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麗,翟忠琴,劉克營,焦 濤,張國海,劉 瑾,韓愛萍,賈景德
(1.東麗區(qū)農(nóng)業(yè)技術(shù)中心,天津 300300;2.國家農(nóng)產(chǎn)品保鮮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天津 300384)
韭菜屬于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蔬菜[1],其適應性強,抗寒耐熱,在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在韭菜種植過程中,育苗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保護地韭菜生產(chǎn)的常規(guī)育苗模式,育苗周期長,用種量大,費工、費時,生長緩慢,出苗不齊,起苗困難,病蟲害嚴重。采用育苗盤育苗可有效解決常規(guī)育苗所面臨的問題,大大提高育苗效率,是一種替代傳統(tǒng)模式的高效育苗方式,其主要優(yōu)勢及技術(shù)要點如下。
采用育苗盤育苗省工、省時,省略起苗、除草、剪苗等工序。育苗盤育苗不用苗期除草,不施除草劑,減少了農(nóng)藥污染;不與土壤接觸,減少了苗期的土傳病蟲害,避免了韭菜根蛆對幼苗的危害;不用整地做畦,省水省肥。常規(guī)育苗后期要進行起苗、剪苗、剪根整理才能移栽,播種量也大,每667 m2用種6~8 kg,播后要覆土,還要覆蓋遮陽網(wǎng)或草苫,尤其是苗期除草,費工費力。苗盤育苗苗齡短,從播種到移栽只需65 d左右,節(jié)省育苗用地,且無需中耕,緩苗快、根系發(fā)達;采取穴盤點播方式節(jié)省種子,可減少常規(guī)用種量的50%。育苗盤育苗移栽簡便,即每穴1墩,4月中下旬播種,6月中下旬移栽,春節(jié)前收割,總共僅需8個月,縮短了生長周期,當年育苗,當年定植,當年見效益;春節(jié)期間上市,667 m2可增加經(jīng)濟效益50%~60%,充分體現(xiàn)出育苗盤育苗的優(yōu)勢。常規(guī)育苗3月下旬—4月下旬播種,苗期需要10個月以上,且工序繁瑣,育苗到收獲長達1年半,需1年苗、半年養(yǎng)才能見到效益。育苗盤育苗等于增加了一季的收入。
種植667 m2韭菜,育苗用種量只需1 500 g,需5×10穴育苗盤150~160個。
需準備殺菌劑50%多菌靈2 kg、草炭土500 kg、枯草芽孢桿菌5 kg、磷酸二銨5 kg。
畦寬1.3~1.5 m、長7~8 m,畦面摟平。畦埂上按順序擺放育苗盤,以草炭土作基質(zhì),將基質(zhì)250 kg、磷酸二銨5 kg、50%多菌靈1 kg、枯草芽孢桿菌5 kg混配好,制成營養(yǎng)土,填滿盤穴,淋足清水,等待播種。
4月中下旬催芽播種,也可不浸種催芽或只浸種不催芽。浸種催芽:在播種前4~5 d,按667 m2用種1.5 kg的標準,將所備種子放入30 ℃的溫水中,經(jīng)24 h浸種后,去掉浮在水面的癟籽和雜物,用涼水淘洗干凈撈出,選干凈的紗布為里層,外裹濕麻袋片將種子包好,置于15~20 ℃條件下催芽或?qū)玫姆N子放入恒溫箱中催芽。每日用清水淘洗種子1次,3~4 d后種子露芽時,即可播種。
將催芽后的種子按每穴30~35粒擺放在穴盤中,擺好后上覆一層營養(yǎng)土,覆蓋厚度1.0~1.5 cm,視土壤基質(zhì)墑情,用噴壺噴灑補水,保持基質(zhì)濕潤,3~4 d即可出土。
幼苗出土到長出3~4片真葉時,要保持穴盤濕潤,可以每隔5~7 d噴灑1次小水,保持基質(zhì)濕度[2]。
種子發(fā)芽溫度為12 ℃以上,生長適宜溫度15~25 ℃,應保持棚內(nèi)溫度在15~20 ℃。韭菜性喜冷涼,耐寒也耐熱。
當幼苗長出5片葉、苗高15~18 cm時,可適當控水,視幼苗長勢可結(jié)合澆水追肥2~3次,每次667 m2追施尿素或沖施肥5 kg,可配合噴灑50%多菌靈殺菌劑,防止灰霉病危害。
棚室保持光照均勻,韭菜適宜中等光照強度,耐陰性強;但光照過弱,光合產(chǎn)物積累少,導致韭苗分蘗少而細弱。
當幼苗長到18~20 cm、出苗60~65 d時,即可起苗定植[3]。將育苗穴盤內(nèi)韭苗拔出,剪齊葉稍和韭根,留根1.2 cm左右,分成30~35株1叢,作為1穴的定植苗備栽。
