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君平
道教為世間每一個可能得道成仙升入天堂的人安排了專門進行考察、甄別和發(fā)放通行證的神仙把關;但并不等于說,一旦得道成仙就都會躋身天堂。如果是這樣,天堂早就仙滿為患了,就不會像《西游記》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一個筋斗翻了十萬八千里,還未見著一個仙人。南朝梁時的陶弘景的《真靈位業(yè)圖》是試圖按照人間等級制度來安排神譜的。神譜的七個層次,初步構成了等級制度的寶塔式造型。而在七個層次中,按造化方式,實際又可歸納出三種神仙,即天仙、地仙、尸解仙。
東晉的葛洪在《抱樸子·論仙》中,把成仙的途徑分為三種:即飛升、長生和尸解。所謂飛升,是指得道或服藥之后,就能蹈虛乘云,冉冉升天,成為天仙,這也叫做白日升天。據說早期道教的一些領袖如張陵以及后來上清派的三茅就是這樣成仙的。長生是指修煉服藥之后,青春永駐而避開塵世,在名山洞府中永為仙真,是為地仙。像“八仙”以及左元放、魯女生那樣的仙人,一會兒在眼前,一會兒又出現(xiàn)在千里之外,這就是逍遙自在的地仙。尸解就是像夏蟬一樣蟬蛻:人們明明看見他在此處死了,卻又在別處再看見他?!短珮O真人遺帶散》說:“凡尸解者,皆寄一物而后去,或刀或劍,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边@就是說,尸解乃托物寄形,死后復生?!侗阕印ふ撓伞分v,漢武帝時的李少君就是尸解仙。他稱病死去,漢武帝“令人發(fā)其棺,無尸,唯衣冠在焉”。葛洪所歸納的三種成仙的途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肉身成仙。這其實是道教樂生、貴生的基本教義以及長生不死的最高理想所使然。
道教還為天仙、地仙、尸解仙這三種等級安排了三種相應的屬于不同規(guī)格的仙境:第一等規(guī)格為上天,即天堂,其圣山為玄都玉京山,是專為天仙準備的;第二等為三島五岳十洲,是為地仙準備的;第三等為洞天福地,是為尸解仙準備的。
道教的天堂系參照佛教的分法分為三十六重天。按《魏書·釋老志》的說法,每層天有一宮一主。最高的是無極至尊,次為大至真尊,再次為天覆地載陰陽真尊等。以后《云笈七簽》卷二十一又將三十六重天分為六重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四梵天(即四種民天)、三清天、大羅天(為道境極地)。唐代中期創(chuàng)造的三清神,就居住于次于大羅天的三清天。三十六重天高高在上,令人可望而不可及。地仙的所在三島五岳十洲以及尸解仙的洞天福地才是人間樂園。
三島最先為三神山,即秦始皇夢寐以求的東海蓬萊、方丈、瀛洲三山。后來《云笈七簽》卷二十六定三島為昆侖、方丈、蓬丘,又附錄滄浪、扶桑二島。明代道書《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最終整理歷代有關三島十洲的傳說,遂定為——
海中三島:扶桑島、蓬萊島、昆侖島。
海中四山:蓬萊山(東海中)、扶桑山(東海中)、方丈山(大海中)、滄浪山(大海中)。
海上十洲:瀛洲(東海中)、玄洲(北海中)、長洲(南海中)、流州(西海中)、元洲(北海中)、生洲(東海中)、祖洲(東海中)、炎洲(南海中)、鳳麟洲(西海中)、聚窟洲(西海中)。
東方海中諸山洲,原為東方仙鄉(xiāng);它們與西方昆侖系仙鄉(xiāng)相對,共同形成道教產生之前的方仙道的仙鄉(xiāng)系統(tǒng)。道教產生以后,其仙鄉(xiāng)不再分做東方的歸墟和西方的昆侖了,凡是世間的名山大澤,都成為道教神仙駐扎往來的仙境,因而在三島十洲的說法上就時常出現(xiàn)抵牾;不過其數字卻是固定的。這些神秘的仙山洲島,位置都在大海中,世人難渡,有不死草、玉醴泉等仙草靈藥甘液玉英,可使死人復生,活人長生。
五岳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兜啦剌嬕ぴ罏^名山記》說,東岳的岳神為天齊王,南岳為司天王,西岳為金天王,北岳為安天王,中岳為中天王。他們各領仙官玉女幾萬人,治理領地。
洞天福地細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福地。按《云笈七簽》卷二十七的說法,十大洞天“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tǒng)治之所”。其第一為王屋山洞,第二為委羽山洞,第三為西城山洞,第四為西玄山洞,第五為青城山洞,第六為赤城山洞,第七為羅浮山洞,第八為句曲山洞,第九為林屋山洞,第十為括蒼山洞。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福地亦分布在名山大川之中,分別由所謂“上仙”和“真人”統(tǒng)治。三十六小洞天包括前述五岳在內,此外著名者還有峨眉山、廬山、武夷山、華蓋山、天目山、太白山等。福地中聞名者則如茅山、天柱山、爛柯山、龍虎山、君山、平都山、大面山、北邙山等。為什么稱為“洞天"呢?道教認為這些名山勝地有秘密洞穴相連,構成一個往來自如的仙境系統(tǒng),可謂別有天地。
