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奇錦通西域絲路有故事

      2018-01-12 16:44:48李祥林
      文史雜志 2017年6期
      關(guān)鍵詞:尼雅蜀錦織錦

      一片絢麗的織錦,出土在大漠深處,牽連著蜀地與西域,為絲綢之路留下奇妙的龍門陣。說起絲綢之路,說起古代中國織錦,人們會想起“五星出東方”。這片包含著豐富文化信息的古代織錦,五彩斑斕,工藝精美,2016年底亮相于名為“‘絲路之魂——敦煌藝術(shù)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1],讓蜀錦、蜀繡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得以一飽眼福。下面,著眼巴蜀文化,結(jié)合絲綢之路,說說從中國西部出土的這片織錦以及相關(guān)問題(文中圖片除了注明出處者外,均為本人實地拍攝),供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對于蜀地民眾來說,在家門口就有機會目睹南、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28省市60余家文博機構(gòu)的200余件精品文物,真是幸運。2016年12月由四川、甘肅二省的省委宣傳部聯(lián)合多地精心籌劃的這次展覽,有立體實物,有平面圖片,內(nèi)容豐富,形態(tài)生動。其中,有莫高窟、榆林窟代表性洞窟原尺寸復制窟8個、敦煌彩塑臨摹品12尊、敦煌壁畫臨摹品70幅、敦煌藏經(jīng)洞絹紙畫復制品25件、藏經(jīng)洞出土文獻真跡10件、敦煌花磚真品10件。這些文物從魏晉南北朝到元代均堪稱各時期有代表性者(圖一)。在成都博物館的本次展覽還有意識地匯集了南北絲綢之路沿線多家博物館的藏品,讓前來觀展的人們開了眼界。

      絲綢之路說絲綢,若論發(fā)現(xiàn)于絲綢之路的古代絲織名品,新疆尼雅遺址出土、今自治區(qū)博物館的文物“五星出東方”堪稱代表之一,學界多認為那是漢代蜀地生產(chǎn)的五彩織錦,即蜀錦。蜀錦是絲織提花錦,其與云錦、宋錦、壯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根據(jù)業(yè)內(nèi)人介紹,蜀錦織造多以經(jīng)線彩色起彩,彩條添花,經(jīng)緯起花,先彩條后錦群,方形、條形、幾何骨架添花,對稱紋樣,四方連續(xù),色調(diào)鮮艷,對比性強,是具有漢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多彩織錦。有論者指出,“尼雅古墓出土的織錦具有東漢織錦風格,時代當在3世紀上半葉(東漢末至三國時期),這與尼雅遺址出土文物標本的Cl4測定年代距今(以1950年為準)1921±60年也相符,其產(chǎn)地即在蜀地”[2]。該論者是新疆博物館的,其對當?shù)爻鐾恋闹T多古代織錦有研究?!捌驽\通西域”——在成都博物館舉辦的本次展覽也以此語提醒觀眾。大漠西域出土的這片漢代織錦被定為一級文物,受到國家高度重視。據(jù)我所知,本著對中華古老技藝的發(fā)掘、回溯以及研究之宗旨,十多年前“蜀錦之鄉(xiāng)”成都的織錦行業(yè)曾對之進行仿制,那精美的設(shè)計、絢麗的色彩、奇妙的圖案讓人贊不絕口;只是復原起來難度甚大,其制作工藝讓現(xiàn)代工匠感嘆再三。

