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雨
國學大師馮友蘭是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被譽為“現(xiàn)代新儒家”。
1915年,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9月,馮友蘭踏上了北上的火車。在蘇州站,一個小伙子上車后坐在馮友蘭的對面。小伙子主動和馮友蘭打招呼:“你……你好,你也是去北……北京求學的嗎?”
聽到小伙子的問話,馮友蘭看著他,卻沒有開口,只是微笑著點了點頭。
小伙子臉微微發(fā)紅,繼續(xù)對馮友蘭說道:“我在北……北京大……大學,你在……在……哪讀……讀書呢?”
馮友蘭仍然微笑點頭。兩個人的談話,因為馮友蘭的不配合有些尷尬,小伙子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為了打破尷尬局面,馮文蘭從包中掏出一個筆記本在上面寫下這樣一段話:同學,我叫馮友蘭,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新生。請原諒我剛才的失禮,因為我患有嚴重的口吃,而且越想說好,越說不出話來。我之所以不和你搭話,是不想讓你誤會,以為我在學你說話,嘲笑你。
寫完后,馮友蘭從筆記本上撕下此頁遞給了小伙子,小伙子看完朝馮友蘭笑了笑,心中一陣感動。
一年后,小伙子從北大預科班考入北大哲學系,成為馮友蘭的學弟,并經(jīng)常與馮友蘭討論哲學問題。這位小伙子就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
后來談起火車上的經(jīng)歷,顧頡剛說:“在交往中,遇事不要輕易下結(jié)論,有時候一些看似無禮的舉動,可能恰恰是對你最好的尊重。”
馮友蘭看似無禮的舉動,實則是他為顧頡剛著想的一種善良。明代大學者呂坤在《呻吟語》中說:“肯替別人著想,是天下第一等學問?!薄疤煜碌谝坏葘W問”就是修持涵養(yǎng),懷有善良之心,是一種體諒和理解別人的高情商。心中能為別人著想的人,不成功都難,可謂常思他人即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