生活在三島五岳十洲及洞天福地的神仙們大約就是《山海經》里所記錄的“不死之民”及屈原《遠游》所贊羨的羽人(得道成仙者,皆身生毛羽)。他們餐元氣,飲沆瀣,漱正陽,含朝霞。男仙個個紅光滿面,和藹可親;女仙人人顏若桃花,楚楚動人。他們兼天上人間之美,既有神仙的戶口,又能浪跡天涯,云游四方。民間傳說中的鐵拐李、張果老等“八仙”,就屬這類典型的人間神仙。他們代表著世間絕大多數人(包括士大夫階層和下層百姓)、道教的一切派別(包括學者們劃分的正規(guī)道教和民眾道教)的一種最佳享樂方式和生活理想。當然,就追求層次而言,士大夫階層企羨的主要是地仙那無拘無束的逍遙游以及揮金如土的奢華、喝令山河讓道的權威;而一般士子、一般百姓卻主要向往尸解仙們的不愁吃穿、無憂無慮和男耕女織式的“烏托邦”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并詩正是這種向往的形象化、具體化、寫實化)??傊?,地仙、尸解仙及其生活模式對世人最親,離人間最近,似乎通過努力(修煉)就可以達到。再加上地仙、尸解仙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由凡人得道成仙的,都是為人們所熟悉的合乎道德規(guī)范并具有十足人情味的人物,因此最為世人喜歡。(“八仙”的傳說千百年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便是明證。)對于珍惜生命的一般中國人來說,他們雖然相信天堂是美麗幸福的,卻很少有愿意舍棄生命而歸天者,除非是既保存生命又能享樂于仙界。而中國道教卻正是致力于這種熊掌和魚兼得的功業(yè)。宋初《太平廣記》卷七《神仙七》的“白石先生”條說:“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間。”因而這位白石先生“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間之樂”。人們呼他為“隱遁仙人”。清人袁枚《子不語》中亦載有一個成語故事,說的是蘇州一位書法家楊賓,到60歲時,病死而蘇,告人說:“天上書府喚我赴試耳……如中試,則不能復生矣?!边^了三天,空中忽有來自天國的駕鶴之聲。楊不禁潸然淚下,嘆道:“吾不能學王僧虔以禿筆自累,致?lián)p其生!”終悵然而逝。白石先生與楊賓們愛人世生活(當然也應當是美麗幸福的)而甚乎登天,這正是普通中國人強烈的生命意識的體現(xiàn);也是陶弘景以后的道教何以在不斷和竭力擴大神仙譜系時,尤其注重對地仙、尸解仙隊伍的招兵買馬,注重對地仙、尸解仙標識的張揚的一個潛在動因。相比之下,處于神仙第一等地位的天仙們,雖然擁有更高的權力,卻只能終年累月死守在冷清寂寞的天界內,除非觸犯了“天條”,他們是不能到人間居住的,世人很難與他們攀親。他們個個清心寡欲,冷若冰霜,不食人間煙火,不懂人世感情。至于不耐寒寂的嫦娥、下凡私奔的玉帝七仙女和織女星等,僅是天仙中的特例,所以被世人大肆渲染,津津樂道。天仙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一類的冷面人、鐵面人以及李靖、楊戩一類助紂為虐的惡棍。他們在《天仙配》《牛郎織女》里所扮演的極不光彩的角色——活生生地拆散了兩對愛得死去活來的有情人——乃是人民群眾對他們的一種詛咒和最公正的評價。這里面有沒有吃不著葡萄,那葡萄就是酸的味道在里面呢?或許有那么一點,但里面更多的是人民群眾所寄托的對騎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的當世統(tǒng)治階級的詛咒和抨擊。
至于道教按人間等級劃分天、地、尸解三仙本出于無奈。因為道教既然產生在階級社會,屬于階級宗教,那么,不反映人間等級制度,就沒法贏得統(tǒng)治階級的贊許。所以道教硬是生拉活拽地拼湊并堅持維系包括玉帝、王母在內的天仙體系的統(tǒng)治集團,而全然不顧他們在民間傳說中的昭彰劣跡,讓他們成為人間統(tǒng)治集團以外的人們(包括不當權或當權不大的一般士子及普通老百姓)的出氣筒。與此同時,道教又高標起地仙、尸解仙們及其三島五岳十洲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神仙旗幟,替一般士子與普通老百姓樹立與構筑起一個可親可近的理想目標和精神家園,如宋初《太平廣記》卷十六《張老》里神仙張老在王屋山下的那恍如天堂的境界。(順便說明的是,在一般士人與老百姓眼中,雖然將道教仙境的三個層次都統(tǒng)統(tǒng)視作“天堂”,但他們真正所傾心和喜歡的,乃是后兩個層次的“天堂”——這在道教神仙理論中,其實是不算做天堂的。)這其實也是千百年來道教能與歷史更厚重悠久、理論更精妙高深、體系更嚴密博大的佛教分庭抗禮的一個原因。由于道教植根于華夏文化的母體內,深諳中國國情和一般中國人的心理定勢;且又繼承了老莊哲學的智慧以及和平、容忍、簡樸、知足的理想模式,故而在立教、揚教與傳教、說教方面,顯示出比佛教和其他外來宗教更為深沉老道的心機與圓滑嫻熟的手腕。這也是道教文化的一個魅力之所在。
林語堂先生在《京華煙云》里有一首概括道教文化的詩,可為上述結論注腳:
愚者有智慧,緩者有雅致。
純者有機巧,隱者有益處。
道教的精明就在于能瞄準各階級、階層人的政治需要和心理需求,將自己的短處巧妙地掩藏起來而極力擴張長處,張揚長處,使社會各界人士都能從中找到歸宿和各取所需。道教對神仙譜系的編織和對地仙、尸解仙的著意宣傳,正是這種精明的突出表現(xiàn)。道教這方面的精明還表現(xiàn)在,它首先是抓住了世人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向往與追求生命的長久這個普遍意識而擬定和發(fā)展它的神仙譜系。在此基礎上,道教才進而針對社會各類人的各種口味來精心設計各類神祇及其比例,以投其所好。至于道教又形成所謂正規(guī)道教與民眾道教的格局,則是道教這種心機或手腕在政治上的成功運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