      栽桑養(yǎng)蠶,繅絲紡織,就此技術(shù)的發(fā)明而言,中國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國家?!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此乃春秋時期見于《孟子·梁惠王上》的記載。經(jīng)由秦漢,到魏晉南北朝,絲業(yè)生產(chǎn)擴至西北地區(qū)。去河西走廊,從嘉峪關(guān)魏晉墓出土的畫像磚上我們看見,其中有諸多關(guān)于蠶桑業(yè)的生動畫面,從桑園到采桑、護桑,從蠶繭到絲束、絹帛,還有蠶桑絲織工具圖。畫中人物,有采桑女在樹下采桑,有童子在桑園門外揚桿轟趕飛落桑林的烏鴉,“采桑的婦女既有服飾較好、長衣曳地的貴婦,又有短衣赤足的婢女;畫中有漢族,也有少數(shù)民族”。具體的例子,如:“新城1號墓后室南壁上繪有8幅絹帛圖,每幅中間均繪蠶繭,左右各畫絹帛數(shù)卷,其中兩幅各繪兩條絲束……3號墓中室東壁和后室北壁的三幅畫中兩側(cè)亦繪數(shù)卷絹帛。4號墓后室南壁上幾幅顯示墓主人財富及其家庭日常用具的畫中,6幅畫面的兩側(cè)繪數(shù)卷絹帛,4幅畫中繪有絲束,1幅畫中還繪有滿置蠶繭的高足盤……5號墓前室西壁3幅畫中繪蠶繭和絲束,1幅畫中繪布帛2卷,還有1幅畫繪蠶籠與蠶繭。6號墓前室東壁、北壁和中室南壁各畫布帛一捆,后室南壁畫布帛4幅,中室東壁、南壁、西壁和后室南壁共畫絲束12幅。7號墓后室南壁14幅畫中均繪布帛2卷,12幅畫繪有絲束。12號墓后室后壁畫有7幅布帛、5幅絲束。13號墓后室后壁有5幅布帛、10幅絲束。畫面所見養(yǎng)蠶、繅絲的工器具有高足盤、扁籠、方盒、鍋、斗、奩、笊籬等。整個墓畫中專繪采桑、蠶繭、絲帛以及蠶絲工器具的畫面計有140幅。”[3]除此之外,嘉峪關(guān)魏晉墓中還先后發(fā)掘有絲綢殘片20多件,分別為衣面、襯里、領(lǐng)口、墊肩、裙帶、云耳以及招幡等(圖二)。這些來自考古的絲綢實物及磚畫,讓人不難想見彼時蠶桑業(yè)興旺發(fā)達的景象。

      巴蜀地區(qū)養(yǎng)蠶有悠久歷史,絲業(yè)自古發(fā)達。在四川鹽亭,有嫘祖故里的傳說。嫘祖是養(yǎng)蠶繅絲的發(fā)明者,史稱“先蠶”。如我所見,如今鹽亭每年農(nóng)歷二月還舉辦隆重的祭祀活動。自戰(zhàn)國以來,蜀錦傳承發(fā)展二千多年,其織造技藝今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漢通西域,中國絲銷往國外;而當時的絲業(yè)生產(chǎn),如論者指出,“產(chǎn)絲以成都為最發(fā)達,左思《蜀都賦》曰:‘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蜀字即指蠶叢,可知絲雖不一定發(fā)源于四川,但漢以前之四川,必已為絲業(yè)最興盛之地?!度龂尽堬w傳》,謂取益州后,諸葛亮、張飛、關(guān)羽等,各賜錦千匹”[4]。的確,漢代成都經(jīng)濟繁榮,織錦業(yè)尤盛,成為朝廷重要的貢賦來源。彼時,蜀錦亦暢銷中原,名聲甚響?!短接[》卷八百一十五引《諸葛亮集》:“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比龂鴷r期,蜀漢政權(quán)打仗之費用是否真的全仰仗蜀錦,這問題可以再討論;但當時蜀錦盛產(chǎn)且價值不尋常,則由此可見。唐代,蜀地絲綢業(yè)發(fā)達,達到前所未有高度,產(chǎn)品行銷四方。當時的天府之國聯(lián)系著南、北絲綢之路,敦煌文獻中也留下有關(guān)蜀錦的珍貴信息。從成都博物館舉辦的這次有關(guān)絲路的展覽中,我們看到,法藏敦煌遺書之P3644號文書記錄了五代十國時期在敦煌經(jīng)商者羅列的諸多貨物中,有“西川織成錦、紅川錦、軟錦、紫錦”以及“彭山綾”等。歷史上,秦滅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縣制,設(shè)置巴郡、蜀郡。唐太宗貞觀年間,廢除了州、郡制,改益州為劍南道(治所成都府),因其地處劍門雄關(guān)之南,故名。劍南道有西川道和東川道之分。西川相當于現(xiàn)在的川西平原,是主產(chǎn)絲綢的區(qū)域。至于彭山,在成都南邊,今為眉山市所轄。

