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貴付 敖婷玉 曾憲華 蒙先舉
(安順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貴州 安順 561000)
野地瓜為??崎艑僦参铮追Q地瓜,又稱地石榴、土瓜、野地瓜、地枇杷、紫金藤、過山龍、地木耳、遍地金、萬年扒等[1],我國各地多有分布[2],是一種常見的地被植物,在我國湖南、湖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和西藏境內分布十分廣泛。中醫(yī)上,野地瓜主要用于治療風熱咳嗽、痢疾、水腫、黃疸、風濕痹痛、痔瘡出血、經(jīng)閉、帶下、跌打損傷、無名腫毒及小兒消化不良[3]。
野地瓜的莖枝在貴州部分地區(qū)作絡石藤入藥,有祛風通絡、涼血消腫功能,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痛、腰膝酸疼、扁桃體腫大、癰腫[4],野地瓜開發(fā)潛力巨大。經(jīng)查詢相關資料,目前尚無關于野地瓜分株繁殖的技術資料。
野地瓜的分株繁殖對土壤選擇要求不嚴,黃壤、沙壤土、石灰土等均可。海拔在300~1500m,地勢平坦,土壤應保持一定濕度。秋季分株繁殖應將試驗地選在低洼平坦處,忌將栽植地選在半坡、斜坡或風口地段。
先進行土壤深挖,土塊充分搗碎,清除雜草及草根,用生石灰進行土壤消毒,作床時插床再用多菌靈500倍液做消毒處理,再細致整地作床。苗床寬1.2~1.5m,便于后期植苗和管護,床高0.2m為宜,床面過高不利于苗床保水和保溫。床面要保持土壤疏松、通氣良好,作床應選擇在陰天進行。
分株繁殖的枝條取自2年生匍匐藤條,將2年生匍匐藤條剪成15~20cm的繁殖體,每個繁殖體的莖節(jié)都要求有3~8根須根,以保證其成活率。剪切藤條時,剪切口應圓而平整,不宜斜剪藤條或使剪切口撕裂。若為秋季分株栽植,剪下的藤條不宜放置過長時間,應當日完成剪條和栽植,如遇低溫天氣,可用油漆涂抹剪切口,以防止水分流失。
不論是春季栽植,還是秋季栽植,繁殖藤條不宜堆壓,捆扎時不宜過緊,以防止藤條表皮受損。栽植前注意保持床面土壤濕潤,選擇早上或傍晚栽植。栽植時先將床面挖成30cm寬、15cm深的傾斜小溝,小溝間隔50cm為宜。再將藤條帶須根一頭斜置于溝內,藤條之間間隔15~30cm。澆透定根水,覆土時留出藤條5cm在土外,土壤壓實但不宜過緊。
春季栽植后,應搭建40%~60%透光遮陽網(wǎng),防止日光曝曬致使萎蔫,注意澆水保濕。秋季栽植后,應覆地膜或覆稻草,以防凍保溫,覆地膜不宜全封,每個溝面應留3~5個孔。如遇大雨天氣,注意及時排水,防止水澇。待床面藤條長出新葉芽,可噴施低濃度的N、P肥,促進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