將棚內(nèi)的育苗盤收起,土地經(jīng)耕翻、滅草后,每667 m2施腐熟的有機肥(羊糞)[4]4 000 kg+枯草芽孢桿菌10 kg+NPK復合肥(15-15-15)100 kg,撒施后旋耕耙細,摟平做畦,畦寬因棚而定,一般為寬1.2~1.5 m,長7~10 m,以便于管理。韭菜喜好鉀肥,對土壤質(zhì)地適應性強[5],適宜的土壤pH值為5.5~6.5。
畦做好后,開溝挖穴定植韭苗,要求行距40~45 cm,穴距14~15 cm,栽植時以不埋沒葉鞘為宜,栽植后壓實穴土,及時澆水。
當韭菜新葉發(fā)出后應澆緩苗水,并及時中耕保墑,保持土壤見干見濕。土壤濕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60%~70%。緩苗后韭菜處于生長時期,要充分供應肥水。每15~20 d追沖施肥5~10 kg,隨水施入,雨季應減少澆水,注意排澇[6];同時防病除草,預防灰霉病的發(fā)生。
入秋后韭菜進入生長旺盛期,也是培養(yǎng)根株的最好時期。這一時期生理活動最強,特別是立秋—秋分要重施肥水,適時追施磷鉀肥,每667 m2施肥10 kg,同時追施鋅鐵肥1.5 kg;每間隔5~7 d澆1次水,隨水追肥2~3次。
進入10月份之后,應停止?jié)菜贩?,利用干旱控制韭菜的貪青生長,迫使營養(yǎng)加速向鱗莖和根系轉(zhuǎn)移,保證植株安全越冬。以后氣溫逐漸降低,植株生長緩慢,應降低土壤濕度[6],保持地表不干即可。
11月下旬待韭菜回縮前,用150億球孢白僵菌顆粒劑200倍液灌根,防治韭蛆;霜凍后澆1次凍水,韭菜完全枯黃后,土壤稍干時苫蓋棚膜,封棚越冬。
苫蓋棚膜即轉(zhuǎn)入棚內(nèi)管理階段。覆膜后于晴天淺鋤松土1次以提高地溫,保持白天溫度20~24 ℃[7],夜間12~14 ℃。株高長到10 cm以上時,白天溫度保持在16~20 ℃,棚內(nèi)溫度超過24 ℃時要放風降濕。降溫天氣應加強保溫措施,白天保持15~20 ℃,夜間不低于6 ℃。
當韭菜長到10 cm以上時,要進行扒溝培土,使壟高保持在25 cm左右,既增加鱗莖白度和高度,又能達到增產(chǎn)的目的。
韭菜常見病害有疫病、灰霉病等[8],韭菜疫病危害根莖葉,尤以假莖、鱗莖受害最重。病狀:葉部受害初為暗色水漬狀病斑,后期葉片變黃軟腐,莖、根部受害呈褐色軟腐,潮濕時病部產(chǎn)生稀疏白色霉狀物。病菌在土壤病殘體上越冬,溫室韭菜可常年發(fā)生。
防治方法為控溫、控濕、消滅病原。7—8月為危害高峰期,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韭菜易受害,應控制棚室溫度在25~32 ℃。發(fā)病初期,采用煙霧熏蒸法防治,可選用10%速克靈煙劑[7],每次667 m2用250 g煙劑熏蒸。粉塵法防治,用10%滅克粉塵劑,每次667 m2用1 kg,在傍晚時進行噴施為宜,每隔10 d噴1次,連續(xù)或與其他防治法交替應用2~3次。注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殺菌劑,并要輪換交替施用。
夏季成蟲盛發(fā)期也是幼蟲危害期。在5月中下旬,扒開韭菜根莖附近表土,順壟撒施150億球孢白僵菌顆粒,每667 m2撒施2~3 kg,施后隨即覆土;或用該菌劑200倍液灌根,灌根方法為:去掉噴頭的噴霧器對準韭菜根部灌藥即可,在9:00—11:00噴灌較為適宜。成蟲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噴施,也可在澆水時,趁害蟲爬上地表,每667 m2用溴氰菊酯乳油6~10 g對水噴施。收割前3個月不宜施藥。不宜使用高毒農(nóng)藥。
韭菜長到40 cm時即可收割,每蹲(叢)韭菜可達180~200 g,每667 m2植8 000株的地塊產(chǎn)量在1 600 kg左右。春節(jié)前即可開始韭菜收割上市,按無公害韭菜批發(fā)價格每千克40元計算,667 m2收入在6萬元以上。20 d左右可收割第2茬,第2茬韭菜可在正月十五上市。在第1茬收割后再開始澆水,并及時松土保墑。每次收割后3~4 d,新葉長出時適當追肥,每667 m2追施腐植酸復合肥15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