      歷史上,迢迢絲綢之路貫通中外,也在文化互動與交流中給中華織錦帶來新氣象。上述展覽向觀眾介紹蜀錦時,提及“陵陽公樣”(圖三),并展示有西北地區(qū)出土的從漢晉到唐代的錦片圖樣。業(yè)內(nèi)人熟悉,此乃蜀錦發(fā)展史上的名品?!疤铺跁r,益州大行臺檢校修造竇師綸,在傳統(tǒng)大蜀錦織造藝術(shù)基礎(chǔ)上,融合吸收波斯、粟特等聯(lián)珠紋紋飾特點,穿插組合祥禽瑞獸、寶相花鳥,組織設(shè)計了許多對稱形式構(gòu)成的錦、綾新花樣,如著名的雉、斗羊、翔鳳、游鱗等,為聯(lián)珠紋的本土化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些圖案繁盛隆重、章彩奇麗,不但在唐代流行,也很受國外歡迎,一度成為唐代典型的裝飾紋樣……因為竇師綸被封為‘陵陽公,故這些紋樣被稱為‘陵陽公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竇師綸,官益州大行臺,兼檢校修造。凡創(chuàng)瑞錦、宮綾,章彩奇麗,蜀人至今謂之陵陽公樣。在西北出土的絲織物,及流傳到日本而被保存下來的唐代織物,還可以看到陵陽公樣的特殊風格,如唐代對馬紋錦、對獅、對羊、對鹿、對鳳等紋樣,都突破了六朝以來傳統(tǒng)的裝飾風格,又吸收了外來營養(yǎng),富有獨創(chuàng)性,大都以團窠為主體,圍以聯(lián)珠紋,團窠中央飾以各種動植物紋樣,顯得新穎、秀麗。”[5]竇師綸,字希言,京兆(今陜西西安)人,絲織工藝家、畫家,主要活躍在唐高祖、太宗時期,官至大府卿,封陵陽公?!稓v代名畫記》又說“太宗時,內(nèi)庫瑞錦,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創(chuàng)自師綸,至今傳之”。生活在風氣開放時代的竇師綸對輿服制度有研究,精通織物圖案設(shè)計,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吸收中亞、西亞的題材和技法,將異域元素融入織錦,流行當時,受人喜愛,為世所重。endprint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保ǘ鸥Α兜菢恰罚┰谑皴\之鄉(xiāng)成都,有繞城而過的錦江。其“一名府河,一名濯錦江,即岷江支流也”(《成都通覽·成都之江河流域》);而江以錦名,蓋在“錦工織錦﹐濯其中則鮮明﹐他江則不好”(《華陽國志·蜀志》)。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作坊處處,機杼聲聲,此業(yè)之興旺,令人贊嘆。漢代官府在成都設(shè)置錦官,對蜀錦生產(chǎn)加以管理。這里錦官,又是公營織錦廠,其地在城西南,有城垣,稱“錦里”。天府成都也因此有了美麗的別稱“錦官城”“錦城”,且聽客居浣花溪畔的唐代大詩人杜甫所吟:“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贈花卿》)。從蜀錦的傳播看,“三國蜀漢時期,蜀錦無論數(shù)量質(zhì)量皆居國內(nèi)首位,號稱‘獨步天下。諸葛亮南征時,把織錦技藝帶到了‘南中,即今天西南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6],并影響到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織錦。譬如,貴州溶江苗族先民吸收了蜀錦的特點,織成五彩絨錦,為紀念諸葛亮的功績,稱之為“武侯錦”。蜀錦在西域出土,“最有代表性的是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曾多次出土大批精美的織錦,其中包括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產(chǎn)品,一般的研究者都認為全是蜀錦”[7]。

