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一步到廁,兩步到床,三步到窗。
抵達東京的那天,導游在介紹日本酒店房間的時候,就是這么說的。我們都笑,當時所有人都以為他只是夸張,為了逗樂。
盡管有了心理準備,推開房門的一剎那,我和小伙伴還是驚呆了,“真的太小了!”七八個平方的樣子,進門就是衛(wèi)生間。衛(wèi)生間的門和過道不可得兼,打開衛(wèi)生間,過道就所剩無幾。房中鋪著兩個小床,一鋪緊貼著窗,一鋪緊貼著衛(wèi)生間的隔墻,都是不到一米的寬度。床與床之間的過道,也不足半米,促膝談心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為不可能有舒適的距離感。但是,很欣慰的是,非常干凈,無論床面、桌面、墻面還是地面,都整潔雅致、素淡靜謐。就是小,真的小。站立在逼仄狹小的房中,一眼之內(nèi),找不到打開行李箱的足夠空間,回身把房門關上,緊挨著房門,才能勉強攤開行李箱(20寸的)。
衛(wèi)生間不知道有沒有1平方,但卻五臟俱全,洗手池、馬桶、浴缸,以及各種應有的小配件,安靜本分規(guī)規(guī)整整地歸置在每一個合理的位置,貼心周到,锃亮無塵。浴缸當然也是小尺寸,長度大約比國內(nèi)的標準要短去三分之一,寬度還好,一般的人應該能把四肢蜷縮進去,那也很節(jié)約用水,因為人的體積會占去大部分的容量。墻上,懸掛花灑的噴淋底座,有兩個,一高一低,高的成人慣用,低的方便孩子。
酒店的公共空間,大廳以及餐廳,倒是不顯狹窄。據(jù)說日本人性格中以“忍”聞名,可以壓抑自己,不能委屈他人。因此,私人空間可以盡管縮小,夠用即可,但是公共場所,要令所有人都感覺舒適。某天在東京市區(qū)的一個酒店,早餐在頂樓,有極好的海景視野。服務員優(yōu)雅地引座,然后在桌上放一塊“食事中”的牌子,表示這個座位有人用餐,不會因臨時走開去取食物被別人占了座,或被服務員提前收走了杯盤餐具。輕柔的音樂,素雅的裝飾,安靜的氛圍,窗外的綠地與海面,清淡而豐富的早餐,這是一個清晨的正確打開方式。
日本人心目中,除了東京與大阪,其他地方都被認為是鄉(xiāng)下。其實我更喜歡京都,那是傳統(tǒng)風情保存得最好的地方。沒有高樓,一排一排兩層的古色木屋,小門,小窗,小鋪面,很唐朝,很遠古。墻角與門邊,諸多秀美的綠色植物,裝點著精致的小巷。突然下起了大雨,空空的巷陌,頓時有了雨巷的意境,雨聲與詩意飄散在悠長的石板路上。在雨巷的屋檐下發(fā)呆,散失了時空的概念,只記取那一陣雨花,一朵一朵開在心底,暗自芬芳。
不記得是哪一家酒店了,居然在房間多配置了一張小圓桌,兩把椅子。這是少見的奢侈空間了,憋屈了幾天之后,似乎頓時天開地闊起來,處處自在。這個房間,三步到不了窗,至少要六步了。人的心理,都是給點陽光就能燦爛,受點挫折就容易陰暗。人的需求,卻有著極大的彈性,所謂好與壞的感覺,其實都是在對比中衍生的。三步到六步的差距,你就會有奢侈的感覺。但其實,如果你在九步的格局里待久了,卻一直沒有體會過差異,那也永遠不會產(chǎn)生幸福的感覺。只有麻木。
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義。三步到窗,或者六步奢侈,或者九步格局,其實都是合理的風景。平心靜氣從來都是源于見多識廣。
(摘自“樹心文苑”微信公眾號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