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從心理學看,人們喜歡悅耳的話,聞之愉悅,反之煩躁。
季羨林先生曾說:“我是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p>
他光明磊落,不講半句假話,但說“真話”也要看對象、環(huán)境與時機——因為真話難聽,很多人不愿聽、不想聽、聽不進去。
有人只聽假話,也有人要聽真話。
春秋時代,齊威王為聽真話,曾頒布命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苯Y果齊國大治。
三國時期,曹操之子曹植認為:“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p>
但是,要聽真話的,未必就能如愿,因為真話不好講,而且講真話也是一門藝術。
據(jù)馮友蘭晚年回憶,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在西南聯(lián)大,每年總要去重慶一兩次,每次都會接到蔣介石的家宴請?zhí)?/p>
宴會大約20余人,座中客都有名頭,來自各個城市。蔣介石會問:“你們那里現(xiàn)在怎么樣?”如果回答說有些問題,他就會繼續(xù)追問。
馮友蘭說:“經(jīng)過幾次這樣的場面,我發(fā)現(xiàn)一條規(guī)律,善于做官的人,如果蔣介石問他所轄之地的情況,總是說很好。這是一個最簡單、最容易、最保險的回答。說一個‘好字就過去了。假使回答說有問題,還要說有什么問題,甚至要對那些問題作一種分析或請示,那就麻煩了。這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可能還要受到斥責……大小官員都不得不用官僚主義的一個妙訣,就是所謂的‘瞞上不瞞下。瞞來瞞去,就只瞞著掌握最高權力的那一個人。等到那一個人也覺得他是被瞞了的時候,往往事情已經(jīng)糟到極點,無可挽回了。”
2014年8月,云南省魯?shù)榭h發(fā)生6.5級地震,李克強總理在震中龍頭山鎮(zhèn)考察災情時,遇見了已連續(xù)在受災現(xiàn)場奔波近20個小時的縣長張雁。
總理問她:“救災有什么困難?”
張雁據(jù)實匯報:“現(xiàn)在物資缺乏,缺水短糧,食品和飲用水不夠發(fā)放。因道路受阻,帳篷運不進來,還有很多受災群眾住不上帳篷。”
在隨后召開的救災現(xiàn)場協(xié)調會上,李克強總理三次提起張雁,表揚她敢于直言不諱地提出救災的困難和問題,鼓勵大家發(fā)揚這種敢講真話的精神。
為什么三次表揚張雁?我想他或許還聽到過不實的匯報。
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一個假話連篇的人,談何仁義道德?
某些靠說假話攫取權力的人,嘗到了“甜頭”,以后的假話就可能一發(fā)而不可收。他們對說真話、辦實事的人,也會實施“劣幣驅逐良幣”般的排擠,讓更多人陷入不敢說真話的困境。
如何讓講真話者“免于恐懼”,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
在一個進步的社會里,講真話應該不需要勇氣,而只是基本的道德底線。
但,真正要做到這一點,又何其困難。這太值得深思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