      新疆出土的織錦“五星出東方”是漢代護膊,1995年發(fā)現(xiàn)于尼雅遺址之距今二千多年的墓葬。尼雅遺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北塔克拉瑪干沙漠中,1959年文博單位曾在此處清理出一座東漢貴族夫婦墓。1988—199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日本有關(guān)機構(gòu)合作,對尼雅遺址進行大規(guī)模、多學科調(diào)查,在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古城址、官署、佛寺、民居、作坊、畜廄、墓地、農(nóng)田、橋梁、水渠等遺跡逾百處。據(jù)研究,“距今3000年前后,尼雅人開始在沙漠腹地的綠洲上生息繁衍,他們在沿河的綠洲階地上定居,從事農(nóng)耕、牧、獵生產(chǎn),并有冶煉、建筑、紡織、編織、糧食加工(烤馕)等個體手工業(yè)。直到距今2000年前后的西漢、東漢時期,尼雅人已構(gòu)成精絕王國的社會體制,而且進入尼雅文化發(fā)展的盛期,成為西域二十六國和絲綢之路中部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實體。當時或受制于漢朝,或通過絲路與內(nèi)地有廣泛的聯(lián)系。絲綢等物在尼雅的上層居民中流行”[8]。尼雅遺址中,1995年1號墓地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8號墓)、“王侯合昏(婚)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被(3號墓)等均系過去未見之精品,從中可窺漢晉王朝與尼雅地方集團的關(guān)系,也為學界加深對絲綢之路的認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這條既是射箭用的也是身份標志的織錦護膊,整體呈圓角長方形,色彩絢麗,圖案豐富,織工精細,長18.5厘米,寬12.5厘米,以織錦為面料,白絹鑲邊,兩個長邊上各縫綴有3條白色絹帶。錦面用鮮艷的白、赤、黃、綠四色在青地上織出星紋、云紋、靈禽、瑞獸以及圓形日月等吉祥圖案,花紋間穿插織有醒目的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圖四)。由于原件出土后褪色嚴重,為了保護文物,真品不再適宜展出;這次展覽,新疆博物館提供的是復制品,由國家文物部門委托宋錦研究所復制。

      蜀錦出四川,當今中國最大的羌族聚居區(qū)也在四川。對于關(guān)注羌族史的學人來說,在尼雅遺址同時出土的還有一片漢代織錦也值得注意:上面有“討南羌”三字。學界多認為,這片織錦與前述織錦可綴合為一,二者的文字連起來應是一句話“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該語反映出當時中原王朝與周邊族群的關(guān)系?!扒肌痹跉v史上是馳騁在中國大西北的族群的統(tǒng)稱,也是來自漢語系統(tǒng)的他稱。有論者指出,“火葬和披發(fā)這兩個文化特征是判定古代部落是否屬于羌人的重要定性依據(jù),以此考察,東起臨洮,西至帕米爾的廣大地區(qū),歷史上都是古羌人的發(fā)源地”[9]。相關(guān)歷史記憶在羌族口頭文學中有遺存,一首流傳在岷江上游茂縣三龍的羌歌就唱道:“我們羌人是從哪里來嘛?從甘肅武都遷過來……”[10]羌族戲劇《木姐珠剪紙救百獸》里,借天神木比塔之口也道出:“想當年居河湟,羌人創(chuàng)業(yè)幾多艱,烽煙連連生存難,戰(zhàn)爭兼并和遷徙,岷江上游建家園?!保ǖ谌龍觯┫鄬τ跐h地中原王朝,羌人其因所處區(qū)域的緣故有“西羌”之稱。一般說來,在中原王朝視野中,匈奴是“北方邊緣”,而羌人是“西方邊緣”[11]。為何又稱“南羌”呢?蓋在漢置河西四郡管理西域邊地,匈奴在北而羌人在南?!皾h王朝經(jīng)營西域的目的在于制匈奴,‘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置四郡隔絕南羌和匈奴……《史記·匈奴列傳》云‘西置酒泉郡,以隔絕胡與羌通之路?!逗鬂h書·西域傳》中記‘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開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guān)。于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shù)千里。兩段文字中所云胡即指匈奴,羌即南羌?!逗鬂h書·西域傳》引延光二年尚書陳忠上疏中即已明記,‘遂開河西四郡,以隔絕南羌,收三十六國,斷匈奴右臂。是以單于孤持,鼠竄遠藏……今北虜已破車師,勢必南指鄯善,棄而不救,則諸國從矣。若然,則虜財賄益增,膽勢益殖,威臨南羌,與之交連。如此則河西四郡危矣。”換言之,“漢代‘南羌與史書所記‘西羌有較多相同之處,而實指活動于祁連山南及河湟為中心的羌人”[12]。關(guān)于漢武帝時期“初開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guān)”的記載,亦見于《后漢書·西羌傳》,其將匈奴與羌人所處北、南的方位交代甚明。

