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放
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冬至,今天在一般人看來,似乎只有時令標記的意義,并且由于生存條件的改善,以及全球氣候的變暖,人們已很少有對隆冬的深刻體驗了,寒冬不能構成致命威脅,冬至自然也就難以引起常人的注意。但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冬至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人們不僅將其視為時氣變化的坐標,將冬至所在的月份奉為“天正”,而且它在古代也曾長期被視為可以與新年媲美的人文節(jié)日,號稱“亞歲”“小歲”。其實,冬至在上古就是新年,在歷法時代之前,人們通過天象觀測,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冬至點,并以此作為年度時間循環(huán)的起點。冬至居于新舊更替的時節(jié),在古人觀念中自然也就有了非同尋常的文化意義,冬至節(jié)俗中的諸多年俗內容就來源于人們對這一時節(jié)的感受。冬節(jié)與春節(jié)在歲首民俗方面有著明顯的聯(lián)系,人們常將冬至與大年對舉,民間至今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俗語,可見冬至在民間生活中的地位與影響。
冬至又稱“長至”。冬至這天,離開北回歸線的太陽到達了最遠點,由于照射角度的關系,冬至日北半球接受太陽照射的時間最短,因此,這天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從冬至開始,太陽北歸,北半球接受日照的時間越來越長,白晝也就越來越長,這就是湖北民諺所說的“冬至日頭升,一天長一針”。古人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根據(jù)光照與季節(jié)寒暖的變化,生發(fā)出陰與陽的觀念,并以此理解宇宙萬物的變化,認為宇宙萬物的變化根源于陰陽二氣的運動,四季氣候的變換來源于陰陽的消長,陰陽始終處于相反相成的變化之中,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陰陽協(xié)調,萬物和順。在古人的觀念中,人作為宇宙的一分子,自然應遵循宇宙的節(jié)律,順應陰陽的變化發(fā)展,特別是在陰陽轉化的關節(jié)點上,人們應該主動順應和助長生氣,否則,就可能遭遇時疾。正是由于季節(jié)變化容易造成人體的不適,因此人們特別注意陰陽交替的時刻,在這種時日里采取種種方式促成陰陽的順利轉化,于是這些關鍵時日的人事活動逐漸成為特定的歲時習俗。夏至與冬至正是一年中陰陽變化的兩大時間點。夏至陽盛陰生,夏至節(jié)俗的中心是抑陽助陰;冬至與此相反,陰氣盛極而衰,一陽來復,冬至節(jié)俗自然圍繞著順陽與助陽的方向展開。在以冬至為歲首的時代,冬至還是一個盛大的年節(jié),從后述冬至節(jié)俗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冬至節(jié)中的諸多年俗內容。
拜天頒歷。古代陰陽家認為,天陽地陰,對天地神靈的祭祀亦順應著不同的時氣。在陽氣發(fā)動的冬至,禮敬天神人鬼;在陰氣始生的夏至,祭祀地祇物怪?!吨芏Y·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睆臍v代宮廷祭祀看,人們依照天圓地方的原則,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澤祭地,北京的天壇就是明清帝王南郊祭天、親迎冬至的神圣處所。帝王號稱上天之子,他們作為上天的人間代表,依照天的意志管理人事,因此與天神的溝通是帝王的重大政務之一。冬至時節(jié)的祭天活動就是一種特定的天人溝通儀式,歷代帝王均將冬至視為盛大的朝儀活動日,冬至節(jié)儀被稱為“國之大典”,在冬至這天到南郊祭天,朝會群臣與各國使節(jié),共賀佳節(jié)。冬至時節(jié),北斗星柄初昏時北指子位,即《尚書》所說:“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痹谝员睒O星為時空坐標的古代,冬至是推算歷年的重要天文點。因此,不僅歷法的編訂一定要考慮到冬至點,而且歷法的頒布也大都在冬至日。元朝,“太史院以冬至日進歷”,此后市面上才有新歷流行。這種習俗播及周邊國家,朝鮮在冬至日不僅頒發(fā)歷書于百官,而且有“冬至之歷,吏獻于官”的俗習。此種饋送歷書的風俗還擴展到“鄉(xiāng)曲親知,墓村田莊”,頗似我們今天年終互送掛歷的風氣。
