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
“字太多,不看了?!爆F(xiàn)如今,我們點開微博、微信上的一篇長文章,十有八九會看見評論區(qū)有這樣的留言。不知從何時起,“字數(shù)太多”“篇幅太長”成為文章被指摘的理由。
“快餐式閱讀”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產物,信息更新速度太快,導致人們急于抓住每一段碎片時間,快速獲取信息。地鐵里、餐桌上、排隊中……我們拿著手機迫不及待地上下滑動,生怕會錯過什么。
“快”字當頭,遇到長文章,人們自然不耐煩。細讀不可能,太麻煩、費事,不如直接得到現(xiàn)成的結論來得痛快。
人們更喜歡簡單粗暴的告知方式。所以,“字多不看”的下一句往往是“直接說結論”,這背后缺少的是思考與好奇心,而思考和好奇心,正是連接讀者與作者最重要的那一環(huán)。
事實上,一篇文章如果直接給出結論,往往并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于讀者更有益的,恰恰是論述的邏輯和過程。閱讀一篇長文章,按照作者的行文架構,順著文章的邏輯逐層閱讀、理解、思考,這是一個讀者與作者互動的過程。讀者用自己的思維與作者的思維碰撞,由此得出的見解才能真正為自己所有。
很多人買櫝還珠,僅限于了解“現(xiàn)象”,無視其背后的運行規(guī)律,久而久之,便喪失了思考的樂趣和持久發(fā)展的潛力。
“長”不一定有營養(yǎng),“短”也未必沒深度,但不愛讀長文章,或許能折射出浮躁的心態(tài)和閱讀修養(yǎng)的缺失。人們更強調“快”,哪怕結果是乏味的,也不能靜下心來享受“慢趣味”。須知,通過碎片閱讀獲取的信息,如果不加以串聯(lián),仍舊構建不起一個人的知識體系。叔本華曾說:“不管你學識如何淵博,如果不能反復思維、咀嚼、消化的話,它的價值,遠遜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慮的知識?!?/p>
快節(jié)奏的生活雖需要碎片化閱讀來解壓,但這并不意味著長文章已被時代的海浪“拍在沙灘上”。
王蒙說:“我主張讀一點費點勁的書,讀一點你還有點不太習慣的書……除了有趣的書,還要讀一點嚴肅的書?!遍喿x媒介和習慣的轉變或許讓長文章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屏幕也并沒有完全適合長文章閱讀,但嚴肅而具有深度的閱讀,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的。
因此,切莫讓“抖機靈式”的閱讀占據(jù)我們生活的全部,畢竟還有更多的未知,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地探索與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