      以上漢代織錦護膊出土于南疆和田地區(qū),過去新疆也是古羌人活動區(qū)域?!肚甲搴喪贰方榻B“漢代的羌”時指出:“在新疆有名‘婼的羌人。婼羌領(lǐng)地,包括整個昆侖山脈北麓,蔥嶺以西,東西延袤達二千余公里。婼羌以游牧為主,有鐵礦,手工業(yè)比較發(fā)達,尤以兵器見長,生產(chǎn)弓、矛、服刀、劍、甲等。漢初為抵抗匈奴,爭取婼羌,被封‘去服來王。”[13]其中,“去服來王”應是“去胡來王”,見《漢書·西域傳》:“出陽關(guān)(今甘肅玉門西南),自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國王號去胡來王。去陽關(guān)千八百里,去長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當孔道。……西與且末(今新疆且末縣)接,西北至鄯善(今新疆鄯善縣),乃當?shù)涝?。”婼羌國王此名號,正透露出婼羌與胡、漢兩邊的關(guān)系。婼羌是河湟以西羌人的代表性集團,在漢通西域前,“匈奴西邊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領(lǐng)西域……賦稅諸國”(《漢書·西域傳》)。當時婼羌受其管轄,臣服于匈奴。漢武帝時期,“北攘匈奴,降昆邪十萬之眾,置五屬國;東伐朝鮮,起玄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國,接烏孫,起酒泉、敦煌、張掖,以鬲(隔)婼羌,裂匈奴之右肩”(《漢書·韋賢傳》)。隔絕羌、胡后,婼羌與西漢政權(quán)有了政治上往來,并接受漢朝調(diào)遣。惟其如此,婼羌國王有了“去胡來王”之稱號,其含義無非是說離胡歸漢而已。上述織錦護膊,正是漢朝指派去收服和轄治西域的官員留下的。又據(jù)新疆史著介紹,“西域的羌族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和狩獵業(yè)?!⒕釉谒锬九璧馗骶G洲和蔥嶺以西河谷中的部分羌人,與其他民族雜居,從事農(nóng)業(yè)和園藝業(yè),種植五谷、葡萄和瓜果”。在西域,“秦漢時期,羌族實際上已經(jīng)懂得伐薪燒炭,采銅煉鐵的技藝……羌人的制陶業(yè)也有一定的發(fā)展。其陶質(zhì)為夾砂陶,沙粒較粗大,并夾有云母片,顏色紅褐或灰褐,斑駁不勻,均手制。所制陶器基本上都是素面無紋,個別的飾凸弦紋和指紋。器形有釜、罐、碗、缽、紡輪等”[14]。endprint

      追溯歷史,“蜀”是中國蠶桑絲綢的主要發(fā)源地,沈從文談到宋代絲綢時稱“織錦還是以四川成都占首位”[15]。從秦漢到隋唐,蜀錦都走在古代絲織品發(fā)展前列。究其由來,宋錦跟蜀錦有關(guān),“蘇州宋錦是在唐代蜀錦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晉末,因五胡亂華導致漢人衣冠南渡。南朝宋郡守山謙之從蜀地引用織錦工匠在丹陽(與南朝劉宋都城南京相鄰)建立東晉南朝官府織錦作坊斗場錦署,使蜀錦技藝傳到江南。五代時吳越王錢镠在杭州設(shè)立一手工業(yè)作坊,網(wǎng)羅了技藝高超的織錦工三百余人。北宋初年,都城汴京開設(shè)了‘綾錦院,集織機四百余架,并移來了眾多技藝高超的川蜀錦工作為骨干。另在成都設(shè)‘轉(zhuǎn)運司錦院”[16]??楀\有經(jīng)錦和緯錦之分,前者起源于西周,是“中國最古老而獨有的絲織技術(shù)”[17];盡管唐以后平紋經(jīng)錦逐漸減少而斜紋緯錦興起,但前者對后世織錦技術(shù)的影響仍有蛛絲馬跡可尋。根據(jù)業(yè)內(nèi)朋友所言,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漢代護膊當屬經(jīng)絲彩色顯花的經(jīng)錦,“該錦為平紋經(jīng)錦,由4種彩經(jīng)和1種彩緯織就,其經(jīng)密達每厘米220根”[18];但所用織機為何待考。這次展出的復制品也依此法而用花樓機織就。說到織機,形體高大的花樓機是織造蜀錦的重要工具(圖五)。2013年在成都天回鎮(zhèn)老官山漢墓,出土了四臺西漢織機模型。據(jù)考古發(fā)掘報告,關(guān)于老官山漢墓出土的織機模型,根據(jù)對與它一起發(fā)現(xiàn)的15個木俑的比例推測,真實的織機應有兩三米高;也就是說,與后世的花樓機不相上下。