祭祖賀冬。冬至月在古代曾在較長時期內作為歲末之月或歲首之月,殷代年終大祭“清祀”即在冬至所在的十一月。清祀是以祭祀祖妣為主、兼祀百神的祭禮,類似于周人十月的年終祭禮“大蠟”,漢代改用夏歷后將大蠟禮移至冬至后立春前的十二月,但具體時間無論是在孟冬、仲冬還是季冬,年終祭禮的祭祖典禮都是圍繞著冬至這一時間點形成的。在陰陽交戰(zhàn)、寒風凜冽的時日,人們?yōu)榱隧樌冗^新舊交接的時間關口,需要有集體的信心與凝聚的核心,因此他們求助于與自己關系至為密切的祖靈,在祭祀祖先的禮儀活動中返本歸宗,對族群關系進行了再確認。這種年終祭祖習俗歷代傳承,東漢時人們在冬至節(jié)前數(shù)日就清潔齋戒,冬至之日,以黍米與羊羔祭祀玄冥六神(北方水神)與祖宗;宋人在冬至“祭享宗禋,加于常節(jié)”。明清以后,南北民間依然以冬至為祭祖日,“清明掃墓,冬至祭祖”成為通行的民間俗語,清代北京的旗人在冬至祭“祖宗桿子”,祭后親朋圍坐,分吃祭過祖宗的“白肉”。南方的福建在冬至節(jié)這天,以一種米粉做的團子祭祖,有的還在門口掛兩個米團。傳說它源自一個孝子的故事,說從前有一個人在山中迷了路,碰上一只母猿,并和她住在一起,母猿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就帶著兒子回家了。這個兒子后來做了大官,他想讓媽媽回來和自己一道生活,就讓家人到山里去,在通往他家的大樹上都掛上米粉團,當然,家門口掛得更多。又老又餓的母猿追隨著米團來到家門口,這時兒子出來迎候她,并留下她一起生活。為了紀念這個孝順的兒子,從此有了冬至節(jié)掛米團的風俗。這個人與動物的婚姻故事,未免荒誕,但卻生動地體現(xiàn)了人們在冬至時節(jié)對祖先的感恩情意。
祭祖活動常常與新年連在一起,從北半球回歸年角度看,冬至才是真正的新年,歷史上,人們在較長時期內以冬至為新年(周朝以冬至所在的斗建子月即夏歷的十一月為歲首;白族歷法以十一月為歲首,認為“冬大年小”,其冬至節(jié)十分隆重,殺豬宰羊,邀集親朋好友,接出嫁姑娘來家過節(jié)),因此冬至節(jié)在古代及現(xiàn)今一些民族地區(qū)仍然是年節(jié),民間的“賀冬”實質上就是“賀年”,現(xiàn)今民間冬至節(jié)中諸多習俗正是傳承自古代年俗。
古代,南北方居民都很看重冬至。中古時期年節(jié)、寒食、冬至并稱三大節(jié),冬至被視為“亞歲”。唐人又以“小歲”稱冬至,白居易在小歲日對酒吟出了“一杯新歲酒,兩句故人詩”的佳句。宋人最重冬至,冬至在民間生活中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年節(jié),民間有“肥冬瘦年”之諺。事實上,宋人將冬至作為年節(jié)來過,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追憶東京(今開封)節(jié)令生活說:“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祖先,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jié)。”人們在冬至節(jié)互相饋贈節(jié)物,在冬至前一夜要守冬,如年節(jié)守歲,因此將冬至前夜稱為“冬除”或“除夜”。宋金盈之《醉翁談錄》有“守冬爺長命,守歲娘長命”的說法。冬至很早就有了祈壽添歲的民俗。在原始的民俗觀念中,人與自然同稟一氣,在一陽復始的時節(jié),人們只要能與自然同步相應,就會獲得新的生命力。老人是家庭的尊長,在小孩添歲的同時,尤其要為老人延壽。為老人祈壽的民俗之一是,婦女給家里的長輩奉獻新作的鞋襪,古代稱之為“履長至”。此俗興起于陰陽觀念濃厚的漢代,五代的《中華古今注》載“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曾作《冬至獻襪履頌》文,北魏崔浩在《司儀》中說:近古婦女常以冬至日進履襪給公婆;北朝人不穿履,當進靴。