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飛 李 丹 張婉英 (上海市奉賢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201499)
糯玉米生長受光照、通風等條件的影響較大,種植密度越低,光照、通風條件越好,糯玉米生長也越好,但糯玉米鮮穗產量也越低。為探索糯玉米的最佳種植密度,以“天彩二號”為試驗材料,進行了相關種植密度試驗,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糯玉米品種為上海華耘種業(yè)有限公司育成的“天彩二號”。糯玉米采用小環(huán)棚栽培,畦寬2 m,每畦種3行,株距因種植密度而異。所有小區(qū)均采用“一黑到底”施肥技術,即所有肥料在移栽前作基肥施用,后期不追肥。采用育苗移栽方式,移栽后各小區(qū)統(tǒng)一管理。
試驗設每667 m2種植密度為3 000、3 500、4 000、4 500、5 000株,共5個處理,以每667 m2種植3 000株為對照。每處理重復3次,完全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為20 m2。
記錄各小區(qū)玉米的生育期。玉米成熟后,記錄各小區(qū)玉米鮮穗產量,并抽樣考查玉米的植株性狀及鮮穗性狀。
由表1可知,每667 m2種植5 000株處理的產量最高,每667 m2為854.5 kg,比對照增產54.4%;每667 m2種植4 500、4 000、3 500株處理分別比對照增產52.6%、31.7%、20.7%;對照的產量最低,每667 m2為553.4 kg。其中,每667 m2種植4 500、5 000株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均與其他處理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每667 m2種植3 500、4 000株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均與對照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表1 各處理的產量性狀
由表2可知,每667 m2種植5 000株處理的玉米生長發(fā)育較緩慢,全生育期比其他處理多1 d,其他種植密度處理的玉米生育期一致,均為113 d。此外,由于此次試驗采用小環(huán)棚栽培,早期低溫導致玉米生長較慢,生育期較長。
表2 各處理的生育期
由表3可知,每667 m2種植5 000株處理的穗型較小,禿尖較長,其他處理在鮮穗性狀上差異不明顯;每667 m2種植5 000株處理的鮮穗最細,穗粗為4.30 cm,其他處理的穗粗在4.40~4.43 cm之間;每667 m2種植5 000株處理的鮮穗最短,穗長為17.4 cm,其他處理的穗長在18.34~19.12 cm之間;每667 m2種植5 000株處理的禿尖最長,為4 cm,其他處理的禿尖長度在1.24~2.26 cm之間;每667 m2種植5 000株處理的單穗最輕,單穗重為0.173 kg,其他處理的單穗重在0.189~0.198 kg之間;穗行數各處理間無明顯差別;每667 m2種植5 000株處理的行粒數最少,為29粒,其他處理的行粒數在36.2~37.4粒之間。
表3 各處理的鮮穗性狀
試驗結果表明,每667 m2種植4 500株處理的產量明顯高于每667 m2種植4 000、3 500、3 000株處理,雖與每667 m2種植5 000株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每667 m2種植5 000株處理相較其他處理,生育期長1 d、穗更細更短、單穗重更輕、禿尖更長,且與每667 m2種植4 500、4 000、3 500、3 000株處理間各性狀差異不顯著。因此,綜合產量、生育期和鮮穗品質等性狀,“天彩二號”的最佳種植密度每667 m2為4 500株,在該種植密度下,產量高、品質好。
本試驗只針對目前推廣的單株留單穗栽培技術,若是單株留兩個鮮穗,則需要重新進行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