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斗拱之大成
——梁思成評價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斗拱
鄉(xiāng)間,屋頂瓦片挨挨擠擠,緊緊相扣,一“攙”一“扶”動態(tài)地呈現(xiàn)了瓦片不分彼此地分布在房頂?shù)臓顟B(tài),也暗指農人之間相互幫襯、團結和睦的氛圍,是構成煙雨江南風景線的一部分。
瓦上煙影裊裊,飄拂如幻如夢,瓦上草葉纏綿、鳥雀棲足;瓦下諦聽檐雨瓦韻錚然作響,瓦下拖地、洗菜、呼朋引伴。瓦不僅是一道優(yōu)美的風景線,還是家最堅實最溫暖的保護傘。
前段時間,有新聞媒體推出故宮專題片《紫禁城的秘密》,紀錄片講述了故宮的歷史、規(guī)模、裝飾等,并詳細介紹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木質結構建筑群是如何抵御自然災害的。其中一段“故宮模型在10級地震中巋然不倒”的視頻在網(wǎng)上傳開后,瞬間就征服了海內外網(wǎng)友。探究發(fā)現(xiàn),其中的秘密,原來是小小的斗拱。
拱的早期原型為“山節(jié)”,是兇猛和雄偉的象征。隨著階級社會的建立,拱逐步成為身份地位的標志,逐漸被融入到莊重敦厚的中式古典建筑中。
中國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與屋頂?shù)臉嫾懿糠种g,有一層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構件,它們均勻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著伸出的屋檐。這種構件就是斗拱,它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精靈”。
根據(jù)在建筑上所處的位置可以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斗拱,由方形的斗、升、拱、翹、昂組成。
斗拱是較大建筑物的柱與屋頂間的過渡部分,主要有四個作用:
斗拱位于柱與梁之間,承上啟下;
斗拱將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在凸顯出檐造型的同時,保護墻體和門窗免受日曬雨淋;
斗拱作為榫卯構件,有極強的抗震性能;
斗拱是極好的裝飾性構件。
上世紀30年代初,遠方傳來消息,中國年輕的考古隊伍,在中國的西北部,發(fā)現(xiàn)了漢代木簡,梁思成極其振奮,他堅信,在中國大地某個靜謐的角落,一定會有唐代木建筑屹立不動。
1932年4月,梁思成與助手以及弟弟梁思達一起去天津薊縣獨樂寺考察。這次考察雖然艱辛,但也收獲巨大。
經(jīng)過梁思成的查證,獨樂寺重建于公元987年,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在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木建筑中,年代最久遠,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尤為重要。這座活生生的遼代建筑實例,也為梁思成破譯《營造法式》之謎,開啟了一扇窗口。因為很多東西原先只在宋代《營造法式》上見過,比如側角、生起、斗拱,在現(xiàn)實很多建筑中卻弄不明白,而薊縣獨樂寺恰恰反映了唐宋早期建筑的形制。
這次考察的成果,梁思成都記錄在了他的《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中,下面兩段文字是關于斗拱的研究:
斗拱者,中國建筑所特有之結構制度也。其功用在梁枋等與柱間之過渡及聯(lián)絡,蓋以結構部分而富有裝飾性者。其在中國建筑上所占之地位,猶柱式之于希臘羅馬建筑;斗拱之變化,謂為中國建筑制度之變化,亦未嘗不可,猶柱式之影響歐洲建筑,至為重大。
唐宋建筑之斗拱以結構為主要功用,雄大堅實,莊嚴不茍。明清以后,斗拱漸失其原來功用,日趨弱小纖巧,每每數(shù)十攢排列檐下,幾成純粹裝飾品,其退化程度,已陷井底,不復能下矣。觀音閣山門之斗拱,高約柱高一半以上,全高三分之一,較之清式斗拱——合柱高四分或五分之一,全高六分之一者,其輕重自可不言而喻。而其結構,與清式宋式皆不同;而種別之多,尤為后世所不見。蓋古之用斗拱,輒視其機能而異其形制,其結構實為一種有機的、有理的結合。如觀音閣斗拱,或承檐,或承平坐,或承梁枋,或在柱頭,或轉角,或補間,內外上下,各個不同,條理井然。各攢斗拱,皆可作建筑邏輯之典型。都凡二十四種,聚于一閣,誠可謂集斗拱之大成者矣!
【延伸訓練】
有幾個外國友人來中國游玩,他們對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的斗拱造型情有獨鐘。你能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向他們介紹一下斗拱的建筑原理及文化意義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