      西漢王朝控制西域時,這片土地上有許多小國,如前引《漢書》所稱“三十六國”。尼雅遺址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精絕國所在。據(jù)有關(guān)資料,此乃“西漢時期中國西部一個比較小的城邦國家,位于尼雅河畔的一處綠洲之上。精絕國以農(nóng)業(yè)為主,是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商賈云集,繁華富庶。東漢后期,精絕國被日益強大的鄯善國兼并。后來,受魏晉王朝節(jié)制。唐朝時其都城尚存,稱尼壤城,清代稱為尼雅城。尼雅在清代為于闐縣所屬村莊,《和闐州總圖》稱作尼牙八札。1945年設(shè)廉潔鎮(zhèn),1949年后復稱尼雅,1985年設(shè)尼雅鎮(zhèn)。古精絕國故址在今新疆民豐縣”。關(guān)于該國,《漢書·西域傳》載曰:“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譯長各一人。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盧國四日行,地厄狹,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又云:“且末國,王治且末城,去長安六千八百二十里。……西通精絕二千里?!薄洞筇莆饔蛴洝芬噍d:“媲麼川東入沙磧,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澤中,澤地熱濕,難以履涉,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guān)防也”?!缎绿茣分段饔蛄袀鳌泛汀兜乩碇尽范加惺黾暗靥幱陉D以東700里的“精絕國”。后來,精絕國消失在歷史的煙云中,“直到20世紀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遺跡,從此擄走700多件出土佉盧文、漢文簡牘、精美木雕后,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為人所知”[19]。至于精絕國變遷及消亡的原因,史書中未見記載,有論者分析是尼雅河水退縮而沙漠化加劇的結(jié)果。[20]

      說到尼雅遺址出土織錦上的“中國”(圖六),該詞在古代有多種含義,或指京城、國都,或指國內(nèi)、內(nèi)地,或指天子直轄區(qū)域,或指黃河流域中原地區(qū),或指諸夏及漢族建立的國家。漢代以來,常常把黃河流域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根據(jù)尼雅遺址出土的織錦護膊的年代,“中國”在此應該是指中原王朝?!拔逍恰笔枪糯煳膶W名詞,“五星者,一曰歲星、二曰熒惑、三曰鎮(zhèn)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說苑·辨物》),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從自然天象看,五顆行星聚合在一起的景象奇異而罕見,因此人們將它聯(lián)系到時政大事,賦予其政治性的星占學意義,并且形成一整套可稱為古代中國“政治天文學”的話語體系,影響著朝野上下,也貫穿著數(shù)千年王朝歷史?!妒酚洝ぬ旃贂芳丛疲簹q星——“五星皆從以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義致天下”;熒惑——“五星皆從而聚于一舍,其下國可以禮致天下”;鎮(zhèn)星——“五星皆從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重致天下”;太白——“五星皆從太白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兵從天下”;辰星——“五星皆從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關(guān)于五星聚會,戰(zhàn)國時期星占家應有記錄,只是前人著作已佚,難以查考。對此天象被用來為王朝現(xiàn)實服務的政治化寓意,《漢書·天文志》言之甚明:“凡五星所聚宿,其國王天下,從歲以義,從熒惑以禮白以兵,從辰以法”。正因為“五星所聚宿,其國王天下”,所以,星占學中的“五星聚會”在政權(quán)執(zhí)掌者眼中成為事關(guān)朝政、軍事、社會的頭等天象。

