳腳的漢武帝抓住機會,派大鴻臚王恢和大司農韓安國分兵兩路去討東越。王恢又派唐蒙出使南越要其服從漢朝。據(jù)《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唐蒙在番禺吃到蜀地所產的蒟醬,得知有一條用于“走私”的密道可從西北方向的牂柯江直達番禺城下。唐蒙就上書漢武帝,建議修通夜郎道,并置官吏,作為奇兵在將來攻打南越之用。[3]漢武帝同意了,就以唐蒙為郎中將,帶領一千士兵和負糧的一萬余人,從巴郡的符關(今瀘州市合江縣)而入南夷,見到夜郎侯多同,恩威并施,招撫夜郎國成功,建立了開發(fā)“西南夷”的第一個郡——犍為郡。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在唐蒙受命開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時,“發(fā)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fā)轉漕萬余人,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漢武帝得知這種情況后,就派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趁機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為并非皇上本意。其時司馬相如在武帝身邊做郎官已經好幾年了。他躊躇滿志地前往成都,一到那里便首先發(fā)布了一份被稱為《喻巴蜀檄》的公告,其末段云: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fā)卒之事,因數(shù)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方今田時,重煩百姓,已親見近縣,恐遠所溪谷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縣道,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所謂“檄”,是用于聲討的一種文體。《喻巴蜀檄》恩威并施,聲討的不僅是唐蒙,也包括巴蜀吏民的“罪過”。

      《喻巴蜀檄》為穩(wěn)定人心,先用對外征討的聲威和雖被征招而無隱患的說辭來震動和安撫人心,以“存撫天下,輯安中國”來顯示皇帝之“恩”,分析唐蒙和地方官吏的責任;再以當官、享樂、傳名來規(guī)范和開導百姓,并在對比中尋過批評巴蜀吏民“人懷怒心,如報私讎”;最后要求及時傳達“陛下之意”,化解各種矛盾。

      《喻巴蜀檄》大力表現(xiàn)赫赫煌煌的大漢之“威”,尤其是“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詘膝請和;康居西域,重譯請朝,稽首來享。移師東指,閩越相誅;右吊番禺,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怠墮,延頸舉踵,喁喁然,皆向爭歸義,欲為臣妾”,有力地說明現(xiàn)在西南“靡有兵革之事、戰(zhàn)斗之患”,乃皇帝之“恩”;漢朝疆域在西南是和平大擴展,沒有任何血與火的不幸。

      《喻巴蜀檄》的行文顯示出大賦家的手筆,雖然有虛夸的語言,更多的則是大氣磅礴的縱橫辯說。其思維嚴密,有利有節(jié),入情入理,故有很強的感染力,說服力。在當時,除了司馬相如,沒有第二人能寫出此文。

      《喻巴蜀檄》在巴蜀之地迅速傳揚。司馬相如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功地說服了巴蜀吏民,使少數(shù)民族愿意與漢廷合作,為開發(fā)西南邊疆作出了貢獻。

      司馬相如出使完畢,回京向漢武帝匯報。這時,邛、筰的君長聽說南夷已與漢朝交往,得到很多賞賜,因而多半都想做漢朝的臣仆,希望比照南夷的待遇,請求漢朝委任他們以官職。漢武帝向司馬相如詢問此事,相如說:“邛、筰、冉、駹等都離蜀很近,道路容易開通。秦朝時就已設置郡縣,到漢朝建國時才廢除。如今真要重新開通,設置為郡縣,其意義超過南夷?!被噬弦詾橄嗳缯f得對,就任命相如為中郎將,帶上副使王然于、壺充國、呂越人等人,持節(jié)出使,奔向西南,憑借巴、蜀的官吏和財物去聯(lián)絡西南夷。司馬相如很快就安定了西南夷?!妒酚洝の髂弦牧袀鳌酚涊d:“相如以郎中將往喻,皆如南夷,為置一都尉,十余縣,屬蜀?!?/p>

      邛、筰、冉、駹、斯榆的君長成為漢王朝的臣子后,拆除了舊有的關隘,使?jié)h朝邊關向西南延伸,西邊到達沫水和若水,南邊到達牂柯;以此為邊界,又開通了靈關道,在孫水上建橋,直通邛、筰。

      西南夷重歸一統(tǒng)。但是,司馬相如在出使西南夷時,蜀郡的年高長者多半都說開通西南夷沒有用;在朝廷,也有一些大臣這樣認為。于是,在朝廷內外都產生了有無必要開通西南夷的爭論。尤其是,唐蒙開通夜郎后又趁機要開通西南夷道路,征發(fā)巴、蜀、廣漢士卒數(shù)萬人參加筑路,修路二年卻沒有修成,士卒多死亡,還耗費過億的錢財——這使得蜀地民眾和漢朝當權者大多持反對立場。

