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花
太原市第八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山西太原 030012
足部是糖尿病復雜的靶器官,糖尿病患者在周圍神經(jīng)病變、外周血管疾病影響下出現(xiàn)足部軟組織、骨關節(jié)破壞以及畸形,導致足部問題,從輕度神經(jīng)癥狀發(fā)展至到潰瘍、感染、血管疾病、神經(jīng)病變性骨折[1]。糖尿病足問題成為糖尿病患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血管并發(fā)癥代表,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殘以及致死的主要原因[2]。相關資料指出,糖尿病足發(fā)病率有遞增發(fā)展表現(xiàn),并直接影響日常生活秩序以及生活質量,增加了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以及社會負擔[3]。另外,相關資料指出,約10%以內的患者均需要進行截肢手術,而非創(chuàng)傷性截肢中約一半均為糖尿病患者[4]。關于糖尿病足治療一直是臨床治療以及護理工作的研究熱點,目的是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有資料指出,丹參酮注射液聯(lián)合大劑量甲鈷胺治療糖尿病足療效顯著且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生化指標情況[5]。因此,于2013年1月—2017年2月該文就該院糖尿病足患者作為實驗對象,進行分組臨床治療,總結丹參酮注射液聯(lián)合大劑量甲鈷胺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實驗對象選擇糖尿病足患者,病例選自2013年1月—2017年2月期間,總計120例。實驗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足診斷與分級》標準、WHO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實驗組、對照組,每組糖尿病足患者60例。實驗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齡在40~76歲之間,年齡均值(53.50±6.30)歲;糖尿病病程在 1個月~20年之間,病程均值(9.80±4.60)年。 對照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齡在42~75歲之間,年齡均值(53.30±6.50)歲;糖尿病病程在1個月~18年之間,病程均值(9.60±4.50)年。兩組糖尿病足患者年齡、性別、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計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0例糖尿病足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即合理飲食、胰島素/降糖藥控制血糖以及抗生素預防感染、創(chuàng)面清創(chuàng)、并發(fā)癥治療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分組治療。對照組:丹參酮注射液治療。丹參酮注射液30 mg+生理鹽水250 mL靜滴,1次/d。實驗組:對照組丹參酮注射液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大劑量甲鈷胺治療。甲鈷胺1 000 μg+生理鹽水250 mL靜滴,1次/d,注意配用時需要避光。兩組糖尿病足患者均進行為期1個療程的治療,1個療程=4周。
記錄糖尿病足患者治療期間生化指標結果變化情況以及治療后臨床療效。治愈標準-治療后患者足部皮膚正常且足背部脈搏動有力,創(chuàng)面愈合,臨床分級0級。有效標準-治療后患者足部皮膚恢復且足背部脈搏動明顯,創(chuàng)面改善,臨床分級好轉。無效標準-治愈、有效標準中的指標效果均未達到。
糖尿病足患者指標結果均經(jīng)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傆行室裕?)形式展開,進行χ2檢驗;生化指標變化結果以(±s)形式展開,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糖尿病足患者:治愈患者49例,有效患者5例,無效患者6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糖尿病足患者:治愈患者24例,有效患者18例,無效患者18例,總有效率70%。實驗組糖尿病足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經(jīng)統(tǒng)計學計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500 0,P=0.0061)。
兩組糖尿病足患者治療期間生化指標變化情況見表1。經(jīng)統(tǒng)計學計算,治療前組間生活指標結果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TG、LDL、CHO指標結果均有明顯下降表現(xiàn)且對比治療前(P<0.05),對照組則無明顯變化(P>0.05)。
表1 糖尿病足患者治療期間生化指標結果對比[(±s),mmol/L]
表1 糖尿病足患者治療期間生化指標結果對比[(±s),mmol/L]
組別時間TG CHO LDL HDL實驗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70±1.15 1.75±1.05 2.65±1.20 2.60±0.60 5.40±1.20 2.50±1.25 5.45±1.30 4.60±1.30 1.35±0.55 0.90±0.50 1.30±0.40 1.20±0.40 1.30±0.22 1.30±0.35 1.28±0.20 1.24±0.25
糖尿病足作為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代表,發(fā)病因素以及糖尿病引起的神經(jīng)病變、缺血性病變、足部感染為主,并非單一因素導致,是多種因素相互影響、作用的結果,所以預防、控制也需要兼具綜合性。甲鈷胺普遍用于糖尿病周圍性神經(jīng)病變治療中,療效、安全性明顯,甲鈷胺屬于甲基化的維生素B12,相對于維生素B12甲基B12在外周神經(jīng)中的含量更高,能夠直接轉入神經(jīng)細胞,改善神經(jīng)傳導速度。一般甲鈷胺每天肌內注射500 μg,而大劑量甲鈷胺靜滴可以更好的修復損傷的神經(jīng)組織。丹參酮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栓形成等多種藥理作用,符合糖尿病足的發(fā)病機制。大劑量甲鈷胺聯(lián)合丹參酮注射液可以整體上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療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標情況。
該文選擇120例糖尿病足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分為采取丹參酮注射液治療的對照組以及聯(lián)合大劑量甲鈷胺治療的實驗組。兩組實驗對象組間基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計算(P>0.05)。結果顯示:實驗組糖尿病足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生化指標結果優(yōu)于治療前,指標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丹參酮注射液聯(lián)合大劑量甲鈷胺治療可以提高糖尿病足的臨床療效,并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標,具有推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