無論靴履,都有“踐長”的象征意義。靴上的文辭,正體現(xiàn)著其“祈永年,除兇殃”的巫術動機,這種文辭有“履端踐長,陽從下遷,利見大人,向茲永年”等。在一陽新生、白晝漸長的時節(jié),年輕后輩及時給老人奉上新鞋新襪,其顯見的作用是幫助老人過冬,但背后更有深刻的民俗禮儀意義,通過這樣的獻履儀式,使他們在新歲之始,以新的步履與時俱進,健康長壽。唐代洛陽人冬至戴“一陽巾”,明冬至宮服繪綿羊圖(以羊代陽)等,都與新鞋新襪一樣是冬至應節(jié)的服飾。我們今天在春節(jié)拜年時還要換上一套新衣服,以新的打扮迎接新年,雖然我們已不太注意其背后的文化意義,但仍傳承著這一歲時生活的習慣。
慶賀冬至的食品與冬至服飾一樣,也有著順陽助長的象征意義。最典型的冬至節(jié)令食品是餛飩,俗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現(xiàn)今四時皆吃的餛飩在過去是冬至的專門食品。古人認為冬至時節(jié)陽氣雖生,但陰陽包裹,陽內陰外,正與夏至相反,夏至食粽是為了剝陽釋陰,冬至食餛飩卻為了破陰釋陽。餛飩形如雞卵,頗似陰陽未分時的一團混沌,在陽氣始生的冬至日,人們食用餛飩,以模擬的巫術形式破除陰陽包裹的混沌狀態(tài),以助陽氣生長。乾隆《河南府志》歲時民俗條記“冬至,祀先祖,食餛飩,取陰陽胚胎,包孕渾涵”。民間還因餛飩諧音混沌,意即糊涂不開竅,于是說吃掉餛飩“可益聰明”。在以米食為主的南方,冬至日吃米面制成的圓形食品,稱為“團子”或“湯圓”。人們在冬至日凌晨用它獻祖祭祖,然后闔家團聚共食,稱為“添歲”,猶如今北方春節(jié)吃餃子。南朝時荊楚地區(qū)冬至吃赤豆粥,這是一種有特殊攘疫功用的節(jié)令食品。根據(jù)冬臘節(jié)俗的內在關聯(lián),后世的臘八粥很可能即由冬至的赤豆粥演化而來。
賀冬猶如賀年,冬至前夕,親友之間相互饋送節(jié)令食品。宋人是“至節(jié)家家講物儀,迎來送往費心機”,人們?yōu)槎?jié)應酬頗費思量,但這些節(jié)物往往轉來轉去,又轉回自家門下。雖然節(jié)物轉回不免令人尷尬(宋人的這種遭遇,在今天也不時出現(xiàn)),但節(jié)物在饋送傳遞中已實現(xiàn)了親友之間的“互惠”原則,完成了它強化親族聯(lián)系的職能。清代吳地,冬至節(jié)前,人們“提筐擔盒”往來于道路,在當?shù)胤Q這些冬至食品為“冬至盤”。人冬至日,親戚間互相拜賀,特別要拜賀尊長,稱為“賀冬”或“拜冬”。唐人杜牧以詩的語言記述了他在冬至日接受小侄拜賀的親情:“去歲冬至日,拜我立我旁。祝爾愿爾貴,仍且壽命長?!倍磷0莸牧曀自谀纤胃鼮闊狒[,臨安(杭州)最重一陽賀冬,五鼓時分,華麗的賀冬車馬已奔涌于九街之上。清朝吳地還傳襲著這一清晨拜冬的習俗,吳歌云:“有幾人家掛喜神,匆匆拜節(jié)趨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別,尚襲姬家建子春?!笨磥矶猎趨堑孛癖娚钪杏兄貏e的位置,似乎那里還保留著周朝冬至月為歲首的古俗。
觀兆測年。冬至是時氣的起點,二十四節(jié)氣始于冬至,所以傳統(tǒng)計算時令的基點是冬至,如立春在冬至后的第四十五天,民謠就有:“冬至離春四十五”;人們推算清明在冬至后一百零六日,因此說“冬至百六是清明”。冬至作為新歲之首,自然容易被人作為預知未來人事、年成的特殊時間,一如后世的元旦。越是在不能把握自己未來命運的時代,人們越是想預知未來的情況。在靠天吃飯的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人們尤其關注未來天象氣候的變化。冬至日,人們有許多觀測天象、預測年成的俗信。有據(jù)日影預測。冬至立表測日影是一個很古老的方法,民國時河北雄縣人仍傳承著這一方法:在冬至日樹起八尺的表木,以測驗來歲水旱,大抵以表木長度的中分點為基準,日影中正則豐,不及則旱,過則水。這與漢代“晷進則水,晷退則旱”,中晷則“歲美”的判斷標準完全一致。這種中長期的年成預報,應該說有它的經(jīng)驗根據(jù)。有據(jù)日出日落時的云氣變化預測。漢代《易緯通卦驗》日:“冬至之日,見云送迎,從下鄉(xiāng)來,歲美,民人和,不疾疫。無云送迎,德薄,歲惡。故其云青者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兵,黃者有土功。諸從日氣送迎,此其征也。”還有據(jù)冬至天氣晴雨判斷年節(jié)天氣好壞,浙江民諺有:“晴冬至爛年邊,邋遢冬至晴過年。”
