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凌
跟四個朋友在家閑聊,飯點到了,聊得興起,懶得下去,就叫了外賣。點了五份涼皮,五個肉夾饃,五瓶果啤,兩盤素拼。配送費3元。不到30分鐘,外賣小哥跑上了樓,流著汗帶著笑。我直說:“辛苦了,謝謝,謝謝?!毙「缬中α?,說有的要兩大鍋剪刀面、一箱啤酒,比這多多了,我都得想辦法送到啊。臨走,我給他10塊錢小費,他愕然。我再次說“真辛苦你了”。
“沒那必要,他掙的就是那種辛苦錢?!币慌笥颜f。
“中國不是外國,不時興給小費,不要慣壞送外賣的?!币慌笥呀又f。
“張作家錢多得往外跳,也是可以效仿外國的?!币慌笥颜{(diào)侃。
我笑了,因為很多“理所當然”完全可以是另一副模樣:面無表情,甚至掛滿嫌惡,而不是流著汗帶著笑。這種情形處處會遇到。我工作的學校旁邊,有兩家緊挨的包子鋪,我去了一次后再也不進東邊的那家。收錢的是個中年婦女,找的零錢她從來不會遞到顧客手上,而是扔到柜臺上——誰能受得了,誰會舒服?
很多時候,或許我們更在乎的是物質(zhì)之外的東西,比如打個招呼、一張笑臉……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可以拋開“理所當然”,表達一下對他人的悅納呢?于是,那一刻,面對流著汗帶著笑的外賣小哥,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遞上微薄的謝意。
(摘自《今晚報》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