      關(guān)于“五星出東方”,古代文獻言說甚多。《史記·天官書》載:“其與太白俱出東方,皆赤而角,外國大敗,中國勝;其與太白俱出西方,皆赤而角,外國利。五星分天之中,積于東方,中國利;積于西方,外國用兵者利。五星皆從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倍氖分?,翻檢《漢書》《晉書》《隋書》,可以讀到同類文字,事實上此乃代代沿襲的王朝話語系統(tǒng)。該語意為,辰星與太白從東方出現(xiàn),都呈赤色而芒角,則外國大敗,主國大勝;若與太白從西方出現(xiàn),都呈赤色而有芒角,則利于外國。從天頂分天為二部,若五大行星聚舍于東半部,則主國有利;若聚舍于西半部,則外國用兵者利。若五大行星皆隨辰星聚在一舍,則該舍分野所對應之國,可以憑“法”號令天下。[22]在注重“天人感應”的古代華夏,對“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國人來說,星占學的根底在于政治學,天上的五大行星之占被視為跟地上的王朝興衰、軍國大事密切相關(guān),即所謂“察變之動,莫著于五星”(《說苑·辨物》)。按照星相學及陰陽家解釋,五星若是同現(xiàn)于東方,乃是對中原王朝有利?!肚迨犯濉ぬ煳摹の逍呛暇邸吩疲骸疤旃贂?,同舍為合,于兩星、三星、四星、五星之合各有占,而以五星合為最吉”。在國人眼里,唯有“五星”運行一致,各方精誠團結(jié),方能使國運昌盛、天下太平。

      錦與繡是絲綢最為華麗的兩種裝飾技法的產(chǎn)物,蜀錦和蜀繡是巴蜀文化的驕傲。錦用天機拋梭織出,唐人顏師古注《急就篇》云“織彩為文曰錦”;繡以巧針引線鋪就,《周禮·考工記》曰“五彩備謂之繡”。無論蜀錦還是蜀繡,均以其絢麗紋飾之“彩”耀人眼目。“古羌源流與馬家窯文化”是2016年我們在甘肅嘉峪關(guān)開會研討的話題。馬家窯文化屬于黃河上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因初見于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其“突出特征是彩陶特別發(fā)達,在整個陶器中約占20—50%,隨葬品中的彩陶有時多達80%以上,在中國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這個比率是最高的”[23]。行走絲綢之路,考察馬家窯文化遺址及器物,在這紋飾之“彩”上不難發(fā)現(xiàn)遠古彩陶與后世錦繡有某種神韻上的默契。也就是說,無論具象性的魚、鳥、獸、花、草等動植物圖案,還是抽象性的網(wǎng)紋、波紋、圈紋、鋸齒紋、漩渦紋、┼字紋、卐字紋、八角星紋等象征符號,我們都可在遠古彩陶和后世錦繡之間讀出神奇的對應(圖七)。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上,由于這種紋飾之“彩”,說后世錦繡與遠古彩陶有著千絲萬縷的文化承續(xù)關(guān)系,我想是不會有多大問題的?!肮糯既说木劬訁^(qū)甘青一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如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馬廠文化”;還有銅器時代的齊家、四壩以及卡約、寺洼、辛店等文化遺址?!皬暮暧^的角度看,整個甘青遠古文化與羌人或其先民都有一定聯(lián)系”[24]。見于民間的口頭傳說和出自地下的考古成果表明,川西北爾瑪人有祖先來自西北地區(qū)的族群記憶(如前述羌族戲劇等所言),古羌的歷史與馬家窯文化深有瓜葛。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在茂縣、汶川、理縣等地出土的彩陶等與隴西、隴南出土的馬家窯文化類型相似”[25],川西北羌區(qū)出土的彩陶基本上可劃歸馬家窯類型,而在岷江上游羌族傳統(tǒng)工藝中,亦不難發(fā)現(xiàn)其民間織繡圖案與絲路彩陶文物圖案之間相通,對此我在文章中曾有所指說。[26]為證諸田野,2016年我指導的團隊給羌繡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汪國芳做口述史攝錄。她在談到羌繡紋樣時屢屢提及“缸缽邊”,這正是羌繡向陶器借用紋飾的歷史記憶和民間口碑。endprint

      奇錦通西域,絲路有故事。五彩斑斕的“五星出東方”織錦,“不僅證明成都很早就融入了北方絲路,而且表明成都很早就把中華文化傳播到西域和海外”——這正如2017年6月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節(jié)上“‘一帶一路國家手工藝展”的有關(guān)展示所言。這條古代織錦護膊,牽連著蜀地天府和大漠西域,銘記著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傳遞出豐富的民俗文化語義。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國旗選擇“五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標志,自有其緣由?!拔逍浅鰱|方”,一個不乏詩意的象征符號,給人許多遐想。一片遠在大西北絲綢之路上出土的漢代織錦,見證了源遠流長的中華絲綢紡織技藝的燦爛,也標示著中國西部民族互動大走廊上蜀地與他方的文化交流。這是蜀錦也是國錦史上的驕傲。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shù)學重大項目“中華美學與藝術(shù)精神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6ZD02)、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作為文化遺產(chǎn)和民俗藝術(shù)的羌戲研究”(項目編號:17YJA850004)的成果〕

