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使學生獲得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課程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以《河中石獸》為例,教師可以老河兵關于河中石獸位置的推理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通過質疑、探疑、釋疑的過程,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
關鍵詞:石獸;思維;質疑;探疑;釋疑
作者簡介:劉秀銀,河北省黃驊市教師發(fā)展中心,中學高級教師,語文教研員。(河北 黃驊 061199)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31-0035-03
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與傳承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熬唧w到某一文本,根據文本不同的思想內涵和語言藝術特色,教材處理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也應該有所側重?!盵1]《河中石獸》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講文言文,選自紀昀的短篇志怪小說集《閱微草堂筆記》。鑒于文本旨在說明道理的特點,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筆者嘗試把教學側重在引導學生理性閱讀文本上,通過質疑、探疑、釋疑的過程,以期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和提升的目的。
一、質疑:進入文本情境
明代學者陳獻章在《白沙子全集》中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辈惠p信于他人的認知,不盲從于權威的言論:質疑,既是一種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更是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對于《河中石獸》的解讀,“許多老師常常不愿放開,或者不敢放開讓學生思考,似乎文本只有一種理解,或者只有一種理解是最好的,于是教學設計只朝著一個方向前進,放棄了讓學生在質疑與探究中尋找最佳解讀的過程”。[2] 鑒于此種情形,筆者認為教師要先有敢于“放開”的勇氣。教材的“單元導讀”中有這樣的話:“還要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有所思考和質疑?!币苍S,很多時候,學生并不是沒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教師沒有給他們充分表達的機會。
關于“石獸”的位置,文中記述了四種可能情況:原地河水中,河的下游,按“講學者”所說的原地泥沙質河床下,按“老河兵”所說的上游數里外。文中交代前三種尋找皆未果,只有老河兵的說法得到了驗證。于是,作者在文末感慨道:“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意思是:天下的事情,只看到表面,不知其內在的有很多,怎么可以憑主觀臆測呢?此觀點本身,無可厚非??墒顷P于“河中石獸”的位置,尤其是老河兵出人意表的推理,學生有沒有不同的評斷呢?進入文本情境,或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師:假如你就在“打撈”現場,依你的生活積累,最先想到的“石獸”位置會在哪里?
生1:從哪里沉下去的,就從哪里去尋找。
師:你的意思是先從原地的河水中尋找,對嗎?
生1:對,如果找不到的話,我就會順著水流往下找,那么多年了,也可能被水沖到下游了吧。
師:如果水流的沖擊力足夠大,石獸又不太重,還是有這種可能的。
生2:我認為不管河床是泥的還是沙的,石獸肯定是沉的重的,十多年過去了,最大的可能是埋在了泥、沙的下面。
師:嗯,這種可能性也很大。還有嗎?誰還能說說,你能想到的“石獸”的位置在哪里?
(生沉默)
師:會不會想到在河的上游?你們會想到老河兵所說的情況嗎?
生:沒想到。
師:那老河兵所說的,你們認不認同呢?同桌、前后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再說說看。
生3:我覺得老河兵雖然考慮到了流水、石獸、泥沙三種因素,但能在河上游幾里外找到石獸只是一種偶然,也許還有另外的可能。
師:另外的可能?請你說說看。
生3:按老河兵說的,河水撞擊石獸返回的沖擊力,會在石獸底下迎著水流的地方沖刷沙子形成坑洞,越沖越深,最后石獸倒在坑洞中,反復下去,石獸將會不斷向前翻轉??衫虾颖孟裢艘稽c,石獸向前翻轉的同時,也會向下去的,石獸有沒有可能大半個身子陷在泥沙里面?如果石獸只有小部分留在外面,受力面積就小了,即使河水沖擊能形成下一個小坑洞,大部分陷在泥沙中的石獸還會繼續(xù)向前翻轉嗎?
生4:對呀。就算石獸第一次掉進坑里不會埋那么深,翻轉幾次后差不多就會全“身”覆沒的,還能到達上游幾里外?
生5:即使坑洞不大,石獸大半個身子露在外面,可它不會是直直地一頭栽下去的吧,如果身子是傾斜著的,那水流對它的沖擊力更會減小,它還能向前一直翻轉嗎?
師:你們的意思是,老河兵的推理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一種看似理想化的可能。
二、探疑:比較中再思考
“邊閱讀邊評斷、邊接受邊質疑、邊沉浸邊反省。說到底,這是一種獨立的閱讀姿態(tài)?!盵3]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什么?無非是讓學生學會閱讀,進而能獨立閱讀。學生在閱讀、接受、沉浸文本信息的同時,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進行相應的評斷、質疑、反省,思維才會向前發(fā)展。探疑,是在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去尋求自己觀點的有力支撐,甚或是在深入探究的過程中,重新修正、完善已有的認知。不經探疑的質疑,充其量為一朵嬌小的花蕾,唯有沐浴陽光汲取雨露,哪怕經歷風雨,思維的花朵才會華麗綻放。
學生對老河兵的說法產生了質疑,說明他們認真思考了。如何讓他們的思維再向前發(fā)展,更深入一步?筆者采用了“就地取材”的辦法,利用課后的“思考探究”題,引導學生通過相似情況的“比較”,鄭重地審視自己的“質疑”。
師:仔細想想,老河兵的說法似乎又是經不起推敲的,很容易讓人產生疑問。我們不妨來看看生活中的真實例子:大家翻看課后的“思考探究二”,再談談自己的看法。
展示“思考探究二”:
“對于課文,我們如果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看,也會產生疑問。下面這則材料也許會引發(fā)你新的思考,請與同學交流。
山西永濟蒲津渡是黃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橋在歷史上很有名氣。唐代開元年間在渡口兩岸各鑄造了四尊鐵牛(平均每尊重約36.5噸)、四個鐵人、兩座鐵山等,組成了栓系浮橋所必需的錨碇系統(tǒng)。后因黃河改道,鐵牛等沒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東岸鐵牛由河灘下挖出,鐵牛和鐵人排列整齊,還在原址。(資料見《唐鐵牛與蒲津橋》,《山西文史資料》1999年Z1期)”
生6:鐵牛沒入水中,又被泥沙埋沒,可還是留在了原來位置,這個真實的例子不正說明老河兵的說法經不起推敲嗎?
