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衛(wèi)華, 孫艷慶
(廣西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廣西 桂林 541004)
曹丕《與吳質(zhì)書》說:“仲宣續(xù)自善于辭賦, 惜其體弱, 不足起其文, 至于所善, 古人無以過之。”對曹丕所謂的王粲“體弱”, 《文選》李善注引《典論·論文》曰:“文以氣為主, 氣之清濁有體?!庇址Q:“弱, 謂之體弱也?!盵1]591李善認為是指王粲身體的孱弱。 據(jù)《三國志·王粲傳》所載, 其拜訪蔡邕時, “年既幼弱, 容狀短小, 一座盡驚”, 以及赴荊州后, “(劉)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 不甚重也”[2]597-598等情況來看, 說王粲身體孱弱, 不為無據(jù)。
就詩歌創(chuàng)作而言, 與“建安七子”中劉楨等人相比, 王粲也表現(xiàn)出“體弱”的一面, 如鐘嶸《詩品》中稱劉楨“仗氣愛奇” “氣過其文”, 稱王粲則為“發(fā)愀愴之詞, 文秀而質(zhì)羸”[3]133-142。 王粲作品的“體弱”, 一方面如鐘嶸所言, 其“質(zhì)羸”多半由于作品內(nèi)容傾向于“發(fā)愀愴之詞”; 另一方面, 王粲詩歌結(jié)構(gòu)所表現(xiàn)出的“密”, 也是造成王粲詩歌作品“體弱”的重要原因。 以下筆者略作考述, 以求教于方家。
王粲的辭賦在建安文學(xué)中稱善, 前人多有稱說。 如曹丕《典論·論文》中說:“王粲長于辭賦?!盵1]720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中也以“及仲宣靡密, 發(fā)端必遒”, 列其于“亦魏晉之賦首也”之一[4]96, 可見曹丕、 劉勰都對王粲的辭賦極為推崇。
與“長于辭賦”相應(yīng), 王粲嫻于作賦的具體手法, 即鋪陳的運用。 許慎《說文解字》中稱:“賦, 斂也。”段玉裁注解說:“《周禮·大宰》‘以九賦斂財賄’, 斂之曰賦, 班之亦曰賦。 經(jīng)傳中凡言以物班布與人曰賦?!盵5]282就普遍意義而言, “賦”字在“班布”的意義上與“鋪陳”是相通的。 具體到文學(xué)意義上的“賦”, 《周禮·大師》中說:“(大師)教六詩, 曰風(fēng), 曰賦, 曰比, 曰興?!编嵭⒎Q:“賦之言鋪, 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盵6]796《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賦者, 鋪也: 鋪采摛文, 體物寫志也。”[4]95馬積高先生認為:“賦, 《說文》: ‘斂也’。 知貢賦之賦乃本義。 古時貢賦必陳之于庭, 賦、 敷、 布、 鋪古同聲, 韻部亦同, 故賦又有鋪陳之義。 引申之, 遂稱作詩言志或誦詩述志為賦。”[7]2這些都說明文學(xué)范疇中的“賦”的手法與鋪陳亦是相通的。
過多的鋪陳, 勢必會造成一種“密”的客觀效果。 劉熙《釋名》中說:“密, 蜜也, 如蜜所涂無不滿也?!鼻迦送跸戎t對此的解釋是:“‘密’字, 經(jīng)典有數(shù)義, 此則‘密比’之謂也, 故云如蜜涂皆滿?!盵8]128劉熙所稱的“如蜜所涂無不滿也”是能夠恰當形容過多鋪陳之后所形成的藝術(shù)效果的。
王粲對鋪陳手法的具體運用, 典型如《游海賦》:
鳥則爰居孔鵠, 翡翠鹔鹴, 繽紛往來, 沈浮翱翔; 魚則橫尾曲頭, 方目偃額, 大者若山陵, 小者重鈞石。 乃有賁蛟大貝, 明月夜光, 蠵鼊玳瑁, 金質(zhì)黑章。 若夫長洲別島, 旗布星峙, 高或萬尋, 近或千里; 桂林叢乎其上, 珊瑚周乎其趾。 群犀代角, 巨象解齒。 黃金碧玉, 名不可紀。[9]294
這無疑是把海中眾多的珍寶奇物一一“班布”到了我們面前。 然而, 辭賦本身特點就在于鋪陳, 此處無需過多費辭。
《文心雕龍·情采篇》中說:“昔詩人什篇, 為情而造文; 辭人賦頌, 為文而造情。 ……故為情者要約而寫真, 為文者淫麗而煩濫。 而后之作者, 采濫忽真, 遠棄風(fēng)雅, 近師辭賦, 故體情之制日疏, 逐文之篇愈盛?!盵4]416劉勰此論指出了漢代以后人們詩文創(chuàng)作深受辭賦影響的重要現(xiàn)象。 值得注意是, 王粲就常常將賦中的鋪陳手法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去。 因此, 在他的詩歌中多有鋪陳之句, 如《公宴詩》開篇:
昊天降豐澤, 百卉挺葳蕤。 涼風(fēng)撤蒸暑, 清云卻炎暉。 高會君子堂, 并坐蔭華榱。 嘉肴充圓方, 旨酒盈金罍。 管弦發(fā)徽音, 曲度清且悲。[9]216