民間的數(shù)九游戲,也是從冬至開始數(shù)起。冬至是接受陽光最少的一天,但它還不是最冷的日子,由于地面熱量發(fā)散的時間效應,冬至之后才迎來酷寒,民間數(shù)九習俗即從冬至開始,俗諺有:“算不算,數(shù)不數(shù),過了冬至就進九?!薄斑M九”意味著嚴寒的到來,有民諺為證:“冬至前后,凍破石頭?!倍畬τ诒E瘲l件簡陋的古人來說的確是個嚴重威脅,人們是掰著指頭度日。為了紓解在冬寒脅迫下出現(xiàn)的心理危機,挨過漫長的冬季,人們很早就發(fā)明了“數(shù)九九”的游戲,從寒冬看到春日的希望。人們將從冬至開始的“數(shù)九九”的游戲作為冬令時間的習慣表達,雖然立冬是進入冬季的時氣點,但人們從身體感受出發(fā),將冬至作為冬天到來的真正標志。
數(shù)九九的游戲包括九九歌訣與九九消寒圖兩種。從宋元開始,九九歌訣就流傳于南北各地,最早見諸記載的大約是宋人陸泳在《吳下田家志》中收錄的那首:“一九、二九,相喚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鷺宿;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衲兩頭擔;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边@種九九歌,在近千年的傳承中,雖有著歷史與地域的變異,但其記述冬春交接時間的方式?jīng)]有變化,我們從最近仍在流傳的一首九九歌中可得到明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彼枋龅氖莿趧尤嗣穸绽锏臅r節(jié)感受及戶外生活;消寒圖則以圖畫的形式標示著由冬向春的時間過程,主要為閨閣女子、文人雅士所習用。染梅與填字是描畫消寒圖的兩種流行方式。染梅是逐次涂染一枝有八十一片花瓣的素梅,“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這種梅花消寒圖最早見于元人楊允孚的記載:“冬至后,貼梅花一枝于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涂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成杏花,即暖回矣?!彪僦t是美人的消寒圖,而一般人大都是用墨色涂染梅花花瓣,從冬至日起,九九八十一瓣涂滿后,人間已然又是春草綠,故近人常在消寒圖旁題聯(lián)曰:“試看圖中梅黑黑,自是門外草青青?!边€有與染梅類似的涂圈,是將八十一圈按九行排列,每行九個圈,從冬至日起每天涂一圈,涂抹的位置視天氣狀況而定,陰天涂圈上半部,晴天涂下半部,刮風涂左半部,下雨涂右半部,下雪就涂在中間,用當時人的話說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這種消寒圖稱得上是天氣變化的統(tǒng)計圖。填字是對九個九筆畫的字進行涂描,這九個筆畫中空的字,大多組成一個獨立的文句,一般是詩句,從冬至日起,每天依筆順描畫一筆,九天成一字,九九則文句成。清朝宮廷內曾有帝王御制《九九消寒圖》,這種消寒圖就是填字圖,其九字為“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文字典雅而寓意深遠。
無論是九九歌訣還是九九消寒圖,看起來似乎只是一種計算冬時的游戲,但其初興的動機未嘗沒有巫術的意義:它們均以九為時間單位,從傳統(tǒng)的陰陽術數(shù)觀念看,九是陽數(shù),九字的疊加意味著陽氣的增長。古人認為,冬至“一陽生”,自冬至起,陽氣滋長,《史記·律書》云:“日冬至,一陰下藏,一陽上舒?!痹陉枤馍仙臅r節(jié),人們念叨九九歌訣,特別是涂染傲寒的梅花與書寫象征春意的垂柳,這原本是一種招引春天的巫術儀式,用感應或模擬巫術的手段,促使春天順利降臨。隨著人們知識的進步,生存能力的提高,神秘信仰淡化,原始的巫術儀式早已蛻變?yōu)橛螒驃蕵妨恕?/p>
(選自《文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