      注釋:

      [1]《“絲路之魂·敦煌藝術(shù)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成都上演》,http://www.scwmw.gov.cn/yw/201701/t20170103_834325.htm。

      [2]武敏:《尼雅古墓出土“王侯合昏”“五星出東方”錦的產(chǎn)地及相關(guān)史事》,載《紡織科技進展》2007年第5期。

      [3]孫占鰲:《論魏晉墓畫所反映的經(jīng)濟社會生活》,載《絲綢之路》2015年第8期。

      [4]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2頁。

      [5]賈璽增:《陵陽公樣》,http://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發(fā)布時間:2017-03-2810:06:08。

      [6][7]王少雄主編《錦繡成都》,成都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頁,第92頁。

      [8]楊逸疇:《尼雅環(huán)境的演化和文明興衰》,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kg/xjyizhi/niya/yjlw20.asp,采擷時間:2017-04-15。

      [9]何耀華:《試論古代羌人的地理分布》,載《思想戰(zhàn)線》1988年第4期。

      [10]《茂縣民間文化集成·沙壩片區(qū)卷》,開明出版社2016年版,第318頁。

      [11]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191頁。

      [12]于志勇:《關(guān)于尼雅遺址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kg/xjyizhi/niya/yjlw14.asp,采擷時間:2017-04-15。

      [13][24]《羌族簡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8頁,第2頁。

      [14]薛宗正主編《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頁。

      [15]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582頁。

      [16]《宋錦》,http://baike.so.com/doc/6479584-6693287.html,采擷時間:2017-04-15。

      [17][18]鐘明、馬德坤:《經(jīng)錦歷史對蜀錦后期色彩表達的影響》,載《巴蜀風》2016年第3—4期合刊。

      [19]《精絕國》,https://baike.baidu.com/item/采擷時間:2017-07-25。

      [20]高華:《精絕國歷史地理考證》,載《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9期。

      [21]《尼雅遺址》,http://www.jiaxiangwang.com/arch/a-xjhetian-minfeng-niyayizhi.htm,采擷時間:2017-04-12。

      [22]《五星出東方利中國》,http://baike.so.com/doc/382241-404774.html,采擷時間:2017-04-15。

      [23]《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302頁。

      [25]《中國原始宗教資料叢編·羌族卷》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4頁。

      [26]李祥林:《古羌源流·彩陶文化·民俗符號》,見《絲綢之路彩陶與嘉峪關(guān)歷史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27]《馬家窯彩陶》,http://image.so.com/馬家窯彩陶,采擷時間:2017-04-12。

      四川大學教授

      作者:中國藝術(shù)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儺戲?qū)W研究會常務理事endprint

      猜你喜歡
      尼雅蜀錦織錦
      非遺蜀錦在家具設(shè)計中的應用研究
      包裝工程(2023年20期)2023-10-28 03:21:16
      淺析蜀錦的創(chuàng)新運用
      民間工藝介紹(六十)
      ——賀斌和他的蜀錦織造技藝
      瑤族織錦
      李丹鈺、何艷韻作品
      大觀(2022年12期)2022-02-23 00:44:38
      木芙蓉
      河南電力(2020年10期)2020-10-20 07:28:12
      織錦古韻(七絕)
      寶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35
      漢代織錦圖案的排列方式研究
      絲綢(2015年8期)2015-02-28 14:56:44
      晉代“璇璣圖”織錦的探索和研制
      絲綢(2014年4期)2014-02-28 14:55:01
      尋找尼雅
      西部(2011年13期)2011-08-15 00:49:38
      潜山县| 大同县| 即墨市| 龙里县| 沅陵县| 兴城市| 六枝特区| 巩留县| 陆良县| 阜阳市| 聊城市| 六安市| 保康县| 都江堰市| 梓潼县| 顺义区| 车致| 襄垣县| 昌平区| 运城市| 怀化市| 勃利县| 英超| 秦皇岛市| 荔波县| 祁门县| 醴陵市| 上高县| 托里县| 甘肃省| 屏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余江县| 临城县| 沙坪坝区| 万全县| 普宁市| 营口市| 惠水县| 建瓯市| 广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