生7:因為鐵牛和鐵人太重了,黃河改道,水流對它們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還是在原地。這種情況很正常,容易讓人接受。
生8:水流、泥沙、鐵牛和鐵人,關鍵是看它們之中,誰起主要作用。假如課文中“石獸”的重量起主要作用,它應該也會在原地泥沙中。
師:那文中有沒有交代石獸的重量?
生8:沒有。我覺得石獸應該是很重的。至于重到什么程度,不好說,因為文中沒有交代。
生9:也許,盡管石獸很重,但是不足以抵消水流和泥沙的相互作用啊,所以老河兵的說法看上去才那么“順理成章”。
生7:我還是覺得,課文中老河兵所說的情況在生活中出現的概率太小了,也許根本不可能出現。
師:大家有沒有注意,“思考探究二”中的這句話——“對于課文,我們如果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看,也會產生疑問”?
生10:哦,原來我們產生疑問,是在編者意料之中的。如果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看,老河兵關于石獸位置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嘛。
生9:“‘也會產生疑問”,也就是說,我們的質疑是合理的?
生11:那為什么還要我們學這篇課文?
師:問得好,這恐怕也是大家的意思。你們是不是覺得:纂修過《四庫全書》的紀曉嵐,見識何其多廣,竟也會寫出如此經不起推敲的文章?
三、釋疑:回溯到原作中
《論語·述而》中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笨鬃拥脑捯馕渡钸h:在教學中,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啟發(fā)他。恰到時機的啟發(fā)、指導,不僅能消除疑問,而且會極大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何讓學生釋疑?何不把文本放回到原作中,見一見它的“本來面目”?
其實,旨在“講理”的紀昀,并不是我們想的那樣不講理。倒是只關照單一文本的我們,確如作者所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河中石獸》中“注釋①”是這樣的:“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边@個注釋過于簡略,省掉了關乎文本“性質”的主要信息。如果教材編寫者能把它標注得再詳盡些,對這篇文本的“質疑”就可迎刃而解,或許根本就不會產生“質疑”。
《河中石獸》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的“姑妄聽之二”?!肮猛犞惫菜木?,作者在卷首的“觀弈道人自題”中說道:“以多得諸傳聞也,遂采莊子之語名曰《姑妄聽之》?!盵4]觀弈道人,是紀昀的道號。紀昀的意思是:因為本書的素材大多是來自于傳聞,于是便取《莊子》中的話,定名為《姑妄聽之》。也就是說,“姑妄聽之”四卷所轄的諸篇文字,多是“傳聞”而已,姑且隨便聽聽,沒必要全信。
如此一來,問題又出現了:既是不可信的事,拿來說給讀者聽,豈不是大大地不尊重讀者?非也?!堕單⒉萏霉P記》本是筆記小說,其中雖有紀昀的一些親身經歷,但大多是道聽途說的各種新奇故事、散聞逸趣、鄉(xiāng)野怪談、邊地民俗等。總攬整本書的風格和內容定位,何來這一篇《河中石獸》對讀者不尊重?只講道理,難免枯燥乏味,借生動形象甚或“荒誕不經”的故事來闡明道理以達到“勸世”之功用,豈不更好!
《閱微草堂筆記》的“原序”中說:“稗官小說,似無與于道矣,然《漢書·藝文志》列為一家,歷代書目亦皆著錄,豈非以荒誕悖妄者?雖不足數,其近于正者,于人心世道亦未嘗無所裨歟!”[5]稗官野史、演義小說,看起來荒誕悖妄,似乎與道毫無關系,可是其言論也足以闡明道理,對于世道人心也是大有助益的。即便像《河中石獸》這樣街談巷語、道聽途說的故事,同樣也包含著大道理!
引領學生“追本溯源”了一番之后,再來聽聽他們的體悟吧。
生12:作者是借故事來講道理,‘河中石獸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它里面的道理卻是大家公認的。
生13:就像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一樣,沒必要追問它們的真假,我們照樣喜歡里面的人物、情節(jié),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生14:是不是可以這樣想:假如石獸就是在上游幾里外找到的,誰又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呢?好像也只有老河兵了。
生15:文中由最有實際生活經驗的老河兵說出石獸的位置,是想告訴人們:分析問題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考慮不同事物的特殊性,才能作出客觀的判斷。
從“忽逢桃花林”的驚奇訝異,到“初極狹,才通人”的局促茫然,再到“復行數十步”后的“豁然開朗”:質疑,探疑,釋疑,學生的思維在逶迤中前行,但最終領略到了“桃源”的美好。
參考文獻:
[1] 吳如廠.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材處理[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旬),2017,(8):59.
[2] 歐陽林.批判性閱讀教學要把握好三個核心環(huán)節(jié)[J].中學語文教學,2017,(9):13.
[3] 余黨緒.祛魅與祛弊:批判性思維與中學語文思辨讀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73.
[4][5]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M].韓希明,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900,2.
責任編輯 羅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