      司馬相如想再次向漢武帝上奏,但考慮到開發(fā)西南夷的建議本是由自己提出,不好再進諫言;于是以文章形式,假借蜀郡父老的語氣,讓自己來詰難對方,以此宣傳開發(fā)西南夷的意義。其既是提醒皇帝要堅持開發(fā)西南夷的正確意見,也是讓大臣、百姓均能對皇帝開發(fā)西南夷的決定有所體悟。這篇被稱為《難蜀父老》的文章用誠懇、委婉和令人親近的語言向廣大臣工、百姓闡明漢武帝開發(fā)邊疆的重大意義:endprint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时背鰩熞杂憦姾?,南馳使以誚勁越。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愿得受號者以億計。故乃關沬、若,徼牂柯,鏤零山,梁孫原。創(chuàng)道德之涂,垂仁義之統(tǒng)。將博恩廣施,遠撫長駕,使疏逖不閉,阻深闇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誅伐于彼。遐邇一體,中外提福,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沈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遲,繼周氏之絕業(yè),斯乃天子之急務也。百姓雖勞,又惡可以已哉?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于憂勤,而終于佚樂者也。然則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方將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咸五,下登三。觀者未睹指,聽者未聞音,猶鷦明已翔乎寥廓,而羅者猶視乎藪澤。悲夫!

      此文假想性地“以蜀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其主題顯出銳進創(chuàng)新與因循保守,力求拓邊西南與維持西南現(xiàn)狀的兩大思想、戰(zhàn)略之對決。

      司馬相如所主張的創(chuàng)新和開拓的根本理由是:漢帝國負有使“未化蠻夷”文明化的使命。司馬相如筆下假想的“耆老大夫薦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作為反對開發(fā)西南夷者,他們認為,“仁者不以德來,強者不以力并”,對四夷的原則僅采取低限度約束就足夠了,抱怨在西南已經開始的帝國擴張導致“士卒勞倦,萬民不贍”,有弊無利。對這樣的議論,司馬相如首先以帝國的光榮、創(chuàng)新的必要來駁斥,說當今皇上是“非常之人”,非常之人當行非常之事,非常之事必造非常之功,賢君即位不必“拘文牽俗,循誦習傳,當世取說”,而應當“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萬世規(guī)”。

      司馬相如認為,當時邊疆少數(shù)民族“政教未加,流風猶微”,“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為奴”,以致其民“若枯旱之望雨”,渴望被大漢天子一統(tǒng)。而依據(jù)“天下”的信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內,八方之外,……懷生之物有不浸潤于澤者,賢君恥之”,那么,先進的,已經文明化了的漢帝國以及華夏的思想、文化自當進入邊疆“蠻夷”之地,使之也文明化。這就是所謂的“中國有至仁焉,德洋而恩普”,先進、文明,豈能只由自家獨亨而不布惠四夷?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相如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羈縻”政策:“蓋聞天子之于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絕而已”。這是在中國古代邊疆政策中第一次使用“羈縻”這個詞。何為“羈縻”?唐司馬貞《史記索隱》解釋說:“羈,馬絡頭也;縻,牛靷也?!盵4]即是說,既要籠絡也要控制。

      按司馬相如的認識,漢武帝在西南地區(qū)的擴張,是建立在文明化、普遍福祉和經久和平的思想基礎上的,是完全正確的。這會令遙遠、閉塞和蒙昧的西南夷“得耀乎光明”,且可“偃甲兵于此,而息誅伐于彼”,“遐邇一體,中外禔福,不亦康乎?”

      司馬相如在《難蜀父老》這篇文章中提出了漢帝國的邊疆政策、少數(shù)民族政策的核心內容:強大而文明的漢帝國肩負著懷柔四夷,以文明化四夷的歷史責任;其帶給四夷的是先進與文明(包括物質和精神的);其方式是既籠絡也要控制的“羈縻”。

      司馬相如開通西南夷的戰(zhàn)略被實踐證明是可行的。

      四、司馬相如“羈縻”策略的歷史影響

      眾所周知,漢武帝一生征伐四方,主要采取的是軍事手段,尤其是在解決北方匈奴威脅的問題上。他派衛(wèi)青、霍去病三次大規(guī)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qū),奪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逼迫匈奴王庭遠遷漠北,基本解決了自西漢初期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為后來把西域并入中國版圖奠定下基礎。

      在西南,按照司馬相如的外交思想,采取了既籠絡也須控制的“羈縻”策略,取得一定的成效。不過,是時“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轉相餉。數(shù)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濕,死者甚眾;西南夷又數(shù)反,發(fā)兵興擊,耗費無功?!盵5]漢武帝憂慮此事,遂派公孫弘去觀察詢問。公孫弘聲稱“不利”,并屢次陳說開發(fā)西南夷的害處。漢武帝為專力在北方對付匈奴,下令放棄耗費巨大的對西南夷的經營。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后,南越相呂嘉政變,殺了南越王及漢朝使者。漢武帝于是采取軍事手段,“誅且蘭、邛君,并殺筰侯,冉、駹皆振恐,請臣置吏。乃以邛都為越巂郡,筰都為沈犁郡,冉、駹為汶山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熳影l(fā)巴蜀兵擊滅勞浸、靡莫,以兵臨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誅。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盵6]按司馬遷的說法:“漢誅西南夷,國多滅矣。”[7]