極力鋪陳當時的季節(jié)、 天氣、 侍宴的人物以及宴會的佳肴、 美酒和音樂。 以至于王夫之在評論劉楨《公宴詩》時認為“鮮潤如今日之始構(gòu)。 《公宴》諸詩, 如無公干, 則當日群飲, 酒肉氣深, 文章韻短矣”[10]161。 就王粲詩中“嘉肴充圓方, 旨酒盈金罍”而言, 王夫之所指不為無的。 再如《從軍詩五首》(其五)寫景、 寫人:
四望無煙火, 但見林與丘。 城郭生榛棘, 蹊徑無所由。 雚蒲竟廣澤, 葭葦夾長流。 日夕涼風(fēng)發(fā), 翩翩漂吾舟。 寒蟬在樹鳴, 鸛鵠摩天游。 客子多悲傷, 淚下不可收。 朝入譙郡界, 曠然消人憂。 雞鳴達四境, 黍稷盈原疇。 館宅充廛里, 士女滿莊馗。[9]285
通過敷寫行軍途中的荒涼和至譙地后的和樂景象, 從而造成了強烈的反差。
清人劉熙載《藝概·文概》中云:“言外無窮者, 茂也; 言內(nèi)畢足者, 密也?!盵11]206綜上所述, 從王粲詩歌中, 我們確實能感受到由于過多鋪陳而“言內(nèi)畢足”, 從而形成突出的“密”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效果。
王粲對其詩歌中的鋪陳對象, 還常常借助夸張的修辭手法, 從而造成“如蜜所涂”的表現(xiàn)效果。 典型如:
出門無所見, 白骨蔽平原。 (《七哀詩三首》其一)[9]270
詩句極言白骨之多, 以至掩蔽了廣袤的原野, 詩人展現(xiàn)于我們面前的是累累白骨之“密”。 同樣是寫骸骨, 陳琳《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君獨不見長城下, 死人骸骨相撐拄”; 蔡琰《悲憤詩》中作“斬截?zé)o孑遺, 尸骸相牚據(jù)”[12]199。 顯而易見, 無論是陳琳的“相撐拄”, 還是蔡琰的“相牚據(jù)”, 都不如王粲的“蔽平原”來得“密實”。 對王粲這兩句詩表現(xiàn)出的“密”, 啟功先生有很深的體會, 曾說:
王粲投奔劉表, 至武漢, 寫“南登霸陵岸”一詩, 其間有“出門無所見, 白骨蔽平原”句, 是夸張, 但也實在。 杜甫詩卻不一樣。 他在成都盼望長安, 詩意就很不一樣: 《秋興八首》曰:“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華?!薄蚌奶翇{口曲江頭, 萬里風(fēng)煙接素秋。 ……回首可憐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詩意比王粲要有余地得多。 宋人張舜民被貶到湖南, “何人此路得生還, 回首夕陽紅盡處, 應(yīng)是長安”, 詩意又進了一層。 到辛稼軒“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shù)山”, 更別有一番氣象。 同是望長安, 幾位詩人的處境、 思想、 感情乃至運用技巧不同, 詩意便大不一樣。 比較起來, 王粲的詩顯得太實, 毫無縫隙可言。[13]12-13
啟功先生所言王粲此詩“(沒)有余地” “顯得太實, 毫無縫隙可言”, 皆是就其“密”而言。 由此可知, 即使從歷時的角度, 同后世許多杰出詩人的詩作相比, 王粲詩歌過“密”的特點仍然十分明顯。 王粲詩作中此類“密”句還有許多, 如:
陳賞越丘山, 酒肉逾川坻。 (《從軍詩五首》其一)[9]277
詩句極寫賞賜之物眾多及犒勞的豐厚, 而以“山”喻獎品的堆積, 以“川坻”喻酒肉之盛, 于中仍可感覺其“密”的情狀。 再如:
逍遙河堤上, 左右望我軍。 連舫逾萬艘, 帶甲千萬人。 (《從軍詩五首》其四)[9]283
以“千萬”這樣龐大的數(shù)字寫軍容之盛。 而我們由數(shù)字稍加聯(lián)想到具體的舟、 卒, 也可見其“密”, 正如清人陳祚明所說:“‘逍遙’四句, 千萬全軍儼然在目?!盵14]194
綜合以上例句, 王粲確實是借助夸張的修辭手法, 圖寫出了大量“如蜜所涂”的物象。 王粲詩歌的這種現(xiàn)象, 可借用美術(shù)字體設(shè)計中的“字懷”概念進行說明。 在字體設(shè)計中, 字懷是指一個字體內(nèi)的空間。 越粗大的字體字懷越小, 越纖細的字體字懷越大。 清人宋曹《書法約言》中云書體過肥之弊曰:“滿取肥……太肥則質(zhì)濁。 筋骨不立, 脂肉何附……肉多而骨微者謂墨豬。”[15]566以此而觀, 如此多“密”的物象出現(xiàn)在王粲詩歌當中, 無疑會使其作品缺少一種張力, 顯得有些“虛胖”, 就難怪被人目為“體弱”了。
與鋪陳手法相關(guān), 王粲詩歌多用排比句, 典型如:
山岡有余映, 巖阿增重陰。 狐貍馳赴穴, 飛鳥翔故林。 流波激清響, 猴猿臨岸吟。 迅風(fēng)拂裳袂, 白露沾衣衿。 (《七哀詩三首》其二)[9]271-272
值得注意的還有, 王粲詩歌中頻頻出現(xiàn)相同或相近句式反復(fù)使用的現(xiàn)象。 如《從軍詩五首》(其一), 歌頌曹操武功, 云:
相公征關(guān)右, 赫怒震天威。 一舉滅獯虜, 再舉服羌夷。[9]277
以相同、 相似句式成文, 且間用頂真格, 使詩歌節(jié)奏緊密。 清人宋長白曾一反常調(diào)說:
鐘嶸謂“粲文秀而質(zhì)羸, 在曹劉間別構(gòu)一體”, 余謂羸莫甚于公干, 如《贈從弟》三首, 一曰:“豈無園中葵, 懿此出深澤”, 二曰:“豈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三曰:“豈不常勤苦, 羞與黃雀群”。 一時一事, 句法重復(fù)至此, 回視仲宣之《雜詩》 《七哀》, 有慚德已。[16]585
這里, 宋氏雖就劉楨詩而論, 但也可見相同句式的重復(fù)使用, 確實容易給人以“羸弱”的感覺。 只不過, 可能宋氏沒有注意到同樣的現(xiàn)象在王粲詩中也相當突出, 否則也不會有此論了。
需要指出的是, 盡管如此頻繁地使用鋪陳手法, 王粲詩歌在篇章方面卻仍表現(xiàn)出“整密”的特色。 《文心雕龍·詮賦》中有“及仲宣靡密, 發(fā)端必遒”句, 范文瀾注稱:“嚴可均《全后漢文》輯粲賦有《大暑》 《游?!?《浮淮》 《閑邪》 《出婦》 《思友》 《寡婦》 《初征》 《登樓》 《羽獵》 《酒》 《神女》 《槐樹》等賦, 雖頗殘闕, 然篇率遒短, 故彥和云然?!盵17]149其實, 王粲詩歌在結(jié)構(gòu)上入題較快, 又能緊繞主題, 不涉枝蔓的特點也是造成這種效果的原因之一。 王粲詩有開篇就言及主題者, 如:
日暮游西園, 冀寫憂思情。 (《雜詩》)[9]266
荊蠻非我鄉(xiāng), 何為久滯淫。 (《七哀詩三首》其二)[9]271
王世貞《藝苑卮言》中曾對四言詩的“冒頭”進行過討論, 說:“但成一冒頭, 百凡宴會酬贈, 可舉以貫之矣。 若韋孟之《諷諫》……仲宣之《贈蔡睦》、 《文穎》, 越石之《贈盧諶》, 寧有是耶?其他仲宣之《思親》云: ‘穆穆顯妣, 德音徽止’……開口見咽, 豈不快哉!”[18]132-133)王氏明確指出王粲的四言詩《贈蔡睦》 《文穎》 《思親》, 無“冒頭” “開口見咽”, 也與這里所說“開篇就言及主題”相近。
王粲詩歌還有在簡要介紹背景后點明主題者,如:
昊天降豐澤, 百卉挺葳蕤。 涼風(fēng)撤蒸暑, 清云卻炎暉。 高會君子堂, 并坐蔭華榱。 嘉肴充圓方, 旨酒盈金罍。 (《公宴詩》)[9]276
是在先說明時節(jié)、 天氣后, 進入主題事件——宴會的描寫。 又如:
西京亂無象, 豺虎方遘患。 復(fù)棄中國去, 遠身適荊蠻。 (《七哀詩三首》其一)[9]270
其中, “西京亂無象, 豺虎方遘患”是時代背景, 而“復(fù)棄中國去, 遠身適荊蠻”、 則是主題事件。
王夫之評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說:“落筆刻, 發(fā)音促, 入手緊, 后來杜陵有作, 全以此為禘祖?!盵10]160王氏雖就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而論, 然通過以上分析, 似乎可以說“入手緊”是王粲詩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其過多鋪陳而容易給人的枝蔓、 繁冗的感覺。
以上, 造成王粲詩歌“體弱”的諸多原因中, 過多的鋪陳無疑是最重要的方面。 對此, 前人多有微詞。 如元代陳繹曾《詩譜》中“王粲、 劉楨”條, 稱:“真實有余, 澄濾不足。”[19]628方東樹《昭昧詹言》中評王粲《從軍詩五首》也說:“王仲宣《從軍》五首, 緊健處, 杜公時效之, 《出塞》諸作可見。 但其鋪陳處, 稍嫌繁縟, 乃知杜公有傷盡太冗之病, 亦自古人出。”[20]78是說王粲這種繁縟的風(fēng)格影響了杜甫。
王粲詩歌中出現(xiàn)如此多鋪陳之句的原因, 一方面可能因為“長于辭賦”而習(xí)慣于把賦中的鋪陳手法遷移到其他文體的創(chuàng)作中。 另一方面則可能與其“躁競”的性格有關(guān)。 王粲“躁競”的典型表現(xiàn)見于《三國志·杜襲傳》:
魏國既建, (杜襲)為侍中, 與王粲、 和洽并用。 粲強識博聞, 故太祖游觀出入, 多得驂乘, 至其見敬不及洽、 襲。 襲嘗獨見, 至于夜半。 粲性躁競, 起坐曰:“不知公對杜襲道何等也?”洽笑答曰:“天下事豈有盡邪?卿晝侍可矣, 悒悒于此, 欲兼之乎!”[2]665
此后人們評價王粲也基本沿用了這一說法, 如《文心雕龍·體性》篇中稱:“仲宣躁銳, 故穎出而才果?!薄冻唐鳌菲蟹Q:“仲宣輕脆以躁競?!盵4]380, 598)《顏氏家訓(xùn)·文章篇》中也稱:“仲宣率躁見嫌?!盵21]237由于王粲這種與人相“競”的心理存在, 那么就不能排除其在詩歌創(chuàng)作, 尤其是與他人同題創(chuàng)作時憑借自己的“溢才”有意進行較多的鋪陳的可能。
