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巧妮
摘 要:鄧小平曾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最重要推動力??破帐侵咐酶鞣N傳媒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普通大眾進行科學普及、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而我們都知道學生則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中國強”。因此對于學生的科普教育也受到了國家的重視,怎樣對小學生進行科普知識的啟蒙,更好的實施科普教育活動,是相關人士一直在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科普活動;心理學
一、小學生科普活動的開展
一般學校會根據教學安排在校內開展一系列科普活動,以此來增加學生對科普學習的興趣,豐富科普知識?!翱破栈顒舆M校園”活動的開展深入貫徹國務院頒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加強對青少年科普知識教育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樹立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理念,全面推進學??萍冀逃?。該活動主要是由各省科技館組織,與地州市上的學校聯合開展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萍拣^擁有較為豐富的科普資源,利用科技館中豐富的資源根據一定的主題或內容在學校內進行生動有趣的科普課堂、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
“科普活動進校園”的活動不同于學校傳統的教學方式那樣的模式化,而是以互動、探索的教育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調節(jié)學生學習興趣。并且科普活動的內容也相對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比如,用吸管能將水吸起;往氣球里打氣能夠把氣球吹鼓等等現象,這些是我們常見到的有關于大氣壓強的現象,但是不會去想為何會發(fā)生這樣的現象,于是就做一系列相關的實驗去證明大氣壓的存在,認識大氣壓強的作用,最后再讓同學們動手自己制作一些與大氣壓強相關的小物件。)這樣的科普活動更加重視在日常生活中所運用到的科學知識,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玩耍,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科技魅力,體驗生活,享受學習快樂,感受成功的喜悅。因此該活動深受學校的支持,學生的喜愛。
二、小學生的心理特征
小學是學生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此時他們的心理發(fā)展及變化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對于思維、個性、心理品質、行為習慣等心理特都易于培養(yǎng)和引導。但是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并不平衡,屬于發(fā)展中的矛盾,內心沖突較劇烈,自我認同和自我接納相對較差,因此情緒表現不穩(wěn)定。學生面對在校園里做的科普活動是很感興趣的,但面對這樣一群陌生的老師會表現得有些靦腆,所以學生們大體的表現一開始會羞澀又興奮,膽怯又新奇。
小學生處在成長發(fā)育中,會萌發(fā)出各種奇特的思維想象,有各種各樣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特長的內在動力。教師應該鼓勵他們勇于探索、勤學好問,這樣既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學習到新的知識或是原理,對知識的累積有著重要的作用。
小學生自尊心強,想要被表揚,想要得到老師的注意,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可。有些學生會表現得很認真,能夠與老師之間有很好的互動,并時不時的向老師提問,達到很好的效果;有些學生則會比較玩皮,想用不同的方式展現自己的能力。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引導學生向積極的一面發(fā)展,給與他們表揚與鼓勵,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上進心。如果老師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樣會大大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會產生負面情緒。
除此之外,對于已經開始形成獨立人格的小學生來說,還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意識。獨立的思考能力,獨立的行為活動,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自理、自治、自教、自思、自學的能力,以提高明辨是非和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使獨立性向好的方面發(fā)展。
三、科普活動心理學的運用
(一)創(chuàng)建和諧師生關系,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老師在科普教學過程中,雖然科普活動內容本身比較有吸引力,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老師也要注意創(chuàng)建融洽的師生關系。應當愛護、理解學生,學生當尊重、敬仰老師,形成積極向上,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在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才能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學生才會更容易的接受知識的傳播、技能的學習。
(二)遷移作用的運用
在科普教學中也存在遷移的作用。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中,任何一種學習都會有遷移的產生。遷移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即舊的知識能夠幫助和促進新知識的學習,是提高和深化學習的條件,學習與遷移不可分割;反之,如果舊的知識、經驗妨礙新知識的獲得,就是負遷移,即干擾。
在科普活動教學中,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學習的過程,一般情況下是正遷移的過程。學生已獲得的知識、方法和經驗對科普活動學習、掌握具有促進作用,能夠更形象的理解知識,更易于分析知識中的概念問題。因此生活常識對科普知識的學習具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三)激勵理論的運用
無論是哪一種教育模式,激勵的運用在教學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勵是指持續(xù)地激發(fā)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主要通過一定的外在因素進行鼓勵和刺激,目的是在于激發(fā)人的正確行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其發(fā)揮更大潛能。在科普教學或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四、結束語
科普教學或活動的老師應合理利用心理學,讓學生找到科普學習的自信心與樂趣。適當的運用激勵機制來提高學生在活動中的主動性。生活常識與科普知識的遷移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可以多以常識性問題來促進問題的理解。
綜上所述,心理學運用于小學中的科普活動,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參考文獻:
[1]科技館對青少年科普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
[2]教育心理學在科普輔導中的應用初探
[3]全力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
[4]淺談心理學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5]將心理學應用到高校學生工作中
[6]注重從心理學的角度塑造中小學生陽光幸福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