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永飛
【摘要】同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代表人物的林則徐和魏源,在對“師夷”的“知”與“行”上,固然引領中國思想解放潮流,開風氣之先,但也由于國情和時代的限制,二人亦陷入知行兩難的境地。
【關鍵詞】“師夷長技” ?知行 ?林則徐 ?魏源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056-02
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三《順乎世界之潮流》講到鴉片戰(zhàn)爭時期產生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代表人物是林則徐和魏源。雖然“師夷長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所講,但是由于《海國圖志》是在林則徐《四洲志》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再加上林則徐的言行,可以說林則徐也具備了這種思想。
在之前的教學中,筆者往往將二者并列,其實二者在推動中國思想解放的態(tài)度和貢獻上還是有較大差異的。
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打破了古老中國的平靜,卻并沒有驚醒昏睡多年的國人,極少數(shù)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在這孤獨的旅行中竭蹶前行,還要忍受來自同胞的嘲諷、甚至謾罵。
直隸總督琦善就諷刺林則徐購求“官員向不過問”的“夷書”,買夷船、夷炮,有失“天朝大吏”的尊嚴。他認為華夏怎可學習夷狄?豈不知孟子云:“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
由此,方可理解林則徐作為“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可貴和不易,他率先突破了華夷之辨的思想藩籬而學習西方。
然而后來,林則徐赴伊犁謫戍途中在致友人王友柏的信函中言道:“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無他深巧耳。不此之務,既遠調百萬貔貅,恐只供臨敵之一哄。況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師始能尾追,岸兵能頃刻移動否?蓋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歷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徐嘗謂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林則徐正確地檢討了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是即軍事不如人,然而卻不敢公開表達,叮囑朋友千萬不要把這封信給別人看。林則徐雖然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認知,但是并沒有宣傳這種思想來救亡圖存,最終沒有進一步推動中國的進步。
林則徐是害怕固守傳統(tǒng)觀念的同僚士大夫的非議,影響到他的清名,不敢公開表達,只好讓昏睡的中國繼續(xù)昏睡下去。
林文忠公固然是民族英雄,然而太過愛惜自己的政治羽毛,因私廢公,實是其人生的一大污點。由此,也可以讓學生看出中國思想解放的不易,即使廉潔奉公、正直忠誠、精明強干如林則徐尚且將自己的名譽放在國家之上,姑論他人。在學習西方,思想解放的過程中,我中國真是舉步維艱,竭蹶前“行”,著實不易。
林則徐“行”不盡,“知”也有偏頗。當時在與西方人交往的過程中流行著這樣一個傳說,“中國人更進一步的認定西洋人既然有犬羊的本質,他們又以牛奶作飲料,證明他們非吃牛奶、酪漿就不能維持生命。牛奶、酪漿不容易消化,膠結在肚子里,必須吃大黃和大量飲茶,才能使它化解。假如幾個月不吃的話,雙目就會失明,腸胃就會壅塞。……而大黃和茶葉,只有中國才出產,因之,野蠻的西洋人,必須依賴中國。中國只要拒絕通商,那就是說:中國只要拒絕賣給他們大黃茶葉,就能立即致那些西洋鬼子于死命?!绷謩t徐對此也是信之不疑,在《諭各國夷人呈繳煙土稿》中提到“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乃聽爾年年販運出洋,絕不靳惜,恩莫大焉!”在一份擬交英女王的文書中,他再次強調:“大黃、茶葉、湖絲等類,皆中國寶貴之產。外國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闭J為只要切斷大黃和茶葉的供應,西方人就會消化不良而死。
真正大力宣傳“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是魏源,1847-1848年《海國圖志》刊于揚州,從而“知”于天下。
只不過,正如林則徐擔心的那樣,魏默深最終獲得的不是贊譽而是謾罵。 “有能力讀此書的也多達三百多萬人,然而卻很少有人認真地閱讀和領會書中的深刻內涵。相反,許多罵聲卻撲面而來, 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在他們眼中這無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書籍?!罱K在國內的印刷數(shù)僅有千冊左右?!?/p>
但是,魏源獲得了歷史的贊譽,永垂不朽。
當然,《海國圖志》一書中通篇有381處將西方稱之為“夷”,可見魏源還沒有完全突破華夷觀念。而且在書中很明確地指出“夷之長技有三:一戰(zhàn)艦、二火器、三養(yǎng)兵練兵之法”,言外之意是我中國只是軍事不如西方蠻夷,其他方便還是我們先進。
由此,學生方可體會林魏二人學習西方的艱難和局限,初步理解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知行兩難”的境地。
陳旭麓先生對此分析道:“中國人從‘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進而‘中體西用,進而自由平等博愛,進而民主和科學。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認識世界同時又認識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隨著古今中西新舊之爭。”
筆者卻道“古今中西新舊之爭”的同時又伴隨著知行兩難,“知”未盡,有偏差甚至謬誤,“行”亦難,百折千回。
參考文獻:
[1]孟子.滕文公上[M].中華書局.2006.
[2]蔣廷黻.中國近代史[M].武漢出版社,2012.