總而言之, 王粲詩歌由于過“密”而造成了“體弱”這一現(xiàn)象, 從藝術(shù)手法上看, 是其將賦的創(chuàng)作手法移借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結(jié)果; 而從作家才性和創(chuàng)作心理上講, 則是王粲“溢才”和“躁競”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1] [梁]蕭統(tǒng). 文選[M]. [唐]李善, 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77.
[2] [晉]陳壽. 三國志[M]. [宋]裴松之, 注.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3] [梁]鐘嶸. 詩品集注(增訂本)[M]. 曹旭, 集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4] [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校注(增訂本)[M]. 黃叔琳, 注; 李詳, 補注; 楊明照, 校注補遺.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
[5] [漢]許慎. 說文解字注[M]. [清]段玉裁, 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6] 周禮注疏[M]. [漢]鄭玄, 注;[唐]賈公彥, 疏. 北京: 中華書局(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 1980.
[7] 馬積高. 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
[8] [東漢]劉熙. 釋名疏證補[M]. [清]畢沅, 疏證; 王先謙, 補; 祝敏徹, 孫玉文, 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9] 吳云. 建安七子集校注[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10] [清]王夫之. 古詩評選[M]. 張國星, 校點. 北京: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1997.
[11] [清]劉熙載. 藝概注稿[M]. 袁津琥, 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12] 逯欽立.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13] 啟功, 趙仁珪. 啟功講學(xué)錄[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05.
[14] [清]陳祚明. 采菽堂古詩選[M]. 李金松, 點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15] 上海書畫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 校點. 歷代書法論文選[M].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
[16] [清]宋長白. 柳亭詩話[M]. 濟南: 齊魯書社, 1997.
[17] [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注[M]. 范文瀾, 注. 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58.
[18] [明]王世貞. 藝苑卮言校注[M]. 羅仲鼎, 校注. 濟南: 齊魯書社, 1992.
[19] [元]陳繹曾. 詩譜[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20] 方東樹. 昭昧詹言[M]. 汪紹楹, 校點. 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61.
[21] [北齊]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集解(增補本)[M]. 王利器, 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