      漢武帝晚年,因為連年征戰(zhàn),造成國庫空虛,加上他奢侈迷信,重用酷吏,人民處境越來越差,社會出現(xiàn)動蕩,農民不斷暴動。面對危機,漢武帝檢討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他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后,下《輪臺罪己詔》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8]漢武帝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改正錯誤的具體辦法是“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漢武帝在完成了征伐四夷功業(yè)之后,便將注意力轉向“富實百姓”方面。天下因此又逐漸歸于和諧,從而為“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

      應該說,漢武帝于《輪臺罪己詔》中的新國策,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司馬相如在處理西南夷的問題上提出的“羈縻”策略。

      當然,“羈縻”策略的內容,并不開始于司馬相如。早在戰(zhàn)國時期秦滅巴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扒卣淹跖c巴人盟誓,‘秦犯夷,罰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鐘。”[9]秦統(tǒng)一天下,仍以“巴氏為蠻夷君長”,統(tǒng)領舊地。這可以被認為是“羈縻”策略的起源。

      盡管如此,最先以“羈縻”來概括中央王朝這種懷柔加控制的邊疆(或民族)政策者,則非司馬相如的《難蜀父老》莫屬。

      這里“羈縻”的“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或物質利益給以撫慰。按司馬相如提議,自漢武帝以降的歷代中央王朝,對邊疆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治理,大都采用“羈縻”政策,并逐漸形成中央政權與少數(shù)民族酋長聯(lián)合統(tǒng)治的政治制度,即在邊疆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shù)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qū)中的政治統(tǒng)治地位,任用少數(shù)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shù)民族首領自己管理。endprint

      方國瑜先生說:“羈縻政權的建立,并不因民族的特征,而是因社會基礎的特征;由于社會基礎不能適應郡縣統(tǒng)治而產生的?!盵10]將羈縻政策運用得最好的朝代,當是開明與開放的李唐。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高祖專此下詔:“畫野分疆,山川限其內外,遐荒絕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宇,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無取臣屬,朕祇應寶圖,撫臨四極,悅近來遠,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與和親。”[11]唐王朝自此確立了“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民族政策,使在“遐荒絕域、刑政殊于函夏”的“羈縻府州制度”在唐宋時期得以推行,并延及到明代的“羈縻衛(wèi)所制”、清代的“土司制”“盟旗制”“伯克制”。

      傳統(tǒng)的羈縻政策就是在不改變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治實體內部結構的前提下,通過加強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聯(lián)系的辦法,施加中心地區(qū)(即相對先進的漢族地區(qū))對邊區(qū)(多為相對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的影響,從而建立起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政治關系格局,進而逐步擴大和加強大一統(tǒng)的多民族國家政權,最終完成中央王朝對全國疆域的有效統(tǒng)治。其政策核心是“因俗而治”,其內容包括和親、通使、互市、貢賜、盟誓等手段。

      “羈縻”策略作為古代國家整個治國安邦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和平而非軍事的手段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完整,加強了中央與邊疆地區(qū)、民族地區(qū)的溝通與交流,有力地推動、促進了邊疆及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當予以肯定。與此相應,“羈縻”策略對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最終形成,也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和借鑒。

      注釋:

      [1]王立群:《司馬相如琴挑文君真相:劫色劫財千年騙局》,載《科技信息:山東》2011年第9期。

      [2](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

      [3][5][6](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

      [4]《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之“索隱”,中華書局1999年版。

      [7]《史記》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之“太史公曰”,中華書局1999年版。

      [8](漢)班固:《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下》,中華書局1999年版。

      [9](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夷列傳》,中華書局1999年版。

      [10]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中華書局1987年版。

      [11](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卷一百七十四,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阿壩師范學院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歡
      司馬相如策略
      基于“選—練—評”一體化的二輪復習策略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
      求初相φ的常見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shù)值的求解策略
      “犬子”的來歷
      中外文摘(2019年2期)2019-11-13 06:28:45
      我說你做講策略
      高中數(shù)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釣得「金龜女」
      愛你(2016年5期)2016-06-05 14:21:04
      釣得“金龜女”
      崇义县| 浦东新区| 苏尼特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 贵州省| 井冈山市| 南雄市| 庄浪县| 延吉市| 连云港市| 定南县| 兴宁市| 涞水县| 临泽县| 宜宾市| 南陵县| 阿荣旗| 略阳县| 庆云县| 巴塘县| 宣城市| 东丽区| 三穗县| 崇仁县| 靖远县| 宜春市| 吉木萨尔县| 武鸣县| 青神县| 德阳市| 诸暨市| 修文县| 莱州市| 日土县| 容城县| 桂平市| 宜都市| 光山县| 浙江省| 同心县| 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